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市场的日益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不少餐饮品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被称为“市场倒春寒”的时期,后火锅以其独特的3.0模型在杭州成功打响了新一轮市场竞争的第一枪,展示了其如何在变革中寻求突破和增长。
< class="pgc-img">>1、后火锅杭州首店盛大开幕,3.0模型全新亮相
后火锅此次推出的3.0模型,以新视觉、新模式、新场景和老味道为核心,强调了“重庆味道”的体验。通过模拟重庆火锅夜市的排档感,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迎合了市场的变化,并面向全新的消费群体。
2、下沉市场策略:以“向下走”实现“向上走”
3.0模型更加注重下沉市场的发展。后火锅作为重庆火锅的知名品牌,凭借其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丰富经验和完整的链路化管理,有效规避了经营风险,并实现了精准的市场定位。这种策略使得后火锅能够在下沉市场中轻装上阵,实现更快的增长和更稳定的发展。
3、新故事:让“火锅”回归“火锅”
在“重庆夜市火锅”的主调下,后火锅希望通过新模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纯粹和接地气的火锅体验。通过新场景和装潢的打造,让食客们更加专注于火锅的味道和与身边人的互动,打造了一个更加轻松和有烟火气的就餐环境。
4、勇敢踏进市场:杭州首店选址背后的考量
后火锅选择杭州作为新模型的首店选址,既是对其2.0模型在上海成功经验的延续,也是对新模型的一次严峻考验。杭州作为餐饮品牌竞争激烈的地区,其多变的市场环境为后火锅提供了宝贵的验证机会。
5、品牌联合新模式:烧菜火锅与重庆啤酒的强强联合
在杭州首店,后火锅与重庆啤酒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了“吃重庆火锅,喝重庆啤酒”的新口号。这一合作不仅体现在店面联动上,还包括线上互动、线下活动以及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旨在共同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
< class="pgc-img">>后火锅品牌战略发布会即将举行
后火锅将于2024年3月底举办品牌战略发布会,届时将全面展示3.0模型的详细信息,并深入分析与重庆啤酒的深度合作。届时,市场将有机会一睹后火锅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创新和合作,实现品牌的持续发展和突破。
作者:红餐编辑部
< class="pgc-img">>情之后,火锅作为餐饮最大的赛道,又依赖堂食的赛道,受到的打击自然是无可比拟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和常态化,火锅在疫情中转型发展,近几年来看似随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而“回暖”,可我们纵观一些头部品牌的发展就可以发现,火锅赛道似乎也并没有回到当初火热的时刻。
餐易私塾 餐易君 | 文
01
众多后火锅品牌布局烧烤
疫情之后,火锅品牌们普遍陷于困局,火锅头部品牌海底捞、呷哺呷哺等财报都出现亏损状态;知名火锅品牌小龙坎屡陷食安问题;网红火锅品牌贤合庄、电台巷等也都大面积关店和出现股权变动等问题……
头部品牌陷入困局的同时,火锅赛道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和变化,火锅复合模式开始出现并火热。
什么是复合模式,此前比较火热的集“涮煮烤”一体的网红火锅品牌谢谢锅的走红就让人眼前一亮,复合模式的火锅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烫火锅,还能吃烤肉,一锅多吃。
< class="pgc-img">>与火锅赛道的“颓靡”不一样,烧烤在疫情之后似乎迎来了不一样的业态。烧烤赛道在疫情之后可以说是恢复最快的赛道之一,而在后疫情时代,烧烤的数据也在日益增长。
数据显示,烧烤消费频次已从2017年的3.1次/年提升到2021年的4.5次/年,且年人均烧烤消费支出也从2017年的284元增至2021年的472元。
除此之外,烧烤的场景也在不断增加,烧烤不再局限于店内堂食,而是延伸至在家烧烤、露营烧烤、一人食烧烤等多元化场景。
除了追求品质和场景,中国饭店协会烧烤专业委员会联合美团发布的《2022中国烧烤行业消费发展报告》也指出,近年来烧烤行业开启了连锁化、品牌化、细分化进程。
烧烤已经肉眼可见的成为了热门发展趋势,但纵观整个烧烤赛道,似乎还都群龙混杂,仍然没有跑出一个领头品牌出来,于是,不少餐饮品牌都盯上了烧烤这一块香饽饽。
< class="pgc-img">>例如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就开了一家复合模式的“小酒馆+大排档”模式的门店,希望能就此转型改变现如今尴尬的局面。
而火锅品牌们为了能增收增利,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也开始布局烧烤赛道。
例如火锅头部品牌呷哺呷哺在上个月就推出了自己的烧烤品牌“趁烧”,据了解,这是呷哺集团首次跨界布局烧烤赛道,也正是新品牌的带动,近期呷哺呷哺的股价持续走高,截至目前累计涨幅已超过 60%。
另一火锅头部品牌海底捞在3月份时也推出了外卖烧烤业务,据了解,海底捞的外卖烧烤目前已经在北京、成都等部分海底捞外送门店开卖了!
除此之外,海底捞还首次开始涉足户外烧烤行列,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远途履行越发艰难,户外近郊游玩成为不少消费者的热门选项,而户外烧烤也跟随者消费者们的习惯水涨船高,引来不少餐企布局。
< class="pgc-img">>凑凑前ceo张振纬也创立新式火锅模型谢谢锅,谢谢锅就是集涮煮烤一体的火锅模式,一经推出就引来消费者追捧……火锅品牌布局烧烤,那很多人估计会有疑问,火锅品牌们能做的好烧烤吗?
02
火锅品牌们能做好烧烤吗
烧烤之所以能成为疫情后恢复最快的赛道之一,在业内看来,最大的原因在于烧烤的“性价比”这个标签,因为烧烤的性价比高,适用场景广泛,又方便快捷,是以恢复比火锅快速,也在后疫情时代下成为热门风口。
现在火锅品牌们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曲线,纷纷入局烧烤分一杯羹,那它们能做好烧烤吗?
我们可以来看看呷哺呷哺的烧烤品牌“趁烧”,趁烧也比较直接了当地定位为了中高端品牌,客单价定义为200-300元之间,对于这个定位,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表示:
< class="pgc-img">>是因为经过调查发现,烧烤在这个阶段的定位还没有出现较为突出的品牌,更不用说龙头品牌出现了,而这个时候入局,做品牌正合适。
不难看出,以高端定位入局烧烤,确实在市场上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可问题在于烧烤的高端化需求是否具有爆发的潜力?我们都知道,烧烤能快速回暖并发展是因为其超高的性价比和烟火气,高端化的烧烤有市场空间,但能否被认可,未得验证还不可知。
但也不可否认,火锅品牌们做烧烤确实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存在。
供应链方面,烧烤所需要的食材与火锅所需要的食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这就表示本就具有优质供应链的头部火锅品牌们可以满足培养烧烤新品牌的需求。
< class="pgc-img">>除了供应链端,烧烤与火锅在消费者群体上也高度重合,大部分消费火锅的人都会消费烧烤。而火锅品牌们在线下有着大量的门店,也有不少自己忠实的粉丝,比起新晋玩家来说,他们很容易实现客流转化。
但烧烤这么多年未跑出领头品牌,其实也有很大的发展难题存在,例如烧烤在供应链端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如果说火锅的标准化成都是100%的话,那么烧烤的标准化程度只能达到50%~60%。
这是因为地域性特色鲜明的烧烤比火锅更讲究食材来源及新鲜度,而且仅穿串这一步就难以用机器代替,降低了标准化运作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围绕火锅很容易聚集起大量优质的供应商,烧烤却一直缺乏肉串类供应商的原因。
< class="pgc-img">>除此之外,烧烤与火锅在口味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火锅适用场景简单,除了堂食就是家庭场景,而在口味上也大多以川渝口味为主,其余口味市面上也大多是一些菌汤、番茄等之类的清汤锅。
口味容易统一,口味的统一就容易标准化,但烧烤不一样,烧烤适用场景广泛,大排档、烤肉店、户外烧烤、外卖、烧烤店等等,而且口味南北东西都不一样,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独自的吃法,冲口难调,很难标准化。
这也是烧烤目前无法跨越的一个难题所在,而火锅品牌要跨界做烧烤,在这些难题的解决上还任重道远,未来能否做好烧烤,我们拭目以待吧。
靠4个设计炊二哥火锅,如何打造100万级门店。
门店200m,一个月做100万。成都炊二哥火锅,这个没有锅底费,火锅就是煮好的一锅。这个我还是在火锅店里第一次见。不过他这个设计能够节约点餐的时间,果然是荤素一锅端。他这个设计,你涮菜的时间捞着吃就行了。涮毛肚、黄喉,直接煮好了端上来,你自己直接吃就行了。
< class="pgc-img">>这个设计,他这个素菜是自选不限量,而且是不要钱。差不多有八九种。这个就有点传统火锅店的味道,要知道那种摆盘,增加后厨的工作量的。外行看热闹,他这里边其实都是有设计的。一锅端,精简的SKU、顾客自选,这3个设计让你点菜更快,吃菜也更快,然后翻台也更快。全部都是为了提高门店的效率。
< class="pgc-img">>这个店26张桌子,你看现在7点钟都做到了86台,营业到2点钟,一天至少能做120台,现在三高一低,其中有一个就是人工越来越高。他这个店的设计,产品少出餐快,顾客自选就能节省员工就变低了。
< class="pgc-img">>要知道一天至少要做12个小时,两班人加起来一共才22个人左右。你看他这个店装修其实也弱化了,硬装为辅软装为主,应该降低了不少。
说实话也不贵,你要是几个人,中午过来点一碗米饭,再点点素菜,也能当个工作餐。今天四个人消费350块,我就按他一天做100台,一天也是3.5W,一个月也是妥妥的100W是个百万级的门店。主要还是四点设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火锅店模型,把降本增效,确实做到了非常到位。牛的门店都是设计出来的。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