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12月12日,初冬的午后,四川省内江市经开区靖民镇石马村,邻居房前那棵柑橘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橘子,在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61岁的高玉芳没忍住,踩在院子里的洗衣台,摘下一个掰开一尝,酸得她先是撇嘴,而后又哈哈大笑,这样惬意的农村生活让返乡定居的她十分享受。
今年初,内江市启动了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首批18个镇(街道)260个村(社区)迎来华丽“蜕变”。3903户长期外出农民返乡新(改)建住房,返乡探亲人员大幅增多,群众纷纷感慨:“几十年不变的生活环境变了样!”
张富华在微菜园里采摘蔬菜
老党员带头拆祖宅
改造成菜园鸡棚美观且实用
听说要拆祖宅,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6组72岁的张富华自是不愿意。尽管十多年前,他就建了新房,而且祖宅倒塌之后,只剩下残垣断壁,可是老人依然有自己的顾虑。“害怕以后生活受影响,更怕房子拆了就不属于我了。”
可是,要推动农村面貌改善,势必要把这些荒废破败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房子拆掉。村干部来给张富华做了两次工作,想到自己是党员,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又听说有“拆旧留权”的政策,张富华第一个同意拆房,随后,其余村民也纷纷加入。
如今,张富华祖宅所在的区域已经改造成了菜园和鸡棚,村民们种上了生菜、萝卜、蒜苗等时蔬,住在菜地旁边的阿姨热情地招呼记者:“看上什么就自己摘,不管钱。”
鸡棚是5户村民投工投劳,在村上的支持下共同搭建的,张富华也是其中之一,他养了8只鸡,计划过年吃。
今年夏天,张富华现在居住的楼房也享受到了农村面貌改善带来的实惠。更换了厨房屋顶瓦,新建了厕所,硬化了水沟,坝子边缘曾经杂乱不堪的空地也改造成了微菜园。看着干净整洁的便民路,老人对前来走访的村干部说:“我每天都要扫两三次,建议实施分户分段负责制,大家一起维护好环境卫生。”
“脏乱差”变“洁净美”
夫妇二人从城市回老家定居
“以前农村到处脏乱差,我更喜欢城市,现在环境变好了,我反而更喜欢在老家生活。”高玉芳穿着一身红色的长款羽绒服,一头橘黄色的卷发,说话风格和她的性格一样耿直。
高玉芳在自家院坝唱歌
她家的楼房建于1980年,是老式的农村自建房,墙面只抹了水泥并未粉刷。十多年前,儿女都在成都安家后,她和丈夫也去了成都定居,逢年过节才回来。
因为常年没有人居住,她家的厨房地板破烂,泥巴裸露,厕所地砖也出现了部分脱落。今年9月,听说老家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高玉芳特意回来,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改造了厨房和厕所。重新硬化了厨房地面,做了案板。加宽了厕所面积,安装了洗手盆、蹲便、马桶。
改造结果,高玉芳十分满意,她还积极动员周边邻居一起支持改造。看到家乡环境变好了,想到儿女也不再需要帮忙照料,夫妻俩一合计,决定留在老家生活。
站在自家院坝里,高玉芳拿起麦克风,连上蓝颜,戴上耳机,深情地唱着《月光下的凤尾竹》。
餐饮老板返乡创业
建休闲山庄让游客“宾至如归”
同样是向往田园生活,48岁的刘武彬也选择了回到家乡——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白马滩村,不同的是,他是返乡创业。
刘武彬抱着栽种的萝卜
刘武彬原本在内江城区开餐饮店,看着家乡因为农村面貌改善后日新月异,今年3月,他回乡流转了40多亩山地。经过开荒后,在中心区域种上了海南香蕉、蜂糖李等水果,新建了3座小木屋。山坡边缘,60多个长方形的共享菜园整齐排列。山下4口鱼塘,蓄满了水,准备投放鱼苗。入口处,一栋现代风的民宿正在加快建设。
这个农旅融合的山庄,刘武彬取名叫“昨日山乡”。站在镜头前介绍自己,刘武彬略显拘束,可说起共享菜园里种植的蔬菜时,他顿时来了兴致。“这些蔬菜都是我和家人自己亲手种的,没有加农药化肥。”他一边说,一边拔起三根萝卜让记者尝尝,称又脆又甜。以后,游客可以来认领、栽种、采摘。
山庄预计明年初开业,对于客流,刘武彬并没有过高的期待。他说:“我不想这个山庄太过商业化,希望每位游客来这里就像回家一样,做农活,摘水果,钓鱼,住上两晚。”
在内江广袤的农村,还有不少像张富华、高玉芳、刘武彬这样的村民,家乡的变化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愿意留在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源:【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
张建伟,一位来自吉林的90后青年
虽然他年纪尚轻
却已拥有近二十年的深厚厨艺功底
他15岁起便接触餐饮
还在老家吉林开过多年的饭店
2023年五月
他“召集”自己的东北厨师团队
来到丽水,在宇雷路上
开出“七里香东北饺子馆”
店铺开了三个月,就火到几乎天天排队
食客说“最长时间等过一个多小时”
于是,在食客的“催促”下
今年六月,张建伟又在紫金路上开了
“七里香东北饺子馆”二店
短短两年,成功开出两家店铺
它到底有什么魅力?
许多人对东北菜的初始印象,大概就是量大实惠,特别是那金灿灿的锅包肉,在盘子上堆堆叠叠,垒得高高的,分量十足。
近年来,丽水市内的东北风味餐馆数量不断增长,愈发丰富。而宇雷路上的这家“七里香东北饺子馆”仅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功俘获了丽水人的味蕾,成为丽水东北菜的“排队王”,堪称“丽水美食界的黑马”。
店里一位食客表示,“当时看店名以为这里就是吃饺子的,错过了好几次,然后被朋友推荐过来,这是第一次来这里,没想到生意这么好,还要排队。不过,这里的菜确实好吃又实惠,刷新了我对东北菜的认知。”
在和老板的聊天中得知,张建伟和他的团队几乎都是从吉林来的,有的是他的师傅、有的是他的徒弟、有的是他的好友……他们在一起合作了多年,默契十足。
所以,当张建伟提出要来丽水开店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他、跟随他,并且举家一起来到了丽水。
△张建伟
因此,这里的东北味道自然是嘎嘎纯正,颇受丽水人的喜爱。
吃一口雪衣豆沙
省了趟去东北的机票
说起东北菜,首先会想到小鸡炖蘑菇、地三鲜、东北红肠、锅包肉、东北大拉皮,而这些菜,“七里香东北饺子馆”都有。
而且,他们这次开新店,还带来了全新菜品:雪衣豆沙、东北烤骨头。其中,雪衣豆沙目前仅二店(紫金路店)有卖,听老板说是因为这个菜制作起来非常费工夫,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就先在一家店试试看。
雪衣豆沙
雪衣豆沙,因为可爱软糯的外形又被称为“东北版舒芙蕾”,由于做法复杂,东北也少有店家会做。
制作雪衣豆沙需要先将红豆熬制绵软,进行炒制,随后将蛋清搅打成硬挺的泡沫包住豆沙,才算初步完成,再将蛋清团下进油锅,在此期间油温全凭大厨掌控,不可过高也不可太低。
且不说前期准备就要个几十分钟,单是食客点菜下单到出锅也得等上个近20分钟。
东北烤骨头
东北烤骨头是二店开业后上的新菜,一店也有售卖。老板说,这可是东北人唠嗑、聚会、沟通感情的必备美食。
烤过的骨头多了烧烤的烟火香气,外表干香焦脆、内里肉嫩爽滑。
要是到了夜宵时分,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把大块的帖骨肉掰下来送进嘴里,这幸福感直线上升。
小院吊烧肉
这道菜,可谓是“七里香东北饺子馆”在丽水出圈的经典菜品,同时也是他家的招牌菜之一,光是看摆盘,就十分诱人。
上面吊着五花肉,底盘装的是酸菜,再配上生菜一口入肚,口感丰富。
东北饺子
东北人最喜欢用白菜做酸菜,腌制的酸菜用来包饺子或者是做馅饼。酸爽清脆的酸菜使得饺子的口感特别好,多吃也不会觉得腻。
东北厨师的“南漂”之旅
从后厨的小工到独当一面的大厨,再到自己开店创业,张建林经历了东北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内卷”。选择了浙江丽水这座美丽的城市,开始了他的“南漂”之旅。
但是在丽水开店并非易事。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困难。然而,张建伟并没有退缩。从店面装修到菜品调味、从顾客口味到市场竞争……每一个环节他们都精心策划。
正是这份真诚和努力,让“七里香东北饺子馆”成为了丽水市区的热门餐馆之一 。
来源:源新闻客户端
本文来自【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代娟 通讯员 赵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新乡城区西南的文岩路和胜利街口切换成“夜间模式”——百余家夜市小吃摊位沿道路两侧和广场周围有序排开,数百米的小吃街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幅热闹景象。
“家门口打造的夜市小吃街,下班后逛吃逛吃,挺好!”同一时间,在铁路西人民西路幸福街口,市民王涛带着女儿买了杯小吃摊上现做的奶酪。在他身后的幸福嘉苑美食广场,不少市民“吃着烧烤哈啤酒”,享受难得的放松时刻。
卫滨区是新乡市传统的商业中心,也是新乡市典型的老城区。今年夏季以来,为进一步丰富群众夜生活,卫滨区对全区夜经济点位进行引导规范和升级,并以平原商场广场为核心,辐射缤纷步行街、时尚文岩路、靓丽南桥里、点亮幸福街四大出彩区域,划定10余处夜经济点位,通过特色餐饮美食、酒饮品展示和音乐、电影、潮玩、体育竞技等娱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推进业态交融,实现特色融合,塑造商业消费大品牌,打造群众消费新高地。
老城区一头连着市场消费、一头接着文化记忆。
坐落在卫滨区的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汇聚了由30多位中国当代优秀雕塑家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合主题创作,打造了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石榴巷”主题文化艺术街区,集聚新乡市非遗、艺术、原创文化、手工体验等产业。晚上走进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除了在街口的“东大集”夜市逛吃逛吃,还能感受雕塑文化、欣赏非遗创作。累了,钻进手作馆里为爱人打造一份纯手工饰品,或是到网红书店撒哈拉要杯咖啡,翻阅那些喜欢的书籍,都是特别惬意的消遣。
2022年以来,为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卫滨区积极打造“嗨在卫滨”品牌促消费活动,以“嗨吃”“嗨玩”“嗨购”“嗨生活”为主要内容,打响“嗨在卫滨+”概念,通过财政补贴、举办展会、培育壮大夜经济等方式,整合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商业资源,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促消费活动,拉动区域消费12亿元。
去年,该区还推出首批十大汽贸旺店、十大乐购活动、十大夜市(场)、十大家装名店、十大文娱场所等五大系列五十个消费品牌,激发消费新潜能;打造东起百货大楼、西到平原商场、南至新玛特,全长1088米的黄金珠宝首饰聚集区,集聚一线品牌20余家,塑造“新乡金街”品牌。
该区还按照“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做优质量、做活流量”的思路,全面激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指导辖区老商业街区、“老牌”商场做好业态升级、文化塑造、智慧建设等改造提升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提质。同时,充分抓住胖东来网红效应带来的全国客流,结合牧野文化、卫河文化、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非遗文化以及南太行旅游等资源推进业态联动,探索打造“商超+文旅”“商超+研学”等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守护人间“烟火气”。卫滨区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管理,对重点区域、特色街区进行集中亮化美化,完善水电供给、油烟处理、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让城市既规范有序又繁荣温情。同时,出台夜摊申报和管理制度,全面简化办理流程,实现小微创业者当日申报、当日办结、当日出摊。
就在8月9日晚,“醉美新乡 嗨在卫滨”堡上行活动在平原镇十五里堡开幕。活动为期10天,集美食、文创、主题乐园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一个畅游、畅享、畅玩空间。当天,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堡上行·新都市”文化休闲广场项目同步启动,项目包含科技馆、古文化展示馆、文化娱乐广场、美食广场、灯光秀和水上娱乐活动中心,建成后将为新乡市区新增一个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将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夜经济’作为日间市场的延伸和休闲消费的另一个‘主战场’,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卫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持续深耕夜游、夜展、夜食、夜购等消费新业态,发展夜间经济和文旅消费,让传统老城区升腾“烟火气”,不断擦亮“嗨在卫滨”金字招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