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店,虚度余生。
90%的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梦。
90%的我们,怀着这样的梦,却选择向现实低头,怀着尴尬的心情,过着勉强的生活。
最低只需一万元(租金),就可以在上海租下20平的空间,开一家小店。
在黄埔江边,这个叫做「浦江·宿集」的地方。
为你的野心,找一处安放之地。
「为什么我们总想开一家小店?」
胡欣 21岁 上海大学生
幻想了无数次,拥有自己的服装店,时间自由,可以经常和朋友约去旅行。
你问我然后呢?
恩,然后,我就做起了微商。
因为啊,魔都寸土寸金,就连犄角旮旯偏僻小地的房租,我都付不起。在微信和淘宝上卖衣服也没什么不好啊,慢慢积累客源先咯。
但我还是想拥有一间铺面,哪怕只有巴掌大小……
艾斯比 25岁 空少 生于上海
我已经得到了最理想的工作,就是现在,纯粹地飞。可以去到各个城市,不用和谁深交。每天清空自己的情感,然后用心去对待一些人。
你问我未来?我想开一家蛋糕店。
带着我的两条狗、两只猫,和一个心爱的人,就在黄埔江边,过慢悠悠的田园生活。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余生。
「开一家小店,有多难?」
by Miou Li
Miou Li 30岁 视觉工作者 现居上海
20岁那年,我喜欢上了摄影,从完全不懂到现在做职业摄影师,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我梦想着靠拍照赚钱,做到了。
我梦想着拍杂志封面,做到了。
我梦想着拍很牛逼的人,做到了。
我梦想着开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做到了,然后失败了。
我梦想着靠摄影达到财务自由,还没做到,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呢。
by Miou Li
生活一直在变,从来没变的,是愿意对自己热爱的事情付出一切。
或许在将来,等我羽翼丰满的时候,我会再开一家摄影工作室。
不为钱,只为拍自己喜欢的东西。
金乐自画像
朱金乐 34岁 独立艺术家 现居上海
我曾经是名老师,生活简单,社交简单。现在,全世界都是我的工作场地,我想要和全世界的小店合作,留下自己的足迹。
走进世界,发觉自己渐渐变得有些能量,也变得更宽广和豁达。
杨默涵 36岁 民宿主 毕业于上海
我曾经是规划设计师,只想拥有一栋房子,在山间过着隐居的生活,偶尔呼朋唤友来做客。
结果,被呼朋唤友「害惨」了,现在,我不止拥有一栋房子。不知道「大乐之野」你有没有听过,我们除了已经开业的4家店,最近还刚开业了宁海胡陈粮仓店。
一直想在上海开一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心仪的地方。
「十万元,就可以在上海开一家小店?」
你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吗?
开一家小店,在这片完全自由的空间里,用真实的喜好,换取理想的生活。
租金一万元,加上改建、装修成本,十万元,就可以在上海开一家小店,在一个叫「浦江·宿集」的地方。
「浦江·宿集」是什么?
——「浦江·宿集」的一期,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丰收村内,离上海主城区半小时距离,前端链接上海城市副中心「前滩国际商务区」,背靠「浦江郊野公园」。
落地各种有趣、前沿的体验业态,是上海城市生活转型的样板,以及各业态头部品牌在上海的对外展示窗口。
整体项目规划设计由STUDIO QI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国际新锐建筑师、艺术家戚山山打造。
戚山山
「浦江·宿集」将会有什么?
——规划容纳10家头部民宿品牌+10家融合业态。
民宿体量不大,作为民宿品牌在上海的旗舰店展示窗口。
融合业态,包括中西餐饮、烘焙、茶饮、甜品、书店、文创、手作工坊等,每个品类招募一个品牌,实现同业差异,异业互补。
未来,宿集内的体验业态将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美学分享会、美食课程体验、上海戏剧学院剧场等导流将覆盖工作日和每个周末。
「浦江·宿集」有什么优势?
在宿集的传播上,拥有庞大粉丝量的新媒体矩阵,落定的IP品牌和KOL的全媒体渠道宣传,将为项目带来源源不断的曝光量和客流量。
作为上海市「十九大乡村复合功能性田园综合体」首期试点项目,「浦江·宿集」享有超多优惠政策支持,比如34%的资金支持、上海市史无前例的最低租金、减税退税政策、大学生创业基金……
租金每平方/天=1.5元
园区内最小面积铺位=20平
一年租金=1w元
「开一家小店,你需要知道这6件事」
1.不要犹豫,任何时候都不迟。
干花店主人:墨墨
她的店:「小墨家」
40多岁开始创业,年龄略大,也毫无经验。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的美,就像鲜花与干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见过生活的种种,即使从未在职场上打拼,也会多一份成熟与从容。
2.不被理解没关系,只要你确定自己是对的。
民宿主:老钱
他的店:「西坡」
早在民宿火起来之前,我就抛弃金融圈的工作跑到农村里,在当时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
但这件事不是我拍拍脑袋去做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休闲消费就会起来。很多发达国家早就经历了乡村崛起的阶段。
有些决定,也许现在看是荒谬的,但时间会证明一切。这一次,你得看好咯~
3.千万不要一直自己单打独斗。
甜点师:瑶瑶
她的店:烘焙店「Cakeyao+」
兴趣爱好可能是一个开端,但开店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
产品上有特征,要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也要考虑用户的需求。所以,要在每个岗位找适合的人和自己一起去做。
4.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纹身师:阿帅&一览
他们的店:「莽街」纹身店
情侣开店,包括其他类型的合伙,有个好处是互相扶持不是孤军奋战。
但如果只是纯粹的谁帮谁,时间久了对双方都是折磨。而在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1加1一定大于2。
5.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店主:金老师
他的店:酒吧「more cocktail lounge」
因为爱好,我开了一家酒吧。
但后来发现,对于真正忠诚的用户来说,我的酒不是最重要的。有的喜欢我的音乐,有的喜欢我的设计,有的可能是喜欢酒吧里的人。
6.一定要好好珍惜你用户的反馈。
店主:王珏良
他的店:陶艺店「六入」
最初我的陶艺有很多瑕疵,用户买回去之后会提意见,我听取后改进。
没想到,第二次他们来的时候发现了,竟非常高兴,还和我成了朋友,何乐而不为。
>< class="pgc-img">>umu丨文
互联网上关于地域文化的话题碰撞,几乎都是从美食的起源开始的。在国外TikTok就经常有人用菠萝馅的披萨来调戏意大利人。
< class="pgc-img">>除了菠萝披萨,还有什么意面下锅掰两段,煮完还要加番茄酱、花生酱……类似的短视频内容都大同小异,标题也差不多,基本都在讲《如何激怒/逼疯一个意大利人》。
< class="pgc-img">>这时通常会有个意大利小哥从裤裆掏出十字架来,吐槽着“不够大,还不够大,再来还不够大”,在屏幕前强烈谴责浪费食物的邪门行为。
< class="pgc-img">>最开始我只是觉得尬演,太过刻板印象,直到我见识了日本人拿小笼包做汤的吃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网络上经常能见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日本中华料理。
< class="pgc-img">>如你所见,上面是一张最近微博上挺火的日本菜谱,做法就是把超市买来的小笼下水做汤。
小笼嘛,可以说是上海的特色美食了。尽管上海人并不吃南翔小笼,就像天津人不吃狗不理包子,北京人不吃全聚德烤鸭一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但当自己习惯来的家乡菜被别人冒犯后,我突然就理解了意大利人看到菠萝水果披萨时的心情。
不是所有皮包着馅的东西都可以放水里煮着吃的啊!!
< class="pgc-img">>后来“游戏假新闻速递”还做了个P图。
< class="pgc-img">>没去过日本前,我印象里的日本料理大多是清淡口味,比如像寿司这种,小小的,一口下去就没了,看起来就很禁欲系。但其实都是被国内开的假日料店PUA后的成果,不好吃就算了,一幅臭脾气价钱还死贵。
平时你只能在大饭店里吃到“面子”上的食物,A面被粉饰的光鲜亮丽,宰的就是不知情的游客,真实世界的B面却只存在于平民百姓的餐桌上,或者当地居住区附近的小馆子后厨里。
< class="pgc-img">>日本人的日常料理实际上相当“重口”。这里的重口不是指川味锅的麻辣鲜香,而是“高盐、高碳水、高脂肪”方面。
特别是中华料理店。疫情还没爆发的那几年,BB姬团建去过不少次日本,基本街上走两步就能看到一家,店里菜单里分为两类:本土化改良了的中国菜和日本原创的所谓中华料理。
< class="pgc-img">>(天津人没见过的天津饭)
< class="pgc-img">>(《龙珠》里的天津饭和饺子)
天津饭和饺子是日本中华料理界四大天王之二,还有俩是炒饭和拉面,全都围绕着碳水打转。很多中国人是在《龙珠》第一次知道的“天津饭”,但实际上这玩意和天津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杂烩饭大王手下两个跟班,一个叫阿修(shu)一个叫小舞(mai),合起来就是日文里的“烧麦”。其它还有什么青椒肉丝、麻婆豆腐在日本也很常见。
< class="pgc-img">>(炒饭和烧麦)
经常看日本人的定食套餐里,煎饺+炒饭+拉面的三件套组合,不知道哪一样是主食那一样是菜,谁就着谁比较好。
这些日本人做的中华料理基本都是本土化后的产物,虽然味道也能接受(毕竟很多甜口的,酱油也比较重)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总是违和感爆棚。
大众点评之类的餐饮APP上的标签都是“日本料理”,绝不会与国内菜系混淆。
< class="pgc-img">>(碳水金刚)
如果说“小笼包煲汤”还能用类似形状的馄饨、云吞、抄手之类的碳水变异体来搪塞过去,强迫自己接受日本人的神奇脑洞。
那么接下来这款「すまん(素丸)」就不能用寻常脑回路来解释了。
< class="pgc-img">>(素丸,和日语里的“对不起”同音,产品封面是个鞠躬的熊猫)
说是“素丸”,其实就是没有馅的包子,一盒六颗,卖1080日元(折合约人民币65元),推出后立刻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迅速销售一空。
据井村屋采访说是因为2014年收到顾客建议,直到6年后的2020年才开始试作、开卖。他们还表示素丸的面团使用两阶段发酵,“素丸中间没有包馅,让大家可以将喜欢的食材夹在中间,做出各种口味花样”。
国内再寻常不过的白馒头,却在日本媒体盛赞为「颠覆常识」的发明,仿佛日本包子里有馅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实在魔幻。
< class="pgc-img">>(素的馒头,素丸。一盒6个,1000日元)
新闻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不是,你们都没见过馒头的么?更夸张的是几个月前,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账号分享过的一款“白粥盖浇饭”美食推荐。
说白了就是白米饭上面浇白粥。介绍文字还说“稍微费点功夫就能尝到两种口感的米饭,哎呀,真是不可思议!”
< class="pgc-img">>确实挺不可思议的。我曾以为郭德纲说的“大饼卷着馒头就着米饭吃”只是传说,后来发现隔壁日本全员干饭人,比这更狠。
碳水+碳水的组合并不是1+1=2那么简单。
在发朋友圈还要给食物加滤镜的年代,这可是难得不需要任何剪辑软件,光靠材料的堆叠就能产生画面冲击感的奇迹,光看着血糖就嗖嗖的上来了。
< class="pgc-img">>我在网上看到个非常恶趣味的比喻:
< class="pgc-img">>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便秘几天后终于成功卸货的经历。
就像在庆典摇晃香槟,那木塞又干又硬,经过一番努力过后啵啊的一声终于被瓶内气压顶出来,紧接着出来的是软化的起泡酒沫,稀里哗啦一片,最后感觉神清气爽。冲水之前回头瞥一眼,气质还挺像。
讲道理……
大饼里卷些饼碎,叫做煎饼果子。
鸡蛋煎完裹鸡蛋,是日本玉子烧。
那么……
馒头里放了馒头馅,算馒头还是算包子?
白饭上浇上小米粥,算是水稻亲子丼么?
烧麦里放了小烧麦,又算是什么东西呢?
如果我用费雷罗蘸着融化的德芙巧克力吃,这算什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内藏22颗烧麦的日本巨大烧麦)
因为太过奇葩,已经很难单纯用一句“口味差异”来解释。
你想啊,不管中国还是日本,大家都是吃白米饭长大的,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玩意压根不会有几个人喜欢吃,完全有别于煎饺配米饭,面包夹炒面之类
——炒饭里有盐有酱油,面汤有鲜香咸香,煎饺皮薄馅多,里面内容其实不少。不说味道好不好,至少有其他配菜的前提下能吃得进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轻音少女 第二季》第7集的炒面面包,校园题材动画经常出现)
< class="pgc-img">>(现实里的炒面面包)
问题是“白粥配米饭”图个啥?完全不理解。顺着这个疑问,我在外网仔细搜索了一番,果不其然背后确实另有隐情——
其实这是源自漫画家结城正美的作品《究极超人》里的梗。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借梗推广自家的国产大米而已,大概意思是表现这米非常高级,甚至到了能作浇头的地步。
< class="pgc-img">>漫画嘛,当然有夸张的地方。推特评论里也有不少日本人留言科普,左右就是个玩梗炒作的东西,不用太认真。人家官方偶尔灵光一回,搞了个非常接地气的宣传,话题度相当高,都输出到我们国内来了。
国内媒体搬运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的关系,会很自然地隐去这些细节,只保留奇葩的部分,其结果就是狠狠地收割了一波流量。真信了日本人日常就是这么吃的,那可太天真了。
< class="pgc-img">>(网友梗图)
仔细回想下,其实国内也时不时会出现靠炒作“黑暗料理”来达到营销效果的活动,比如今年年初麦当劳还推出过“油泼辣子冰淇淋”。
贴吧论坛讨论的时候,评论区也有提到日本人的小笼包做汤都算弱鸡操作了,真要看料理脑洞,还是得国人来。小笼包杨枝甘露见过没?
< class="pgc-img">>还有类似下面图片里的“西红柿鸡蛋汤”冰饮,里面其实是寻常的果茶,做成“西红柿鸡蛋汤”的外表以假乱真罢了。
类似的日本奇葩料理,或多或少也都是营销活动的一种。只不过这份魔改由日本人完成后,有种自己家乡菜被NTR的感觉。
< class="pgc-img">>然而就算明白中华料理,本质是日本菜。我相信,当你看到草莓麻婆豆腐、珍珠奶茶麻婆豆腐的地狱场面,还是会不自觉地拳头梆硬起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中国人跑到美国唐人街让墨西哥师傅做了盆左宗棠鸡和李鸿章炒杂碎,看着鸡丝徜徉在齁甜齁甜的芡汁里,被人当作是中国菜那种三观被震碎的感受。又或是意大利人被逼着往披萨里加菠萝。
< class="pgc-img">>(草莓麻婆豆腐)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麻婆豆腐)
真想抄起锤子镰刀给做菜的人脑袋来两下,告诉这帮鬼子:
“不要太过分了啊,日本人,这可是中国菜!!”
< class="pgc-img">>-END-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当消费回归理性,一幅有趣的场景出现了。
过往,喊着高端的零食品牌们纷纷自降身价,渠道上进一步下沉,而隐身于这些品牌身后默默无闻的代工厂们,却正在以消费者的新选择和KOL们口中的“大牌平替”抛头露面。
在新的消费环境下,探讨在零食界有没有可能跑出一家像拼多多一样的企业,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们分庭对抗,或言之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代工厂正在成为当下消费者选购零食的选择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莫过于此前曾提交招股书的阿宽食品和展翠食品。在阿宽食品的招股书中,三只松鼠、李子柒背后的微念以及薄荷健康等悉数在列,而在展翠食品的招股书中,也不乏洽洽食品、桂发祥、盐津铺子、好想你等长期合作大客户的身影。
那么,委身于零食品牌背后的白牌和代工厂们赚钱吗?从阿宽食品招股书中披露的一些数据中可以略知一二。
在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阿宽食品的营收是4.22亿元、6.31亿元、11.10亿元和5.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8.48万元、2364.85万元、7626.49万元和2192.94万元。
对比来看,在2021年好想你全年营收为12.8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63.41万元,而在这一年阿宽食品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已经接近好想你的水平。
B端生意风风火火之外,白牌和代工厂品牌们也在C端悄然走红。比如在B站上,仅UP主做的脆升升的产品测评,播放量达到3W上下,而在一些UP主的视频中,插播脆升升的广告也及其常见。
(图源:B站UP主@葫芦侠侣呦)
(图源:B站UP主@这岩)
而曾经的白牌零食比比赞,在小红书上,也成为了不同用户在找寻“零食平替”路上的共识。
氢消费不禁好奇,白牌、代工厂从B端走向C端,由幕后走向台前,只差触达消费者渠道的临门一脚吗?
白牌、代工厂
承包年轻人的零食选择
“都说很好吃,还和薯条三兄弟、卡乐比、无印良品差不了太多”“茶颜悦色的茉莉味薯条据说也是脆升升代工的,相同的工厂味道不会错”... ... 在小红书上,脆升升、比比赞、脱骨侠等品牌的零食或饮品正在热销。
或许从名字上看,这些品牌的产品和价格较为特别,但事实上,在这些品牌背后,共用的名称叫做白牌产品。
放在当下,白牌品牌或代工厂们,从幕后走向台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比比赞为例,去年的双11期间,便登上“天猫双11抢先购”的食品店铺人气榜,与其同场竞争的不乏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赛道的前辈。
只是相较于曾作为“淘品牌”而崛起的三只松鼠,比比赞的起盘不再局限于淘宝平台,在起盘后更是在跨多平台间实现不断的增长。
有几组数据可以充分的反映这种趋势,比如在天猫平台上,比比赞的爆款产品小圆饼销售230W+,手撕面包销售450W+,蛋黄酥销售520W+,与此同时,在抖音上,比比赞9.9元63颗的鹌鹑蛋,仅在去年6月单月便取得了月销1000万-2500万件的成绩,成为抖音全品类销量榜第二。
更加关键的是,爆品在手的同时,比比赞多达上千的SKU,也让消费者能够在更多选择中,触达品牌。
白牌品牌的崛起,并非偶然现象。作为白牌的脱骨侠,数据显示,其在抖音上已实现超20亿GMV的销量,甚至仅在去年1月,品牌总销售额便达到了1-2.5亿元的量级。
膨化食品品牌脆升升,在去年12月则登上了抖音平台的膨化食品热卖品牌榜单的销售额榜首。登顶的同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乐事和良品铺子。
在销售额上,脆升升的销售额为1050.56万,乐事为753.51万,良品铺子为701.66万,而要知道的是,乐事和良品铺子均拥有着庞杂的SKU和产品矩阵,但脆升升更加聚焦于薯条、薯片品类,且更多的产品上新,集中于薯条、薯片的口味上,而这或许才是白牌品牌,最有挖掘潜力的地方。
年轻人对白牌零食的热爱,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以零食中的辣条为例,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偏好的辣条品牌前三名依次是卫龙、麻辣王子、比比赞,即在大牌之外,至少年轻人在选择辣条时,在三只松鼠、良品铺子之外,白牌的比比赞也会是一个更好的“平替”选项。
在白牌崛起并带动“质价比”趋势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头部品牌们也在纷纷“自降身价”抢占年轻人的零食预算。
在近日三只松鼠发布的2023年全年财报中,便提到,“2022年底,公司在行业内率先提出‘高端性价比’战略,并历经一年时间,依托‘高端性价比’新战略助公司走出困境周期,2023年下半年起实现逆势转增。”
同时,三只松鼠财报中指出,中国零售行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供需全域大变革,整体呈现供需失衡状态,零食行业作为中国特色品类在这轮变革中将迎来结构性改革,供给效率和供给方式将发生质的改变。
在落地“高端性价比”上,三只松鼠在财报中提到,“做到‘链路更短、工具更先进、组织更协同’,实现全品类、全渠道在交易全链路总成本领先的基础条件下,实现产品更高品质,更有差异化、价格更亲民,同时叠加松鼠品牌力,让消费者重新感受到品牌新价值。”
头部品牌将“价格亲民”落入发展实践中,既是身处当前消费大环境下所作出的适当调整,但同时也是白牌零食能够崛起的契机。
与品牌掰手腕
代工厂们还差点什么?
事实上,白牌品牌的走俏,从小红书上用户对“源头工厂店”“XXX平替”等成为高频搜索词上,也可以略知一二。
可能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喜欢的零食各有不同,但在选择代工厂、白牌或“XX品牌平替”的背后,更多的考量,还是基于价格更划算。
作为资深吃货的晓莹在和氢消费交流过程中便提到,之前她经常买的某品牌坚果200g的克重,价格接近30元,而电商平台上一些零食品牌的工厂上的类似零食,在克重比前者多20g的情况下,仅需要18块多。“包装相对简陋,但味道上大差不差。”晓莹说。
除了碰巧淘到近似口感的零食“平替”,甚至有消费者因为喜欢某一款零食,直接从零食外包装的介绍详情上,直接找到了最初的生产厂家... ...
尤其是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一些产地直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白牌零食,更是借助社区团购等,成为了年轻人闲暇追剧时的休闲伴侣。
当近似的零食,以同样的工艺,类似的味道和口感,以更低的价格被推到消费者面前时,白牌和代工厂究竟能否对那些过度依赖贴牌代工起家的零食企业构成冲击,成为了外界关注的话题。
长期从事食品代工的冯宇(化名)向氢消费介绍,代工厂或白牌与品牌的出品仍存在一定差距。
“举个近似的例子,就像针对不同电商渠道,品牌会给配不同的货一样。”冯宇说代工厂的出品和品牌的出品,都会符合国标,区别在于工厂生产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瑕疵品,可能不满足品牌方的高要求,在国标和品牌方收货标准之间的,有可能最终成为代工厂自有品牌的出品。
冯宇以糕点举例道,通常情况下,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酸价(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5g/100g,但可能有些品牌会对代工厂提出更高要求,比如酸价不能高于4mg/g,过氧化值不能高于0.20g/100g等等。
对于品牌来说,这样的规定,可以给自身在不良品的偶发上留出余地,而代工商品恰恰是在价格和品质之间进行了权衡,让质量更高的出品,经由品牌之手售出,而“平替”类则以代工厂的自有品牌或白牌方式,借助线上渠道触达消费者。
除在价格与出品品质之间进行权衡外,白牌或代工厂零食,和品牌出品另外的差异在于在追求“平价”的同时,在营销或IP层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以三只松鼠为例,其IP形象三只憨态可掬的小松鼠形象,让品牌以“萌”的形态触达年轻受众群体的同时,与三只松鼠客服在接触消费者时的表述形成有趣的互动,进一步固化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在三只松鼠的最新财报中可以看到,基于形象鲜明的IP,三只松鼠在淘系店铺粉丝数超4500万,京东系店铺粉丝数超8000万,甚至单独看零食类目时,其粉丝数也位列类目第一。
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代工厂来说,或许走向台前是在当前的消费新环境下的顺势而为,但如果想要维持长红,仍需在品牌力上下一番功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