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连锁健身品牌Liking健身宣布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同创伟业领投,国内某知名投资人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智能设备研发和市场拓展。Liking健身天使轮投资来自于创始人徐志岩,以及中路资本、光速创投和同创伟业等,金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
36氪早先报道过Liking健身,这家布局在上海CBD周边的健身房,主推300-500平的小面积场地,并通过App、智能跑步机和智能手环等设备,实现24小时自助健身和用户健身云管理等作用。
和其他24小时健身房不同的是,Liking健身配备了基本的力量器械,并根据面积情况设置一到两个操房,同时配有淋雨室等设备,满足健身用户的全面需求。
而在收费上,主要以月卡、季卡和年卡的形式销售。不同地区的客单价也不尽相同。上海地区的月卡的价格大概在400左右,年卡则在1000元以上。相对以往99元包月的形式,Liking健身的价格相对较高,但服务体验相对较完整。
Liking 健身App
创始人徐志岩向36氪表示,Liking目前已经签约的健身房有40多家,开业的有10多家,其中上海占大部分,而其他大部分店面还在装修阶段。
根据公司目前的运营数据,Liking健身上海地区的月卡续费率在89%左右,大部门店面已经实现回本。徐志岩的解释是,由于单个店面只配备两个健身教练,不配备店长和销售等其他岗位,App智能开锁开电等功能,实现了自助健身,因此人力成本校对较低。而App连接的智能跑步机和智能手环等设备,为用户提供的“云健身”服务,又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徐志岩向36氪表示,“Liking健身其实是传统健身房的优化,或者Anytime Fitness的互联网化”。未来公司将开发出更多的智能设备,主要以提高健身房的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为主。
合伙加盟是Liking健身的主要推广方式,各地加盟商出资,Liking健身提供健身器材供应和智能设备服务,并通过App支付等进行财务等相关的管理。公司还提供10万元贷款等加盟资金,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
不过,加盟方式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产品标准化和品牌质量的问题,Liking健身在统一提供智能设备,因此在服务上进行了很好的把控,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而公司的品牌包装,也统一由总部统一管理,跟传统的加盟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根据公司的数据,Liking健身房单个店面的投资,除去房租在50万左右,因此,按照300平米的健身同时容纳80人,而500平米容纳100人同时健身来算,收回成本至少在一年以上。徐志岩的解释是,加盟店可以通过预售的形式在装修期间收回大量成本,而未来加盟店的开销主要以水电等基本花费为主,人力成本和推广成本较少。
徐志岩表示,未来300平米的健身房会将预售会员人数控制在700个左右,500平米健身房则控制在1000人左右,以保证健身房的服务体验。在他看来,Liking健身房走的是“小而美”的灵活的路径,加盟商的单月利润空间会控制在8到10万左右,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财务的风险。
目前,公司团队规模在70人左右,其中智能硬件和App开发占到40人左右,其他则在运营和招商部分。
相对来说,Liking健身是优化办的传统健身房,并通过智能设备来提升服务体验和用户粘性。加盟的方式则是其主要的推广方式。由于月卡、年卡预售的方式和小面积多器械的布局方式,未来Liking健身仍然要面对的是客户留存度和坪效管理的问题。不过随着健身人口的扩大和智能服务的提升,这些问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4小时健身房36氪曾经聊过不少,乐刻运动,超级猩猩和U24是典型代表,其在课程设置和坪效管理上都各有特点。关于24小时自助健身房领域,36氪将保持持续关注。
我是36氪作者克里斯唐,关注互联网金融和文化体育,坐标上海。欢迎微信交流:Chris199108
京商报讯(记者 刘卓澜 胡静蓉)3月20日,据36氪报道,24h自助台球厅品牌“豆豆台球”已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未名海基金投资。公开资料显示,“豆豆台球”成立于2023年1月,是一家无人自助球房运营商,定位于高性价比的24h无人自助球房,采用会员制+全屋智能模式,以全托管的联营模式进行扩张。
目前,豆豆台球在运营20余家门店,主要位于京津冀、杭州等城市和地区。豆豆台球联合创始人张家辉表示,豆豆台球今年计划开出1000家店,继续围绕京津冀加密,同时开发南方市场。
曾几何时,餐饮是一个现金流充沛的行业,对于融资、上市的需求表现较为冷淡。”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谭海城说。
然而,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不少连锁餐饮品牌纷纷开始传出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近日,又一家餐饮企业传出了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它就是中国最大的日本料理放题(自助)餐厅集团——上井。
人均消费280多元,餐厅多位于高端购物中心,翻台率低于1
上井集团于2004年在上海开始经营上井品牌。目前,上井集团旗下有两个品牌,“上井”为旗舰品牌,“俩俩和牛”为附属餐厅品牌。招股书显示,上井集团只在中国经营业务,共计在中国的18个城市开设47家连锁餐厅,包括35家自营的上井餐厅、11家加盟的上井餐厅及1家俩俩和牛餐厅。
2019年至2021年,上井集团的营业收入依次约为3.25亿元、2.47亿元和3.6亿元;同期,其年内利润依次为4920万元、1465万元、3106.2万元。
除了餐厅,其还在布局零售。
“2020年,为了缓解新冠疫情对餐饮服务行业的挑战,我们与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在上海吴中路的餐厅尝试推出午餐外卖服务。我们正在研发的产品还包括肉类调理包和酱料罐头,计划将零售业务发展成为收入增长的强大动力引擎。” 上井集团表示。
从餐厅选址以及人均消费来看,上井集团的大部分餐厅位于高端购物中心内。2019年至2021年,上井餐厅的人均消费分别为305.8元、275.8元和282.7元。
2019年至2020年,上井集团的平均上座率自每天63%减少至59.5%,主要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客流量减少。后来,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2021年,上井集团的平均上座率增加至每天64.8%。
上井集团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2019年到2021年的同店翻台率在0.6次╱天和0.7次╱天之间波动。这个翻台率在餐饮业内可以说比较低。海底捞餐厅去年总体平均翻台率为3.0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5次╱天。
公开资料显示,为应对行业“寒冬”,海底捞在2021年11月提出了“啄木鸟计划”。截至2021年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在“啄木鸟计划”下永久关闭,32 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海底捞去年11月发布的公告显示,若集团海底捞门店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门店。
招股书显示,上井集团已有扩张计划。
2022年至2024年,上井集团计划依次开设6家、8家、9家自营上井;2022年至2024年,上井集团计划每年分别新开5家俩俩和牛日式烧烤放题分店等。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上井定位在高端餐饮。就中国的餐饮市场而言,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高端人群对高端餐厅是有刚需的。伴随着大健康管理、体重管理、颜值管理三个管理的不断深化,像上井这种走细分赛道高端餐厅路线,是有发展前景的。”
“目前上井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高端定位能否持续,差异化优势能否持续,餐厅的创新升级以及迭代的速度跟质量能否匹配高端人群的核心需求和诉求。”朱丹蓬表示。
资产回报率大幅波动,IPO募资将用于餐厅扩张等
招股书显示,疫情影响下,上井集团的资产回报率由2019年的25.8%下降至2020年的6.5%;不过2021年上井集团的资产回报率由2020年的6.5%上升至13%,这主要由于集团扩大了餐厅网络。
上井集团的股本回报率由2019年的133.3%减少至2020年27.4%,2021年,又增至43.5%,这主要由于2021年集团的年度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增加。
《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度我国餐饮市场规模下滑15.4%,仅有4万亿元的市场,未来资本与餐饮的融合会更为紧密,快餐、火锅、茶饮等高标准化的品类也更容易获得融资与上市机会。
同时,上市融资也是餐饮企业应对行业风险的有效途径。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在2020年,上井餐厅的数量在中国的日本料理放题餐厅市场排名中占据榜首,2020年的收入达2.47亿元,按收入计算位列业内第一名,占日本料理放题餐厅市场份额的0.8%。这也意味着,餐饮行业自身具有准入门槛低,市场分散等特征,即使在日料细分赛道也是如此。
对于本次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上井集团表示:将用于在全国开设新的餐厅,包括上井和俩俩和牛以及发展新品牌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