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全市特色果品陆续成熟,2024“京果飘香·全民采摘季”6月27日正式启动。即日起至10月底,市民游客可走进全市3000个观光果园,品尝百余种时令鲜果。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举办的启动仪式上,果农和企业向市民推介水果。何建勇 摄
地图将根据果品成熟期动态更新
在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举办的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了“北京观光采摘果园地图”“北京品蜜地图”和“京·花果蜜”品牌logo。
市园林绿化局梳理了一批景观效果好、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强的观光采摘果园,市民可在首都园林绿化微博、微信公众号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官方网站查询地图,通过点击果品图标了解果园位置、果品种类、采摘时间等实用信息。
为了方便市民品尝最应季的新鲜果品,地图将根据不同果品成熟的物候期动态更新。首批“上图”的包括樱桃、杏、李、桃、葡萄等本地特色品种,还包括蓝莓、火龙果等引进“网红”品种,果园覆盖海淀、丰台、延庆、密云、大兴、门头沟等全市13个区。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张俊民说,采摘季期间,全市还将打造系列文化活动,邀请市民游客走进果园,感受花园城市的“花果飘香”。7、8月正是桃李芬芳的时节,市民可以品尝平谷大桃和密云御皇李子。到了9月,延怀河谷的葡萄、大兴金把儿黄鸭梨、门头沟京白梨、平谷佛见喜梨也将邀请市民尝鲜。10月,沉甸甸的昌平苹果、延庆国光苹果将挂满树枝,静候市民进园采摘。
部分优质果园将提供果树认养、农耕体验等活动
随着产业的持续兴旺,全市果树种植面积175.6万亩,年果品产量近4亿公斤,销售收入32.1亿元 ,果树成了“摇钱树”,20.98万从业果农人均收入1.53万元,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全市开放观光采摘果园2966个,2023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采摘果品3561万公斤,采摘收入达4.5亿元。
今年,市园林绿化局将组织果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主动对接单位、社区和校园,让优质优价的特色果品来到市民身边。部分优质果园还将开辟“一分地果园”,面向市民提供果树认养、蜜蜂领养、花卉种植、科普教育、农耕体验等活动。
为服务果农,全市将依托专家团队,围绕果园节水、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灾后重建、智慧化智能化现代装备推介等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传承老口味、研发新口味、留住鲜口味
“为了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产业,用高质量的林果产品满足市民的需要,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张俊民说,一方面传承老口味,发掘保护利用北京古老果树资源,注重发展传统优良品种,形成“京味”浓郁的有北京特色的果树产业。
北京果树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门头沟京白梨、大兴金把黄鸭梨、朝阳郎家园枣等上百个特色果品。近年来,市园林绿化局对45种“京字号”果品种质资源开展调研,以新科技助力建设了40个综合性示范基地,提升果品品质,同时把产品从田间请到“直播间”,拓展线上销售,让老北京水果焕发新光彩。其中,北京怀柔板栗、门头沟京白梨栽培系统还成功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另一方面研发新口味。全市培育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新品种,同步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丰富了果盘子。以桃为例,作为北京市鲜果种植规模最大、区域品牌效应最突出的树种,为了实现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双提升,由政府“出题”,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力“解题”,在种质创新、绿色生产、采后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示范引领。目前,作为国家地标产品的平谷大桃,新品种数量已经占主栽品种的70%。
此外,留住鲜口味。北京倡导果品绿色生产方式,实施“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化肥、减农药”等技术措施,大幅提高了果品品质,为生产经营主体、供应商和消费者搭建了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同时不断为京字号果品赋予文化价值,策划推出了“京·花果蜜”发现之旅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北京消费者走进田园,品尝新鲜的果品。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 class="pgc-img">鲜果美安苑路店
>《零售圈》获悉,9月26日,菜鲜果美北京安苑路店(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3号楼底商)盛大开业。
据悉,本次开业的门店大概3000㎡+,整个装修设计采用“中国风”建筑风格。店铺原址是著名的北京大宅门烤鸭店总店,在整个区域属于独栋店王位置。
门店经营品类和之前的基本类似,以水果蔬菜为主,兼顾经营鲜肉,冻肉,水产,食品和百货。
部分开业现场图欣赏
请向上滑动查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最像“接地气”的精品超市,是北京一家比较低调的零售企业,网上鲜有他家的宣传报道,但在消费者和行内人看来,是一家极为优秀的零售企业。
《零售圈》了解到,菜鲜果美隶属北京尧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2014年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先后在北京布局了望京店、科荟路店、北苑上品店、京泰店、飘亮点、清华北门店、清华蓝旗营店,本次开业的安苑路店是其开出的第八家店铺,也是2020年的第一个店铺,第九家门店太阳宫店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将在不久的将来和大家见面。
正是因为其母公司的农业属性,为其供应链和商品提供了优质的供应。尧地农业在北京、山东、陕西、江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蔬菜、水果、杂粮、禽蛋等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其所有门店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既保证了门店的供应数量,在质量上也是以最高标准,最安全的规格进入门店,出售给消费者。
栏语:“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早已不能完全囊括北京商业。新消费、新业态催促之下,北京商业脱胎换骨,商业掌舵人日夜兼程、山后练鞭。消费场景日新月异,新消费方兴未艾,新老交织的商业力量,于无形中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生活。商业之治,北京这座城市有说不完的故事。在求索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上,一张有关商业的新书卷等着展开。
日落黄昏后,约上三五好友,饮一杯小酒,看一出好戏,再来一顿宵夜,不失成为北京这座城市夜间经济的缩影。天气逐渐变冷,但夏天火热的夜经济似乎并未因为天气而受到影响。餐桌从室外搬到室内,餐食从加冰到温热,延长营业时间、产品“季节限定”、室内文化消费场景增多等举措与夏季“深夜食堂”避暑纳凉形成不同的消费体验。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无论是餐厅还是美食街区,不再仅仅聚焦于单一的餐饮,而是从产品、文化、场景等多方面去丰富其内涵。作为“夜经济”消费的重要一环,北京餐饮夜间消费在提升夜形象、夜品质上潜力不容小觑。
“季节限定”频频上新
天气虽转凉,月与灯依旧,人们对于美食的向往和追求不曾减退。北京商报记者在近日走访发现,网红门店细园私家厨房在工作日的晚上8点左右进入用餐时,依旧需要排队等待半小时。作为簋街标志性餐饮品牌胡大饭馆,从晚上的排队场景来看,小龙虾不再是夏季的标配,在冬季依旧深受欢迎。在胡大饭馆可以看到,所有门店均增设了室内等位区,并在等位区提供姜茶等驱寒热饮服务。
当然,进入冬季后,餐饮品牌在产品上也开始琢磨如何唤醒冬季的味蕾。胡大饭馆相关负责人方绪虎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如今胡大饭馆在招牌菜品外,还上新了冬季新品,包括香辣河蟹、椒盐皮皮虾、草原羊蝎子等。在饮品上,上新了红枣雪梨银耳汤、甘蔗马蹄茅根水等冬季饮品,通过更多季节性新品餐食和持续的菜品更新来满足消费需求。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不少饮品品牌在产品规格上增加“可做热饮”的标识,可供选择的热饮产品也增多了。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称,冬季门店的热饮销量上涨明显,目前在售茶饮饮品中,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十几款可提供热饮做法的饮品。根据2021年1月数据显示,对比上个月,1月以来霸气鲜果茶系列中霸气芝士草莓(热饮)同比上涨超 440%、宝藏鲜奶茶系列中奈雪的茶葡萄撞撞宝藏茶(热饮)同比上涨约260%、芝士纯茶系列中芝士奈雪初露(热饮)同比增长超 230%。
发力“夜经济”怎能少了深夜食堂,就在今年9月的北京餐饮品牌大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再次推出第二批“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而如今为了营造冬日夜生活集聚地,这些特色街区也正在营造一个舒适的夜间消费场所。北京商报记者从新辰里购物中心了解到,从年中开始,新辰里对正门及东西两侧区域进行了硬件提升,优化了停车场动线及地面翻新。对原有建筑进行灯光营造,在深夜食堂所在的下沉广场增设了演艺舞台区域,可在此区域进行电影播放,驻唱表演。为了满足时令及季节性的消费需求,还联合深夜食堂品牌推出滋补暖锅节等一系列具有冬季色彩的主题活动,并且为了迎合冬奥会的主题,策划了极限运动挑战赛、创意文化市集、国学小剧场等活动。
餐厅不仅只是吃饭
深夜的慰藉都是从一顿宵夜开始,如今在商场内吃饭似乎也无需在意其营业时间,不少餐厅延长营业时间、商场增加“深夜食堂”,专门设立夜间专门出入口。
作为北京首批夜经济商圈,北京商报记者在合生汇看到,位于购物中心4楼的湊湊火锅营业时间到凌晨3点,22:00以后购物中心专门留有夜间通道供消费者出入。而火锅一定是冬季备受欢迎的品类,海底捞作为火锅届的代表,北京多数门店也开放夜间生意。以海底捞劲松店为例,其营业时间长达22小时,从上午10:00至凌晨7点。据店经理介绍,门店附近居民区比较多,入秋以来夜间的生意和夏天差不多。“目前我们小料台上也一直提供银耳羹、南瓜粥等适合冬季的各类粥品,消费者也比较喜欢。”
而在北京夜间消费胜地三里屯,海底捞SOHO店工作日客流量会超过100桌,周末则在200桌左右。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店内一般有两个就餐高峰期,即22:00至24:00,凌晨4:00至凌晨7:00,两拨客群会自动形成分流,有时候也会出现排队情况。
延长营业时间后,餐厅该如何去做匹配呢?为了搭配夜间消费场景,不少餐饮品牌开始在场景和品类上做延伸。好比海底捞,在北京太古里3.3大厦店、望京新荟城店、华彩店3家门店推出晚市限时特调酒饮,在原有菜单和服务的基础上做补充和延伸,为晚间到店消费的顾客提供更多的就餐选择。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酒水与火锅的搭配,使得北京的夜更加精彩。据海底捞太古里3.3大厦店赵经理介绍,店里目前增设了夜间限时酒饮服务,在大厅增加了酒水吧,并融入深沉蓝色星空顶或红色国潮风装饰元素,打造相应的就餐氛围。而店里的产品是配合火锅口味调制的鸡尾酒,餐间餐后都适合饮用。
主题场景增色夜经济
华灯初上之后的北京,在政策的引导下正焕发出新的风采。刚刚提到的深夜食堂、延长营业时间在此前北京的政策引导和规划下正在逐步成熟,由被动变主动。餐饮企业主动去打造主题场景、创新产品品类,而商圈主动与餐饮品牌联动,餐饮街区设计对于主题文化元素的表现越来越重视,给单纯的吃叠加上文化的色彩。而这也是北京餐饮夜经济逐渐成熟化、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新辰里购物中心营销总监贺瀚纬表示,随着餐饮行业激烈竞争,很多特色餐饮街区也存在业态同质化等问题,消费者新鲜感降低、审美疲劳,对单一化的主题失去兴趣,转而更加倾向于集消费、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餐饮街区。消费者前往餐饮街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用餐,还要满足休闲、聚会、娱乐等一系列消费需求。因此,特色餐饮街区不再只聚焦于餐饮方面,还需有更加丰富及多元化的内涵发展绝对是大势所趋。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指出,过于餐饮的主要场景是“团聚”,而如今外出就餐比重越来越高,消费者随时随地的可以根据喜好体验随时随地进行消费打卡,这也是不少正餐快餐化的原因之一。在经历了“吃饱”“吃好”之后,如今消费者外出去往餐厅、美食街区等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用餐,更多是一种休闲体验、社交场所的需要。因此,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消费者对于菜品颜值、餐厅设计、主题风格均有一定需求。而对于特色餐饮街区,不再是瞄准美食的单一设计,而是集合美食、文化、沉浸式体验等为一体的空间。无论是餐饮夜经济的打造还是餐饮行业的发展,这既是如今餐饮企业发展的特点,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餐饮不再仅仅是“吃”,而夜经济已然告别了小打小闹,琳琅满目的夜间生活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有趣的“灵魂”。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刘卓澜 张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