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园里,有多少学生每天到食堂吃饭?又有多少学生因为吃了不洁外卖而身体不适?不久前,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的校园里多了好几个像智能快递揽收机一样的机器,想吃什么,下课前就可以点单、下单,下课后在遍布校园的“云餐厅”,自己取餐、用餐。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地处远郊,老师们以往经常因为堵车来不及吃早饭而饿着肚子上课,影响了身体健康;学生食堂就餐高峰排队时间长,一些学生不愿到拥挤的食堂就餐;招生改革后学校生源更加多元,食堂口味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外卖火爆,食品卫生和外卖车校园横冲直撞带来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落实教师激励计划,教师需要课后借助餐厅等公共场所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如今,这所学校化被动为主动,破解师生多样化需求和餐饮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互联网+餐饮”作为抓手,精心打造出了一家“云餐厅”。“云餐厅”既是食堂的实体店,又是一个智能点餐平台,拥有遍布校园的取餐柜。
当教师们遇到堵车来不及吃早餐的时候,教工通过手机平台预定点餐,热腾腾的早饭送到教学楼云餐厅专柜,教师取餐后可以到专门的教师休息室用餐,不用再花时间去食堂;当学生不想去拥挤的食堂排队,又想吃到心仪的校内外美食,手机一点,分布在校园、宿舍生活区的9个取餐点的28台冷热餐柜是他们的首选,而且实现了早餐、午餐、晚餐餐期全覆盖;如果学生想找老师边吃边聊,或复习功课,或自己制作美食,云餐厅线下实体体验店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传统的高校食堂,厨师做什么,师生就只能吃什么,而云餐厅可以做到“师生想吃什么食堂就提供什么”。招生改革后,上师大生源出现多元化趋势,外省市生源从原来不到10%增加到60%以上。不同地方有不同口味。“云餐厅”通过吸纳社会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形成强大的供应链云,满足师生变化的需求。目前已入驻品牌包括必胜客、肯德基、网红龙虾饭等20余家校内外优质商户提供的380多种美食。不仅如此,云餐厅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网上订餐、扫描点餐、微信互动、大数据分析,了解师生餐食消费的情况,感知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而根据师生对餐饮口味、餐饮场所的需求及时进行菜品调整,提供个性化服务,基本实现师生想吃什么云餐厅就提供什么。
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餐厅改革甚至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据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正在推进教师激励计划,改革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沟通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应该是食堂。但传统食堂环境嘈杂,不适合师生交流。为此,学校对餐厅进行环境改造,打造时尚舒适的新空间,在三餐服务功能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学习、交流、休闲、活动的校园文化育人新功能。
“云餐厅”实体店采用互联网中央厨房,在保证口感的同时,通过半成品水浴加热的方式,达到高峰时段快速出餐。它从上午到晚上全时段开放,既是就餐的区域,也是同学读书交友、休闲的场所。实体店开办至今已举办过十余场文化讲座等活动。共享厨房成为学生交流实践、烹制家乡味的新平台,预定火爆。
取餐柜涉及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传统高校食堂从未遇见过的。比如,餐食送进取餐柜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取餐怎么办?为此,上海市奉贤区食药监部门专门建立严格废餐制度,实行超过90分钟就报废的严格机制,过时不能开柜,餐食报废;严格执行消杀保洁制度,每餐进行消杀与保洁;严格实行安全温度控制制度,冷餐餐柜的温度要达到4摄氏度以下0摄氏度以上,加热餐柜温度达到65-70摄氏度;严格餐盒食品材料制度,采用5号PP塑料材质。
于上师大女生宿舍区旁的全透明无人餐厅。 沈洁馨 摄
中新网上海4月17日电 (记者 许婧)无人点餐、无人收银、支付宝扫码开门、开门选购、关门结算……上海师范大学历时一年多、依托“互联网+餐饮”技术打造的目前沪上高校唯一一家“云餐厅”,因为破解了师生多样化需求和餐饮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受到师生们的广泛青睐。
曾经,食堂用餐高峰期大摆“长蛇阵”,固定菜式没啥“花样经”;外卖小哥不等人、不进楼,校门边的草皮上堆满快递饭盒是人们对校园餐饮的固有印象。
上师大联合信息化企业开发出在线服务的“外卖官网”。 沈洁馨 摄
17日,记者却在上海师大奉贤校区看到,食堂已不再是师生用餐的唯一选择。在女生宿舍区“绿水阁”旁的全透明无人餐厅内,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都有外卖;师生在线下单,不排队还饱口福。截至目前,包括网红龙虾饭在内,这个开放办餐的“云餐厅”已入驻必胜客、肯德基等20余家校内外优质品牌商户提供的380多种美食;同时,作为实体店完成功能转型和升级的食堂也受到热捧。
不仅如此,云餐厅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网上订餐、扫描点餐、微信互动、大数据分析,了解师生餐食消费的情况,感知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而根据师生对餐饮口味、餐饮场所的需求及时进行菜品调整,提供个性化服务,基本实现师生想吃什么云餐厅就提供什么。
“云餐厅”不仅有线上平台,还有线下实体店。 沈洁馨 摄
上海师大副校长张峥嵘在受访时说,这不是网络订餐平台的校园取餐点,而是上师大后勤部门主导搭建的“互联网+高校食堂+网红餐饮”平台。此前,奉贤校区地处远郊,清早8点第一节课,老师们以往经常因为来校路上堵车,来不及吃早饭而饿着肚子上课。于是,学校后勤就接受早餐预订,将热餐送到教学楼箱柜内。
之后,上师大后勤部门受此启示,通过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建智慧餐饮,构建了云餐厅的信息平台、建造云餐厅实体店、安装取餐柜。同时落实学生自我服务的送餐志愿者和体验店服务员,加强云餐厅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
学生们在“云餐厅”线下实体店就餐。 沈洁馨 摄
如今,当教师们遇到堵车来不及吃早餐的时候,教工通过手机平台预定点餐,热腾腾的早饭送到教学楼云餐厅专柜,教师取餐后可以到专门的教师休息室用餐,不用再花时间去食堂;当学生不想去拥挤的食堂排队,又想吃到心仪的校内外健康美食,手机一点,分布在校园、宿舍生活区的9个取餐点的28台冷热餐柜是他们的首选,而且实现了早餐、午餐、晚餐餐期全覆盖;如果学生想找老师边吃边聊,或复习功课,或自己制作美食,云餐厅线下实体体验店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上海师大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顾中忙特别强调,云餐厅建立严格废餐制度,超过90分钟不取就报废,过时无法开柜;同时,严格执行消杀保洁制度,以及安全温度控制制度,冷餐餐柜要达到4度以下、0度以上,加热餐柜温度达65至70度;另外,严格餐盒食品材料制度,采用5号PP塑料材质,环保可降解。
学生来取餐。 沈洁馨 摄
“手机点菜后菜烧好送到只要10分钟,有专门的配送公司人员来送餐。”上师大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培卿说,奉贤校区的云餐厅为学生提供就餐、学习、交流、实践、共享等五位一体的育人空间,线下实体店将传统“仅是师生的就餐空间”的食堂升级为“集就餐、休闲、师生交流、看书、活动的多功能文化空间”。
实体店采用互联网中央厨房,在保证口感的同时,通过半成品水浴加热的方式,达到高峰时段快速出餐。它从上午到晚上全时段开放,既是就餐的区域,也是同学读书交友、休闲的场所。开办至今已举办过十余场文化讲座等活动。共享厨房成为学生交流实践、烹制家乡味的新平台,预定火爆。
快递员来送餐。 沈洁馨 摄
张峥嵘说,“云餐厅”实体店以时尚舒适的环境变成了师生互动的第二教室,为教师给学生答疑、讨论教学内容提供了新选择,成为教书育人的新空间;同时变成了学生大学活动的中心,为学生组织文化活动、学习交流、看书阅览、体验生活等等提供特有的新空间。“云餐厅”为未来的高校食堂提供了新的注解,即多元集成、优质优品的第二育人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品质生活体验。
“云餐厅”有线下实体店。 沈洁馨 摄
事实上,自3月份全市高校后勤工作会议在上师大奉贤校区举行后,已有十余所高校与新平台接洽;就在本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沪主办展会,顾中忙将受邀主讲“科技后勤,智慧校园”新技术应用推广,邻省代表团十余所校都将前来“取经”。(完)
源:成都日报
罗剑骁(右)在项目工地办公室与同事探讨施工进展
天府智慧大厨房项目建设现场
名片:
罗剑骁
成都益民集团旗下成都粮食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成都天府智慧大厨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集团上下公认的“空中飞人”“拼命三郎”。
愿景: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成都市要在“十四五”时期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打造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打破思维定式和发展惯性的突破。我们正在打造的天府智慧大厨房,正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新场景。
我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市民早上出门时在手机APP上下单,即可在离公司最近的配送点取到热气腾腾的包子、米粥、豆浆、油条等;中午再也不用担心午餐太单一了,我们有10多种经过营养师精心搭配的健康营养餐食产品供大家选择;下班前在APP上选择并预定好晚餐的菜品,同样在家附近的配送点,可以就近取回家……今后的天府智厨不仅会成为成都人民最忠实的服务者,还将为城市各类展会配餐、赛事餐食、社会应急保障提供有力支撑,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力量。
近日,当记者见到罗剑骁时,他早已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了,而此时是早上8点30分。“项目必须要赶在今年7月前投入使用。”身前的各类资料几乎铺满了整个办公桌——项目进展、建设细节、需要立即协调解决问题的清单,“作为成都市重点民生项目,不管有多难,我们必须完成任务,为市民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智慧中央厨房!”
现在6层高的现代化厂房已经封顶,不久后,这个集仓储与分拣配送,净菜、冷热链熟食、豆制品、中西主食生产加工区以及研发中心于一体的超大型中央厨房将呈现在市民眼前,让市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云餐厅”,成为成都“人民城市”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体量大
超大“智厨”
每天可满足100万人就餐
“我们有全自动分拣生产线、智能加工机器、恒温净化车间,保证产品的食品安全和加工标准,还有网红产品直播间、智能机器人炒菜机……”说到正在建设的智慧大厨房,罗剑骁立即侃侃而谈,一向沉稳的他脸上神采奕奕,口中滔滔不绝,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位已经连轴转了大半年,经常加班到深夜的人。
罗剑骁口中的生活场景,背后依靠的是“智慧大脑”——中央厨房的高效运转。这个总投资超2亿元,规划总面积达48000平方米,包含1栋中央厨房、2栋办公楼及附属设施,项目投产后,总生产能力约为30万吨/年的超大型中央厨房里可以满足100万人/天的吃饭需求。
功能齐
上班族的“云餐厅”
市民的“云菜市”
随着他的介绍,天府智慧大厨房的轮廓逐渐清晰:今后,这里将成为属于这座城市的“中央厨房”,实现从农产品源头采购、初(粗、鲜)加工、精细制作、无菌包装、分拣配送等生产全过程一体化。“不论是包子、豆浆,还是生鲜、净菜,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下单。”罗剑骁介绍,天府智慧厨房可以说是上班族的“云餐厅”,市民的“云菜市”,“中央厨房运作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的团餐制作和配送,同时还给消费者带来更新鲜的定制美食。”未来,这里将集净菜加工配送、团餐生产配送、餐饮智能设备研发、餐饮大数据分析、食品安全溯源、食育教育培训等为一体,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 中央厨房 餐饮终端”的食品加工全产业链模式,为国际美食之都建设赋能。
智能化
实时直播
全程可追溯
“我们将利用无人机和远程监控等技术对食材原产地和加工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在门店和线上平台进行即时实况直播,让互联网技术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大数据监控、解析和把关,同时在每一个售卖终端,消费者都能通过网络视频实时观看中央厨房内的生产场景。”据悉,天府智慧大厨房将实现从供应基地、加工制作和冷链配送全流程监控,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直播”,真正实现全程可追溯,使食品安全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
要做到“独一无二”,除了功能齐、体量大,天府智慧大厨房还将导入智能生产、智慧云终端以及餐厨垃圾自动处理等系统。同时,生产车间还将实行全透明制作流程,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参观,成为工业旅游景点、消费者体验中心,以及记录川菜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基地。
跑遍大半个中国
项目蓝图正变成现实
上海、广州、南京、无锡、深圳……翻看过去这半年的行程表,罗剑骁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出差似乎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参照物,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没有规划方案,只有‘服务城市高品质生活’和‘2021年7月必须建成’的目标。”回忆起项目筹备之初,罗剑骁记忆犹新,“放眼全国,城市中央厨房的成熟案例寥寥无几,这么大规模的更是没有。我们要从零开始,在这么短的时间打造出一个运转高效的现代化中央厨房,刚开始大家心里确实没底。”他说,“所以,我们更要投入加倍的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0年上半年,项目组克服困难,先后实地考察了全国各地各类中央厨房20多家,到多家咨询公司拜访取经,经过全面科学的分析论证后,去年6月16日,成粮集团、上海麦金地集团、成都轨道资源公司以及成都武侯教投公司四方股东合资组建的成都天府智慧大厨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落户武侯区智慧美食科技园,将打造成为规模化、智能化程度全国领先、服务市民美好生活的超大型中央厨房。
白纸作画,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公司成立后,项目组依然马不停蹄,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到中国轻工业设计院,考察调研了10余家专业设计院,只为确保最优的设计方案从图纸变成高楼厂房;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深圳,项目组的足迹到访20多个城市,深入60余家国际国内的设备厂商了解情况。在这紧凑的行程中,方向和目标逐渐清晰。根据扎实的调研基础,天府智慧大厨房邀请行业内30余名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在解决了上百个问题后,最终完成天府智慧大厨房可研报告编制。
罗剑骁桌上的台历上,密密麻麻的工作计划排到了今年7月。紧锣密鼓的出差计划,一轮接一轮的商务谈判,与专家之间的密切交流……忙碌的背后,蓝图上的项目正在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时间紧、任务重”是这个项目的代名词,“今年7月一定要投产使用”,这是罗剑骁嘴里“唠唠叨叨”最多的一句话。
新/闻/链/接
打造餐饮消费新场景
助力实现高品质生活
随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逐渐走向纵深,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了“十四五”时期成都市建设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必由之路。作为承担着“服务美好生活”使命的成都市五大专业化公司之一,成都益民集团由旗下成都粮食集团于2020年1月开启了天府智慧大厨房项目筹备工作。
据罗剑骁介绍,随着消费市场升级,天府智慧大厨房的建设将有利于打造餐饮消费新场景,推进成都团餐市场规范化、标准化进程,而下一步,成粮集团还将依托天府智慧大厨房,加快推进食品精深加工布局,建立起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食品溯源体系,强化公司对成都市场团餐领域的安全保供、食品溯源等,助力实现城市高品质生活。(记者 陈泳 摄影 胡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