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爆火之后,上海经典特色小吃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走红。两个月过去,电视剧热度消退,但上海餐饮老店依旧挤满了年轻人。
“年初天天看宝总去上海馆子吃饭,自己也想找时间尝尝地道的本帮菜。趁清明假期,和朋友一起打卡了豫园附近的德兴馆。汤包、熏鲈鱼、狮子头、鸭血汤、蟹粉拌面,选两个套餐,就能一次吃遍老字号的特色菜。”刚来上海工作的武女士听从本地同事推荐,将百年老店德兴馆作为品鉴上海本帮菜的第一站。
2021年以来,德兴馆除了在上海多点开辟门店,也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上架团购套餐、优惠抵用券等产品,触达到更多年轻消费者。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德兴馆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速达130%,用户数同比增速为122.7%。其中,95后消费者占比37.6%。
除了德兴馆这样的百年老字号,还有一批餐饮老品牌因“质价比”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心头好”。据美团发布的《2023餐饮老品牌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美团、大众点评收录十年及以上餐饮老品牌到店团购订单同比增长90%,上海餐饮老品牌团购订单增速高达150%。此外,餐饮老品牌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35%,较2022年增长9%。
“现在外地同学来上海玩,都要去打卡排骨年糕。”在广州读书、家住上海黄浦的郑同学,三月以来,已经带过三批同学游览上海,“现在黄浦区鲜得来门店位置和路线都被我摸熟了,也会主动提醒广东朋友们能否接受辣酱油的味道。”
作为当下最“出圈”的上海小吃,排骨年糕已经成为外地人来上海必吃的一道菜。依靠老字号品牌信誉,鲜得来在美团、大众点评上成为年轻用户打卡排骨年糕的首选。“带朋友去老品牌、老店铺,会更有安全感”,郑同学补充说道。
餐饮老品牌正在年轻人群体中加速“翻红”。一方面,年轻消费者热衷上大众点评打卡品牌老店,沈大成青团、王家沙蟹壳黄、杏花楼豆沙月饼,都已经成为老品牌“爆款单品”。另一方面,在外卖平台寻找老品牌平价食堂,成为年轻市场的新兴消费场景。
“当下年轻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平价消费,老品牌也在顺应趋势做产品、场景创新。”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餐饮老品牌消费结构年轻化、产品多元化,融合即使零售等新业态,积极拓展服务半径和范围,将更高效触达大众消费人群。
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山东人最能“吃”,餐饮收入达3995亿元。广东、江苏、河北位列其后,餐饮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
餐饮收入排行
山东第一广东第二
在中国各省区市餐饮收入排行榜中,2018年,山东省以3995亿元餐饮规模,成为中国餐饮第一大省,同比增长10.9%。传统“美食大省”广东位列第二,餐饮收入达3884.6亿元。江苏、河北居第三、四名,分别达3430.5亿元、3125.6亿元,上述四省均突破3000亿元。
2019各省(区、市)餐饮收入排行(2018财年)
注:数据来源来自于各地政府发布的2018年度地方统计公报
“火锅大省”四川去年吃掉2807.4亿元,仅列第六位。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1101.8亿元、1099.9亿元、1020亿元排在第16、17、18名,其中上海市去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2%,增幅排名在31个省(区、市)中垫底。
前十大省份餐饮收入合计占全国餐饮收入66%,在全国餐饮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得益于地方政府对餐饮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些省市区的餐饮品牌和人才均取得了明显发展。
从各省(区、市)所拥有的餐饮品牌数量来看,广东省位居榜首,其次是上海和北京。结合门店数和品牌数目分析,广东、上海地区拥有较高的品牌打造能力和影响能力。
火锅品类增长迅猛
绿色餐厅认知不足
报告显示,在调查的企业中有47.89%的企业拥有中央厨房,其中拥有1个中央厨房的企业占比80.88%,拥有2个中央厨房的企业占比14.71%,拥有3个中央厨房的企业占比2.94%,拥有4个及以上中央厨房的企业占比1.47%。
拥有中央厨房企业的中央厨房数量分析图
从排名来看,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下,大众餐饮成为市场新的主体。正餐企业前50营业额合计超过1100亿元。火锅品类受市场需求增长及可扩张性、标准化模式,成为餐饮细分中一大品类。2018 年,火锅市场总收入达到8757 亿元,对比 2014 年涨幅超 52%。
此外,在调研中发现,餐饮行业中对于绿色餐厅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企业认为自家餐厅符合环保标准或者有绿色采购环节就是绿色餐厅。
有的企业认为获得了一些社会组织的认定就属于绿色餐厅。行业内对于绿色餐厅的认定尚缺乏权威认证。
↘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7月19日消息,上海市商务委等10部门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本市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明确,大力支持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在沪开设品牌首店,政策实施期间业务增长水平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对上海市消费市场有带动效应的餐饮企业,自2024年以来在沪开设的全国及以上级别的品牌首店,每家门店给予不超过1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一企业不超过50万元。
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