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中国餐饮行业影响力热文月榜TOP10》
四月榜,正式发布
【中国餐饮行业影响力热文榜】由餐饮老板内参率先发起,分为月度榜单TOP10和季度榜单TOP20。月度榜单以一个月为周期,聚焦每个月微信公众号平台阅读量最高的爆款文章,以榜单的形式进行呈现,以公众号阅读量为排序依据,通过最全面的数据整合和最真实的平台反馈,洞察行业热点,找到市场最关注的信息趋势,为餐饮产业链从业者汇聚价值,提供热点参考!
餐饮老板内参2024年4月《中国餐饮行业影响力热文月榜TOP10》,正式发布!
《中国餐饮行业影响力热文月榜TOP10》
榜单分析,精彩回顾
中国餐饮行业四月影响力热文TOP10上榜文章中,包含行业趋势研究4篇,餐饮品牌事件2篇,行业品类观察4篇。
>>4大趋势洞察四月餐饮行业热点:
今年第一季度的餐饮市场进入了高速汰换期,将近46万餐饮企业注销吊销;“新茶饮入局咖啡赛道”成为趋势,一众主流新茶饮品牌都已布局咖啡赛道、官宣推出专售咖啡的子品牌、拓出门店;餐饮行业有众多连锁餐饮头部品牌在谨慎尝试小酒馆模式,茶颜悦色旗下最新副牌“昼夜诗酒茶 · 艺文小酒馆”正式营业;清明假期,网红淄博烧烤热度再次翻红,“进淄赶烤”,彻底“复燃”。
>>2起品牌事件在四月引起广泛关注:
北京“西餐老网红”Tiago和北京“超顶级黑珍珠餐厅”Opera BOMBANA,双双陷入倒闭、跑路的生死局;柠季北京首店在合生汇开业,正式向北方市场进军,地区门店聚集效应将带来更大的品牌声量。
>>4大品类观察触摸四月行业热浪:
可以DIY的水煮菜“轻食版麻辣烫”,因健康低卡爆火全网,获得减脂打工人的热烈追捧;麻辣香锅关注度急剧上升,成为具有巨大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大品类;快餐赛道迎来好吃好玩新物种,土豆泥拌粉横空出世,火爆全网;江西小炒风靡江浙沪,因非标准化现炒,鲜辣下饭和平价属性成为新一代爆辣顶流。
总体表现
2024年4月,餐饮老板内参公众号整体发布文章149篇,全网52家平台转发3485篇次,全网平台推荐392次,全网点赞量超5231次,全网评论量3658次,全网曝光量超4577万。
平台表现
网易平台展现量超过200万的稿件1篇,展现量超100万稿件2篇,展现量50万+稿件5篇,展现量10万+稿件11篇,网易平台四月总展现量超1274.4万。
平台也有突出表现,展现量100万+稿件1篇,展现量50万+稿件5篇,展现量10万+稿件15篇,平台四月总展现量超966.7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人造肉泡沫破灭
人造肉公司,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家家接连倒下。
近日,美国人造肉公司SCiFi Foods宣告停业。这家企业成立于2019年,曾拿到由a16z领投的数千万美元融资。其首个肉类培育设施建成仅6个月,第一款人造肉汉堡还未面市,便戛然而止。
公司创始人Joshua March在社交媒体上坦言:“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我们无法筹集到商业化的资金。”
无独有偶,新西兰植物肉公司Sunfed也因缺少资金而宣布倒闭。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市场提供肉类替代品。
Sunfed的首席执行官 Shama Sukul Lee表示,疫情、员工短缺、供应链中断和成本飞涨是导致公司“严重受损”的原因,因此需要投资者注入现金,但现有的投资者“不再有兴趣支持该业务”。
倒闭潮在更多人造肉企业蔓延。
去年,Hooray Foods和Nowadays这两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植物基初创公司,也相继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结束生产的计划;澳大利亚植物肉公司v2food虽然还在营业中,但其首席执行官尼克·哈泽尔已离职,公司也关闭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加工厂,面临重重挑战;植物基公司VBites Food Ltd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未能获得新的资金,陷入破产管理,创始人Heather Mills个人购买了VBites公司的资产后才使该公司免于破产。
就连曾被业内视为人造肉先行者的Beyond Meat,也是危机四伏。
2019年5月,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日股价暴涨163%,一度引发了全球植物肉投资热潮。
2021年,Beyond Meat与麦当劳、百胜签署全球供应合作协议。根据与麦当劳的协议,Beyond将成为其McPlant汉堡的首选肉饼供应商。此举被视为人造肉走向大众市场的开端。
然而,2024年6月底,麦当劳美国主管Joe Erlinge在一个食品论坛中表示,麦当劳美国在三藩市和达拉斯推出“人造肉”汉堡McPlant,但消费者对这类植物类蛋白质食品并不买单,市场测试未获得成功。
反映到财报上,Beyond Meat一路亏损。根据其财报显示:2022、2023年连续净亏损超3亿美元,营收更是从2021年历史最高点的4.65亿美元,跌至2023年的3.43亿美元。过去一年,Beyond Meat股价累计下跌了近70%。
昔日荣光
人造肉的高光从2019年Beyond Meat上市后开启,在2020年前后达到高潮。
人造肉“狂欢”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推动。根据Crunchbase数据,在2016-2021年的五年间植物肉行业共完成363桩交易,投资额达到42亿美元,仅在2020年全球的投资就达到20亿美元。
在国内,植物肉概念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度。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国内针对“人造肉”(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500%。
大批头部餐饮企业也引入了人造肉产品。
肯德基曾在上海、广州和深圳三地推出“植培黄金鸡块”公测活动;星巴克与植物蛋白产品公司Beyond Meat合作,推出了植物肉产品;必胜客中国与Beyond Meat合作,推出了史上首款植物肉汉堡套餐;喜茶与植物肉品牌星期零 (Starfield) 合作,推出了植物肉产品;棒约翰与星期零合作,推出人造肉披萨.......
短短时间内,植物肉可以说在各类餐饮门店全面开花。从西式的汉堡、鸡块,意面,到中式的肉夹馍、水饺、月饼、春卷、串串、粽子等都有了“植物肉”的身影。
其实,人造肉的技术路线主要可分为植物基和动物基,前者是用大豆蛋白制成,技术成熟度高;后者是先提取真肉细胞,然后在生物反应器中把肉培养出来。在餐饮领域,植物肉的应用更为广泛。
整体来看,人造肉主打“健康”“素食”“低卡”等标签,与健康养生的饮食趋势不谋而合,因而备受资本追捧,餐饮品牌加持,可谓一时风光无限。
为何陨落?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造肉的故事,戛然而止。
实际上,人造肉从未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此前关晓彤“代言植物肉水饺视频假吃”一事在微博平台引发热议。最后,网友将话题矛头指向,植物肉是否真的健康、植物肉的消费目的、是否应该被推广等问题的讨论。
此次翻车事件后,人造肉也在快速降温。这个赛道之所以日渐下滑,有几点原因:
一是,难以征服消费者的味蕾,且价格高,尝鲜后没有复购。
在口感、质地等方面,人造肉仍与真肉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根据DATA100在2020年初的调研数据,我国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食用过的消费者仅占32%。
此外,植物肉的价格相对较高,让消费者更难产生复购。有知名快餐企业负责人也曾表示,植物肉产品本身制作成本高、价格还不低,消费者尝鲜之后的复购情况非常一般,热度过后企业也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
二是,舆论和政策打压,也对人造肉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今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率先颁布法令,禁止销售人造肉产品,成为全美首个对人造肉说“不”的州。紧随其后,亚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田纳西州和艾奥瓦州也积极跟进。政策与舆论的打压之下,人造肉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收缩。
三是,产品技术不够成熟,以及成本高昂,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人造肉面临着高昂的生产成本。SCiFi Foods 联合创始人表示,在 2019 年公司刚起步时,一个 SCiFi 汉堡的制作成本高达 20000 美元。经过五年的时间,公司科学家才将成本降低到 15000 美元,虽然有所下降,但价格仍然令人望而却步。
对比来看,其生产成本依然高于传统肉类,这使得产品在价格上与普通肉类对比毫无竞争力。
人造肉作为一条快速增长的千亿级赛道,市场没有完全放弃它。但目前来看,人造肉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相关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消费者接受度和应对政策挑战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3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张心笛
3个月,“倒下”了46万家
餐饮进入高速汰换期
转眼,2024一季度已经完结。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餐饮收入达到13445亿元,增长10.8%,其中限额以上餐饮收入3551亿元,同比增长9.2%。
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
新增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数量达到73.1万家。其中1月新注册21.8万;2月新注册量11.7万家,环比减少46.2%;3月新注册量39.6万家,环比激增238.6%。
注销吊销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达到45.9万家。其中1月注吊销16.7万家;2月注吊销量11.2万家,环比减少32.8%;3月注吊销量18.0万家,环比增加60.0%。
3个月时间,将近46万餐饮企业“倒下”。而这个数据在2023年第一季度,才不到14万家,甚至不及今年3月单月的18万吊注销量。同比2023年,2024年第一季度的新增缩减23.4%;吊注销扩大232.6%。
从这些数据来看,新增同比缩减、注吊销同比扩大,在经历过去一年的创业潮后,今年第一季度的餐饮市场,俨然进入了高速汰换期。没能找到突破口“杀”出重围的餐饮人、餐饮小白们,只能被残酷的现实抛下。
不止如此,开年3个月,也有不少知名、老牌、头部餐饮“倒下”。
比如新中式烘焙两大头部品牌虎头局与墨茉点心局,在两年“倒闭”的声音后,今年开年前者申请破产清算,后者公司注销;再比如呷哺呷哺、奈雪等头部创立的副牌被曝大规模闭店、关停;更有成立10年的老牌餐饮或“阵亡”或陷入“生死局”……
“阵亡”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一季度的餐饮市场,多少有点“惨”
总体来看,一季度的餐饮市场仍是“不均衡复苏”,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财通证券研究所视频首席分析师吴文德表示,受到消费购买力观念转变带来的一些影响,当下的环境呈现出脉冲式消费现状,“节假日集中消费,日常相对理性、保守”。同时两级分化的情况更明显,流量越来越稀缺珍贵。
这一点,从近期爆火的现象级餐饮事件、头部餐企公开的财务数据和诸多动作中,以及不少餐饮老板们在日常交流、社媒分享的心酸与血泪……也能随处可见。
强烈的对比正在上演:
一面是,各地排队王品牌依然动辄1500桌的“长龙”、集体开放加盟冲击IPO的头部餐饮、越来越多3.5分的苍蝇小馆被发掘爆火。
另一面是,“没人,真的没人,人到底都去哪了?去年比前年差,今年比去年差,3月底又创了历史新低,没有底线的下跌,直接没有营业额了……”
在“阵亡与分化”背后,越来越犀利、残酷的真相暴露出来:
>贵价、网红的光环,不管用了。
曾有不少人调侃,餐饮行业盛产“顶奢”,从早餐界的爱马仕到烘焙里的劳斯莱斯……但在行业倡导回归本质,消费愈发理性务实的当下,品牌包装的噱头以及网红流量的标签,不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事。
相反地,越来越多消费者从源头上“杜绝光环”,不盲目跟风,选择扎到胡同里寻找苍蝇小馆,从口口相传的味道与品质中建立自己的“红黑榜”。
>头部做副牌,难;老牌做转型,也难。
继湊湊之后成为呷哺集团“殷切希望”的趁烧,可以说是“副牌”中最高调的一个,首次公开业绩时就靠着“月均营收突破250万、全年单店营收预破3000万”的成绩单一鸣惊人。但在烧烤市场高速变局以及年轻人消费心态的转变下,低不下身段的趁烧显然拼不过量大实惠还热情的淄博小烧烤,走向了多地关店和紧缩的局面。
◎晚上7点的趁烧门店
>行业迎来“极致性价比”冲击的当下,大家纷纷用“瘦身”和“低价高质”来寻找新出路,无法快速适应新环境,只一味期盼时代重回3年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追不上曾经的自己”。
>流量“散打”时代,火的有多快,凉的就有多快。
快速激增的门店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的餐饮创业者奔着“赚波快钱”来收割,从去年的竹筒奶茶、淄博烧烤,到今年的天水麻辣烫,“新餐饮人”们直奔金字塔顶尖,一切目标望向“用一个月时间赚3年的钱”。
在短时间内拿下极致的数据,快速吸引市场关注,占据流量宝座。然后,出手、转让……这也直接导致了不少餐饮小白在一片繁荣下盲目入局,接盘“成熟门店”后寥寥几月就陷入生意困局,最终亏本收场。
春天都来了,
餐饮人咋还过得这么惨
无论何时,餐饮都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行业。没有科技、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精尖背景,也没有新消费、互联网行业的风口转折,所见所闻更多是“草根逆袭”、“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
但最近两年中,激增的餐饮店数量,为行业带来了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心酸故事”。
吉林一烧烤老板说,“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是我干烧烤这么多年最不好过的一个月。跟往年比差了一半多。全靠回头客撑着,一个人的店室内5桌、室外5桌,平均日营业额1500左右。”
“一年比一年难,大家都做活动,99元双人餐到处都是,9.9的折扣价也不少。貌似一堆人排队,但都是虚假繁荣,到底赚不赚钱只有老板们自己心情清楚。先卷死同行,再卷死自己。”
◎深圳某日料店,3年猛亏50万
>一位餐饮老炮就对内参表示,“最近几年新增的餐饮店餐饮品牌,或多或少都对行业缺少敬畏、存在误区。”
以往,餐饮人开餐饮店大多有两个前情背景:第一,要么是自身非常热爱餐饮行业、学习餐饮出身,要么是家中有餐饮基因的传承;第二,本身就是“餐饮人”,在大型餐饮、酒店做管理或担任过基层门店的店长等。
大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技术,有团队有客源有资金,或许还有投资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量时间和资源去做行业调研,才会选择接手家里成熟的门店,或者自己创业开店。
“出错的几率是很低的!”
现在,暴涨的新增背后,创业开店的人大多要么是“失业了”、“找不到工作了”,要么手里有些资金想要投资,但又实在不知道干什么,如此才抱着“民以食为天”的心态,安慰着自己去做餐饮。
但只要一上手,就会知道餐饮并不是个随随便便就能做起来的行业。从采购、选材、选菜、上产品、做运营……各个环节涉及颇多,任一变动都将对质量和成本造成影响。自己做,不懂;去加盟,稍有不慎反被割一波韭菜……
“结果可想而知。以前亏本还能赚吆喝,现在亏本连吆喝都赚不到。大部分最终的命运就是把仅存的钱折腾光,甚至负债。”
从去年开始,一些现象级餐饮大事件陆续登场,比如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很多餐饮人脑子一热,立马入局或上新,进入“激进”的状态。这也促使行业“热度提前化”,周期更短,进一步导致了开店与关店的波动加剧。
小结
新增不会减少,倒闭更不会停止,越来越分散的顾客被低价、被好味道、被高品质的产品吸引注意力,形成了餐饮人所面对的生意冷清、营收腰斩的局面。
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故步自封与投机倒把的思想。越是“否定”大环境,越是要躬身入局、放下身段去寻找新的答案。
餐饮依然是富有想象力的行业,但前提是愿意精耕细作、足够专业、足够有敬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