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某快餐品牌推出一款限时售卖的香菜冰淇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上头者有之,绿油油的香菜叶清新脱俗,赚足了眼球也征服了味蕾;反感者也不少,这哪里是什么融合创新的甜品,分明就是“丧心病狂”的黑暗料理!对不少人来说,一撮恰到好处的香菜,是口味的分界线,说不定也是“友尽”的标志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源网络
香菜的学名叫做芫(yan)荽(sui),是一种有强烈气味的草本植物。对香菜的爱憎,赤裸裸地写在食客的脸色上、外卖的留言中、火锅的蘸料里。有人觉得,香菜是美食的“灵魂”,任何一盘平平无奇的凉拌菜只要撒上些许立刻就会惊艳无比,恨不得像北方人吃大蒜那样生吃硬嚼;有人认为,香菜是料理的“黑手”,“不要香菜!不要香菜!不要香菜!”少说一遍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混进一点都会变得“伤天害理”。或是如痴如醉,或是避犹不及,美食江湖可谓“势不两立”。甚至有人发出倡议,要将每年的2月24日设立为“世界讨厌香菜日”。某种程度上说,跟香菜的“是非”比起来,豆腐脑是甜还是咸、吃汤圆还是吃元宵之类的吵闹,好像也就没那么喧嚣了。
当然,也有人试图弥合“香菜星人”和“反香菜星人”的裂痕,煞有介事地给出各种所谓科学解释。比如,从语言学上来说,香菜的英文单词(Coriander)来源于希腊语(Koris),意指一种“臭虫”,可见香菜之争古今中外人皆有之;有遗传学研究表明,对香菜味道的不同感受,可能来源于嗅觉受体上的基因差异;以饮食文化观之,地方传统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到个人的食物偏好,等等。只不过,就算原因有迹可循,结果似乎还是难以改变。唯一获得共识的是,不管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还是源于本能的抗拒,都无法否认香菜本身的营养价值、医学价值。也是,爱或者不爱,价格就在那里,足以说明一切。
图源网络
无论如何,是“无香不欢”还是“逢香寡欢”,这是每个人“舌尖上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当大相径庭的喜好遇到瞬息万变的市场,任何关注和猎奇的点都有可能转化为噱头和商机。就香菜而言,瞄准消费者味蕾的,有香菜薯片、香菜饼干、香菜果汁、香菜奶茶、香菜酸奶、香菜柠檬茶、香菜巧克力;靶向消费者日常的,有香菜古龙水、香菜面膜、香菜沐浴露。面对五花八门的香菜周边,谁能顶得住?“香菜星人”明显顶不住了,在香菜的芬芳中“狠狠心动了”,“买买买”就是对香菜最大的敬意;“反香菜星人”更顶不住,“没有买卖,就没有香菜”,“一口入魂”是假,“一口惊魂”才是真!结果只有商家顶住了,收割了香菜爱好者的钱包,收获了香菜嫌恶者的关注,可谓两头赚!
但,果真如此吗?通过“逆向营销、气味营销、土味营销、自黑式营销”,把香菜周边打造成“顶流商品”,这种套路或许还需要打一个问号。有人总结说,香菜冰淇淋“让爱不爱香菜的人都沉默了”。因为对于讨厌香菜的人来说,当然会敬而远之。而对于真正喜欢香菜的人而言,脱水香菜的口感“仿佛在吃方便面调料包”。换句说话,这类香菜口味的商品往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结果依然会惹恼厌恶人群,却并不容易取悦喜好人群,最终可能就成了个噱头。事实上,香菜在日常料理中扮演的更多是“万能调料”的角色,在食品饮料、乳制品、日用品等商品中并非主流。走上热搜榜单容易,但要走进千家万户,还得问消费者答不答应。
这正是:
来点辣油,
加些葱蒜。
不放香菜,
不放香菜!
1月26日,北京,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厅内,观者如云,热情似火。
“我们就是照片里那个地方生活的人。”
手指展墙上标有“绿色中国梦”的大幅照片,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老支书陈宁布感慨万千:库布其过去可是被喻为“死亡之海”啊!曾经有很多人被迫“沙逼人迁”,无奈留下生活的人那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11月26日,陈宁布到北京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时,接受采访。
“改革开放40年来,这片沙漠逐渐变成了‘绿色之海’‘希望之海’,而今我们靠沙吃沙,日子越来越好,对未来更是充满信心。”69岁的老牧民陈宁布脸上笑容绽放。
沙漠:从“逃离”到“追随”
↑道图嘎查亿利牧民新村
道图嘎查位于九曲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腹地。
40年前,这里风沙肆虐,天然植被退化严重,农牧民散居在沙漠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老支书陈宁布说,从祖辈算起,陈家在这片大漠中为了躲避沙丘就搬了十几次家。
1980年,31岁的陈宁布眼看着亲手盖的房子被沙子压垮。人斗不过沙,肆虐的流沙一度掩埋了大半个村庄,道图嘎查一半人都迁在了黄河滩上。
为了生存,陈宁布和乡亲们开始尝试种树,继续与沙抗争,但成活率非常低。
与沙博弈中,人的智慧在凝结。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杭锦旗大胆改革创新,较早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这对治沙的群众来说,是巨大的激励。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开始参与治沙,流转农牧民荒沙地。
“我那时候非常讨厌沙漠,嫌弃自己的家乡,咋能出生在这么个地方,没水、没电、没路,与外界基本隔绝,一直想逃离。”生于斯、长于斯的道图嘎查牧民敖特更花,谈起当时的情景坦率直言。
最初,像敖特更花一样,独贵塔拉镇许多农牧民对企业的加入产生过疑虑。
进入新世纪,从政府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纷纷义务投身于库布其沙漠绿化建设,路两侧的树长得一年比一年多和绿,部分老百姓的怀疑渐渐变为信任,转化为自觉行动。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组建起治沙民工联队,从公路两侧开始种树固沙并向沙漠腹地延伸,敖特更花也成为第一位治沙女队长。
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库布其沙漠治理开启了全新征程。
2014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个绿色中国梦的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独贵塔拉镇农民张喜旺在13亿中国观众面前分享了他们25年的绿色梦想,就是让这片沙漠长出绿树、长出地道药材、长出原味果蔬、长出绿色生活、长出生态文明。
斗转星移,与沙的相伴相生中,人们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靠沙吃沙、绿富同兴”,库布其人在探索,正如张喜旺在公益广告中所言“有梦想就有希望”。
“至今,我们民工联队绿化沙漠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5%以上。减去工友们的日常花销和劳务费,自己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43岁的敖特更花说,这样的民工联队当地就有200多个,工友们跟着干活,一天能挣到200多元,一年能收入好几万。
亲眼见证年轻一辈的日子越过越滋润,陈宁布老人打心里高兴。而老人一家的生活,也在生态修复、发展“沙漠经济”的过程中,有了很大改善,住上了127平米的大房子,养的羊由原来的几十只增加到几百只。
黄河、大漠,沙水之间,书写的永远是一个大写的“人”字。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政策引导和企业带动之下,尝到甜头的群众是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独贵塔拉镇党委书记吴国平介绍,当地涌现出全国劳模乌日更达赖、治沙愚公乌冬巴图、护绿使者贾文义等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他们是用绿色装扮大漠的先行者,被人尊敬,也被追随。
旅游:从“逆反”到“热捧”
↑在恒盛兴沙漠露营地举办“五.一爱在弓弦群英会”
2006年,生活在大漠腹地的斯仁巴布夫妇,把荒地转租给了亿利资源集团,顺利获得“第一桶金”,并住进了七星湖景区内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
同年,斯仁巴布开始做起了旅游生意,经营着一家名为“草原请您来”的牧家乐,地道的手把肉、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常常引得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2014年以来,独贵塔拉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鼓励农牧民转租沙地、入股企业、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进行生态修复和集约化种养殖。许多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在巩固传统产业中,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搬迁之前,打心眼里说有一万个不愿意,你说我一个牧民能干成旅游了?开始只做餐饮,后来慢慢做大,现在承包了景区沙漠越野项目,生意是越做越红火了。”斯仁巴布高兴地说,他们合伙在景区里经营着沙漠越野项目,光是价值十几、二十万一辆的沙漠越野车,就有近20台。每年接待的游客,能达到五六千人,在旅游旺季,越野车几乎从早到晚不停歇。
与道图嘎查相邻的是沙日召嘎查,同样位于库布其沙漠内,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留存地。
2013年,沙日召嘎查通过政府引进内蒙古海联投资有限公司,将库布其沙漠特大沙段的集体荒沙地承包给了企业,建成了恒盛兴汽车露营地,一起和企业“与沙共舞”。
“2014年露营地建成运营,当地农牧民通过拉骆驼、开牧家乐、展演古如歌文化等三产服务参与其中。”公司负责人苏占魁介绍,恒盛兴汽车露营地2016年被CFCC 第三次代表大会评为全国十大“最美露营地”之一;仅2017年“五一爱在弓弦”越野赛事,3天接待游客高达8万人次,拉动当地消费近4000万元;2018年举办正式赛事8场次,小型比赛更是月月有。
“近年来,我镇主动服务境内的七星湖、神光响沙、夜明沙、恒盛兴沙漠汽车露营地、西贝沙漠拓展训练基地等,支持景区提升知名度,拓宽市场空间,引导农牧民直接从事现代旅游服务业,以此推动农村牧区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独贵塔拉镇镇长苏永权介绍,这些年陆续有800余户农牧民发展起了民宿、农家乐、渔家乐,以及民族手工、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2018年,政府协助企业成功举办了“龙抬头”库布其沙漠穿越赛、“五一爱在弓弦”、第二届库布其沙漠风筝音乐节暨七星湖开湖捕鱼节等活动,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5万人次。
产业:从“单一”到“多元”
↑沙漠变良田,库布其土豆丰收了
阿木古龙健康甘草园,惠及更多当地农牧民的,是一株株并不起眼的甘草。老百姓口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种下甜根根,拔掉穷根根。他们所说的“甜根根”,便是库布其沙漠产出的梁外甘草。
“由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提供土地‘四到户’,我们只需负责种植管护。3年后,甘草长成,由公司统一按市场价回收后,企业和贫困户二八分成。”39岁的赵瑞曾是杭锦淖尔村贫困户,2016年通过政府和企业联系,签下了甘草养护和清洗光伏板的“责任状”。
随赵瑞从甘草园驾车出发,约40多分钟的行程后,眼前出现一片“蓝海”,深蓝色光伏板延绵不断、蔚为壮观。而令人惊叹的是,光伏板会神奇地随光转动,犹如在大漠里种出“蓝色太阳花”。
“别看我过去是贫困户,现在专门负责洗护这些珍贵的‘蓝色太阳花’,一年收入还有2.4万元。”赵瑞说。
企业向沙漠要效益的同时,还不忘扶贫助困,周边老百姓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沙漠变绿了,日子变美了,人的精气神也变好了!”隆茂营村民杨志强在光伏电站养了不少鹅,这不仅让他干劲足了,说话也更有了底气。
“靠沙吃沙”,不仅诠释了什么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给独贵塔拉地区的党员干部在落实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中推进乡村振兴以启示。
“今年,全镇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5万亩,进一步打造完善5万亩沙地节水高效种植示范园1处,新增水产养殖面积13750亩,引进龙头企业发展10000只育肥羊养殖基地1处,牲畜饲养量总头数达到19.3万头。”苏永权说,下一步,按照乡村振兴发展要求,要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植高水平的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农牧民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生产与市场产销服务的有效对接,努力“稳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真正在牧野乡村趟出富民的新路子。
又一个春天来临,又一段航程开启。独贵塔拉镇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在“靠沙吃沙”中,迈出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生态好了,候鸟来安家
<>019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时间推着我们往前走,不知不觉就已经长大
回想起小时候使用过的老品牌,始终停留在每一个厦门人的记忆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开启回忆杀~
< class="pgc-img">>古龙食品
陪伴好几代人成长的古龙罐头,原厦门罐头厂,成立于1954年。
车车真的是从小吃到大,每次懒得炒菜或者没胃口的时候,就想拌点肉酱配饭。只要搅上几筷子,叭啦叭啦就把一碗饭吃光了。香菇肉酱、红烧猪肉、香菜心...都很下饭。
古龙的酱油更是名声在外:古龙园内酱油晒场以55559个酱缸获得拥有传统酱油酿缸最多的吉尼斯纪录,十分壮观!古龙酱文化园更被评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
< class="pgc-img">>银鹭食品
银鹭八宝粥,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一看“鹭”字,就知道是厦门土生土长的品牌,创立于1985年,是许多人饱腹的零食记忆。后来长大了,工作了,偶尔也会买来当早餐,好吃又方便。
< class="pgc-img">>铁口罐的花生牛奶,也是拥有一大票的粉丝。
惠尔康
惠尔康是后起之秀,1992年成立。但如果说起“鹭芳”橙汁,那就应该有许多人知道了。鹭芳是惠尔康的系列之一,鹭芳橙汁,酸酸甜甜的味道,小时候真的是不能更喜欢了,只是现在比较少见了。
< class="pgc-img">>优の冻是惠尔康冻系列,那是一罐没有吸管插口,需要剪刀剪口的神奇纸盒饮品。像仙草蜜一样,需要用勺子挖着吃。
< class="pgc-img">>再后来便是谷粒谷力,掀起了一波谷物饮品风潮。
< class="pgc-img">>厦门泡面
童年的零食里,泡面绝对不能忘。虽然明知道它不太健康,但就是戒不掉,一段时间不吃还会想念。市面上的泡面琳琅满目,但很多人都钟爱厦门泡面。
厦门泡面以沙嗲味为主,“沙嗲”是沙茶的闽南语,但煮起来其实又不是沙茶面的味道。厦门泡面实惠又好吃,仅仅只有一包调味料,但就足够满足。
独鹤青津果
现在的独鹤牌其实是原厦门蜜饯厂,已有百年的历史,是本地人心里比较念着的老味道,也是正宗老牌子,所以若是本地人买多半会特别指定独鹤。
青津果是由新鲜青榄去核、去皮精制而成的,含一颗在口中,酸甜带咸味,嚼后香津绕喉,真的名副其实带个“津”字,生津作用特别棒。不过独鹤青津果现在比较难买到了。
< class="pgc-img">>黄则和
“黄则和”始创于1945年,黄则和老先生早期由手工作坊经营,后总部落址于厦门市中山路二十二号。因其制作的花生汤等小吃风味极佳,深受老厦门人的喜爱和青睐。
< class="pgc-img">>除花生汤外,黄则和的各种小吃糕点也颇受欢迎,麻薯、桔红糕、馅饼等都是厦门的老味道。
黄胜记
黄胜记黄金香肉松店,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传一代的精工细作后,黄胜记依旧深受厦门人喜爱。
< class="pgc-img">>黄胜记猪肉脯,看起来红润油亮的诱人模样,猪肉的香味诱惑着你的食欲,撕下一片,薄得几近透明;尝一口,松软中轻嚼两下,甘甜的滋味悄悄在舌尖散开,实在是太美味了!
< class="pgc-img">>南普陀素饼
它是素食,不含猪油,更健康。老厦门到公园喝茶聊天,常常会带几盒南普陀素饼当茶配。也是游客到厦门不可错过的特产。
< class="pgc-img">>阿吉仔
说到馅饼,就不得不提到阿吉仔。阿吉仔是厦门老品牌,以马蹄酥和素馅饼、椰子饼较为出名。
阿伯阿嫲们在八市内买完菜通常都要在这排上五分钟的队,买上几盒回家去,作为佐茶小点。
要是遇上初一十五,这队可就要排到开元大街上去啦!如今不仅店面焕然一新,还在八市口有了品牌旗舰店——阿吉仔吉治百货,成为老厦门的新地标。
白鹭食品
白鹭食品的前身是厦门食品厂,已有50多年历史,白鹭的鱼皮花生更是一款伴随着许多人成长的零食。
外表呈黄褐色的鱼皮花生,颗颗圆实光滑,饱满均匀,鲜香诱人。咬一颗嘎嘣脆,浅浅的咸味中带着甘甜的味道。
特香包
从小到大,车车每次经过这家“思北特香包”都能看到一群人在排队。招牌特香包非常受欢迎,吃起来很有古早味。长长的一条,够一家人吃。
< class="pgc-img">>厦门人早餐牛奶就面包的习惯,大概就是从它开始的。
< class="pgc-img">>鹭滨蛋花酥
同样是鹭字辈的厦门牌子,创建于1989年。鹭滨蛋花酥也小有名气,它们比较专长做酥类的产品。其中蛋花酥就是头牌,还有多种口味。
外面裹层蛋和面粉混合成的皮,里头是花生酥,外表酥脆,内馅甜香,是很多人童年里吃了就停不下来的零食之一。
< class="pgc-img">>厦门烟草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名厦门卷烟厂,其前身为1948年成立的华康烟厂。
< class="pgc-img">>在经济特区设立之初,卷烟厂率先与国际烟草公司开展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华美卷烟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个高档混合型卷烟品牌——“金桥”。
新世纪之初,厦烟率先向全国发出了卷烟降焦减害的呼吁,成功开发了中国卷烟低焦标杆产品——“蓝七匹狼”。
< class="pgc-img">>龙舟热水器
厦门龙舟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1976年,秉持“家有龙舟,生活无忧”的品质理念,是本土有名的热水器品牌。
老一辈的人说,厦门人喜欢用龙舟除了是本地牌子以外,更重要的是看中配件好买与上门维修这块,毕竟以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和便利。
< class="pgc-img">>三圈电池
三圈电池是厦门人曾经离不开的必须品,当时还没有南孚,也没有充电宝,家里的小电器都会用到电池。
最常见的是5号和7号,很多人还常常傻傻分不清楚。
时光一点点流逝,但那些带着温度的老品牌
却像是一个个时间的坐标,穿越时空的隧道
成为厦门人心底挥之不去的“回忆杀”
而在这些老品牌中,哪些有你的记忆和青春
我们评论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