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向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提笔交心,见字如面。
落款为“你们的同志习近平”的一封书信,让远方的学子倍感亲切。
时隔多年,信中一句“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如遇什么困难,可写信给我”,至今温暖人心。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一纸信笺满载殷殷期许。
跨越半个多世纪,从陕北黄土高原的青春岁月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深知青年的渴望,格外关心青年的成长,常常通过书信的方式同青年交流。
一纸书信,情怀万千也力量磅礴。
2003年6月,福建女孩林冬梅收到了期待已久的一封信。这封信来自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
1994年,林冬梅就读于福建省平潭县新门希望小学,家庭条件十分拮据。习近平通过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项目与她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
这个“快要辍学”的女孩的人生轨迹自此发生了改变。
2002年9月,林冬梅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快完成大一学年的学习时,我迫不及待地写信向习叔叔汇报,告诉他我是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又无比美好的大学生活。”不久后,林冬梅就收到了回信。
十几年间,从读书到参加工作,从少年成长为青年,林冬梅一共收到了五封来自习叔叔的信。
书信言简意赅,却寓意深长,指引着林冬梅的成长之路。
“习叔叔在我心中播下了希望、奋斗、感恩的种子,教会了我踏实成长、自立自强,教会了我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如今,就职于福建省福州市教育服务与学生资助中心的林冬梅,也为更多的学生带去了希望,改变了人生轨迹。
温暖的书信,点亮一个个希望,也让多彩的梦想照进现实。
1983年12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给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学生写了一封信。
“习书记的来信有两点对我们触动很大。一是习书记非常谦虚,信里说‘过去对你们一直关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谅解’‘这里我想高兴地向大家报告’,特别是信的末尾署名是‘你们的同志习近平’,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对这个落款印象深刻。二是习书记在信中说‘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让我们感受到‘挑梁扛柱’的责任,增添了‘奋发图强’的力量,激发了‘献身四化’的决心。”
几十年后,回忆当时收到信的情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曹兵海教授仍印象深刻:“现场掌声响起,大家欢呼雀跃,心情非常激动,这一情景就像是发生在昨天。”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青年人写信,勉励大家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在河北保定学院,一块巨石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2000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万里之遥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中学任教。
如今,他们已在且末县的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了22年,为这个沙漠小城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
西藏、贵州、广西……保定学院已有200多名毕业生将火热的青春挥洒在祖国西部,用知识和汗水为这里的发展注入新的源泉。
△在恶劣天气中巡井是克拉玛依“118中石大小伙伴”的“日常”。
只有贴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118名同学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是“118中石大小伙伴”。有时值班辛苦,发张自拍照,大家相互鼓劲;每当“解锁”一项工作新技能,在群里晒一晒,就能收到各式各样的点赞表情……这是他们的“青春奋斗纪念册”。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因为中国梦,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我们挖掘的是历史,也是属于民族、属于自己的意义。”2013年4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参与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野外考古实习的所思所想。
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肯定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考古人首先要敞开大门,主动去展示自我”。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徐斐宏毕业后,立志于讲好博大精深的历史故事。2021年1月,由徐斐宏担任负责人的三星堆3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举世瞩目的青铜大面具正是在3号祭祀坑发掘出土。
△青铜大面具
“青铜大面具应是商周时期陈置在神庙中供人膜拜的神器,是全世界同时期出土的最大面具。”目前,徐斐宏正带领团队继续研究祭祀坑出土文物,形成报告文章与编撰图录,深入解析三星堆蕴藏的历史密码。
在青年考古人看来,坚守心中的“考古梦”,讲好文明探源的历史故事,是为实现“中国梦”写下的生动注脚。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80后”比例超过一半。面对国外公司提出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并断言“中国人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最终实现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述鲁迅先生的话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总书记这样写道。
封封书信,承载着希望与梦想,激励大家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这些写给青春的书信,跨越时间飞越山海,也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我们都是读信人。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杨彩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历史上,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驾临济宁次数最多的皇帝,他如此重视济宁的原因是什么?而在乾隆皇帝驻跸济宁期间,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登临济宁的太白楼,这又是为什么呢?
公元1765年,在山东济宁南门城楼的东城墙上,一群官员正簇拥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就是乾隆皇帝。此时,矗立在乾隆皇帝面前的是一座修建在城墙上的楼阁,名叫“太白楼”。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两层小楼,建筑风格并不算特别,但乾隆皇帝却对这座楼情有独钟。
刚到济宁不久,乾隆皇帝不顾旅途劳累,决定登楼。他此行究竟为何而来?
原来,早在这一年的正月十六,54岁的乾隆皇帝就带着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离开紫禁城,踏上了南巡的路。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六次南巡,这是第四次。这一次南巡历时126天,也是六次南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乾隆皇帝陪崇庆皇太后畅游了风景秀美的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眼看夏天临近,这才沿着京杭大运河,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而在乾隆皇帝回北京的水路中,济宁是非常重要的一站。因为自从元朝至元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东移之后,济宁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便一跃成为“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水上交通枢纽,元明清三代,朝廷都曾在这里设置最高司运机构,可见历代统治者对济宁的重视。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巡视河工,因此,作为“运河之都”的济宁自然也就成为乾隆皇帝历次南巡的重点之一。
比起新建成的济宁行宫,乾隆皇帝更青睐坐落在运河北岸的太白楼。因为站在太白楼上,他不但可以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体会京杭大运河这一伟大工程带来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太白楼是他怀念诗仙李白最好的场所。而每次登楼,他都会忍不住诗兴大发。
这一次,乾隆皇帝在太白楼上挥笔写下了一首名为《登太白楼作》的诗:“苕峣高阁俯城闉,名字犹传太白真。善酿者汪信知己,举觞惟贺是佳宾。良辰漫惜方春饯,胜迹初探返跸巡。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
在今天的太白楼前,人们依然能看到这座碑刻。虽然两百多年的时光已经让石碑上的字迹变得模糊,但它却让无数人感受到乾隆皇帝登太白楼时的感怀之情。
太白楼究竟和李白有什么关系?乾隆皇帝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在太白楼上怀念李白呢?
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带着妻子许氏和女儿平阳离开居住多年的安陆,来到了任城,也就是今天的济宁。在此后的23年里,即使李白依然像从前那样四处游历,可他却始终把家安置在济宁。他的女儿在这里长大,儿子在这里出生,妻子许氏也是在这里离世的。
现在的济宁市区中仍然保存着李白曾经洗笔的浣笔泉,以及他与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一同游览过的古南池。除此之外,见证过李白在济宁生活的,就只有太白楼。
相传,太白楼的前身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座酒楼。李白在济宁居住之时,常常在这里把酒会友,不醉不归。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酒楼称为“太白酒楼”。
太白酒楼建立之初并不在济宁的城墙上,不过其具体位置已经无法准确考证,据专家说,很可能是在青莲胡同附近。
公元1283年,京杭大运河改道东移时,途径济宁城区的河线,正好位于太白酒楼附近。当时兼任济宁监州的中书右丞冀德芳看到酒楼偏僻破败,便决定将原来的酒楼移建到新开运河的北岸,即济宁的南城墙上,也就是今天太白楼的所在地。在这块镶嵌在太白楼墙壁上的元代碑刻《重修李白酒楼记》中就记载了这次重建的过程。
此后,太白楼又经历了多次重修,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太白楼则是1952年重建的。
事实上,除了文人墨客之外,明清两代的官员在济宁任职或者路过济宁的时候,也都会登临太白楼,一边欣赏楼下河内千帆涌动的风景,一边抒发对李白的怀古之情。这些感怀的诗篇刻石,留在了太白楼中,成为研究太白楼和济宁历史变迁珍贵的史料。
如今,太白楼共有石刻50余方,它们或镶嵌在太白楼的墙体里,或散落在庭院中,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始于金代。而最珍贵的碑刻则要数李白手书的观字碑。
在今天的太白楼中,我们还能看到这块珍贵的碑刻。它高0.78米,宽0.75米,近似于正方形。碑刻的表面磨光,阴刻着一个楷书的“观”字。旁边那些模糊的小字则是梁上国的跋语,讲述的正是自己找到这块石碑的过程。
公元1784年初夏,在最后一次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又一次来到了济宁。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不顾年老体弱,仍然坚持登临太白楼。在这座见证了千年历史的古楼之上,乾隆皇帝提笔写下了另一首诗,名为《登太白楼四叠》,诗的最后两句是:“求贤欲以赞实政,此际无资若辈人。”
这两句诗透露出乾隆皇帝深深的遗憾,他在太白楼上一边怀念李白,一边感叹道,为什么想找李白、杜甫那样的贤能之士来赞美自己一生的功绩,却怎么也找不到。
更多内容
历史不容篡改!日媒3D还原南京大屠杀现场 幕幕触目惊心
还记得“空降兵十五勇士”和那“惊天一跳”吗?
源:解放军报
亲人眼中,他是一个眼神温暖、脸庞刚毅的阳光男孩。
战友眼中,他是一位值得信赖、荣辱与共的热血兄弟。
领导眼中,他是一名勇于担当、业务精湛的优秀士兵。
在发给姐姐的一条微信中,他说:“都知道是保家卫国,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有时候就别无他路。”58天后,朱小华英勇牺牲,这一句话,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后心声。
一次执行国防光缆抢修任务中,一辆大货车刹车失灵、呼啸冲来。生死关头,某信息通信旅一营三连下士朱小华,把生的希望“推”给战友,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小华走后,亲人和战友们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大家含着泪水追问,在那一刹那,他舍命一推的巨大力量究竟来自哪里?
翻阅他写下的一篇篇笔记,点开他发在朋友圈的一条条微信,端详他留下的一张张照片,大家在追思回忆中发现,强军思想的入脑入心是壮举之根,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是力量之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朱小华读了很多遍。在2018年7月的一篇读书笔记中,他写道:“很多人觉得青春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流逝,最好的年华就应该做‘我最想做的事’……作为祖国的青年,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在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楷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敢于吃苦,勇于克服困难。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只有坚持好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那个雨夜抢通现场,朱小华用向死而生的抉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回望他的生命之路、精神之路,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心灵足迹也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朱小华,于我而言,本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直到受领上级交付的任务:整理朱小华烈士生前所有的个人资料,包括他的微信朋友圈。
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会点击一个永远不会再有消息弹出的微信联系人,更没有如此深入地探寻过一名烈士的内心世界。
点开他的微信朋友圈,置于顶端的最后一条是他家人代发的:“朱小华不幸因公逝世,悲痛万分,如有想见他最后一面的,追悼会定于韶关殡仪馆。”
那一刻,我的心禁不住猛地一震。多么年轻的烈士,他才24岁。
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我翻阅着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吐露的心情,品读他经历的苦辣甜酸,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这162条微信仿佛一道蜿蜒的心灵足迹,诉说着一段灿烂而永恒的青春。
谁人年少不迷惘
都说朋友圈是观察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浏览朱小华的朋友圈,我发现,他并非天生就是“英雄”。很多“90后”经历过的青春岁月,他都同样经历过。
他最早的一条朋友圈,是在2015年6月11日发出。那时,小华入伍还不到一年,他这样写道:“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为何生活总是这样?”尽管这是一句歌词,却能从中感受到他初到军营的困惑。
青春的迷惘,是那样的熟悉和相似。朱小华那时才20岁,正是满怀激情要干出一番名堂的“小年轻”。然而刚刚穿上军装,枝枝杈杈被“修剪”,干啥都别扭,要说他心情爽,那是假的。同时,军营生活也不像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一种落差感油然而生。
这种心境里,但凡受到一点挫折,都容易把伤痛“放大”。
朱小华在2016年5月27日的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你跌跌撞撞,落得这一身伤,就当是为青春画下的残妆。”看到这里,年轻人那种“只要45度仰望天空,眼泪就不会流下来”的青春倔强,浮现在我们脑海里……
有时候,他也会假装一下深沉:“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孤单。”
带过他的老班长说,朱小华就是一个既阳光向上,又有点“年轻人通病”的大男孩。
是啊,谁人年少不迷惘呢?
青春,总是会成长
就像初春枝头嫩绿的新芽,夜雨过后破土而出的新笋……成长,其实在不经意间。
2017年6月30日中午,朱小华在朋友圈里炫耀了他的“新坐骑”——1辆自行车,他幽默地写道:“刚提的车,百公里耗油真的只需一顿饭。”
那个时候,连队正在执行重大通信保障任务,全连官兵都得上线路巡查、维护,然而连队车少人多,无法兼顾。考虑到自己负责的线路距离长、各点位又分散,朱小华和自行车成了“好搭档”。
要是以前,朱小华才不会晒这么“low”的车。外出逛街,看见豪车,他会拿手机偷偷拍一张,还会在朋友圈里转发一篇跑车作封面的文章,装点一下门面。
然而当兵的日子长了,战友们发现,小华心里在意的东西,在悄然改变——
在2016年8月25日的朋友圈配图里,朱小华张开双臂,秀出了八块腹肌,引发评论区一片“尖叫”。
好端端的,怎么就秀起肌肉了?原来,在此之前的体能考核中,小华的成绩并不理想,他还在朋友圈里懊悔:“温水煮青蛙,都是假象,是自己大意了。”
而在以前,朱小华压根不关心这些。他在朋友圈里炫耀的是“王者荣耀”战绩,怕的是从“黄金”掉到“青铜”。
树高千尺赖根深,水流万里在源涌。朱小华这些变化,其实有迹可循。
2017年1月,朱小华第一次休假。回到家,他突然发现爸妈的白头发多了,人好像也变矮了一些……一下子,朱小华感觉自己肩上沉甸甸的。他在朋友圈里写道:“我觉得现在有点迷茫,有什么办法!希望能找到初心。”
休完假回到单位,朱小华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拿起书本学点东西。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他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历史的天空》……上级下发的理论读本,他也认认真真通读了几遍。在书海里,朱小华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他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终于把那些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债给还回来了,终于把那些睡懒觉的时间给熬回来了。”
一名年轻战士的精神内核,从那时起,悄然发生改变。
你的青春,可曾不负豪言
朱小华曾在日记里,写下这么一段话:“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囊走远方,莫负爹娘养育恩,要干就干出个样。”
其实,多少人都曾在心潮澎湃的时候,喜欢说“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又有多少人只是说说而已。
2018年1月19日,朱小华发了这样一条微信:“38个小时,终于可以睡觉了。”
那段时间,连队驻地暴雨成灾,线路接连发生阻断,朱小华和战友们一直在冒雨抢修。他的朋友圏里也总是“从天亮到天黑,从天黑到天亮……”“24小时,只剩3小时睡了……”的感慨。
说自己“通宵达旦”的微信,也许不少年轻人都发过,但是,他们又因何没睡呢?
2018年除夕前,小华和战友们抢修完线路,乘车返回连队。平日里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上,格外空旷。他自豪地发了一条微信:“空无一人的高速,一点都不孤单,因为我深知,只有共和国最优秀的人,才会在这时候出现在这条高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负自己的年华。当营部通信员,他接转了600多份文电,没有一份出过错漏;当连队司机960多天,他安安全全行驶了4万多公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当班长1年,他23次参加紧急抢修,16次在深夜……
悲壮时刻,正是发生在一个暴雨之夜。
2019年6月2日晚,嘀嘀的报警声在机房骤然响起,因驻地连日强降雨,连队负责维护的国防通信骨干线路发生阻断,小华和战友们再一次出发……
就在他们紧张施工之时,一辆满载砂石的重型牵引车高速行驶时刹车失灵,随之侧翻,呼啸着向他们冲来。
正在井内作业的朱小华只要立刻蹲下,就能躲过一劫,但千钧一发之际,他猛地伸出右手,奋力将蹲在井边照明的战友冼锦峰推开。冼锦峰得救了,而朱小华却被牵引车无情扫中……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有的人,青春凝固成了一座路标
儿子牺牲后,小华的父亲只向部队提出了一个请求:到儿子牺牲的路上,巡一次线。
勇士车轻轻停稳在线路旁,满头白发的老父亲缓缓推门、下车。老人没有往前走,只是站在那里,静静看着周围的一切。
在不远处,有一个白色的物体矗立着。虽然看不清,但他能猜到,那是什么地方。
走到那儿去,眼看也不过是300多米。但这段距离,似乎比300公里甚至3000公里更远。
他怔怔地看着那里,没有说话。过了几分钟,他终于迈开了脚步。
他走得很慢、很慢、很慢……
这段路,是儿子视之为生命的国防线路,是洒有儿子鲜血的路,他不舍得那么快就走完。
他一步一步蹒跚着向前。快走到那儿的时候,他看清了,矗立着的,是一根亮白亮白的标石,标石上用鲜红的字刻着——“小华英雄井”。
忽然,老父亲加快了脚步,急促走向前。当离标石不到两米的时候,他一下子扑过去,紧紧地抱着那根标石,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爸爸来了,爸爸来看你了……”
一旁的战友们,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老父亲的手慢慢松开标石,缓缓地抓起地上的一把碎石碴儿。
他把石碴放在自己的左手掌心,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抹去上面的灰。他动作很轻,似乎生怕弄疼了它们。
老人把掌心的石碴轻轻抚摸了几遍,又将它们紧紧握在拳中,慢慢地贴紧在自己的胸口。
他闭上眼睛感受着,仿佛每一颗石碴不仅渗透着儿子的热血,还藏着儿子的心跳……
良久,老父亲才松开手,将石碴一颗一颗垒在标石下。他低头擦干眼泪,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照片。
他深情地看着照片里儿子灿烂的笑容,慢慢地撕下背胶,将照片贴在标石上,怕贴不牢,他又用大拇指在照片的四个角用力摁了摁。
“爸爸为你感到骄傲,你救了人,你是好样的……爸爸一会儿就回去了。相片留在了这里,你要是知道,就跟着爸爸回家吧,我们回家……”
我将小华的故事讲给我的父亲听,坚强的他也忍不住流下热泪。晚上,他为小华写了一首词,将手稿拍照发给了我:“短歌终,明月缺,空有佳城,终有碧血,碧血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英魂无断绝……”
时光荏苒,或许岁月可以抹去很多东西。但有的人,青春已经凝固成了一座路标。那些温暖的笑脸,永远都会在我们心中,永存不灭!
写完这篇文章,已经是凌晨。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我拿起手机,习惯地点进了微信朋友圈,浏览着各种各样的动态、心情。不经意间,看到有朋友分享了一首歌:《这一生关于你的风景》。
此刻,这首歌很适合用来表达我的心情:
“这一路经历太多伤,把最初笑容都淡忘。时光让我们变得脆弱且坚强,让我再来轻轻对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