源:经济日报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同比增速,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当前,我国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连锁化率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21%;一批餐饮品牌如瑞幸咖啡、肯德基、喜茶等高速发展,加快拓店速度,大力下沉。同时,以蜜雪冰城、呷哺呷哺、甜啦啦等餐饮品牌为代表,掀起“中餐出海潮”,餐饮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通过在线预订、移动支付、智能点餐、数据分析等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线上点餐、外卖配送等方式拓展服务渠道。餐饮企业还积极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营销活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吸引顾客,进一步激活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推动细分领域如健康餐饮、快餐简餐、预制菜等增长。
与此同时,餐饮消费的新动能表现强劲。假日消费带动效果明显,今年上半年,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日带动下,餐饮业“假期效应”与“假期首日效应”进一步凸显。各地文旅与餐饮深度融合,如甘肃天水麻辣烫“吃货节”、浙江“百县千碗”非遗美食游,向游客展示了多元饮食文化,丰富了美食旅游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形成消费新动能。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例如,市场结构过于分散,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依然普遍,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餐饮连锁化率相对较低,区域品牌、地方品牌居多,全国性品牌少,使得行业难以提升标准化程度、发挥生产规模效应、减少交易成本;餐饮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在数字管理和决策、组织改造、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平台合作等方面有待提升;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仍然不够,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快速进入市场,选择模仿行业内的成功模式,导致产品和服务逐渐趋同,还有部分餐饮企业无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门店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成本压力不断加剧。对此,应针对性稳妥施策。
一方面,降低企业发展成本。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和良性循环的营商环境,为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以规模化发展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避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过度扩张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支持发展“数字+餐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来降低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支持餐饮技能培训,从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劳务品牌、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强餐饮人才培养。继续培育餐饮消费热点,鼓励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区域特色美食品牌,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提升从业者获得感。依法查处餐饮领域不公平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支持绿色餐饮发展。
此外,提升餐饮业产品品质。实施地域餐饮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对老字号餐饮品牌、饮食类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保护,支持小吃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预制菜、小吃制作、原辅料种养、门店建设等标准。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乡村休闲餐饮。优化餐饮供给格局,支持社区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餐饮网点。创新餐饮消费场景,支持打造特色主题餐厅,支持餐饮企业与直播、电商、社交点评等平台合作拓展线上消费场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云平)
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同比增速,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当前,我国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连锁化率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21%;一批餐饮品牌如瑞幸咖啡、肯德基、喜茶等高速发展,加快拓店速度,大力下沉。同时,以蜜雪冰城、呷哺呷哺、甜啦啦等餐饮品牌为代表,掀起“中餐出海潮”,餐饮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通过在线预订、移动支付、智能点餐、数据分析等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线上点餐、外卖配送等方式拓展服务渠道。餐饮企业还积极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营销活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吸引顾客,进一步激活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推动细分领域如健康餐饮、快餐简餐、预制菜等增长。
与此同时,餐饮消费的新动能表现强劲。假日消费带动效果明显,今年上半年,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日带动下,餐饮业“假期效应”与“假期首日效应”进一步凸显。各地文旅与餐饮深度融合,如甘肃天水麻辣烫“吃货节”、浙江“百县千碗”非遗美食游,向游客展示了多元饮食文化,丰富了美食旅游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形成消费新动能。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例如,市场结构过于分散,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依然普遍,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餐饮连锁化率相对较低,区域品牌、地方品牌居多,全国性品牌少,使得行业难以提升标准化程度、发挥生产规模效应、减少交易成本;餐饮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在数字管理和决策、组织改造、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平台合作等方面有待提升;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仍然不够,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快速进入市场,选择模仿行业内的成功模式,导致产品和服务逐渐趋同,还有部分餐饮企业无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门店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成本压力不断加剧。对此,应针对性稳妥施策。
一方面,降低企业发展成本。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和良性循环的营商环境,为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以规模化发展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避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过度扩张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支持发展“数字+餐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来降低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支持餐饮技能培训,从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劳务品牌、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强餐饮人才培养。继续培育餐饮消费热点,鼓励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区域特色美食品牌,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打造“美食名镇”“美食名村”,提升从业者获得感。依法查处餐饮领域不公平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支持绿色餐饮发展。
此外,提升餐饮业产品品质。实施地域餐饮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对老字号餐饮品牌、饮食类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保护,支持小吃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预制菜、小吃制作、原辅料种养、门店建设等标准。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乡村休闲餐饮。优化餐饮供给格局,支持社区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餐饮网点。创新餐饮消费场景,支持打造特色主题餐厅,支持餐饮企业与直播、电商、社交点评等平台合作拓展线上消费场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云平)
者今天(5日)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制止餐饮浪费第三批典型经验做法:
安徽省多维度发力推动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提出社会餐饮“四有”、网络餐饮“五有”、团体餐饮“六有”的固化措施,有力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 社会餐饮突出商家主体责任,做到“四有”,即“店堂有宣传、桌上有标识、点餐有提示、剩菜有打包”。
- 网络餐饮突出外卖平台营销行为规范,做到“五有”,即“平台有宣传、餐品有描述、点餐有提示、结算有提醒、封签有标识”。
- 集体聚餐突出制止餐饮浪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六有”,即“订餐协议有承诺、菜品组合有选择、就餐场所有宣传、餐饮单位有培训、服务人员有提醒、剩菜剩饭有打包”。
重庆市依托科技赋能及时提示预警餐饮浪费行为
通过“重庆阳光食品”App,对全市16万家入驻平台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在线发出“反餐饮浪费告知书”。
引导宴席承接经营者运用餐饮服务反食品浪费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研判分析菜单,对可能超出正常消费的菜品数量进行提示。目前已对4.2万场、75万桌宴席进行提示预警。
同时,运用物联网智能垃圾桶测定经营者每日餐厨垃圾量,出现餐厨垃圾量明显高于往日平均数量时,自动提示预警,倒逼经营者进行自查和整改,实现源头减量。目前已有117家单位食堂和火锅类经营者试点运用该设备,累计监控802吨餐厨垃圾产生和处置情况。
浙江省金华市探索“共享粮仓”模式
在城区设置“共享粮仓”爱心点100余个,通过加大与企业、菜场、爱心人士等的对接,拓宽“共享粮仓”食物来源,依托“爱心冰箱”“爱心餐车”“劳动者港湾”等储藏设备,实现食物归集。
志愿者每天上午将“共享粮仓”中的爱心食品优先供应给困难家庭、困难群众及孤寡老人。在保障定向人群的前提下,志愿者对所有“共享粮仓”爱心点的食物进行统一调剂,每天下午向全体市民开放,市民可按需领取一份。截至目前受益群众超40万人次。
山东省德州市试点打造“食安哨兵”
依托外卖骑手等社会监督力量组织发动制止餐饮浪费随手拍活动,着力解决外卖点餐、婚宴和自助餐等领域的餐饮浪费行为。
精心选聘优秀外卖骑手担当“食品安全监督员”,借助外卖骑手频繁出入餐饮门店的职业优势,充分发挥“移动探头”作用,及时将餐饮店未张贴反浪费标识、诱导超量点餐、设置最低消费等现象拍照发送到举报平台,由属地市场监管局依法跟进核实处置,倒逼企业自觉遵守反食品浪费各项法规。
海南省海口市建设制止餐饮浪费示范商圈
以“党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发展共赢”理念,推进7个商圈建设制止餐饮浪费示范商圈。
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成立7个党支部,吸纳“党建指导员”7名、“党员志愿者”28名,设立“文明志愿监督员”216名,探索“党建+食安监管”进商圈模式,采取“执法检查+宣传”的方式联合开展反餐饮浪费检查56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36个,开展制止餐饮浪费等主题宣讲21轮次,促进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同时,积极畅通群众监督、党员监督渠道,鼓励市民、党员随手拍,加大曝光浪费行为力度,助力打造反餐饮浪费先进商圈,推进自贸港放心消费品牌建设。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魏韫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