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网记者 韩震震
“我之前也准备到新东方烹饪学厨师,已经报名了,可惜被其他事耽误,一直有遗憾。所以这次来学校,感觉非常开心。”8月7日下午,在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公开课上,崔迪透露的一个“小秘密”,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崔迪活动现场分享。新东方烹饪教育供图
1996年出生在乌鲁木齐的崔迪,看起来文雅秀气,让人很难想象,她其实是一位颠锅拎勺的大厨。
2020年,作为同济大学毕业的学霸,在花费30万留学归国后,崔迪选择成为一名厨师,在上海拿着5500元的月薪。今年年初,关于她的消息突然在网上快速传播,一时引发“学历浪费”“职业降级”等讨论。
然而,随着更多新闻报道的出现,大家才发现,短短几年时间,她不但已经成为上海两家餐厅的主厨,月薪达到26000元,还在着手准备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店。
于是,关于崔迪的讨论,又开始围绕“职业选择”“自我价值”展开。
为什么选择厨师?
从热爱出发,用兴趣“点亮”职业生涯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去职校重新学习,他们既有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也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中,新东方烹饪教育就是一个热门选择。这也引发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
为什么会选择厨师?公开课的主题,崔迪定为“从热爱出发,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而在讲课之前,她现场做了一个小测试,让喜欢做菜的同学举手。
现场听课的,是新东方烹饪学校2024年的部分秋季新生,有的同学举了手,有的同学没有举。看到结果后,崔迪笑着说,希望没有举手的同学,能通过学习喜欢上做菜,因为喜欢做菜、喜欢美食,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
崔迪与现场观众互动。新东方烹饪教育供图
“我高中的一位老师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大家坐在这里,原因各有不同,但既然开始学习,就让自己喜欢上这件事情,在做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崔迪说。
在崔迪看来,大学和职业院校一样,都是最后一段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光,都在为踏入社会做最后的准备,大家应该尽情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为之努力。
上大学时,崔迪主要的兴趣爱好是踢足球、打架子鼓、学厨艺,一次在看动漫《中华小当家》时,里面一句“要做让人感到幸福的料理”,深深触动了她。
“我很认可这句话,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逐渐坚定了做厨师的想法。”崔迪说,同济大学每年会举办面向学生的“厨神争霸赛”,第一年她首轮就被淘汰,但这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此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厨艺,她在大三、大四时夺得了冠军。
大学毕业后,崔迪想学厨师,父母想让她读研究生拿硕士学位,最终凭借对厨师的热爱,她说服了父母,到瑞士学了酒店管理专业,这样既能进入厨房工作,又能拥有硕士学位。
如何看待职业?
拥抱“职业认同感”,用专业成就梦想
此前接受采访时,本科学习风景园林专业的崔迪,就回击过“学历浪费”“职业降级”等说法。她说:“为什么说学建筑的做金融就不浪费?是因为金融比厨师更赚钱。所以这背后的价值观,都是以金钱为导向的。”
在公开课上,她更深入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厨师职业的认同。
PPT里,崔迪用了一句在瑞士读书时看到的话:“We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who serve Ladies and Gentlemen”,她现场翻译为“我们是服务体面人的体面人。”
在国外学习时,崔迪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不要认为自己学的是技术,做的是厨师,就与很多坐办公室的白领、精英不一样。大家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吃饭,都有享受美食的追求。”
公开课上,崔迪把自己的观点总结为两句话,分别是“人的立身之本,在于提供价值”“真正地关心食客,才能做一个好厨师”。
如何提供价值?崔迪的建议就是打磨自己的专业技术。
一路走来,崔迪付出很多,比如,在外国餐厅当学徒,一天工作14个小时,练习切丁、备料、摆盘;到上海中餐厅工作,日复一日练习颠勺,有时候放米,有时候放冰块,有时候放石头;尽可能地研究每一个菜系的精髓、渊源,为餐厅提供足够的创意和作品。
“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烹饪一道菜,把菜端到客人面前时,应该是非常自豪的。当自己对这个职业充满认同和热情时,客人也一定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尊重。”崔迪说。
崔迪与新东方烹饪师生合影。新东方烹饪教育供图
未来前景如何?
创新不会被取代,用“心”与食客共情
回国4年时间,崔迪一直在进行融合菜的创新。
在跟新东方烹饪学校师生们交流时,她介绍了一些自己做的创新菜品,这些菜品看起来像西餐,品种和口味又像中餐一样丰富,而且名字也很有韵味。
在介绍一道名为“雨打芭蕉”的菜品时,崔迪说她学的风景园林给了自己很大启发。雨打芭蕉原本是自然景观,后来逐渐演化为文化意向,设计园林时,多把芭蕉种植在书房、卧室或亭台旁。
“这道菜是用炸的薄荷叶当作芭蕉叶,包裹烧烤鱼,下面看着像泥土的其实是茄子泥。当酱汁淋在薄荷叶上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很像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崔迪说。
在公开课上,崔迪多次提到创新,在回答“厨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时,她认为厨师只要坚持创新,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现在炒菜机器人也越来越成熟,随着技术的迭代和成本压缩,未来只会炒菜的厨师,可能真的会被替代。所以我觉得,所有的厨师都应该持续创新、追求卓越。”崔迪说,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有心,可以感受客人的感受,用“心”与食客共情,是炒菜机器人、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
除了举办公开课,此次在新东方烹饪学校,崔迪还进一步了解了新东方烹饪的各种特色和办学优势,体验了一节中餐课程,并被聘为“新东方烹饪教育客座教师”,未来将与新东方烹饪教育一起探索更多职业教育创新思路,让职业教育为更多人铺就通往成功的多彩航道。
的烹饪课政治老师教的吧?是的
长沙这所中学老师“跨界”玩出新花样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长郡滨江中学每周二下午七八节课,烹饪教室就能传来乒乒乓乓的炒菜声,这是该校所开设的特色校本课《基础烹饪课》。记者 刘镇东 摄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句话经常被人用做调侃。而在长郡滨江中学,老师跨界是常事,学校体育老师给学生上书法课、政治老师给学生上烹饪课……他们从单一的学科走出来,在另一个舞台大展拳脚,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呢?■记者 刘镇东
政治老师烹饪秀厨艺
每周二下午七八节课的长郡滨江中学烹饪教室内,总能传来乒乒乓乓的炒菜声和令人垂涎三尺的菜香味。走进烹饪教室,5个大灶、各类锅碗瓢盆、调味品等厨房用具样样俱全,初二政治组备课组长彭娟正在示范红烧鲫鱼这道菜,学生们个个都睁大眼睛认真记下每一个步骤。
“你们这道菜放一点点生抽,把切好的辣椒、大蒜都放进去。”烹饪教室内,20名同学分成5组合作完成一道菜,从食材的准备、清洗、切再到烹饪,到最后的厨余垃圾收拾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彭娟则在一旁进行指点。近三年来,腊肉炒莴笋、卜豆角炒藕丁、手撕包菜等等,一道道家常菜在初中生的手中诞生,“我们把南瓜饼做成了老师的名字,爱她就要‘炸炸’她。”
在很多人的读书记忆中,政治老师都是严谨认真,会跟你摆事实、讲道理的老师。而彭娟这个会下厨的政治老师则喜好摄影、打羽毛球,还都拿过大大小小的奖,她开设的这门学校特色校本课《基础烹饪课》,从开设起就备受学生追捧,每次开课都在几秒钟内就一抢而空。
“开设这门烹饪课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平时觉得政治课枯燥的学生们自从上了烹饪课后,对上政治课的兴趣也大大增加。学会做的菜还会回家做给父母吃,家长非常喜闻乐见,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彭娟说。
体育老师为校园文化石题字
“体育老师不能只做体育老师,还得当一个体育文化人。”长郡滨江中学高中体育教师邹治豪可不仅仅只是一位体育老师,他还是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校园文化石中的“知”字石和“行”字石也是由邹治豪题写。
当他作为该校书法社的指导老师时,有不少学生知道他是体育老师大感惊讶,原来体育老师的字也能写得这么好。邹治豪从小就非常喜爱书法,获得过很多书法方面的一等奖,非常享受写毛笔字时所带来的静心安神的感觉,一直坚持不断地练习,也收获了不错的成果。他说:“教学生写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们学习也没有那么焦躁了,今后还想开一个书法展。”
长郡滨江中学副校长石东妮介绍,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尊重学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在初一、高一两个年级共开设卡魅创新课程、羽毛球、烹饪课、中华传统诗词赏析课等51门综合类、实践类选修课,内容涵盖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等,形成“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济南市市中区有这样一位教师,当你看到他的办公室时,你会感觉他是一个五金店老板;当你看到他整个楼层的工作室时,你会感觉他是个仓库管理员;当你看到他在校园捡拾废品时,你又感觉他是个清洁工……在学生眼中,他就是一位“万能老师”,车模、航模、无线电、木工他样样精通;桌椅板凳、对讲机、钟表、班牌他样样能修。许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是一名综合实践教师,其实教英语才是他的“老本行”。他教着英语,当着班主任,做着级部组长,还担任着全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任教22年间,他的教学成绩一流,开发了三大科技课程群,自编《无线电测向》《快乐创新》《创思》《木工创客》特色校本教程,还带领学生获得了专利及国家、省、市级科技奖项3200多项。他,就是济南育贤中学教师杨强。
带领学生“敲开”科技教育大门
时间回到2005年,彼时杨强开始担任学校的科技辅导员。
那个时候,在初中学段,综合实践课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校本教师岗位,大多数都是教师兼职。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更多地依赖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而杨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外语,对于科技辅导,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每天教学生们学单词、练句型的英语教师,杨强深知———如何加紧学习专业知识、快速融入角色是他眼前最大最棘手的难题。
学校给了杨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怎样实现学校校本课程的突破?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杨强严肃而又认真地说。他认真地回答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能做什么?开发课程资源。
“创思课程最早是从无线电开始的,但那时候我也是个入门者,只能自己一边学一边教。进入其中后,会发现有许多乐趣,就把它当成一种减轻教学压力的方式,虽然很累,但是觉得特别充实。”杨强说。
缺乏专业知识,杨强就自费购买有关的书籍材料自学;没有竞赛经验,他就虚心地向济南市中区少年宫的领导、老辅导员们请教。白天教学工作繁忙,他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在灯下苦读、做笔记;器材业务不熟练,他就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到学校和学生一起进行强化训练。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杨强在思索中度过,也算不清究竟在科技教室里待过多少时间,做过多少努力,杨强终于敲开了科技教育的大门。
从学习无线电测向、无线电台开始,逐渐伸向电子通信、CW通信、BBS通联、无人机维修与制作、木工榫卯的结构分析与制作,杨强渐渐成了学校里的创新课程专家。
在这一过程中,杨强拟定了育贤中学创思课程实施方案,自编了《快乐创新》《创思》两本校本教程,先在初一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学期的实验。学生们对这种活泼、实用,探究和动手能力强的STEM校本课型非常感兴趣。同时,杨强在讲授创思课程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学科渗透,例如每一节创思课小组探究完成创意设计后,他都会设计一个学科渗透环节,效果非常好。那一年,杨强所任教的08级5班和6班共成功申请专利75项,占当年全校的三分之二。
杨强的这一探索也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学校在整个初一年级专门设立创思课。创思课的上课地点非常灵活,内容也十分广泛:班内的专利法、全国创新大赛的经典作品剖析学习;科技教室的动手制作学习,如防风衣钩、多功能黑板擦、安全拔河绳等;大操场的定向越野学习和跑操安全的创意设计;自行车摆放区的自行车创意设计学习,如快速自行车故障处理器、轮胎更换器等;海模池旁的直航船改造和遥控船操控学习等等。正是因为创思课在育贤中学的全面开展,济南市市中区科技创新现场会在育贤中学召开,让全区兄弟学校来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由于常年带毕业班,在备战体育中考的训练中,杨强发现学生的立定跳远项目成绩提高很慢。于是,他便和学生们一起研究,设计了跳远训练器,现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经过多次的改进与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探索创建三大创思课程群
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杨强非常关注重要的时事、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学生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从中发现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的因素,确定课程开发的切入点。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通信中断,搜救工作艰难,这也让杨强陷入深深的思考:怎样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来降低地震发生后搜救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减灾、自救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杨强开发了《无线电测向》和《电台应用》校本教程。
在《无线电测向》和《电台应用》校本教程中,杨强和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套无线电防震减灾系统。它是由车载基地台、班级用信号发生器、信号接收器、应急救援电台基地以及GPS定位系统构成学校的无线电防震减灾体系。当地震发生掩埋事故时,各班的信号发射机会不间断地发射无线电信号,每班发射的信号频率都不一样,这样搜救人员会利用测向机第一时间找到方位,最大限度地减少救援时间。同时,由车载基地台将伤亡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到国家应急救援电台基地。
“我们学校有世界唯一的应急救援无线电台BY4 JYX呼号。这一成果得到了省、市地震局的充分肯定,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地震局的验收。这是全国第一套‘无线电防震减灾系统’,创造性地将无线电与校园防震相结合,使育贤中学成为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杨强介绍道。
自2005年担任学校创思课的教师以来,杨强是主要任课教师,也是业内有名的无线电专家。“做创思课程,也是自己一步一步学习,一步一步摸索着来的。”杨强介绍,“如果学生总是停留在成型电子产品的简单操作,没有亲身经历,没有从原理基础做起,将永远是新技术的跟随者、新观点的附和者。”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杨强以鲁班锁为切入点开发《木工创客》课程,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榫卯结构,以简单木工操作为主,从数学、机械结构、力学角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从分析、设计再到动手制作鲁班锁,在选材、计算、设计、制图、画线、切割、打磨、着色、拼装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鲁班锁的改造,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师生共同编写的《鲁班锁的制作》STEM案例,在山东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比赛中,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
经过多年的摸索,育贤中学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创思课程体系,包括三个课程群:创思课程群主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无线电课程群包括无线电台、无线电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等科目;创客课程群包括木工、航模等。内容丰富的创思课程体系,让不同的学生得以在创思创新中找到不同乐趣、获得不同收获。
创思课程日益成熟结出硕果
育贤中学教学楼B座5楼,是学校的“少年科学院”,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走上楼梯就能看到以杨强的名字命名的“杨强工作室”。工作室两侧,是学校为了加强创思教育而配备的多种类型的训练室,有航模室、木工室、车模室、模型制作室等。
“在全市范围内,我们学校的创思课程也算是科目最全、规模最大的了。”带笔者参观一个个创新教室,杨强的自豪、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学校的创思课程主要由他来上,他也是平常使用这些教室最多的教师。
也就是在这一方天地之中,一批小创作家、小发明家、小科技能手脱颖而出。从2005年到2024年,育贤中学的创思课程成熟起来,也慢慢地结出了果实。
从2008年到2021年的山东省创新大赛,每年学校都有作品入围并获奖。学校共获得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银牌一枚、铜牌一枚,“三模一电”全国锦标赛冠军17个,省级团体冠军75个,学生个人获奖3200余项。其中一个作品———自动牲畜喂水器,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报道。
每次比赛活动前,校园里总能看到学生们充满信心与热情的笑脸。学生们喜欢在这种融科技性、创造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活动中放松自己,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促进自己思维及探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2015年全国无线电测向的单项冠军获得者学生孟鑫,从初一就迷上了无线电测向。在训练过程中,她激发出了浓厚的求知欲,对物理学科学习有了很大促进,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中上水平一跃上升到级部的前列。初二级部的学生韩承俊,不但学习成绩遥遥领先,而且在2023年全国科普实验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周六上午,他都会在科技教室里面待上半天,沉浸在科技创新的愉悦当中。
新学期开学,学校社团纳新,四个科技社团很是吸人眼球。“对很多学生来说,创思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别有洞天的窗户。”杨强说,“也许在有些学校,科技活动鲜有人问津,但在我们的校园中,科技活动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事情。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活动,每次参加各级比赛,我总要为报名人员太多不得不进行选拔而苦恼。”
如今,杨强的学生已经在山东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任教无线电相关课程。正是学生们的成长、成材不断激励着他将创新风格、创造意识、创意品质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深度学习,扩大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
将创新理念融入班主任工作
从2002年至今,杨强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从未间断。他将创新理念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班风格。
他一直认为德育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与成长之中,所以他从多个视角关注学生们的成长,观察现象、归因分析、设计德育活动、创设德育情境,结合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创立了他在班级活动设计中的五个一工作模式:发现一种现象,抓住一个关键,设计一个活动,领悟一个道理,倡导一种行为。他利用创新大赛,在班级倡导“节能低碳,绿色环保”,建立可回收废纸箱,进行垃圾分类,制作酵素菌,既满足了班级的日常支出,又增强了学生们的节能环保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从05级到现在的22级,杨强一直在探索德育的多元化评价。如何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他选择了视频记录为切入点,在班歌制作、运动会、元旦晚会、素质教育基地采风以及日常活动中,进行视频录制。到目前为止,他带领学生们一共做了47部校园片。这些视频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轨迹,保留关键的德育活动影像,把学生们自身的成长作为鲜活的德育素材。
针对近几年颇受关注的“网红”问题,杨强召开了“‘网红’为什么这样红”主题班会。首先,聚焦“‘网红打卡地’为什么红”开展主题活动,设置思考问题:“你去过哪些‘网红打卡地’?为什么这些地方如此‘红’?‘打卡’到底在‘打’什么?”以此为思考支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红打卡地”爆火背后的共性,其中除了地理因素、历史因素,还有很多人为因素。杨强分析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观察世界,感受当地的人文地理,探求背后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卡’的意义在于领略江河山川、体悟风土人情,加深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其次,聚焦网红人物,展示《网红学历柱状图》,引导学生意识到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技能、素养创造财富,用直观数据教育学生珍惜当下,好好学习,激活自己审辩思维、内省力量。
忙碌是他的工作常态。杨强每周最多上19节课:周一下午第四节的无线电社团训练,周三下午第三节的无线电社团、车模社团、无人机社团、鲁班锁社团训练,周五下午第四节的无线电社团训练……有人说:“这么忙,时间够用吗?”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想挤,总会有的。”他的活儿比较杂,各个办公室的门牌、教师的教具,他都亲自动手去做,他从没有降低过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带出最好的班,教出最好的成绩,培养最具潜力的科技人才———这是他不变的初心,也是他一直践行的誓言。
“我的学生,是一群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实践少年,是一群极具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匠少年,是一群拥有强健体魄和家国情怀的强国少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更多的创新品质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是我的梦想。相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杨强说。
三尺讲台是根基,广阔天地做课堂。杨强的身影出现在讲台、社团、工作室,他还和学生遛操场、走田野、登高山……杨强有学生喜欢的创思课,有师生共同分享的创造发明,有师生奔跑在原野上的无线电测向。课程就是他美丽的标签,秉承“各美其美,气质独特”的育人理念,发现问题、开发课程、引领学生创新的事业,杨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