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消息(记者/杜安琪 编辑/阚纯裕):近期,有高校学生向央视网《新闻+》记者反映,毕业前请导师和同学吃饭,饭菜、酒水和礼物人均花费几百上千元。据称,毕业“谢师宴”在一些院校是“师门传统”“每年都有”,给学生们造成了经济压力。
上海某高校学生沈书正在筹备今年的谢师宴。“我们7个研究生毕业要请40多人吃饭,人均费用500—1000元。另外还有师门礼物300元,鲜花酒水人均500元,酒水买少了还担心老师不满意。”沈书称,虽然平时导师会请学生们吃饭,但是谢师宴一般要学生出钱。由于刚毕业还没有开始工作,请客的钱沈书都是向爸妈要的,“内心觉得很丢人。”
沈书介绍,宴请的40人中包括自己研一到研三的4位导师、师娘和所有同组的学生。“我们组比较大,有四位导师和一个研究中心,谢师宴就会请很多人。”在读研一、研二时,沈书已经参加过两次学长、学姐请客的谢师宴,这算是一种“师门传统”。不过,沈书表示,自己毕业后准备离开当地,对于这种活动“肯定是不想去的,但是看在导师的面子上又必须去”。
湖南某高校硕士毕业生米航也和3位同学一起,为20多位师生举办了谢师宴,平摊后每人的花费在1500元左右。“往届师门都是去更高规格的地方吃饭,我们这一届已经硬着头皮降规格了。”她向央视网《新闻+》记者介绍,原本毕业季需要花钱的地方就多,答辩、搬家、拍毕业照已经让她的存款所剩无几,却还要支付豪华谢师宴的费用,“穷学生剩下的日子只能吃土了”。但是,由于谢师宴也是“师门传统”,导师带的学生没人敢不去,米航也不得不参加。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谢师宴的实质性内容,就是打圈敬酒说些吉祥话。”湖北某高校毕业生林静明向央视网《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她参加的谢师宴“连饭带酒水每人500元,饭很难吃,大部分钱都花在酒水上了”。但是,谢师宴每年毕业都会举办,“如果不参加会被同学在背后议论和指责”。林静明还介绍,其实学院很多导师会体谅学生的经济状况,主动选择在平价餐厅举办谢师宴,甚至有导师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可惜自己的导师并不会考虑这些。
对于谢师宴这种形式,沈书表示,“其实我也挺不理解的,我只想感激我自己的导师”。米航也认为,“有同学特别想感谢一下老师,让他自己单独感谢就可以了,没必要拉着同门一起”。
“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请导师吃饭,是一种感谢老师多年培养和恩情的方式。但是,现在一些高校的谢师宴已经严重变味了。”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晶环向央视网《新闻+》记者表示,“有些导师过度在意自己的面子或者有攀比心理,认为谢师宴的规格和花费,就等同于学生对导师的情感。一些餐厅和酒水商家也宣传称,高昂的包桌消费才能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这些都助长了谢师宴的奢靡风气。”
陈晶环认为,要求学生宴请导师团队里所有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为其高规格的餐饮和酒水消费买单,不是“为人师表”的高校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导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抵制这种奢靡的行为。“对于高校导师来说,科研成绩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如果在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就要求其支付高昂的宴请费用,过度追求谢师宴规格和排场,这反而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
近几年,各地纪检部门及教育系统都出台文件,明确抵制变味的“天价”谢师宴。陈晶环认为,高校教师更应该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抵制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的风气。此外,学校在毕业季的时候也应该倡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感谢师恩,帮助学生减轻人情压力和经济负担。
对于高校学生,陈晶环认为“向导师表达感谢方式有很多种,用一些朴实、真诚的行为来表达情感,我觉得完全是可行的,不建议用超出自己负担能力的昂贵谢师宴的方式来表达感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沈书、米航、林静明皆为化名)
<>月做好谢师宴
下半年顾客络绎不绝
进入7月,中高考分数出炉,很多学生和家长开始组织筹备谢师宴。在这样的阶段,餐厅如果能提前发布消息,并进行一定的策划,不仅会让顾客觉得专业而省心,更能够积累好口碑、实现裂变,为下半年密集的节假日做好营销铺垫。
谢师宴和传统的寿宴、生日宴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参与人群的特殊性:一方面,家长希望表达情谊、感恩老师;另一方面,“教书育人”的身份,让很多老师又不喜铺张浪费、希望低调。
因此,在氛围打造、细节营销方面。提供谢师宴的酒店,一定要把握好双方的心理。适当营造惊喜,点到为止。让参与者既觉得亲切、又充满回忆。
< class="pgc-img">>南宁胡桃里举办的主题谢师宴
以感恩文化为基础的谢师宴
是打情感牌的最好机会
谢师宴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背后所主导的内涵是感恩文化,而尊师重教,感谢师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因此,针对感恩主题,餐厅可以多做文章。
餐厅可提供专门设计的特色产品,例如“金榜题名”白酒大礼盒等等,把外带产品和氛围主题进行结合,直接与谢师宴的氛围相匹配。有的餐厅则推出小小的主题仪式,考生穿着汉服,向恩师行礼。以上策划,以感恩为背景,不仅让人印象深刻,更能体现餐厅的用心。且在无形中,替考生(东家)说出了心中感言。
< class="pgc-img">>做好 “优等生” 品牌传播
相当于培养潜在客户
不得不说,举办谢师宴的,一定是考试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特别情况除外)。这些学生有能力、重感情,相应的家庭教育也良好。谢师宴是学生时代中几个重大事件之一,做好了学生时代的品牌宣传,就是培养自己的潜在消费者,餐厅应该抓住机会。
比如免费提供照相服务、博士帽等道具,照片最好是可以快速冲印、餐后带走那种。和老师的合影,很多学生会收藏起来,或者放在家里醒目的位置。而接下来的中秋、国庆,即使学生在外地没有返乡,家长看到后也会感慨万分。
“女儿去北京之前,就在XX餐厅吃的饭,现在又过节了,叫上家人再去上次的包间聚聚吧!”——这种心态也不可小觑。
同时,优等生也有返乡的时候,人都有怀旧情结,如果之前对某个餐厅印象深刻,那么很有可能“后会有期”。
< class="pgc-img">>抓住谢师宴之后的暑假档期
提供更多消费可能性
可以开展以师生关系为主的营销活动,提供产品销售的后续服务活动。甚至用“异业联盟”的形式,让顾客产生更多可能性。比如宴席结束后,凭借学生证或教师证,可以半价享受“草原两日游”等等,这样的营销方式也许会带来额外的惊喜!
< class="pgc-img">>小六汤包、小厨娘
谢师宴营销案例
西安小六汤包:
☆高考考生分数为666分,可享受最高免单额度666元。
☆高考考生分数中有两个6,可享受最高免单额度66元。
☆高考考生分数为有一个6,可免费享受指定汤包一笼。
< class="pgc-img">>江苏小厨娘:
☆分为普天礼、预订礼、金榜礼三个档。收费标准和提供的服务逐渐升级。化整为零,大单做宴席,小单做人气。
最大程度地和毕业生产生关联。从这一点来说,小厨娘的营销值得学习。
< class="pgc-img">>某县城餐厅:
☆预定谢师宴十桌以上,你考多少分,我送多少钱。
☆免费为高考生家人拍全家福,赠送鲜花一束。
☆免费提供专业主持,烘托氛围。
☆凭提前批录取通知书到店可免费领取价值499元的拉杆箱一个。
< class="pgc-img">>其他营销方案
1)制作专门谢师宴套餐。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将“谢师宴”分“十年寒窗宴”468元/桌、“金榜题名宴”568/桌、“状元及第宴”668元/桌三个档次,菜名要经过合理包装,体现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2)状元及第宴,豪情相邀。有条件的餐厅,可以特别邀请当地高考状元,汇聚酒店共畅未来;赠送每位状元精美求学用品作纪念等。
3)提前放出“谢师宴”信号。餐厅联合学校或供应商,采用“一对一”的形式,签订互惠条款,共同为莘莘学子们准备优惠券。建议采用“双赢”方式,营销、财务及公司积极主动参与。
4)桌桌有礼品,场场有惊喜。凡在酒店举办谢师宴的学子,不论消费金额多少,桌桌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酒水饮料或纪念品。(上面最好印上酒店的名称、电话、地址、网址)。
>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YMG全媒体·大小新闻评论员 姜春康
大事小情,老姜快评。这里是YMG出品打造的原创评论专栏——大小快评。
老姜有话说。大家好,我是老姜。
本期是【大小快评】第310期。
据今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YMG全媒体报道,烟台一中2018级15班崔峰纲收到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烟台市今年第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
同时,随着全国各地高考通知书的下发,一些地方又出现了不好的现象。
比如当前,正值中高考录取升学的关键时间节点,违规操办和参与“升学宴”“谢师宴”的歪风有所反弹。
对此,不少城市明纪在前、提醒在先,督促教育部门通过重申纪律要求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有的城市在全县所有餐饮单位张贴监督举报电话,贯通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渠道,都不错。
老姜认为,无论“散伙饭”还是“谢师宴”,已成不能忽视的经济现象。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每年高考和中考过后,“谢师宴”总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开席。
据报道,前几年,烟台芝罘区胜利路上一家酒店早就打出谢师宴广告——每桌10人,价格有688元、888元、1088元三种,酒水钱另付。另外一家酒店费用相对高一些,按照人头标准算,每人100元到300元不等,这样算下来一桌从1000元到3000元不等,超出了婚宴的标准。
其实,不仅在烟台,在全国其他城市都有这道特殊风景。如在温州,论坛就有一条一条“温州中学毕业‘谢师宴’开销万元,每名学生交1000元”的帖子引来各界关注。经具体核算,不计宴会中的场地租赁费及表演开销,本顿谢师宴单单吃饭就要花去48000元。温州中学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场谢师宴与校方无关,系部分家长自行组织。目前,校方已通知所有任课教师谢绝参加谢师宴,并建议其他高三班级举办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代替谢师宴,如与贫困生结对、义工、支教活动等。
同样在长沙,出现过如此故事——因为“别的同学都办了宴席,我不办好像很没面子”,周同学的父亲直接包下了一五星级酒店的湘菜食府整厅,让她随意请学校老师同学,“4000多元一桌,一共20桌,8万多元!”如此排场,惊煞旁人,也不得不感叹:“谢师宴”,这不是变味了吗?十年寒窗、一朝高考,师恩重如山,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当这种现象被罩在巨额金钱的阴影下,就难免给师生情带上了庸俗物质的帽子。
“谢师宴”,不该成舌尖上的狂欢。
从道德和礼教上来说,教师教书育人付出很多,理应得到学生和家长爱戴、尊敬,尤其那些金榜题名只待奔赴象牙塔的“准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们,因感恩而自愿“出点血”,可以理解。但谢师宴和面子工程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如今却串联在一起,变成了互相攀比的竞技场。这种“舌尖上的狂欢”,很容易让师生关系变得低级和庸俗。
尤其,那些所谓的豪华谢师宴,不仅增添了更多的炫耀和排场意味,更容易割裂师生间纯洁的关系。本来,传道授业解惑,师之责也。师生之间,就应清如水甘若醴。动辄举办豪华谢师宴或送上昂贵礼品以求改善关系,既违背“教师之责”,又会让纯洁师德蒙羞。
诚然,感恩老师是美德,谢师恩本无可厚非,但合适、适度的表达更重要。大张旗鼓公开行事般地举办豪华谢师宴,首先会成为“美丽”的负担,其次会让师德在金钱中滑坡。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三方尴尬状况——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表达热情并感恩老师,虽然可理解,但在无形中他们容易进行攀比,不小心就加码,就热情过度,谢师宴也从本应该的量力而行,直接变成了“排场宴”;对教师来说,本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但面对热情又不好意思拒绝,接受吧又怕承担不起,因此很容易纠结;对学校来说,明令禁止不得有“谢师宴”吧,过于武断,毕竟简单的联欢可加深师生感情,而不管吧,这又的确是一种社会现象容易被热议。
如此尴尬,造成的结果便是———“说归说,做归做,吃归吃”之景尚在。虽然说,一棒子打死“谢师宴”有些鲁莽,但当时刻警惕别让“谢师宴”成为一场舌尖上的狂欢。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完全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方式谢师恩;对教师来说,改变这种奢侈浪费的现状,不妨从拒绝吃谢师宴开始;对学校来说,当推介文明谢师新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双手谢师恩,一张亲手做的贺卡、一条自编的短信,“谢师联”、茶话会等,都一样能表达敬意。
谢师,是朴素感恩,值得提倡。但“吃请”绝不等于“谢师”,更不等于“尊师”。一言蔽之,舌尖上的狂欢,绝不该成为“谢师宴”的主题。
责任编辑:杨云阁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