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湾十大美食品牌
< class="pgc-img">>台湾美食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1. **度小月**:以担仔面等台湾特色美食闻名,其担仔面的肉臊香酥可口,搭配特制的面条和鲜美的汤头,味道浓郁。
< class="pgc-img">>2. **欣叶**:是知名的台菜品牌,将台湾小吃和宴席菜的精髓相融合,像三杯鸡、菜脯蛋、煎猪肝等菜品,凭借优质食材、传统工艺和精巧调味,呈现出简朴而不简单的美味,在台北有多家分店。
< class="pgc-img">>3. **鼎泰丰**:以小笼包享誉海内外,其小笼包有 18 个褶,制作精细,口感和味道都备受赞誉,店内的蒸饺等其他料理也很出色,是一家跨国连锁餐厅,在台北 101 有旗舰店。
4. **胡须张卤肉饭**:从宁夏夜市的一个摊子发展成连锁店,以平民价格的卤肉饭吸引了众多食客,其卤肉饭用猪脚卤汁代替五花肉卤汁,碎腿肉取代肉燥,胶质十足,口感佳,并且有真空包装的卤肉可供购买。
< class="pgc-img">>5. **阿宗面线**:在西门町非常有名,顾客常常站在街边食用。阿宗面线以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行走美食界三十余年,成为台湾面线的代名词。
6. **50 岚**:在台湾茶饮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提供多种口味的奶茶饮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7. **春水堂**:是珍珠奶茶的发源地,其珍珠奶茶口感醇厚,珍珠 Q 弹有嚼劲,除了饮品,店内也有一些特色小吃。
8. **大甲师**:以芋头酥等点心类食品出名,选用优质的芋头原料,制作出的芋头酥口感细腻,芋香浓郁。
9. **郭元益**:是台湾的百年糕饼品牌,传统的中式糕点如凤梨酥、绿豆糕等都很受欢迎,产品品质优良,包装精美。
10. **老天禄卤味**:其卤味产品有着独特的风味,鸭脖、鸭翅、豆干等卤味小吃味道浓郁,口感丰富,是西门町的老字号美食之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73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满屏“死忠粉”
依旧没留下这位80后的“白月光汉堡”
又一台资企业在逐步撤离大陆市场。
日前,台湾安心食品公司公告,公司与日本摩斯汉堡合资,长期经营厦门摩斯汉堡海外业务,衡量整体发展性,将重新整顿,现董事会决议裁撤摩斯汉堡厦门海外业务,未来有适合的经营团队再重新出发。
摩斯汉堡这个曾经在中国开出300+门店的汉堡品牌,如今在中国大陆地区仅剩最后6家。其中3家位于厦门,另外3家分别位于上海、无锡、晋江。
◎图片来源:小红书@一鹭展翅
摩斯汉堡是起源于东京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在日本拥有近1300家门店,在日本市场外的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泰国、中国大陆、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等以亚洲为中心不同区域市场也开设了约400家店铺。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摩斯汉堡在上海开出过门店,不过当时中文叫“莫师汉堡”,后来因母公司的经营不善,“莫师汉堡”也慢慢销声匿迹。
◎图片来源:MOS BURGER官网
2010年,“代理商”台湾安心食品带着摩斯汉堡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厦门、泉州、广州、福州等地开出近30家门店。凤凰网2012年报道,台湾摩斯汉堡公司计划5年内在中国大陆开设460家门店。
◎图源:凤凰网2012年报道
但摩斯汉堡门店数量并没有如期快速增长。
“摩斯汉堡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波“回忆杀”。许多网友都表示非常感慨,分享着一段又一段关于摩斯汉堡的故事,——摩斯汉堡当时在哪有家店,从前和谁经常一起去吃,最喜欢哪款产品,至今还记得当时绿色的门头,字幕M的LOGO图案……回忆的最后,许多人表示,想趁还没关店再去吃几顿。
摩斯汉堡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差评微乎其微的品牌,几乎找不到说产品不好吃的评论。内参君点开摩斯汉堡几家门店的大众点评页面,也看到了相似的场景,评论区有很多“死忠粉”。
0宣传、不降价
这个品牌被“卷走了”
在摩斯汉堡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出一些老牌餐饮的“固执”,产品上新慢、几乎不做营销宣传、价格不随市场变化调整。
摩斯汉堡把有限的资源几乎全部放在了“做产品”这一件事情上:
在大陆市场的营销宣传“几乎为0”,也不像有的品牌那样做联名、做节日活动、做周边。在冬季时甚至还能在门店里看到夏季的新品推介宣传海报;
没有营销的莫斯汉堡,上新速度也十分堪忧。以半年度为单位的菜单更新,相较于内陆大多餐饮品牌“一月更新几款sku”,显得格格不入;
以及,在消费降级普遍的今天,西快巨头们将“穷鬼套餐”都玩出了花,摩斯汉堡的客单依旧维稳在35元左右……
◎摩斯汉堡菜单,图中价格的单位为为台币
图片来源:摩斯汉堡台湾官网
这份“固执”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世纪一几年为止,为摩斯汉堡积累了一批“死忠粉”。打开社交平台,能够查询到的关于品牌的评价,几乎全是“复购人群”留下的。
这批老粉的消费客单要远高于门店显示的“35元”,普遍在50-60元左右,也变相证明了他们愿意为摩斯汉堡的产品付出更多的金钱消费。
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新客消失了。
摩斯汉堡的产品就像是木桶效应中突出的一块长板,团队管理、营销宣传、出品速度各项“短板”都在拖品牌后腿。
事实也证明,仅靠产品的打法在现下大陆餐饮市场“卷生卷死”的环境中,行不通了。
闭店、撤退、收缩
另一个台湾品牌的典型案例
摩斯汉堡二度撤出大陆市场,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品牌身上都是一座山。还有许多之前如日中天的台式餐饮品牌,现在也慢慢走向下坡路。最典型的还要数烘焙品牌85°C。
内参君发现,最近一年左右,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多个社交平台出现了大量“缅怀”85℃的帖子。在全国各地,都有85℃的老店正在关闭撤离。
在台湾创立的85°C,最开始走的对标星巴克路线,把绝大部分店面开在星巴克对面。凭借着价格上的优势,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在台湾开设了237家门店。
这套打法在大陆市场同样适用。2007年,85°C刚进入大陆便混的风生水起,以每年100家的速度在开店,2010年在台湾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85度C在全球有超过1000家门店,其中在大陆约550多家,覆盖17个省份93个城市,在美国休斯敦等城市拥有近40家连锁店。财报显示,2017年度该公司的营收入约合人民币51亿元,其中大陆的85度C贡献收入近20亿元。
从营收来看,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这一时间开始的随后两年内,85度C开始频繁被爆料食安问题,不仅拓张速度放缓,品牌的营收几乎无增长。
◎图片来源:小红书@余果yuguo
这些年,盘点85°C几乎是食安问题的常客,并且被点名的理由年年不重样:
12年奶茶杯里喝出两只蟑螂;
13年面包柜里老鼠啃面包;
16年三明治中吃出活蚯蚓;
16年蛋糕中出现螺丝钉;
17年使用假食材,用肉粉松伪造肉松;
18年面包中混入指甲;
18年奶茶里喝出一节电池……
而2018年的立场问题,更是让各大外卖平台均下架了品牌门店,也遭到消费者“抵制”,此后品牌在大陆市场的营收一路下滑。
不论是“食安问题”还是“立场问题”,都是品牌总部对于加盟商疏于管理的缘故,属于摆在桌上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大陆连锁餐饮品牌迅速崛起时,85°C的性价比优势被不断淡化。在产品方面缺少能够打爆的拳头产品;品牌总部对于各家门店的出品规范、管理也没有加强监管……
当这些老牌台式品牌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不断淡化,退出内陆市场变成了注定的事情。
近几年
台湾餐饮品牌在大陆市场过得不太好
除了摩斯汉堡、85°C,其他台湾餐饮品牌近些年在大陆市场的发展状况也并不顺遂。
比如“初代奶茶网红”1點點和CoCo都可,在新茶饮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渐渐失去竞争力,代表“红火”的排队景象几乎不复存在,门店数量呈现负增长趋势。
2023年10月、11月,#为什么人们不爱喝1點點了?#,#感觉1點點慢慢退出奶茶界了#等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的对初代茶饮网红的关注与怀念,但这波关注也没能拦住品牌门店数量不再下滑。
今年5月,1點點因为涨价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价格战盛行、大健康趋势蔚然成风的新茶饮市场,涨价决策首先就会给品牌带来更多的争议。未来,两品牌的发展会不会更强劲,目前还是个问题。
再比如,火锅大咖呷哺呷哺,过去三年净利润都出现亏损。2023年,A股、港股市场上市餐饮企业普遍实现盈利时,呷哺呷哺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9.18亿元,同比增长25.3%;归母净利润依旧为亏损,亏损金额由上年同期的3.53亿元收窄至1.99亿元。
呷哺呷哺正在积极结合餐饮市场动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近期宣布套餐价格全面下调,整体降幅约10%,单人套餐售价最高下调8元。
小结
台湾餐饮品牌在大陆市场有过一段辉煌时刻,大约在2012-2015期间。
当时台湾餐饮品牌在品牌化、标准化方面领先于国内餐饮品牌平均水平,受到众多消费者喜爱,并形成一定声量。
但随着时间发展,中国大陆市场餐饮快速发展,连锁化率逐步提高,市场竞争的维度、激烈程度不断加码。激烈竞争中,一批有野心的品牌将自己锻造成“六边形战士”,通过产品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供应链渠道等多方面的建设,开拓市场,从个体成长为区域黑马,再逐步将视野放至全国乃至全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后来者气势汹涌,跑在前面但更新发展速度慢市场洞察相对不够敏锐的台湾餐饮品牌,在对比中竞争力被逐渐削弱。
在摩斯汉堡的讨论中,有人留言:
摩斯汉堡好吃,其实价格也不贵,但这些年,别说麦肯了,国内各种各样的汉堡品牌,比它价格低、比它花样多比它卷的,太多了。
开台湾餐饮业编年史可以看到,1980年代麦当劳进入台湾市场后,餐饮产业迎来第一波国际连锁化发展浪头,外资品牌与资金涌入,快速将餐饮产业由散兵游勇的竞争局势推进至强调规模、质量、标准化作业与连锁经营的阶段。
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后,2010年后王品、安心、瓦城等本土连锁餐饮品牌陆续上市,品牌国际化、多元化、资本化、科技化速度加快,挟带着第二波成长力道。
台湾餐饮产业规模连续2年冲出两位数的成长幅度,加上走势相对稳定且高于零售业的营业利益率表现,被誉为餐饮新贵的品牌族群成为在资本市场与商业竞争中备受瞩目的民生通路类别。
即使是在进入高龄少子化社会后,由于兼具做为生活小确幸与符合民生刚需的特性,台湾餐饮业近三年仍旧稳定维持在3%左右的成长幅度。
加上就业劳动条件改善、科技应用比例提升、二代企业主接班等趋势带动,吸引年轻菁英投入,产业逐步由量的扩张转进质的变革,希望能够更好的满足「国民的胃」。
不过,2020年面对飞箭如蝗的疫情冲击,民众急遽缩减在外用餐比例,使2-4月餐饮业营收不断下探,业绩陷入17-23%不等的大幅度缩减,虽然5月后营业表现略有回升,但与前两年相较仍旧处于衰退。
大型危机过后,横亘在餐饮业者面前的是高强度的经营挑战与难以预测的未来,全面检验着企业的财务稳健度、门店经营效率、危机应对能力、质量掌控与品牌价值等重要指标。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台湾餐饮集团的营运模式与布局表现,以做为审度企业渡过危机的评估基准,未来流通研究所团队抓取台湾连锁餐饮集团数据,绘制前10大连锁餐饮集团竞争地图。
并以连锁餐饮业投资价值评估中的单店模型、连锁复制模型、以及多品牌延伸模型进行分点说明,做为协助读者掌握洞悉各集团布局策略的辅助观点。
单店模型:鼎泰丰、亚洲藏寿司应用单一店型创造优异坪效
单店模型为连锁企业重要的价值评估基础,也就是藉由平均单店的营运成果洞悉该事业体的成本收益、选址成效、以及经营费用等关键指标,成功的单店营运模型也是品牌进行后续连锁化扩张的基石。
综观台湾餐饮产业,以鼎泰丰应用单一品牌店型创造出新台币36.7亿元年营收、254.6万坪效(每年每坪营收)的亮眼表现,成为台湾最成功的连锁餐饮业单店模型代表,其强大的核心品牌价值与优异的单店营运绩效一直以来都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与讨论。
此外,2014年来台布局的亚洲藏寿司,汲取日本母公司长年以来的店铺营运经验与商品开发优势做为护城河,虽然年营收仅达新台币19.3亿元,但却拥有相当优异的单店模型,坪效高达新台币133.8万元,成功打造出扩大连锁经营的稳健基础。
目前亚洲藏寿司在台店数约27家,后续将以每年5~10家的速度进行展店,应用积极展店投资策略确保长期利益持续成长。
亚洲藏寿司预估台湾店铺数将超过50家,并规划以台湾为总部,3年内插旗中国大陆、东南亚等亚洲市场,总计展店200家,立基于成功的单店模型持续长期扩张的经营策略相当鲜明。
而台湾本土的王品集团、瓦城泰统也都已建立卓越的单店模型与营运SOP,坪效都在新台币60万元以上,远高于台湾餐饮业其他竞争对手。
连锁复制模型:鼎泰丰、王品集团展现国际化展店能量
如何延续单店模型的成功方程式,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连锁化扩张经营的复制能力,能够将单一店铺的经营成果复制到全市场。
台湾连锁餐饮产业在2000年后进入国际化展店的飞跃性扩张竞赛,许多餐饮集团均展现出强势积极的多国市场拓展能力,以此突破台湾浅碟型内需规模上限的瓶颈,将海外消费力道纳入成为支撑营收再度成长的基础,餐饮业也成为引领台湾服务业态海外输出的重要箭头。
例如鼎泰丰以在台湾取得优异绩效的单一店型为基础,陆续扩张至海外22国市场,合计境外展店达153家,成为台湾餐厅店型的海外展店王;
而居次的则是王品集团,不过与鼎泰丰单一店型、多元市场的海外战略不同,王品海外扩张策略锁定中国大陆单一市场,且陆续开展出超过10项品牌合计142家店,当中除了王品与西堤外,其他品牌均是针对中国消费特性开发出的全新店型,与台湾母公司的品牌组合大相迳庭。
不过,聚焦单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成为隐忧,2019年开始中国大陆内需消费逐步降温、本土品牌竞争加剧,加上疫情蔓延影响,使不少西进的台湾餐饮业者经营表现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台湾知名手摇饮品牌日出茶太母公司六角国际、85度C母公司美食达人、以及水饺锅贴龙头业者八方云集,同样也在海外布局上持续耕耘,海外市场占全集团营收贡献度普遍超过25%。
多品牌延伸模型:纵深作战与横跨作战的策略展现
企业建立起连锁化扩张与国际化拓展能力后,部分连锁餐饮集团选择更进一步采取多品牌延伸模型,一举突破单一市场天花板。
观察台湾连锁餐饮集团的多品牌模型脉络,可以归纳出纵深作战与横跨作战两项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纵深作战的具体展现为以核心品牌为共同特色进行市场垂直扩张,例如瓦城泰统以东方料理做为旗下各品牌的共同基础形象,再开展出不同类型的品牌以涵盖市场高中低价位,包括瓦城、非常泰、大心、1010湘、月月泰BBQ等
也因为跨品牌料理菜系的高度统合,在食材采购、烹调工序、人员教育训练方面,都能够采用高度标准化作业流程,例如瓦城引以为傲的炉炒厨房系统,就是以高标准化的SOP为特色。
横跨作战则是锁定具消费潜力的客层群,在相近的消费价位上推出高度多样化的品牌选择,以抢占市场份额。
典型的代表企业为在台湾市场开展出20项营运品牌的王品集团,旗下品牌特色囊括西式牛排、中式面点到日式火锅,种类相当丰富。
此外,六角国际也由连锁手摇饮出发,扩张至日式快餐、蛋糕烘培及面食料理等餐食领域,以触及更多的消费者。
在横跨作战的模式下,餐饮集团总部成为品牌投资组合的操盘军师,以营运数据为判断基础的多品牌配置策略,加快旗下餐饮品牌迭代转换速度。
例如王品近年已陆续淘汰乍牛、乐越、酷必、义塔、舒果等经营表现疲弱的品牌,同时推出新的品牌入市;六角也着手将经营较差的饺子王将门市改装为太阳西红柿拉面。
不难看出,横跨作战的品牌延伸模型正是台湾餐饮品牌新陈代谢速度日益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舌尖上的战场:后疫情时代下的台湾连锁餐饮产业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经过多年的累积后,台湾餐饮集团已相当成熟,并且发展出各具姿态的经营类型。
回过头来检视这波疫情对于餐饮产业的影响,虽然与海外其他国家相较,台湾市场受影响的幅度较低,但若以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消费模式与特征、或是外在的经营环境及产业生态圈,都正在迎来大幅度的转变。
而这波高强度的压力测试也成为业者重新检视做为基石的单店模型与基础经营体质的契机,建构具备稳定获益能力与经营护城河的单店模型,降低资金断链风险并提高全集团风险抵御能力,成为评估品牌经营强韧度的重要关键。
此外,受到疫情影响后的消费模式正成为新常态,除了传统的到店消费模式外,开发自有商品、搭配外送服务、跨足在线销售等多元化营收来源的做法,也是在后疫情消费市场中能够协助品牌维持稳定营收与站稳防守姿态的重要策略。
最后,以疫情影响相当严峻的日本餐饮市场来看,由于受到地方政府要求外出自肃的影响。
截至2020年7月底为止,日本100家主要上市餐饮企业关闭门市已达1,200家,甚至有业者认为日本餐饮业已面临全盘崩坏的局面,且越是高单价、高成本的餐厅品牌受创越深。
相反地,满足民生必需的食堂快餐类店家、以及外带型的连锁快餐类品牌,对于疫情的抵御能力则相对稳健。
换言之,或许分散化品牌定位、锁定各类型餐食需求的多元品牌组合将成为疫情后餐饮产业另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