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们,高新区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大家中心,尤其醒目的是熹粤二字。比熹粤更让人开心的是在他们家不到700就能来一桌高奢海鲜火锅,高品质海鲜跟零服务费,但超优质服务是特色。还有宁波限定的IBP和牛,一进门就能看到海鲜区域,新鲜是没得跑了,海鲜从现捞到现杀,最后端上餐桌。
< class="pgc-img">>点的699的套餐主打一整只的珍宝蟹跟两款超高品质的牛肉,其中一款牛肉真的在宁波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这个就是美国IBP鲜切的牛肉,鲜红的颜色中间掺杂非常漂亮的雪花纹理,吃起来要比一般的牛肉要嫩的多的多,吃在嘴里面是没有太多纤维感的,基本上不需要咀嚼。
< class="pgc-img">>这一款是澳洲M9加级别的和牛,油脂的香气特别的明显,鲜活的螃蟹一丝丝肉的纹理特别漂亮。
问一下现在珍宝蟹的时价是多少?239。239是吧?这一只差不多在1.5-1.7斤左右,光时令价这只螃蟹差不多就要400多块钱了。不沾调料来一口,回味是一丝一丝的甜感,再蘸个调料,个人是觉得喜欢重口的可以蘸下调料。
< class="pgc-img">>但想吃海鲜本身味道的,我觉得直接空口吃就比较好,因为锅底本身就是用猪骨、鸡、鸭各种材料熬出来的,就已经很鲜了。而且特别贴心的会准备这种小漏勺来装,里面的食材真的超级大,一根蟹腿煮完之后也是一点都没有缩水,整根吃在嘴里真的太满足了。
< class="pgc-img">>宁波好吃的海鲜火锅有很多,但是能在699这个档位做到这种性价比跟品质可能也就只有新开的这家熹粤。大厅更适合情侣或者几个人小聚,宴请可以移步包厢,一人一锅相当落位。如果也是喜欢吃高品质的海鲜火锅,建议来熹粤尝一尝。
费降级的时代潮水,最终涌向了火锅界。头部品牌利润暴跌,敲响了行业洗牌的警钟。
8月2日,呷哺呷哺集团发布半年报预告,显示其预期收入约为24亿元,同比减少约15.9%;将录得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而上年同期录得净利润2.12亿元。
呷哺呷哺扭盈转亏,主要受累于整体市场大环境消费呈疲软态势且消费降级,导致餐饮客流到店意愿低迷。
而就在不久前,九毛九集团增收不增利,就提前释放了火锅行业内卷严重的信号,即使其主动降价,翻台率仍然下降。
据九毛九集团公布的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收入30.64亿元,同比增长约6.4%;预计净利润不少于0.67亿元,同比下降不超过69.8%。其中,旗下的怂火锅业绩受损最严重。消息一出,股价下滑近5%。
问题来了,降价还是破局的好方法吗?
价格战下,没有幸存者?
2023年上半年,怂火锅荣升九毛九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上半年,怂火锅却成了最大的拖油瓶。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怂火锅的顾客人均消费金额为104元,比去年上半年少了17元,是该集团所有品牌中降幅最大的。
去年怂火锅上半年门店只有43家,今年增加至73家,同店日均销售额却缩水了36.6%,降幅超过太二酸菜鱼和九毛九西北菜的总和,而一季度同比下滑了34.8%,表明怂火锅的业绩在恶化。
消费者不买单,怂火锅被迫放慢扩张的步伐。
为减轻业绩压力,九毛九集团表示,将采取审慎的扩张策略,调整年初制定的2024年扩张目标,把怂火锅开设35-40间新餐厅的目标调整为25间。
处境变动之快,与火锅行业高度内卷的环境存在莫大关联,多个品牌采用“9.9元”“免费吃”等模式,试图以低价抢夺市场。
其实,早在2023年9月,海底捞就全新推出子品牌“嗨捞火锅”(后改名为“小嗨火锅”),主打平价火锅,锅底低至9.9元,并调低部分菜品价格,带动海底捞平均客单价降至百元以内。
行业老大此举,让众多品牌产生了危机感,最终在2024年把价格战推向高潮。
今年初,巴奴开始调整价格,平均客单价从1月的144元降到了5月的130元。
继去年通过增加小份菜变相降价,今年5月呷哺呷哺更进一步,单价普遍下调10%以上,把客单价拉回到60元以内。
同样在5月,楠火锅宣布开启门店3.0时代,推出1.9元的素菜、9.9元的鲜牛肉、39.9元的锅底。
竞争压力面前,怂火锅也主动“认怂”,6月份在门店贴出公告,下调价格体系,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
另外,怂火锅还在社交平台宣传省钱攻略,教消费者“薅羊毛”,诸如“24元DIY三格锅底”、“穷鬼吃怂厂的省钱方法”等帖子,极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连续8年蝉联必吃榜的八合里牛肉火锅,虽迟但到,在7月1日宣布“价格回到10年前”,首次调价涉及精品嫩肉、招牌肥牛、生牛丸、熟牛肉丸、熟牛筋丸、潮汕墨鱼丸等多款热卖产品,大单精品嫩肉从32元下调至28元。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除了呷哺呷哺,火锅头部品牌自去年9月以来,其客单价持续承压,怂火锅力度最大,呷哺呷哺最犹豫。
(主要火锅品牌客单价趋势(同比2023年6月),图源浙商证券研报)
家大业大的一线品牌尚且如此,众多中小火锅店为了吸引客流,在各大团购平台推出“9.9代100元”的现金券,或是9.9元吃腰片、毛肚、肥牛等涮菜的活动,附带小料“免费吃”。
卷了大半年,降价没能给怂火锅带来明显的市场增量,受伤的还有呷哺呷哺,预期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同比盈转亏。
实则回归正常水平?
曾经,消费者喜欢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不行的话,就两顿”。于是,火锅店成了最具烟火气的代表之一。
但慢慢的,打工人发现,火锅缓解生活压力的魔法没有消失,可在结账的时候,肚子是饱了,钱包却容易大瘦身。
在此轮降价潮的前几年,火锅界的客单价持续上涨,一顿火锅动辄几百元,让打工人直呼“高攀不起”,感觉遭受了背刺。
某位重庆网友曾一针见血地吐槽,以前两个人吃火锅80元,扶墙出,现在人均100元,还不敢随便点菜。
2023年初,西安一顾客称巴奴火锅18元一份的土豆上菜仅有五片,把“天价土豆”顶上了热搜。虽然巴奴火锅迅速道歉,但同时表示“暂时不考虑降价”,给网友留下高冷的形象。
巴奴火锅2001年创立于河南郑州,对标海底捞。据久谦咨询显示,2018~2020年,该品牌迅速成长,产品也每年提价,爆品毛肚从65元一路涨至78元,人均消费接近200元。
而海底捞也常因为变相涨价,处于风口浪尖。2022年海底捞一边取消牛肉粒、小零食等品类,一边减少菜量,以压缩原材料成本。2023年,还有门店收取8元一位的自助饮料费。
数据显示,前几年海底捞确实越来越贵,客单价由2017年的97.7元,一路攀升到2020年的110.1元,2021至2023年上半年,客单价依然保持在100元以上。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火锅的价格,火锅长期位列餐饮业的第一大品类,是最热门的创业赛道之一,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局。
居家办公期间,广大消费者第一时间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吃火锅。所以,火锅成为餐饮业率先复苏的品类,需求端带动火锅行业繁荣,给了火锅店老板涨价的勇气,并大举扩张。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火锅市场规模在2020年减少至5268亿元,2021年迎来反弹,达到了5630亿元,2022年预计整体规模将达6046亿元,门店数量规模达55万家,稳居餐饮细分赛道NO.1的地位。
如今,风水轮流转,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增强,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不再轻易为高价火锅买单,把火锅行业带到另一个极端。
但对比可知,尽管现在火锅店大降价,消费者还是觉得不便宜。
海底捞2023年财报显示,其客单价为99.1元,跌至近五年最低水平,但比2017年时的97.7元还要贵,且分量往往不增反减。
呷哺呷哺2023年的客单价为62.2元,而在2011年,客单价仅有35.2元,深得打工人的追捧。
与其讲火锅品牌在降价讨好消费者,不如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对价格过高的火锅表示抗议,逼得火锅店不得不放下身段。
靠什么把食客叫回餐桌?
价格战的威力已经显现。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火锅赛道近一年新增约21万家新店,但净增长只有约6.8万家。
财报显示,去年全年,呷哺呷哺集团关闭了114家门店,分别为99家呷哺呷哺门店及15家凑凑门店,导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1.65亿元。
对此,呷哺呷哺解释,关闭这些门店的原因是大多数产生亏损,多数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
因涨价而吃的亏,呷哺呷哺可能最懂得。
主打“一人食”小火锅的呷哺呷哺,曾凭借超高性价比广受欢迎,并因此于2014年荣登“连锁火锅第一股”,比海底捞早了整整4年。
但上市后,呷哺呷哺离初心越来越远,2014年-2023年,其每年都在提价,客单价由44.4元,升至62.2元,涨幅超过40%。和2011年的35.2元客单价相比,涨幅更是高达76.7%。
在火锅行业降价大势下,今年1月呷哺呷哺还在逆势涨价,锅底除了原味锅和寿喜锅没涨价,其余锅底涨价3元,自然又引得网友吐槽。
涨价背后,是呷哺呷哺做的高端梦,努力向海底捞看齐。
2016年,呷哺呷哺进行品牌转型,推出高端子品牌凑凑火锅,以“火锅+茶饮”模式为特色,试图填补小火锅以外的市场空缺,开店速度一直保持较快的节奏,2019年曾平均每13天就开出一家新店。
结果,想赚的利润没赚钱,反而掉进亏损泥潭。2022年至2023年,凑凑火锅分别亏损7110万元、295.7元,而2023年呷哺呷哺集团是盈利的。在财报中,该集团承认,凑凑火锅还是卖贵了。
呷哺呷哺本来可以好好享受平价市场的红利,却为了难啃的高端市场,流失大量用户,实在不划算。
毕竟,在呷哺呷哺苦攻高端市场时,一批小火锅品牌趁机崛起,2023年,围辣小火锅开出了超过280家门店,仟味一鼎自助小火锅更是一口气开出了超300家门店,反映了平价依然具有巨大的机遇。
反观呷哺呷哺羡慕的海底捞,其对价格力显然清醒得多。
在2020年客单价达到110.1元的最高点后,海底捞意识到消费者负面评价变多,便开始逐步降价,2023年进一步降至99.1元。
经历了2021年亏损41.6亿元的阵痛,海底捞2022年实现净利润约13.73亿元,2023年净利润大幅增长至44.95亿元,同比增加174.6%。
但对于企业而言,光降价显然不行。
“品牌们声称‘降价不降质’,显示出对供应链管理的自信。强大的供应链不仅能帮助品牌降低成本,还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品牌应对价格战的重要武器。”有业内人士表示。
2022年,海底捞实行“啄木鸟计划”,放缓扩张速度,并优化供应链,减少采购成本。2023年,其通过提升预制成品菜占比,继续压缩原材料成本。
其他玩家比如怂火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九毛九集团透露,转让“那未大叔是大厨”、“赖美丽酸汤烤鱼”,集中资源经营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在产品、渠道、品牌等方面多管齐下,迎合市场变化。
写在最后
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之滨的酒城泸州小米滩。船工们用各种蔬菜加以辣椒、花椒等调料在瓦罐中煮熟食用,以驱寒祛湿。
对于这个萌发于市井的美食而言,能消费的起、想吃就吃和美味同样重要。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本文源自伯虎财经
建三明将乐县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一个山区县,如何更宜居?
核心阅读
近年来,地处福建省西部的将乐县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并利用智慧监管等手段破解运维难等问题,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夏天的金溪(将乐段),碧波荡漾、惠风和畅,岸边青山巍峨、田园如画。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安镇翔安社区,送走几名顾客,村民李宁关上自家店铺回家吃饭,脚步轻快。
“瞧这汗出的,快洗洗。”到家门口,李宁招呼正在玩耍的女儿洗手。卫生间内,洗手池、淋浴喷头等一应俱全,用过的水经管道排入地下污水管网。
配套排污管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李宁的新家是一幢三层小楼,屋内屋外打扫得很干净。“我们是前年搬进来的,现在一家六口都住在这,一共5个卧室,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李宁说,过去洗衣做饭用过的水,常常直接泼在院子里或者倒进水沟,一到夏天,房前屋后臭烘烘的,蚊虫不少。
2021年,将乐县入围福建省级第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试点县。当地制定《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将乐县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根据地势高低、人口分布和施工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接管、集中、分散’等处理方法,在全县13个乡镇、61个行政村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站。实在没有条件的自然村,也优先选用经济适用、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技术工艺设备,并采取新建或改造三格化粪池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对尾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将乐县副县长沙陈龙介绍,当地累计投资约2.7亿元建起1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水量达8000吨,配套管网长度210多公里。
“现在,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道排走,社区还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李宁说,乡亲们盖房时都专门安装了排水管道,村里统一建设深埋地下的排污管网,产生的生活污水统一排到污水站处理,“大家还自觉进行绿化、美化,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安装环保设施,生产污水达标排放
在黄潭镇黄潭村,三明富潭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预煮、冷却、剥壳、称重……一颗颗竹笋经过10多道处理工序后,销往全国各地。
这家公司,是吴云付创办的第二家鲜笋加工公司。早在2017年,吴云付就曾与人合伙办加工厂。“那时,加工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据他回忆,因为污染环境,工厂被将乐县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当时厂区面积太小,没有空间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只得先关停。”
今年初,看好行业发展前景,吴云付决定重操旧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我们每天耗水150多吨,产生废水、污水50吨左右。”吴云付说,为保证生产有序进行,他投入15万元安装环保设施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工厂投产至今一直排放达标,每天能加工40多吨鲜笋,年产值约500万元。”
投产前,云净环保科技(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加慧被吴云付聘为环保技术员,为企业处理污水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通过添加絮凝剂,高效混凝沉淀一体化设备能将废水中的糖分、纤维素等进行生物处理,同时快速沉淀,分离泥土等杂质,达到排放标准。”葛加慧介绍,水质每周检验一次,环保部门每月抽检2至3次。
在污水排放口,吴云付还安装了格栅、格网,并铺设了100多米地下管网与黄潭镇污水处理站对接。今年3月1日,吴云付与黄潭镇政府签订污水接管协议,约定预处理水质应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三级标准。黄潭镇党委书记林圣松介绍,镇上还不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如发现尾水超标排放,造成镇污水处理站新增加的药剂及人工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并根据超标情况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
“对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水质,除企业和环保部门检测外,我们还聘请第三方不定期抽检。”将乐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淑民介绍。
定期巡检维护,建设智慧监管平台
一套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价格在10万元左右,将乐县按计划安装需支出1000多万元,再加上运维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为破解运营监管难题,有效节省运维支出,将乐县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智慧监管平台,对全县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持续有效运行。
早上8点,黄金柱收到一条故障提醒短信。接到通知,他和同事黄嘉诚随即前往处置。
黄金柱是福建首创嘉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维员,负责维护将乐县南部地区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南口镇蛟湖村的两个污水处理站,就在他的巡护范围内。指着围墙上的管网示意图,黄金柱说,调节池是处理污水的第一站,然后经过水泵、流量计,最后进入一体化处理设备。
掀开调节池水泥盖板,黄金柱用捞勺在污水中来回搅拌过滤粗渣,然后用一把刷子清洗格栅。“看来,还是气泵膜片老化的原因。”放下铁链,拽出水泵,仔细查看,黄金柱解释,水泵长期浸泡在污水中,污水中的油脂遇冷凝固后产生皂化反应结块,导致膜片老化或失灵。
更换完膜片,黄金柱继续沿着污水管路巡护。“这是数据采集仪,是污水处理站的‘大脑’,能实时上传站内设备运营状态信息,一旦发生故障,就会报警并上传至县农村生活污水智慧监管平台。”黄金柱说,从实际情况看,故障多是由于电表传感器失灵引起,其余的要尽快到现场处置。
除了像黄金柱这样的专业运维人员定期巡护外,将乐县各乡镇也安排专人管护污水处理设施。“镇环保站工作人员对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的污水厂站,每月巡查一次;20吨以下的,一季度一次。”南口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婕宇说。
去年,金溪(将乐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将乐县将持之以恒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把生态优势转化成民生福祉。”将乐县委书记陈羲表示。(记者 付文)
■延伸阅读
“十四五”以来
我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超过90%,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组织2700余个涉农县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方案),建立年度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村庄清单并动态更新;指导各地筛选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生态环境部将抓好《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落实,推动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
(记者寇江泽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