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与张国华、余冬林夫妇交谈
修鞋匠见到潘琳直呼兄弟
环卫工免费过早
□楚天都市报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卢德斌 陈磊 陶蜜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斌
“大兄弟来了,快请坐。”9日,江夏区军民巷口,57岁的残疾修鞋匠王庆华看到一个身着城管制服的队员,热情地打着招呼。
“最近生意还行吧。”城管队员一笑脸,“我帮你做一个柜子吧,好存放补鞋家伙什,用不着天天往家搬,多方便。”
“不好意思再麻烦你了,我自己想办法。”这名城管叫潘琳,是江夏区城管执法局的队员,善于柔性执法,乐于帮助困难小贩,小贩们亲切地称他为“城管兄弟”。
疫情造成生活困难 帮助小贩夫妻找工作
9日,在江夏区纸坊街唐墩街,张国华、余冬林夫妇正在对小巷的道路进行清扫保洁。
他们曾是占道经营对粑小贩,从事环卫工作,才半年多时间。此前,他们一直在新北街巷内,推着三轮车,生炉架灶做对粑。
因为占道经营,潘琳多次劝导,请他们不要把摊子支在巷子口,影响行人与交通。
起初,他们认为潘琳是为难他们,与他打起了游击战。但潘琳不急不恼,既不掀摊子,又不踢炉子,反而建议他们将小摊移到巷子宽敞的地方,在不影响行人的情况下,继续卖对粑。
“摊子虽小,却是一家4口的生活来源。”余冬林说,遇上这样的城管,蛮幸运,“在我们心里,早把他当成是大兄弟一样。”
年初疫情来袭,他们不能再上街支摊了,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正在谈研二的儿子,每月1000多元的生活费也无着落。
4月29日,潘琳在小区门口,碰到了一筹莫展的张国华夫妇。
“大兄弟,能否帮忙找个工作救急啊!”余冬林焦急地说,现在又不能占道卖对粑了,家里没了收入来源。
“家里还供着一位在读研究生,这个关键的时候,得帮帮他们。”潘琳四处打听得知,一家环卫公司需要环卫工,便向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推荐。
5月1日,张国华夫妇双双上岗,从早上4点至晚上8点,负责清扫保洁纸坊街唐墩街周边小巷。
“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两人一个月可拿4300元,除了给儿子1000多元生活费,还有一些结余。”9日,余冬林告诉记者,多亏了潘琳大兄弟的帮助,才渡过了难关。
自学手语“对话”聋哑小贩 引导占道水果摊进便民点
阮春(化名)是一名越南女子,与江夏区纸坊街一名男子结婚。为了生活,丈夫买了一个板车,帮助她进货,让她走街串巷售卖水果。
因为占道,潘琳劝导她时,她手舞足蹈,双手比比划划,无法沟通。经过打听,得知阮春是越南籍,聋哑人。
2012年6月,在一次巡查时,潘琳发现阮春在纸坊街老办公楼前占道摆摊,还没等他上前,阮春推着板车就跑。
“她可能以为我不让她摆摊。”潘琳说,其实我是想告诉她,她可以到江夏城管设立的便民服务点内摆水果摊,既不占道影响交通,又不会让她丢饭碗。
怎样才能与她沟通交流呢?潘琳想到,自己学手语,就可以与她对话了。
于是,他跑到书店,买回了几本书,对照书上的图示,进行比划。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语能力,他时常观看央视《新闻联播》中的手语,基本掌握了用手语进行日常对话的能力。
10多天后,潘琳在江夏一初门前,再次碰到阮春。他用手语比划说,“你四处卖水果很辛苦,我想请你到便民服务点去卖水果,不收你的摊子。”
这一次,阮春没有推着板车跑,而是与潘琳进行了“对话”:“便民点在哪里,远吗?”
“不远,我带你去看看。”
阮春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潘琳将阮春带到纸坊街道新兴街与古驿道交会处,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人流量大。“你今后可以在这里摆摊卖水果。”
阮春十分开心,给潘琳竖起了一个大拇指。从此,她再也没有四处占道卖水果了。
搭起雨阳棚 为修鞋匠遮风挡雨
57岁的王庆华,左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为了生计,30年前,他在江夏区纸坊街军民巷的巷口,支起了一个露天修鞋摊,日晒雨淋,十分辛苦。
此后,在王师傅周边,陆续有修锁匠、修表匠和修鞋匠与他为邻,形成了一个修理点。他们为了遮阳挡雨,扯过棚子,撑过伞,但因为巷子口较窄,影响行人与车辆出行。
“起初,潘琳总提醒我们不要挡道。”王师傅说,但不撑把伞遮遮太阳,挡挡雨,人受不了不说,生意没法做。
2017年,王师傅与潘琳拉家常时说,“我们几个臭皮匠,能否沿墙根搭个雨阳棚?”潘琳听者有意,于是将王师傅等几位占道情况向纸坊城管中队及局领导进行了汇报。
原来,本着城管为民的宗旨,江夏城管多年来,开辟了多个便民服务点,既方便了市民修修补补和购物的需求,又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渠道。潘琳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江夏城管与纸坊街道的认可。一个多月后,一个长约10米,宽约3米的雨阳棚在墙根上安装起来,上面写着“便民服务点”。王师傅高兴不已,“既不会挡道,又淋不到雨,还可以安心修鞋了。”
10日,记者在王师傅的摊位前坐了不到10分钟,就有几位市民前来换鞋底,生意不错。刘女士告诉记者,王师傅的手艺最棒,收费也公道。而王师傅却说,这还是他的城管兄弟潘琳关心的结果。
潘琳要帮他置一个可以存放修鞋机的柜子,王师傅却说,“真不好意思再麻烦我兄弟了,我自己想办法。”
拉面馆为表谢意 免费请环卫工过早
每天早上7时左右,总有几名环卫工,在江夏区江夏大道梅南小区旁的一家拉面馆过早,而面馆近2年来,不收他们一分钱。这其中,有一段感人故事。
2007年,来自青海的撒拉族青年韩索力么乃,在这里开了一个叫化隆牛肉拉面馆,沿街餐饮店有30余家。但面馆门前,约有30多个小贩占道经营,影响市民出行和正规店面的生意。为了抢生意,小韩等餐饮店主被逼出店外经营。一时间,道路十分拥堵。
2018年,时任庙山城管副中队长的潘琳,他带队进行劝导宣传,并将小贩们引导到美食一条街上,允许他们在不影响行人与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可以经营。很快,小韩拉面馆门前,再也没有占道经营,他们退回店内经营,生意又好了起来。
“生意好了,我得感谢城管兄弟潘琳。”小韩告诉记者,他来到武汉,得到多方的关心与照顾,便想着回报社会。当时,看到环卫工人顶风冒雪清扫保洁,感觉他们很辛苦,于是,萌生了免费请周边的环卫工过早的想法。
小韩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潘琳,得到了他的积极回应。2018年12月28日,小韩煮了一大锅水饺,端给环卫工人师傅们吃。并承诺,他们来店里过早免费。从此,每天都有几位环卫师傅们前来过早。
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资讯!
< class="pgc-img">>家庭伦理剧的暂时结束
自从汪小菲和马筱梅晒出结婚证,汪小菲与大S之间的恩怨似乎暂时搁置了下来。这场“家庭伦理剧”在近日画上了一个句号。作为观众,我们不禁好奇:这对曾经备受瞩目的夫妻,分别迎来了各自的新生活,大S和具俊晔又会过得如何呢?
< class="pgc-img">>具俊晔与大S的财务状况
前不久,有消息爆料称大S和具俊晔面临财政危机,两人的收入跟不上每月的支出。具俊晔虽然有一定的流量,但其变现能力明显不足。几次演出都赔钱赚吆喝,这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大S隐退娱乐圈后,几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具俊晔虽然在娱乐圈有些名气,但如果不是因为“大S老公”这个标签,几乎没有多少赚钱的机会。
具俊晔尝试过开设潮牌店,但这种模式早在几年前就被台湾艺人们玩过,大多数都是亏多赚少。具俊晔的潮牌店计划不仅没有成功,还引发了夫妻间的争吵。这一系列的财务问题让人们开始担心这对夫妻未来的生活是否能够维持下去。
< class="pgc-img">>烤肉店的传闻与澄清
就在大家纷纷看衰这对“老情侣”之时,有消息称他们合开的烤肉店生意火爆,门庭若市。具俊晔还为顾客签名,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头脑。这一消息一度让人们松了一口气,认为具俊晔并不像网上传言的那样没有能力。
然而,很快就有知情人爆料,这个烤肉店其实并不存在,相关的消息都是拼凑而成。具俊晔在2022年曾在一个烧烤店贴上自己和大S的海报以示支持,但那并不是他们的店。还有传闻称具俊晔曾为侄子开烤肉店发动态,但那也与他们无关。因此,所谓的具俊晔和大S的烤肉店,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 class="pgc-img">>具俊晔与汪小菲的对比
随着这些虚假消息的澄清,网友们开始对具俊晔与汪小菲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无论从事业还是形象上,具俊晔都不如汪小菲。具俊晔光头的形象和有限的商业成就,让他在大众眼中显得有些弱势。而汪小菲不仅拥有多个成功的餐饮品牌,还在商业领域不断扩展,这让人们对大S和具俊晔的未来更加担忧。
< class="pgc-img">>事业上的差距
具俊晔在娱乐圈的成就虽然不小,但在商业领域的表现却显得有些不足。相比之下,汪小菲在餐饮行业的成就更为显著。他经营的餐饮品牌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汪小菲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显示出他在管理和经营上的才能。
相比之下,具俊晔的商业尝试似乎并不顺利。无论是开设潮牌店还是尝试其他商业项目,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这种对比让人们不禁担心大S和具俊晔未来的经济状况。
< class="pgc-img">>形象上的反差
在形象方面,汪小菲给人的印象是精明干练的成功商人,而具俊晔则显得有些另类。具俊晔的光头形象和他独特的穿衣风格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在大众眼中不如汪小菲那样稳重可靠。形象上的反差也让人们对两人的比较更加直观。
< class="pgc-img">>生活方式的不同
汪小菲和具俊晔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汪小菲的生活充满了忙碌的工作和商业应酬,他的社交圈子广泛,接触的人群也更为多样。而具俊晔则显得更加低调,他的生活更多的是围绕着音乐和艺术展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两人在事业和生活态度上的不同。
< class="pgc-img">>大S的选择
对于大S来说,选择具俊晔可能不仅仅是看重他的事业成就,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感情和默契。尽管具俊晔在事业上不如汪小菲,但在爱情方面,他或许更能给予大S需要的关怀和支持。爱情本身就是一种难以用物质衡量的感情,大S和具俊晔的结合也许更注重精神上的契合。
< class="pgc-img">>汪小菲的进取心
值得注意的是,汪小菲一直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最近他甚至计划在韩国开设新的餐饮店铺。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他的商业野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进取心。与此相比,具俊晔的商业活动显得有些黯淡。
< class="pgc-img">>感情的重要性
尽管在事业和形象上具俊晔不如汪小菲,但在感情方面,具俊晔和大S可能更能找到共鸣。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比较,而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或许在具俊晔的陪伴下,大S能找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 class="pgc-img">>汪小菲的新餐饮品牌
最近,汪小菲更是跑到韩国准备开设自己的新餐饮品牌店铺,似乎是要在具俊晔的老家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汪小菲在商业上对具俊晔的全面压制,也显示出他在事业上的野心和自信。
< class="pgc-img">>结论:感情的独特性
尽管具俊晔在商业上不如汪小菲,但在爱情方面或许更适合大S。爱情并不是只看物质条件,而是看两个人在一起是否幸福和谐。具俊晔和大S能够走到一起,说明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在祝愿他们长久幸福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class="pgc-img">>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大S和具俊晔婚后生活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婚姻和爱情不仅仅是物质和名利的结合,更需要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尽管外界对他们的看法各异,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汪小菲与马筱梅的新婚生活也一样,需要时间来验证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
你认为大S和具俊晔能否克服当前的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建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单15462笔,行程逾4万公里,收入12万+。岁末年初的日子里,盘算起自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的付出与收获,韩化龙感到很欣慰。整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韩化龙是与我们每每擦肩而过的济南外卖小哥中表现优秀的一位。勤奋、低调、踏实,这位31岁的小伙子用行动点缀着城市生活的美好,也写下属于自己的梦想故事。
一年365天 他能跑360天
“月月评也白搭啊,有老单王在这里压着呢!”2017年12月31日下午3时许,在位于济南市姚家社区里的一家饿了么蜂鸟专送服务站里,当记者与韩化龙以及他的同事们聊起“单王”的评比规则,他的同事们先声喊了起来。
据饿了么蜂鸟专送的奥尊(济南)姚家站负责人刘健林介绍,作为奥尊(济南)的16个站点之一,该站点现有外卖小哥30人,每月业务量位居前三。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正是韩化龙。“这么说吧,仅饿了么在济南的专送人员,不算自由注册的大众骑手,就有1000多人,小韩是典型的‘千里挑一’。”
“单王”不是一天炼成的。根据其同事的说法,自从韩化龙一年多前加入团队,其内部每月一度的“单王”,就成为了这个低调寡言的小伙子的“独角戏”。
韩化龙能跑。他指着50多天前刚买的摩托车说,里程表上的数字已经超过了6400公里,“平均一天至少110公里”韩化龙则告诉记者,按规定每周休息一天,但他很少休。“一年365天,我能跑360天。”
“光跑也不行,脑子得转得快”
在送外卖这个岗位上,韩化龙是典型的“拼命三郎”。比如正在承受感冒的他,仍没有选择休息。但显然,仅仅靠拼,也是远远不够的。
韩化龙家在济南市历下区中井村,一个包裹在城市东部的山体与楼宇之间尚未拆迁改造的一个村。由于拆迁故事的不断涌出,有关“拆二代”的种种故事,也不断在这个城市里涌出。但家有两处宅基地的韩化龙,显然不想坐等拆迁。
2009年从济南一所高校的会计专业专科毕业,坦言“没有学好”的韩化龙没有走上会计的岗位,而是先后从事过货物配送、建筑工地、单位保安等职。工作或有忧乐,他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直到两年前成为一名“大众骑手”。
“一开始就是线上抢单,干了半年左右,加入现在这个团队做专送,就主要是平台派单了。”韩化龙说,做这个工作关键是要能跑,但光跑也不行,脑子要转得快。“尤其是同时接到七八个单的时候,必须最快的时间,在脑子里规划出最合理的路线。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既送得多又不迟到。”
姚家片区是济南东部人口居住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辖区内机关单位、大专院校、居民小区、餐饮商家、写字楼等鳞次栉比。同时,流动人口规模较大。这为外卖生意的兴隆提供了条件,也为小哥们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挑战。
“像我们这边,居民楼是送餐重点,那么小区在哪里,单元、楼号的分布是不是清楚,都会直接影响效率。”韩化龙说,虽说是一回生二回熟,但实际也不是简单的事。“这都是学问。”
没有好脾气,绝无可能成为“单王”
合理规划线路是一回事,高效对接客户是另一回事。据有关数字显示,在济南街头,至少有3000多名分属不同平台的外卖小哥。韩化龙作为接单量最高的小哥代表,无异是接触陌生人最多的那一个。据他自己测算,这个数字至少有5000名之多。
身为“骑手”,效率为先。小韩坦言,他最希望的状态就是把外卖及时送到,“哪怕顾客什么话不说,也会很开心”。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顾客都会很客气的说谢谢”,这让他感到很开心。偶尔遇到有意无意的刁难者,他的窍门是:耐心听着,报以微笑。
“人家说啥就听着呗,有啥委屈,先干完活再说。服务业不就这样嘛,不能得罪顾客。”
的确,一份外卖连接着店家和顾客两端,“骑手”居于中间。一个没有好脾气的“骑手”,是绝无可能成为“单王”的。
平均一天40多单 每单能拿七八元
许是学过会计的缘故,韩化龙很擅长用一些数字来归纳自己的工作。比如平均一天40多单,最多曾有过80多单一天;春秋两季,每单7元左右;夏冬二季,兼有补贴,每单可达8元等等。这说明他是一个很善于总结的人。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他奔波的身影东至奥体中心,西至山大路,南至旅游路,北到花园路。诺大的区域里,他与一个个“一回生二回熟”的店家碰面,与一个个性格迥异的顾客接触。他小心翼翼地与每一个人打交道,也一次次地告诉自己,“身在服务业,宁可委屈自己,不要得罪顾客”。
女儿刚刚就读小学的小韩,很珍惜眼下的工作与生活。平均每月万元左右的收入,是他曾经下工地、做保安、送酒水等等从来未曾有过的“高薪”。实在觉得委屈的时候,他也会微信上的“骑手群”里跟大家一样吐槽几句。
不是每次问候都有回音 但他依然感到很开心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生活,让外卖日益普遍的渗透进千家万户。据饿了么平台的年度数据显示,2017年,济南市的外卖业务量增长了超过40%。高频的陌生性、浅层化接触,使得大众对外卖小哥们发生越来越多的误解。尤其是一些偶发性不良事件的发生,正在加速形成一些脸谱化印象。比如门槛低、素质差、人员乱等等。
“我们也是普通人,做这个工作而已。”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小韩和他的同事们也深受其扰。“可能是接触太频繁了,大家对我们的整体素质有些更高的要求吧。”
有着大学生活积淀的韩化龙可能更清楚这一点。每一次接通电话,他都会未语先笑。采访当天的晚间9:20许,韩化龙当天的最后一次派单出现在山东政法学院,是一位学生的夜宵。
“你好!你的餐到了,方便收一下吗?”拨通电话,韩化龙送出自己当天的最后一声问候。这是他在2017年最后一天里送出的第43声问候,也是他留给2017年的第15462次问候。正如他所言,即便不是每一次问候都会有回音,他对此依然感到很开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