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019年02月26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这是第【278】篇
价格,由对顾客的好处决定
——张大宽
提高利润
对于开饭店做餐饮的人来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营收,增加利润,一般来说有三个方法可以用。
第一个,是控制成本
比如提高人员效率,降低后厨的损耗,挑选更具价格优势的原材料供应商,降低管理、损耗及采购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率。
第二个,是提高销量
比如通过营销推广,打折促销等方式,让更多的顾客到店消费,增加营收。
第三个,是调整价格
通过菜品价格上的调整,产生更多的差价,以增加收入。
但往往一提到价格调整,老板们都挺抵触的。倒不是不愿意调整,而是总觉得,这个价格不好动。
市场都有,而且还不断有“愣头青”冲进来打价格战。想通过涨价来提高营收,基本是无望。
而降价呢?虽然说降价有可能带来更多的销量,所谓“薄利多销”,但降价就意味着利润的降低,如果带不来销量的提高,越降越回去了。
但,这个价格真的就这么难把玩,不好弄吗?
也许还真不见得。关于提高利润的前两项,不在今天的文章讨论范围内,今天只聊聊价格相关的问题。
讲个故事
我发现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尤其是赚钱的故事。
下面就先讲一个真真实实的故事。看他们是咋把15万的东西卖到35万,还一抢而空的。
话说,这是发生在1988年的故事,当年5月,长春一汽与德国大众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当时引进的车型为第三代奥迪100。
签订协议之后,经过了紧张的准备生产,奥迪100终于如期下线,准备投向市场。
但这时候问题来了,这玩意卖多少钱合适呢?价格怎么定?
当时厂里的负责人,拿着一堆计算数据,跑到相关物价部门去商讨。
如果用成本定价法,这辆车卖15万应该就差不多了。是的,你没看错,是15万,但那可是1988年,是30年前的15万。
物价部门领导一听,啥?15万,你这不开玩笑呢吗?咋能卖15万啊!
你看看,隔壁那个桑塔纳,高配都要卖到20万了,你奥迪100卖15万,你让桑塔纳怎么卖?坚决不成!
后来,经过商定,最终的定价是35万。是的,你还是没看错,真的是35万。
那时的35万啊,这么贵的价格,谁买啊?
你猜怎么这?一上市,被一抢而空。当时预计该车型的销量是10万辆,最后达到了80万辆,整整翻了8倍。
也许你会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情了,那时候汽车是稀缺物,现在这样卖,肯定完犊子。
恩,这么说,也对,也不对。
当时确实是稀缺产品,所以物以稀为贵嘛。但现在这么干,还真不见得不成。而且我想说的是,他们一直在这么干。
比如说,加价提车,说丰田某车型,销售给顾客发信息,说“王总,加价30万这个优惠,如果您今天不付定金,我就给不了您了,后面就得加价35万了,快点决定鸭”。
你看,上面说奥迪100的故事,开始企业是按照成本定价法,加上合理的利润,最终价格为15万,后来,跟物价部门协调后,又参考了“对手”的价格,才调整到35万。
这里面就涵盖了咱们平常定价的方法,一个是成本定价法,另一个是参照竞争对手定价法。
< class="pgc-img">>哪种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成本定价法,比如说你家做出来的腊牛肉,成本是55元,每卖一斤肉你希望赚15元,最终售价就是70元。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每卖一斤肉的获益很清楚。
但缺点则是销量是变化的,随着销量的变化,成本也会跟着变化。销量大了,成本下降,利润自然会增加。如果销量下滑,虽然利润固定,但均摊成本高了,净利润则会减少。
而且单纯使用这样的定价方式,是站在“我”的角度上。
参照对手定价的方式,像上面奥迪的例子,桑塔纳当时也要近20万,奥迪定位又高于桑塔纳,在稀缺的时代,自然就要卖的贵一些。
而大家常用的方式,则是跟随竞争对手的价格,尤其是新手开店的时候,对成本核算还不那么精确,大概率定价会跟着周边友商的价格,别人多钱,自己也多钱,或者比对手低一点,显得自己物美价廉。
这样的好处,是不出大错,让自己处在“行情”之中。但缺点是过于被动,经常会有一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的感觉。重点在于“彼”。
那,还有没有其他定价方式呢?
有,就是“以顾客为导向”的定价方式。
这样的定价方式,是从顾客,从消费者出发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定价。和上面两种相比,虽然也属于重点在“彼”,但这两个“彼”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同样一个水果拼盘,路边水果店,也就卖10元左右。而到咖啡厅,就能买到二十多,再到KTV,可能就卖68甚至168.
这种定价方式,就是以顾客为导向的定价方式。这样做,其实更注重于产品对顾客的“好处”。
街边水果摊购买的顾客,就是为了买水果,吃水果。下午茶的顾客,在乎的是享受这一小段时光,果盘就成了消遣之物。而KTV里188的果盘,则更是如此。
< class="pgc-img">>以终为始,反向推演
如果说,仅仅以对顾客的“好处”来给产品定价,这并没啥神奇之处,甚至这里面同样包含了成本定价的,毕竟像KTV的包厢等费用也都包含在了卖品里,没啥稀奇的。
那你就想的简单了。
打开了这个以顾客为导向的定价思路,你就可以反向来推演,以终为始去设计价格和产品。
换句话来说,就是先发现需求,后有产品。
比如说,新手开店,你先去研究你开店目标地区的顾客群体特质,比如说在写字楼附近,然后根据他们的消费能力,你去考虑选真么品类满足他们吃饭的需求。
这样就很清晰了,知道你服务谁,他们能出得起多少钱,你再结合当地的租金,铺面,品类等情况综合分析,这个价格,你来做,盈利的机会大不大,胜率高不高。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很多餐饮新手就栽在这里。他们不是以顾客为导向,而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总是琢磨,我能干啥。
说实话,你能干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方的顾客需要啥,你能不能提供,你能不能做好。
而使用以顾客为导向的定价方式,不但能够为产品定价,同样还能为你自己,为你的店来定价。
同样,你还可以根据你现在的情况去分析一下,你目前的定价是否合理,你提供的菜品、服务、价格是否符合你的目标顾客。
反向推演一下,兴许就找到了你生意不好的原因。
今天说的是三种定价方法,更合适的定价方式,是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目标的方法。
不同顾客的喜好和购买力是不同的,如何通过这种定价方式针对不同顾客进行定价?
这个问题,明天接着聊。
><>我是大宽,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解决一个餐饮问题。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与大家一起交流。
你有哪位朋友是不是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你可以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或许你能帮到他。
著作权归张大宽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张大宽 微 信 个人 ID:BG9FBG,头条号:餐谋张大宽。
几天在一个城中村的小餐馆里吃饭,听老板夫妇在和隔壁店的老板聊天,说生意不好做,一天卖不到一千块钱,实在撑不下去了。
我翻了一下他们桌子上的菜单,大致数了一下,盖浇饭,面食,炒菜,炒米饭,小吃,米线混沌,夹馍凉皮等几大类总共下来有110多款产品。一家20多平的夫妻店,两口子经营,一百多款产品,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经营的。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我认识的一个开快餐的的朋友找我,说是店里生意惨淡,想再增加一些新品,找我给参谋参谋。
我看了他发过来的菜单,密密麻麻好几页,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大部分的陕西小吃项目。我又问了一下经营状况,说是刚厨房里就雇了十几个人,不断地在做新品,但是营业额依旧上不去,都快入不敷出了。
市场上这种类型的店很多,名曰某某餐馆,产品大而全,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我看来,这一类型的餐馆应该属于上一时代的产物,在当下的餐饮潮流中,如果不变革,早晚会被淘汰。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呢?
在前些年,餐饮市场还没有这么火爆,消费升级这个概念还没有孕育出来,消费者选择餐厅的依据还是方便和实惠。在一个区域里可能就几家卖饭的,大家做的也都差不多,那么谁家的饭菜可口又实惠,种类又多点,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在竞争中自然就更容易胜出。
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满大街都是饭馆,每一块办公区周边都有一条小吃街,每一个学校周边都有一条小吃街,每一个小区外边沿街又都是小吃一条街……
选择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现在消费者的主体都是年轻人,方便实惠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相比之下他们更看重品牌和品质,再往深层次一点就需要情感上的认可和共鸣了。
这样的餐馆怎么看都不是他们的菜。具体的原因可以从一下几点来理解:
1.消费者主动选择,想好了吃什么才去相应的店
信息爆炸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信息不对称就越来越不明显,会导致人的消费行为由被动式的选择转换为主动式的选择,从消费层面来说,就是由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
以前顾客都是先去一个餐馆,然后对照着菜单再选择自己吃什么。这样一来顾客吃什么是由卖家提供的菜单决定的,那么选择越多自然就能更加迎合顾客的喜好。
现在不一样,顾客都是先想好了吃什么,然后再去找相应的店,那么一个店在顾客心里是怎样的一种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2.顾客看到名字就想到吃什么什么好吃
这是一个认知先入为主的时代,一个店能和一个品牌建立起深层次的认知,就非常了不起了,比如火锅与海底捞,凉皮与魏家。
以某某餐馆命名的店,首先就无法建立起来这种认知,别人只知道你这是可以吃饭的地方,具体能吃什么什么好吃还是不清楚,那么在这里吃饭就等同于一次大无畏的冒险,如果此时拥有更加明朗的选项,顾客可能立马就调转方向了。
3.年轻人更倾向选择品牌餐厅
年轻人更认可品牌 ,因为品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和品质相关联。一个小餐馆里带的砂锅,和一个品牌砂锅连锁店的砂锅,如果二者价位都差不了太多,如果你是顾客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呢?
在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人往往会被选择的压力困扰,这时候,更加熟悉的招牌自然更容易被选择,因为这样的做法相对来说是最妥帖的。所以,品牌才是未来餐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4.小而美流行
这是一个小而美更加流行的时代,坚持把一件事情做专做精了,可能收获会更大。我不认为一个20多平的小餐馆,夫妻两人做一百多个产品,都把每一个品质都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那么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5.产品越多,品质安全隐患越大
小饭馆最大的隐患其实是安全,一百多个产品,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几天点不了一份的,那么这些产品的原材料怎么储存?怎么保证品质?相对来说,那么品牌店的产品销量大,菜品常用常新 ,起码在品质上更值得信赖。
6.产品越多,成本越高
产品越多,成本也相应越高,且不说人工成本,就原料成本也会增加好多,这还不算材料的浪费,对于很多点单率比较低 ,材料又属于不常用的材料的菜品来说,材料的浪费可能比菜品销售的收入还要多,这样算下来完全是不划算的。
所以,对于这类的小餐饮店,我的建议有以下几个:
1.用一个产品让顾客记住
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定位自己的核心产品,努力打造拳头产品。让人凭借这一产品记住你,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2.套餐制
注重产品组合,除了拳头产品之外,再搭配一些周边产品,与核心产品一起形成套餐,每个产品单价可能都不高,但是组合下来客单价也不会太低,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客单价,提升了总体收入。
3.只抓最精准的客群
认准自己的顾客群体,从产品设置,定价,优惠活动开始,都围绕这个群体展开,先把自己的而核心顾客群体牢牢抓住了,再去考虑其他的群体。切忌面面俱到,试图应和所有人的做法是最愚蠢的,到最后往往谁都迎合不了。
4.做减法
做减法有时候比做加法更管用。不懂定位,加的越多只会加快自己的死亡。
5.开源节流
餐饮的盈利方法就四个字:开源节流,不计成本的增加新品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龚伟,由餐创星球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何增加菜品的销量、进而扩大营业额?这是很多餐饮老板都想知道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让菜品销量大增的3个定价技巧。
< class="pgc-img">>1、心理暗示定价
所谓心理暗示定价,就是研究顾客的价格接受心理,再做价格调整。
一方面,要注意尾数效应。比如,一道菜的价格是20元,顾客会觉得很贵;但如果调整到19元,顾客就会觉得便宜了好多;其实价格只差了一元,但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实惠!
另一方面,了解顾客对商品价格的认知。比如:一道菜的定价是20元,但顾客的普遍认为菜品值50元;那么菜品的定价就应该上调到39元左右。
2、“半价”引流造势
如果将某个畅销产品以“半价”的形式销售,将会引来大量的顾客。因为“半价”的产品触及到顾客的价格敏感区,让顾客有非常强烈的获得感。
< class="pgc-img">>例如:蜜雪冰城的定价策略就是“半价”造势。市场上的茶饮料定价通常是10-12元,而蜜雪冰城的产品定价仅仅是6-10元!招牌产品通常只有市场价格的一半!
< class="pgc-img">>但是“半价”策略有利也有弊,好处是扩大了营业额,坏处是增加供应的难度,也牺牲了餐饮企业的利润。
因此,要采取“半价”策略的前提是:1、餐厅需要扩大知名度而进行造势宣传;2、餐厅需要有稳定的产品供应。
3、“套餐”定价
套餐定价是将几个菜品搭配,组合成套餐的形式销售。这是麦当劳、肯德基常用的定价方法。
< class="pgc-img">>“套餐”定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客单价,进而扩大盈利。
例如:一碗面定价是15元,特例汤是3元,小菜是2元;“套餐”搭配起来:一碗面+特制肉汤+小菜,定价19元。这样就可以扩大客单价,将原来消费15元的顾客,变成消费19元!与此同时,也给顾客一种平价实惠的感觉,增加“回头客”的几率。
总结
以上三种定价方法仅供参考。餐厅老板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产品情况,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