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听以“小时候……”为开头的故事,那些悠悠走过的时光和值得回味的往事,往往让人有种念念不忘的味道。
我小时候超级爱看港片,其中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是哥哥和梅姑主演的经典之作《胭脂扣》。妓寨头牌如花爱上纨绔子弟十二少,“妓女”和“嫖客”的荒诞爱情,却成就了轰轰烈烈的旷世绝恋。
我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了一个叫石塘咀(zuǐ,通“嘴”)的地方,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在三十年代的这里——老香港的烟花风月地。去年到香港旅行,专门去了趟石塘咀,如今的那里,已成为了集聚港式美食精髓的最地道的大排档。
对吃货我来说,香港当然也是一个好吃的城市!可惜现在因为工作忙,很难有空去香港玩了,幸好在北京,依然有机会品尝到正宗的港式经典。就在京城多元与前卫的代表——三里屯,临近工体北路的一处高台阶上,一家港式餐厅别具风格,能让到店的客人感受到百分百的香港味道。
恰恰好,这家餐厅有着同样经典的名字——石塘嘴。
石塘嘴的老板Peter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之所以把店开在北京,听他说,是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地道的港式粤菜。
关于老板这趴,更多的故事就先不说了,唯一想强调的是:很帅!很帅!很帅!单独为了看老板来一次,这种事情我能做十次!仅以一张侧颜供诸君舔屏:
餐厅是由香港著名设计师、创意品牌“G. O. D.”( “住好啲”的谐音,粤语,意思是“住得好些”)的创始人操刀设计。一走进去,随处可见老香港的旧照片、老海报,整体风格怀旧而又古朴。
《胭脂扣》这段发生在石塘嘴的情感故事的海报,理所当然也能在这里找到。
中午用餐时间,整个餐厅座无虚席,港式清炒和煲仔饭的香味弥漫在食客们热闹的闲聊声中,烟火气息中伴随着粤语老歌,所有的一切让来这里的客人都仿佛瞬间穿越回了三十年代的老香港餐厅。
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喝上两杯透心凉的咸柠七,点上几个地道的港菜,再配上香喷喷的煲仔饭……一准儿保你杯光盘净、大快朵颐之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
若想把这里的美味尝遍,可能得多来几次!我今天就先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本次的就餐体验~~~具体体验菜单如下:
咸柠七
咸柠七是店里我超喜欢的一款饮品。大大的一颗咸柠从大大的玻璃桶中被夹出,配上冰块,再倒进七喜。
望着扑哧扑哧不断冒上来的气泡,喝这款饮品的时候千万记得要把吸管贴到杯底,紧挨咸柠,这样你才能体验到它特有的味道喔~
金牌红烧乳鸽
来吃粤菜怎么能不点鸽子!前人有云“一鸽胜九鸡”,足见其营养价值之高。
石塘嘴的金牌红烧乳鸽,肉质细嫩多汁,入味到骨且纯正。虽说菜名中占了个“烧”字,实际烹饪中却是用猛火热油炸出来的,皮脆却不干,可以说是得了此菜百年粤式做法的真髓了!
煎封鲈鱼
鸽子还没吃完,就马不停蹄地品尝了这盘之前被强烈安利的煎封鲈鱼。我以前鲈鱼都是清蒸的吃法较多,这次仿佛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条鲈鱼超大盘,石塘嘴的这道煎封鲈鱼做法还很独特!酱汁是单放的,所以具体加多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掌握。
菠萝咕咾肉
这道菠萝咕咾肉称得上是店里的招牌菜!就餐时放眼望去,几乎所有桌都有它的身影。亮丽鲜艳的高分颜值,和谐适宜的酸甜比例,大块肥瘦均匀的肉被裹在酥皮里,酥皮带着浓稠汤汁微微的酸味,口感超级嫩,很是开胃。
大澳虾膏蒸肉筋
大澳是香港现存最有名的渔村,那里有最原始的水上棚屋和最传统做法的虾膏!石塘嘴这道菜里的虾膏就是来自那里,是老板Peter的妈妈亲自从大澳挑选回来的,每次一买就是一大包,用完再买。
肉筋用虾膏腌过之后吃起来更鲜嫩,而且越嚼越有味道。夹起入口,满满的虾酱味会告诉你店家有多良心!咸鲜与油脂水乳交融,超级下饭!
石塘嘴小炒皇
吃粤菜时老是不知道该点什么的朋友注意啦!点这道小炒皇肯定不会出错。每家粤菜馆的小炒皇可能都略有不同,放的食材往往都是自己店里最得意的材料。
石塘嘴的这道菜里最有特点的是香肠丝!红色的是常规广味腊肠,七瘦三肥黄金比例;黑色的更讲究,是酒香鸭肝润肠,吃起来甚至有种油润的香气~~~搭配上各种丝,根根分明,每样都能吃到其本来的味道。
猪脚姜
这大概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猪脚姜!煲透的老姜熟而不辣,猪脚皮腍而不腻,黑醋甜香而不酸~~~再想想它还能驱寒去湿、美容养颜!还等什么呀,赶紧来上一份大补特补!!!
锦卤云吞
对于云吞的印象,很多人都定格在云吞面或是那一碗“老麻抄手”里,很少有人能将它与酸酸甜甜,酥酥脆脆联系起来。锦卤云吞正是这种“少有人知”的存在!
作为一道中式传统点心,锦卤云吞说起来其实风靡西关、遍及粤港。石塘嘴这道点心味道融甜、酸、鲜于一炉,卤汁红中带绿、亮橙和金黄点缀其中,夹起云吞蘸上一口,包你酥脆甘香与鲜美入味和谐与共!
腊味煲仔饭
最后的最后,我要给大家隆重推荐他家的腊味煲仔饭!!!我本身不是饭食爱好者,但他家的这份煲仔饭却好吃得让人欲罢不能!
米是泰国香米、粒粒分明,锅底还带着饭焦,腊味和酱汁分别放置。服务员端上桌后,会在顾客面前进行搅拌,保证食材的新鲜性和最佳的食用口感,随之飘散而出的是腊味和酱汁的香气,勾动人味蕾深处最原始的欲望。
美味的出炉源于厨师对煲仔饭火候精准的控制。石塘嘴的煲仔饭都是现点现做,一锅煲仔饭要耗时四十分钟左右,是实打实的功夫菜!如果赶上工作日的午餐来这里,想等一份煲仔饭可不容易!
石塘嘴刚开不久的时候,“食神”蔡澜(对,就是那个《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总顾问)就被人推荐来吃这儿的煲仔饭,结果等了四十多分钟也吃不上。临走时,蔡澜评价了五个字:生意太好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图为蔡澜留在店里的“小作” -
>笔行此处,好像又到了午饭时间。不多说了,近期不能去香港,那就去屯里找石塘咀一饱口福吧!
作者 Monkey
图片 罗非是条鱼、网络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 class="pgc-img">>自古我国就从来都不缺优秀的人,这类人也许是人群中的异类,但在之后必定会成为很多人生活的方向标。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不少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思想先进,鲁迅就是其中之一。
< class="pgc-img">>他最擅长的就是用文字的力量,去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的思想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依旧有不少人都十分喜欢他的散文。
由于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突出,所以大家忽略了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尤其是他的饮食习惯近几年逐渐被大家关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迅的生活比较节俭,但你不知道的是他的饮食如果放到现在,多数人都达不到他的标准。
那鲁迅先生一日三餐都吃什么呢?
< class="pgc-img">>一、弃医从文的文坛大家
我国局势动荡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物,可能是因为经历的比较多,也可能是对当时的局势有更深的感触,他们总是能用温柔又有犀利的话语,去揭露社会的黑暗。
鲁迅出生在世家,我们都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其实是周树人,经过父辈人的努力,周家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人家,而且拥有不菲的家底。
< class="pgc-img">>所以鲁迅自小就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家庭的优渥并没有让他养成游手好闲的性格,反而是比其他人都要努力。
然而天不随人愿,年幼的时候家道中落,为此一家人不得不回到乡下生活,这也导致社会地位迅速下滑,生活的落差感也就显现了出来。
鲁迅成为了家族的希望,他也的确十分争气,一直以来都成绩优异,由于父亲患病的原因,他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 class="pgc-img">>之后他在学业上表现突出,更是去往了日本留学,在医学上他逐渐有了成就,可战争爆发,局势的变化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之后他就果断选择弃医从文,而且自小他就十分喜欢文学,家庭变故的原因让他尝遍了人情冷暖,这些都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素材。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下笔如神,最擅长的就是去塑造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将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非常传神。
< class="pgc-img">>虽然在他笔下有不少的悲剧产生,比如说阿Q,孔乙己,但他用这些人的遭遇揭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普通群众生活的水深火热。
这种讽刺性的文章,让许多人在阅读过后都十分有感触,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受到了一部分官员和政治家的抨击。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志青年,他们在鲁迅文章的鼓舞之下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之中,并且将鲁迅视为了精神支柱,这成为了鲁迅坚持下去的动力。
< class="pgc-img">>现在各种资料中,鲁迅先生留下的照片并不算多,大多也都是一个表情严肃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性,给人一种距离感。
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居然能使用笔杆子,去带动社会局势,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而且他好像并不注重穿衣打扮,每次的穿着都比较朴素,所以也让大家误认为他的生活很清贫,也很拮据。
只能说这是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其实在那一年代他的工资是相当高,他一日三餐的饮食水平放到现在,多数人达不到他的水准,很多人也都只有羡慕的份。
< class="pgc-img">>二、文坛大家一日三餐都吃什么?
我们都知道自清政府被推翻之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我国局势不仅动荡而且受战争的影响,群众的生活也是相当贫穷。
在那一年代能吃饱能穿暖都成为了一种奢求,普通家庭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顿饺子。
鲁迅是一个极其热爱美食的人,他也将自己喜爱的菜谱,融入到了文学的创作之中。
< class="pgc-img">>他不仅爱美食,也会把自己觉得好吃的馆子或者好吃的东西写进了书中,比如说孔乙己中就曾描绘过茴香豆,在朝花夕拾中还有菱角,在祝福中的清炖鱼翅,还有在酒楼上的油豆腐。
不要以为这只是为了迎合作品中的场景添加的美食,其实这是在创作时,鲁迅先生想到的自己喜欢的美食。
鲁迅日常对于饮食十分讲究,每天的伙食也很丰盛。在那个物资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鲁迅的饮食习惯和菜谱会颠覆你对他的认知。
< class="pgc-img">>鲁迅先生的妻子,对丈夫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而且在生活中对丈夫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曾以记录日记的形式写下了一家三餐的菜单。
在夫妻两人去世之后,对他们的遗物进行整理时,大家才发现了这一菜单,现在被收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菜单中显示一家人的早餐标准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午餐和晚餐肯定会更加的丰富,而且菜品种类每天都不重样。
< class="pgc-img">>一家人的食物十分讲究,荤素搭配有鱼有肉,菜品丰富,甚至可以用奢侈来形容,各种佳肴不计其数,各大菜系也是应有尽有。
在菜单中的肉类有,土豆烧腊肉、蒸沙丁鱼、红烧鲫鱼、雪菜蒸肉、芥菜鸡杂汤等,在这些食物中鱼类的菜品偏多,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爱吃鱼的人。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比较喜欢吃各种小甜点,比如说糖糕、茴香豆、还有高粱饴,而且他还是各大饭店的VVVVVIP。
< class="pgc-img">>据许广平介绍,他们一家每个月要支付饭店大概30大洋,每个月在书籍上的花费是50大洋,日常的花销则是40大洋左右。
鲁迅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并且还一直在支付三弟一家7口的日常开销。
由此可以看出他虽然收入高,但肩上的担子也重,随着局势的发展战争爆发后,他更是捐钱捐物。
之后局势过于动荡,导致他的收入也是大幅度缩水,所以之后他的收入水平下降了不少,到去世时也没有留下多少的资产。
< class="pgc-img">>三、为什么吃得好,看鲁迅的工资水平就知道
文字的力量是普通人无法去想象的,鲁迅笔下从来都不会手下留情,每一部作品都深刻地揭露了社会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强烈的震撼。
也正是因为如此,鲁迅被大家视为了民族的灵魂所在,他推动了我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由于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当时的他成为了不少学校争相聘请的导师。
1906年25岁的鲁迅就开始工作了,最开始他从事的是翻译工作,当时的月薪是20大洋。在那一年代这一收入已经算是不低了,一家三口的生活绰绰有余。
< class="pgc-img">>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月薪逐年增加,之后他发表了我国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很快便在社会上也起了轰动,许多报社纷纷寻求与他的合作。
当时不少人都在寻找鲁迅的作品,如果哪家报社能与他合作,并长期发表他的小说,那销量相当可观。
之后他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一职,这也是有工资可拿的,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月薪就达到了300大洋。
< class="pgc-img">>在新青年改组后,鲁迅又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写了许多文章,推动了新文化革命的进程,他的社会影响力也由此进一步提升。
到了1924年,他与好友一同创办了周刊《语丝》。当时周刊的销量相当可观,也让鲁迅收获了不小的财富,等到了1926年他又成为了厦门大学的国文系教授。
这时鲁迅的工资大概是359块大洋,在那一年代他的工资堪称天价了。有许多老百姓还在为了吃喝发愁,鲁迅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 class="pgc-img">>也许对这一工资大家没有什么概念,可以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当时许多年轻壮小伙都会去码头当搬运工卸货,他一个月也才能赚两三块大洋。
与现在进行换算的话,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400元的人民币,也就是说当时鲁迅的工资已经达到了14,000多块钱。
这也只是他的基本工资,他还有版税和稿费,初步推测鲁迅先生当时每月的收入应该在900块大洋左右。
< class="pgc-img">>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鲁迅先生的这一收入完全就是土豪了。据悉,在1919年,38岁的他就能全款在京城八道湾11号,花费4000多大洋购买了一套四合院。
当时我国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只有6块大洋,这已经算是小康家庭的水平了,与这位文坛大家相比却相差甚远。
之所以鲁迅给人一种生活比较清贫的错觉感,主要还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鲁迅在穿衣打扮上并不看重,他其实更看重饮食。
< class="pgc-img">>总结
从鲁迅先生的身上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貌相,而且在有高收入时,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守住物资产和理财,这样才能实现钱生钱。
鲁迅先生收入高却不是个守财奴,会在能力有限的范围内去尽可能地享受生活,在那一年代活得像他如此通透的人并不多。
之前的我们只能从各种作品中,去了解鲁迅的情感与心理,在看到他对美食的热爱之后,让他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生动,也更加的富有烟火气了,莫名的给人带来了一种亲近感。
< class="pgc-img">>参考文章:
稷下心语 2024-01-19 《鲁迅先生一日三餐都吃什么?放到现在,多数人达不到他的水准》
今日财事 2024-01-24 《鲁迅先生一日三餐都吃什么?放到现在,多数人达不到他的水准》
科技社 2024-07-23 《文豪鲁迅一日三餐都吃啥?放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达不到他的标准》
代年轻人的生活:
早晨出门:
“我要干翻这个世界!”
晚上回家:
“被这个世界干得服服贴贴。”
快节奏的生活中
做饭是不可能做饭的
年轻人的命都是外卖给的
但是
家附近的外卖就那么几种
来来回回点,早就吃腻
而且普遍重油重盐不太健康
年轻人有时也想亲自下厨
但时间和经历不允许
为了鼓励年轻人自己下厨
恢复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
湖南长沙的一位菜场阿姨
推出了宠溺式卖菜服务!
和其他单纯卖菜的摊位不一样
走进李阿姨的摊位
首先看到的是纸板列出“一周菜单”:
周一辣椒炒肉、清炒荷兰豆、蛋汤;
周二红萝卜炒肉、红烧冬瓜、清炒黄瓜;
周三……
简单家常且营养均衡的菜谱
让人觉得特别又亲切
并且
菜单还会随着季节食材等情况每周更替
在李阿姨的摊位上
除了一周菜单
另一个醒目的纸板是她自创的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的打油诗
顾客买单前先扫一扫红包码
领红包再付钱
这样买东西能更便宜一些
李阿姨也能得到一笔现金奖励
一举两得
当顾客点单后
李阿姨会把对应的食材洗净
精细加工成半成品
再分类打包
处理菜的时候
还会教顾客一些烹饪小技巧
顾客提着一盒盒
洗好切好的净菜回家
简单烹饪翻炒
就能吃上一顿简单又热腾腾的菜肴
营养均衡的同时省时又省心
李阿姨说:
“他们吃得开心,我也放心。”
这种贴心的卖菜方式被媒体报道后
广大网友瞬间被李阿姨征服了
有网友说:
“不敢去菜市场就是害怕面对菜场阿姨大叔的质问三连:你要买什么?要买多少?要怎么做?菜场阿姨把食材处理成半成品,荤素搭配好,还教简单易学的做菜方法,服务太到位了!给阿姨点赞。”
还有网友认为
李阿姨发现了年轻人的痛点
这样的服务应该大力推广
甚至还有网友表示:
求同款李阿姨
“在菜市场捡了个亲妈”
在上海
也有一家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菜场
不但可以在里面买菜
还能在里面做菜
这家不走寻常路的菜市场就是
松江大学城附近的“龙源菜场”
龙源菜场给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学生
提供了学习厨艺的机会
菜场的大厨从切配开始手把手教学
学生们学得很快
楼下就有新鲜食材
还能自己亲自掌勺
所以有很多大学生
把聚会甚至是约会放在这里
“传统的饭店吃腻了,
大家都想尝尝彼此的手艺。”
国庆前
龙源集市的自营商铺全部开业
备受大学生热捧
成为大学生社团举办活动
组织聚会的好场所
为了让年轻人能做上一顿饭
真是操碎了心
综合:上海新闻广播、上观新闻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