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6日,“大唐不夜城半年仅赚23.53万元”登上热搜,曲江文旅股价开盘后小幅拉升。截至收盘,曲江文旅报收8.33元/股,涨幅为1.34%,市值约21亿元。
作为西安的文化地标之一,大唐不夜城的火爆已经不能用“网红”一词概括,人山人海的背后,大唐不夜城公司为何半年仅赚23.53万元?手握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等多个“王牌”景区的曲江文旅,半年亏损1.87亿元的原因又是什么?
上半年仅8家子公司实现盈利
从“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到“春晚李白”,大唐不夜城早已成为游客到访西安的打卡地之一。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大唐不夜城日均客流量达45万人次。但曲江文旅2024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大唐不夜城公司创收3938.3万元,净利润仅23.53万元。
有分析认为,大唐不夜城低盈利的原因之一是景区门票、活动都是免费的,客流量虽大,但日常运维、宣传费用也很高。事实上,“低盈利”在曲江文旅旗下运营景区和子公司中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子公司甚至不盈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曲江文旅22家控股参股子公司中,只有8家实现盈利,占比约36%。除大唐不夜城公司外,城墙景区公司、大唐文旅工程建设公司、海口海瑞公司、如华物业公司、无锡汇跑、曲江乐效、友联旅行社也实现了盈利,8家公司合计盈利2628.96万元。
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制图
在亏损的控股参股子公司中,负责管理运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公司上半年亏损高达5941.7万元。今年6月,曲江文旅发布公告,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公司100%股权转让给了大明宫投资集团。
在控股参股子公司盈利不佳的情况下,曲江文旅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1.9%至7.7亿元,却录得1.87亿元的净亏损,成为曲江文旅上市以来中期净利润最差表现。
自2012年借壳上市至2019年,曲江文旅营收、净利润增长都较为平稳,2020年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虽然2021年业绩有所缓和,但2022年、2023年持续亏损。今年上半年,曲江文旅的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至1548.29%。
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制图
运营管理多个“网红”景区,却收不回管理酬金
无论是业绩亏损还是旗下运营景区的低盈利,曲江文旅的问题均指向了应收账款。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要从曲江文旅的景区运营管理业务开始说起。
曲江文旅将自身定位为文化景区发展集成商,业务覆盖景区运营管理业务、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含餐饮管理)业务、旅行社业务、演出业务、体育项目业务、数字科技业务、文化旅游商品业务、园林绿化及其他新型旅游业务等。其中,景区运营管理业务为公司贡献了超六成营收。
曲江文旅的景区运营管理业务营收主要来自景区管理酬金,不同景区的管理酬金收取方式有所不同。如大唐芙蓉园景区的管理酬金来自门票收益,分为基本酬金与分成酬金两部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管理酬金则是“一口价”1.281亿元,且运营管理公司在景区内开展的经营性活动收入也归其所有。
问题出在曲江文旅运营管理景区的委托方上。价格谈好了,景区运营了,但是到“钱货两清”的时候,管理运营的费用收不上来了。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曲江文旅应收账款余额为13.96亿元,累计坏账5.82亿元,其中,西安曲江新区事业资产管理中心、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为应收账款前三大欠款方,均为实际控制人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合计欠款余额13.54亿元,累计坏账5.75亿元,占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期末余额的82.11%。2023年年底,上述应收账款前三大欠款方合计欠款余额已达12.52亿元。
图/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曲江文旅最新公告披露,由于委托方对开放式景区服务内容的调整,公司经重新评估后,对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景区的年度管理酬金进行了调整,下调幅度为25.93%-59.53%,其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的年度管理酬金从710.94万元/年下调至287.7万元/年。上述下调管理酬金的景区主管单位为西安曲江新区事业资产管理中心。
为盘活资源、降低应收账款金额,曲江文旅今年上半年频繁转让旗下部分运营管理公司股权,除大明宫遗址公园公司外,曲江文旅今年还转让了全资子公司西安山河景区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51%股权,全资子公司唐邑公司40%的股权及1.67亿元的债权。
对于曲江文旅而言,最要紧的是加快应收账款催收进度。对此,曲江文旅表示,一方面召开相应会议,明确要求对拖欠公司应收管理酬金进行梳理、核实和确认,并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偿还进度;另一方面,对于管理协议已到期的景区,公司不再接受委托,不再增加相应的应收账款。
曲江文旅称,公司实控人对于应收账款的拖欠已有相关方案,至于回款情况,不知下个季度或年底能否见分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编辑 李铮
校对 柳宝庆
记得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吗?8月18日,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运营管理方曲江文旅发布半年报。期内,虽然曲江文旅业绩受疫情影响,但其在数字藏品、露营等新业态的拓展上紧跟消费需求。截至8月18日收盘,曲江文旅报收9.1元/股,跌幅为2.36%,总市值约23亿元。
景区运营占总营收超七成,减免租户租金1243.47万元
2022年上半年,曲江文旅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同比减少28.87%;净利润为-8514万元,同比减少389.3%;扣非净利润为-9510万元,同比减少286.32%。
曲江文旅是一家以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运营管理、餐饮酒店管理、旅行社、演出演艺和旅游商品销售、体育项目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运营公司。运营管理的文化旅游景区以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海洋极地公园为代表;文化旅游演出业务结合盛唐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包括大唐不夜城主题演出《再回长安》、超时空唐乐舞剧《梦回大唐》黄金版、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等。
景区运营管理业务是曲江文旅的主要营收来源。期内,景区运营管理业务约占总营业收入的71.46%;酒店餐饮业务占比为21.22%,旅游商品销售业务占0.72%,旅游服务(旅行社)业务占1.07%,园林绿化业务占4.12%,体育项目业务占比为1.41%。
对于业绩波动,曲江文旅表示,受疫情影响,报告期内海洋极地公园收入,以及大唐芙蓉园新春灯会、《梦回大唐》黄金版、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等收入均较上年同期减少;公司所管辖的景区分别于今年1月、3月、4月短暂或阶段性闭园,对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曲江文旅还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对符合条件的租户实施租金减免,涉及租户约200家,租金减免约1243.47万元。
紧抓露营热潮,数字藏品发行表现活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虽然上半年的业绩不理想,但曲江文旅秉着“挖存量、拓增量”的经营思路,在新业态的开拓中寻找新机,并初显成效。
期内,结合新的消费形式,曲江文旅紧抓露营热潮,先后推出了“绿野帐篷节”“大唐研学游”等系列活动,接待游客 230 万人次。同时着力推动“曲江绿野露营”品牌化发展,以“露营+”模式,注入艺术、房车等专属特色,构建杜陵芳草营地、芙蓉湖畔营地、太乙山河营地,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促进夜间经济消费。
同时,继旗下景区西安城墙于去年11月在阿里拍卖平台发行数字藏品后,今年2月起,曲江文旅发售了龙抬头系列、“大唐芙蓉园·芙蓉龙”数字藏品,旗下景区大明宫发售了“〇宇宙”“千宫”系列数字藏品,大唐不夜城发售了不倒翁小姐姐“花开盛世”等数字藏品。
图/大唐不夜城集团微信公号截图
财通证券分析指出,曲江文旅的数字藏品总体销售速度较快,其中,曲江文旅于2月发售的龙抬头系列2秒至5秒销售完毕,大明宫官方发行的数字藏品同样“秒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曲江文旅龙抬头系列在阿里拍卖采取的是数字藏品中“一份采用一元起竞拍”的方法,另外的则采用一口价购买的方式,四款龙抬头数字藏品中,“春龙翘首·鸿运当头”在阿里拍卖的落槌价最高,为4001元。
图/阿里拍卖截图
疫情使景区传统业务收入承压,发展数字藏品成为拓展收入来源、挖掘景区IP数字化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曲江文旅此前表示数字藏品的收入在公司年度营收中占比尚不到1%,但财通证券分析认为,目前已有销售数据显示出数字藏品在促进销售层面的巨大潜力。东莞证券也认为,景区数字化转型或将打开二次消费空间,通过与热门IP合作、依靠特殊旅游资源IP打造数字藏品、应用XR数字技术增强游客体验等方式,或将为景区提高复游率、增加二次消费场景。
在提高复游率、增加二次消费场景方面,曲江文旅旗下景区已有尝试。大明宫推出的“购买集齐数字藏品获取终身免费游玩景区”的玩法,便是助力公司使用数字藏品技术赋能实体景区产业。
曲江文旅方面透露,目前还在积极参与筹划设立数字文化科技公司,进一步参与数字经济,后续将不断尝试和探索“数字+文化+旅游”,按计划继续推出数字藏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编辑 李铮
校对 卢茜
封图 大唐不夜城集团微信公众号截图
023年我国汉服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355.25%,市场规模超144亿元,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超千亿次……如今,汉服成为持续增长的新百亿级市场,“汉服热”也带动文旅、餐饮、影视相关产业发展。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大趋势,2023年达到144.7亿元,2027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1.8亿元。与此同时,“汉服热”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文旅、餐饮、影视等都成为汉服产业链的一环,在跨界融合中进一步拓展汉服市场的边界,前景更为广阔。
“近年来,汉服已经从文化现象跃升为产业现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表示,“汉服热”现象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服饰领域的“新表达”,是人们传统文化自信与价值共识的体现。此外,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平台也对其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和知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新汉服产业网络平台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带动下,新汉服销量有较强提升。仅2024年3月,抖音电商新汉服销售量环比2月增长58%,同比增长549%;新中式服装销售量环比2月增长136%,同比去年3月增长1238%。其中,马面裙的订单量同比增长841%。
凭借“马面裙”“拜年服”火遍全国,被称为“汉服宇宙中心”的山东曹县,如今又走向了世界舞台。
“今年1月中旬,我们接到了来自英国的100多套马面裙订单,后续也有不少来自海外的订单。”山东曹县汉服品牌“洛如嫣”负责人姚驰行正在“有爱共创直播基地”准备下一场汉服直播。她告诉记者,现在的个性化定制订单越来越多,自己的电商平台每天订单量也持续增加。
“目前,曹县1至7月汉服网络零售额达44.9亿元,同比增长16.5%。现有汉服企业2524家,其中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90%,网店14718个,汉服线下体验店206家,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是中国最大的原创汉服产业集群。”山东曹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汲云朋表示。
谈到当前汉服产业的发展模式,汲云朋特别提到了文旅新场景对汉服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目前我们结合‘汉服+妆造+跟拍’文旅新场景,与平遥古城、洛邑古城、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国内知名古风景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61个古风景区,曹县汉服的市场占有率达90%。”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副研究员、系主任杨剑飞指出,沉浸式文旅的兴起拓宽了汉服的消费场景。“以汉服文化为核心,沉浸式文旅不仅推动了服装业的繁荣,还促进了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共同构建了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新型产业生态群,包括旅拍服务、餐饮配套及影视制作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汉服相关企业注册量最高的城市依次为西安、菏泽、洛阳。围绕汉服产业链,西安、洛阳等“文旅大城”还衍生出“汉服酒店”“汉服旅拍”等多种组合玩法。
美团数据显示,近一年,全国提供汉服产品的住宿商家数量同比增加120%,其中,洛阳新增330%,相关产品订单量增长17倍。
在产业链不断完善拓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通过汉服产业发掘背后的新市场。王金伟认为,汉服产业会与博物馆、影视剧、游戏漫画等进行跨界合作,以新赛道赛出新增长,同时也会呈现数字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未来,新入局者将推动汉服产业发展与大众化普及,汉服产业会在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链条延展过程中实现创造性发展,催生出更多新型文旅产品和新玩法,带动多元消费增长。”杨剑飞说。(记者 陈涵旸)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