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7月31日,2019年国内餐饮行业共发生融资事件47起,融资总额约66.16亿元。
梳理这些融资事件后,我们发现了餐饮融资的一些新风向。
本文转载自亿欧网(ID:i-yiou)
2019年餐饮行业融资一览
茶/咖行业仍受资本青睐
相比去年,今年新增酒、佐餐/调味品、社区团购和美食社交四类融资行业。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2019年前7月的47起融资,分别涵盖快餐/小吃、茶/咖、酒、食品饮料、佐餐/调味品、休闲零食、代餐营养品、供应链、餐饮服务、社区团购、美食社交11个细分行业。
茶/咖 :仍受资本青睐,热度不减
快餐/小吃行业共有4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和府捞面获得2.15亿元C+轮融资。
茶/咖行业共有8家企业获得融资,总计约14.98亿元,占比2019年前7月融资总额的23%,行业整体较受资本青睐。
获投企业中,新中式茶饮企业有3家,咖啡企业有5家。
前者如乐乐茶获得来自祥峰投资的2亿元Pre-A轮融资。
后者如瑞幸咖啡获得来自BlackRock的10亿元B+轮融资;连咖啡获得来自启明创投、高榕资本的2.06亿元B+轮融资。
咖啡行业融资总额占比茶/咖行业80%以上,融资数量占比63%。
茶/咖行业融资数量在2019年前7月排名第一,融资总额排名第二,同比增长32%。
资本如此青睐茶/咖行业的原因何在?在这样一个已有星巴克、Costa、喜茶、瑞幸、奈雪巨头昂立的行业,是否还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是否还有其他玩家机会?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奈雪投资方天图投资的管理合伙人、CEO冯卫东表示:“对于茶饮行业,此前大家还都在讲小产地与小产区的故事,碎片化严重,很难成大器,只有走到标准化的路径上,再加上与服务相结合的体验,才能讲述大故事。”
“而资本要做的,就是推进整个行业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新中式茶饮很适合讲述这样的故事,而且这个行业的失败机率没那么高,这个行业是带着毛利率在走的,线下流量可以直接反馈到账面上,选中了头部的标的,不出意外的话是赚钱的。”
短时间来看,资本和茶/咖行业有着天生的密切联系,二者相依相存。茶/咖需要资本,资本也需要茶/咖。
餐饮服务:资本耐心不足,热度降低
而在to B领域,供应链和餐饮服务行业总共有12家企业拿到融资。其中餐饮供应链品牌信良记拿到了来自峰瑞资本、钟鼎资本的3亿元C轮融资。
共享厨房熊猫星厨获得了来自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3.5亿元C轮融资。
熊猫星厨是一家互联网餐饮服务平台,提供餐饮品牌孵化和场地运营服务,为餐饮商户提供厨房租赁、线上运营、市场推广等解决方案。
此前,熊猫星厨已经获得过4轮融资。
对比去年同期餐饮服务行业融资23.5亿,今年融资6.17亿显得少了很多。原因或许在于餐饮服务行业仍存在许多挑战。
比如,虽然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行业中小微企业仍占比较高,行业整体对餐饮服务B2B的认知度不高。
二是目前餐饮行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但毛利率较低,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都影响着整个行业对于餐饮B2B的付费意愿与能力。
三是餐饮行业竞争激烈,淘汰率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关注眼前的利益,比如如何做好获客。这意味着很多企业还挣扎在生存线上,还谈不上效率提升,数字化转型那一步。
酒:异军突起,获巨额融资
酒和食品饮料行业共有11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沱牌舍得获得2019前7月中国餐饮最大单笔融资2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沱牌舍得获得的25亿元融资加上宇怀窖酒业、VETO、青青稞酒、怂人胆获得的总计约27.19亿元融资,占比2019年前7月融资总额41%。
数据显示,2016至2018年,舍得酒业的酒类产品收入从12.37亿元增长至18.5亿元,净利润从0.8亿元增长至3.73亿元。
无论是白酒还是洋酒,中国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靠线上营销站稳脚跟的江小白,也证明了白酒在年轻人中也有很大的市场。
佐餐:佐大狮获两轮融资
佐餐行业中,佐大狮于今年分别获得来自高榕资本和点亮基金的天使轮和A轮融资,总计约1.2亿元。
社区团购行业共有两家企业(邻邻壹和呆萝卜)拿到融资,总计8.45亿元,占比2019年前7月融资总额的13%。
其中邻邻壹于今年拿到苏宁和红杉资本的A轮和A+轮融资,总计约2.1亿元;呆萝卜则拿到了社区团购中单笔最高融资6.3亿元,投资方是高瓴资本和晨兴资本。
资本多集中在项目初期与一线城市
总体来看,2019年前7月的企业融资大多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总计35次融资,融资总额17.16亿元,占比融资总额26%。
地域上,被投企业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如北京是被投企业所在地最多的城市,有16家,其次上海8家,杭州4家,长沙3家。
从资本方来看,高榕资本投资次数最多,出手3次,分别投资过2次佐大狮和1次连咖啡。
2019餐饮新气象
资本风向突变,但仍有稳健行业
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餐饮行业的整体融资案例数虽有所减少,但总融资金额反而有所增加,其中酒行业成资本追捧热点,融资总额占比最高,增长较快。
而茶/咖行业在今年前7月的融资总额中占比第二,相较去年增长明显,可以说是热度不减,仍受资本青睐。
休闲零食、代餐营养品、供应链行业整体融资情况也与去年相差不多,不过融资规模相对不大,金额不高,仍不温不火。
不过快餐/小吃、食品饮料、餐饮服务这些在去年同期比较受资本青睐的行业,今年获得的融资金额都在明显减少。
对于一些新兴行业,今年资本也有尝试,比如社区团购的邻邻壹,呆萝卜和主打美食社交的探宴。
总体来说,2019年前7月的国内餐饮融资情况相比去年,融资总额上较乐观,不过资本风向转换较快,去年比较受资本青睐的行业逐渐变得后劲不足,但仍有一些相对比较稳健的行业,如茶饮咖啡领域,热度不减,获得了高融资。
· end ·
轮值编辑|于聪聪 视觉|钨琪 于聪聪
转载联系:首席小秘书 微信 neicanmishu
<>轮“小而美”趋势造就了很多品牌,但减劳动力、租金、原材料成本,别把营业额减得没了增长空间。
◎ 餐饮老板内参主笔 王新磊
很多人开餐厅,并不经过周密计划,而是依靠主观臆断,或者感情用事。
有的是跟风,看到别人卖茶饮火了,就自己也开一家;有的是任性,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天下人所喜欢的。
结果呢,很多店一开业,就陷入亏损,越坚持亏损越多。
太多的案例,多不胜数。统计显示,2017年只有20%的餐厅可以盈利。
1
三大成本总和不能超过70%
如何提高开店成功率呢?
我走访多位老板,从血海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就是,要会算账。
成功的企业,在开店之前,就会测算出餐厅是否盈利,并制造优化出持续盈利的方案。而失败的案例,往往不去算账、不会算账、算不清账,反而想依靠勤奋和运气,实现成功。
这个账该怎么算呢?
这里有一个第一重要的公式,就是: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合计不能超过60%,如果超过了,就很难盈利。
在餐饮经营中,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租金,是三大成本。如果想要盈利,就要把三大成本的总和,控制在70%以内。
对于新开业的门店来说,如果收益率低于20%,店铺经营很艰难。
换个角度来说,把三者的总和除以70%,就得到你营业额。通过这个营业额,你就能看出压力有多大,能不能实现。
因此,上一轮行业的“小而美”趋势,就是减劳动力成本,减租金成本,压缩菜单减原材料成本。而小而美趋势,也成就了一批品牌。
< class="pgc-img">>2
毛利率不能低于65%
再从这公式,推导一下餐饮人经常关注的毛利率。
销售额减去原材料成本,得到毛利润;再把这个毛利润/销售额*100%,就是毛利率了。
一般毛利率不能低于65%,净利润率至少要达到10%。否则,离关门也就不远了。
内参精品课《决胜门店3公里》主讲老师许静宜也曾说,只要是优质的商家,如果他的毛利率低于65%,其实是很难支撑品牌的。这也是为什么西贝很注重毛利的原因。
3
租金占比要控制在10%
还有一点,就是租金占比要控制在10%。因为很多餐厅,最后不是被隔壁老王打败的,而是被房东打败的。
最近在深圳,发生了一件事。某小吃品牌,花费100万转让费在深圳拿到了一个铺位,被众多餐饮老板吐槽“人傻钱多”。
< class="pgc-img">>我反问,如果把这个“人傻钱多”的事儿,当成一个广告,不是也挺好吗?另外,等这个铺位再次转让时,100万不是又回来了吗?
有一位餐饮老板不客气地说:你傻,还能别人也傻啊?
在他们看来,这100万的转让费,完全不符合经营之道。并且,再次转让时,根本没有人会接盘。
未来,这个小吃品牌发展的如何,还不清楚。但是对于餐饮人来说,成本意识一定要强。
4
过分控制成本会拉低销售额
“小而美”一度成为餐饮人共同追求。在三高一低的压力之下,“小而美”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但是,对于小品牌来说,“小而美”其实是与狼共舞。
杭州谢谢妈妈炸鸡品牌合伙人何学峰说,小店和大店相比,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是一样的。而租金上,越小的店铺,租金越贵。
关键,减面积,不仅减了租金,还减少了集客数量。
这就有两个结果,一是销售额做不大,承担不了高成本。还有一种更怪的现象,就是人气很旺,一结算,发现不盈利。
因此,面积和销售额之前,有一个平衡关系。减面积不能把销售额也减得没有了增长的空间。
在这里,我再次告诫餐饮人,成本意识不是一个单点,而是综合考量。
< class="pgc-img">>大量的案例证明,过分控制成本会拉低销售额。如此一来,又不得不进一步控制支出,最终会陷入到“销售额下降——消减支出——再导致销售额下降——再进一步消减成本”这样一个恶循环中。
怎么破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如何提高利润,我们以后接着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26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今夏最火地摊项目
出现了!
不是西餐吃不起,而是地摊牛排更有性价比。
这个夏天,夜市摆摊最红火的项目已经出现,它就是“地摊牛排”,一种兼顾了高级餐厅的精致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的餐饮创业,又称“行走的西餐厅”。
小小的餐车或摊位上,一块块诱人的牛排整齐码着。铁板上的牛排在火焰中滋滋作响,焦香四溢,偶尔还有窜起的火焰,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驻足。
牛排色泽绛红油润,香味与铁板的热度完美结合,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牛排,还搭配意面和西兰花、煎蛋,蔬菜沙拉也另有提供,哪怕在街头巷尾,也要仪式感满满。
这样的地摊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商家都选择了在招牌上大写“地摊牛排”,相当显眼。
价格平易近人,最低19.9元一份,五分钟出餐,一次出餐好几份。义乌、南宁、长沙、苏州、北京等地的美食街、大学城……但凡人流火热的地方,这样的摊位几乎全国各地都能偶遇。
小红书上,#地摊牛排# 话题浏览量已经达到340万+。各社交平台上不乏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一个小时去吃的盛况。
既然有人入局,也有人看准热度开始“教别人赚钱”。
“周六生意爆表、四小时200多份”“大学生创业,三小时收入2500+元”……这些标题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仿佛“靠摆地摊买下一栋楼”并不梦,正引得众多网友蠢蠢欲动。
“科技与狠活”的隐患
实际上,地摊牛排并不是一个新的餐饮创业项目,早在2022年就已经出现了。
但今年声量又大了起来,不可否认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1.符合越来越多精致美食走向街头的趋势。曾经多出现在餐厅的精致美食,如今在夜市、美食街里随处可见。除了地摊牛排,还有gelato车、法式甜点摊、汉堡车等。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精致昂贵的餐馆望而却步,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便捷餐饮选项。
2.视觉效果好,符合社交网络传播。会发现,当下走红过的餐饮,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地摊牛排在摆盘和视觉效果上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大量喜欢分享美食的社交媒体用户。
3.有锅气的表演,情绪价值拉满。地摊牛排展现了整个制作流程,可以被看作是对新鲜、现场制作和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回应。以现做现卖为主要特点,强调手工制作和新鲜食材,与当下的“反预制菜”的消费潮流高度契合。
然而,尽管地摊牛排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众多消费者,并得到部分人的理解,如“19.9元要啥自行车”,但也引发了对食物品质的质疑。
牛排本身是一种相对昂贵的食材,19.9元的价格买到原切牛排,你信吗?
目前,牛排市场上最主流的两大类是“原切”和“整切”,前者就是最原始的牛肉,后者则是加入水、调味料、保水嫩化物料等进行腌制而成。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1.6斤的加工肉品。
此外,还有一种类别叫做“合成牛排”,也被叫做拼接牛排。
是将牛不同部位的散碎牛肉粘连重组。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 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2斤的加工肉品。因为碎肉的成本低,拼合中还会加入不少水分,所以这种产品的成本会大幅降低。
这种牛排能吃吗?可以,但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使用。
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对应的国家标准,许多商家可以“单靠一张嘴”,在宣传上的操作空间非常大。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地摊牛排面临“科技与狠活”的信任和口碑挑战,在品质和安全性上的问题仍需解决。
不然,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淀粉肠。
今年某媒体发布的报道《火爆大街小巷的淀粉肠到底是什么做的?》后,曾经受热捧的淀粉肠,因为“骨泥”的讨论,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淀粉肠行业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夕阳行业。
没有人教你开店赚钱
只有人想赚你的钱
近年来,网红地摊餐饮“开得快倒得快”,越来越频繁被验证。
从手打柠檬茶,曾经年轻人摆摊儿当之无愧的“c位”,到冒烤鸭,去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今年批量倒闭,到地摊火锅、地摊烧鸟、地摊拌粉等等,地摊牛排会不会成为其中一个,不好说。
在每一个地摊网红有了走红的苗头之后,社交平台上都会迅速涌出一批“创业指导”。
这些创业指导总是藏在各种刺激标题背后,“摆摊一天挣2000”“一天能坐100桌”“五小时200份”等刺激标题里。只有不起眼的tag标签如“加盟”“小本创业”,才透露出真实的动机。
或者直接开课卖小吃配方,或者是教想开餐饮的店主们如何选址、筛选品牌。
实际上,今年的天水麻辣烫和冒烤鸭的倒闭潮里,就有不少餐饮老板在社交媒体上控诉,他们在创业初期被各种宣传和广告所吸引,参加了不少“培训班”,交了不少“学习费”。
还有许多网红小吃品牌在走红之后,会迅速推出加盟计划,吸引有意创业的人加盟,很多餐饮老板在加盟之后,才发现品牌方提供的支持和承诺远不如预期。
“用小投资引流,然后保本经营,营销做到爆火,然后吸引小白入局,最后抽身而走。”一位网友这样犀利地总结。
对于这些“创业指导”来说,做成怎样,或者做不做得起,都没关系,重新起号就能蹭上下一个美食流量。然而对于想创业的餐饮人来说,要避免被一时的热度和宣传所迷惑。
今年夏天地摊遇“冷”
去年开始,全国各地出台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有序开放地摊夜市经营,夜经济的烟火气回来过一阵子,可是今年夏天情况相比去年,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地摊刺客”越来越赶客。
“以前总觉得饭店吃不起就去地摊,现在是地摊吃不起只能去饭店”,近期不少网友反应,夜市里的小摊,吃一顿下来比去店里还贵。手打柠檬茶18或15元,一盒鸡爪3、40块钱一盒,还有炸串,一串素菜2.5元。
“地摊刺客”的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也导致了夜市的人气和口碑大幅下降。
夜市、美食街越来越短命。
如今,无论是连锁快餐,还是外卖平台,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消费时间。夜市和美食街作为一种传统的餐饮形式,需要面对大量的竞争,难以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近日,广西玉林某美食街被爆自今年3月份开张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因人流量少而歇业。开业的时候,也是有过大量报道的,当时也吸引了很多玉林市民前去打卡,一时盛况空前,没想到这么快就凉凉了。
高温难顶。
夏天高温天气导致夜市的人流量大幅减少,许多摊位因此生意冷清。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人们外出的意愿,还降低食欲。某夜市的摊主表示,今年夏天的平均顾客流量比去年减少了30%以上。
此外,食材的保存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摊主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确保食品的新鲜和安全,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