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垃圾分类进入倒计时,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没喝完的奶茶、烟蒂、穿过的袜子……“你是什么垃圾?”别担心,多款App、官方小程序甚至在线网课,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灵魂拷问”。
分类垃圾桶有不同“城市版本”
据了解,各个城市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名称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上海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北京则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这意味着,以后扔垃圾也要分门别类。比如一杯奶茶,按照北京标准,奶茶里的珍珠是厨余垃圾,奶茶杯是其他垃圾,奶茶盖是可回收垃圾。它们需要分别投放在三种垃圾箱里。
按照不少家庭现在的生活习惯,厨房以及每间居室都有一个垃圾桶。如果每个屋子放四个垃圾桶未免太夸张了,其实,有一个分类垃圾桶就足矣。
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袋已经与时俱进,按照不同的城市推出不同“版本”。例如厨房常用的双桶垃圾桶,上海版本的标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北京版本则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原有的垃圾桶足够用,并不需要额外购买分类垃圾桶的家庭,也可以选择购买垃圾分类贴纸或者分类垃圾袋进行辅助区分。分类垃圾袋就格外“注意细节”,例如绿色为厨余垃圾、蓝色为可回收物、红色为有害垃圾、灰色为其他垃圾,避免了人们在家中将垃圾打包完毕,到了倾倒点却无法区分的尴尬。
此外,帮助孩子学习垃圾分类,玩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短视频平台,垃圾分类游戏道具也有了“网红同款”。这类玩具以卡牌形式为主,采取“对战形式”的玩家,需要将不同垃圾牌面的卡牌放到分类的四个垃圾桶中,限定时间内分类正确、数量最多的玩家获胜。升级为语音款的玩具,需要将卡牌插入垃圾桶,并得到错误或正确的提示音。
App识别垃圾 识图功能尚待完善
“你是什么垃圾?”面对没喝完的奶茶、烟蒂、穿过的袜子,这一“灵魂拷问”被网友调侃称感到了被垃圾支配的恐惧。其实,在其他城市实行垃圾分类之时,北京的“围观群众”已跟着经历了数轮“洗礼”。但等到问题真摆在自己面前,难免还是有些困惑。
在北京,各区已经行动起来,向市民发放垃圾分类手册、海报、折页等宣传材料。据媒体报道,考虑到现在仍处于疫情防控阶段,所以发放宣传材料不摆摊、不设点,而是采取流动发放的方式。一旦发现领材料的人开始聚集,立刻散开、换地儿。
还没收到宣传材料的人们,目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求助于智能设备。在苹果系统的App Store,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可搜索到相关App近30款。排名靠前的几款App均可切换不同城市,同时自动切换成所在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识别途径则包括文字、语音、拍照、图片等,满足不同的情景需求。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测试发现,对于日常物品来说,文字和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较高。但图片的识别率相对较低,对物品所在的环境和拍摄角度有一定的要求,一旦面对较为复杂的包装,这一功能会显得无能为力。
官方小程序已上线 宣讲课程5月开课
与此同时,政府官方也推出了同类小程序,可通过微信平台启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全国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目前覆盖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可以一键查询所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同时也可以查看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等内容。使用时,通过文字输入即可查询到所属的分类。未找到的物品可以一键提交,帮助系统进行完善。
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歌华有线推出的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也于近日上线,输入垃圾名称或拍照上传图片,随手可查垃圾类别、如何投放。小程序后台数据库中录入了3000余种垃圾品类,基本涵盖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种类,未来随着查询功能的不断完善,数据库也将不断更新,如果遇到用小程序也查不出来的垃圾,可以通过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的官方微信或微博反映咨询。
此外,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还制作了网络在线宣讲课程,针对不同市民群体分为5个系列,在线课程将于5月1日前后正式上线。据了解,疫情结束后,垃圾分类还将入户宣传,动员每一个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陈斯)
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
写在前面
晚上10点,杭州滨江区杨家墩街的岗亭上,两班巡逻民警互相敬礼交接班。
岗亭另一侧,滨江夜宵“天花板”啦喜街近百个商家灯火通明。
夏夜,这里汇集着人来人往的食客。
食客们流连的摊位前,商户们在火热的夏天忙得热火朝天。
这份忙碌和热闹会一直持续到更深的夜里,甚至持续到天亮。
别人眼里的烟火气,于他们,是生存和梦想的实现地。
这是疫情三年来,这条夜宵街生意最好的一个夏天。
这也是最近几年来,杭州热得最早热得最猛的一个夏天。
深夜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的杭州、凌晨1点、2点,3点的杭州,清晨4点、5点、6点的杭州什么样,你见过吗?
在大多数人休息睡觉刷抖音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为生活为梦想在深夜里奔忙、奋斗和坚守。
大笑或痛哭,彷徨和纠结,沮丧或闪光……是生活的日常,也组成了这个夏天特有的“深夜杭州故事”。
夜巡民警、急诊室医生、深夜直播间的主播、半夜等候生意的出租车司机、赶着天亮要出摊的小店店主……
他们是“深夜杭州故事”里的主角,也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他们无一例外在这个夏天挥洒汗水,有时是为实现一个小小的目标,有时只是日常已经习惯的努力。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第一篇“深夜杭州故事”,走近滨江啦喜街。
7月24日傍晚,在经历了下午的雷阵雨后,杭州再一次出现了晚霞。
晚上7点不到,暑气还未退去,滨江区杨家墩街路已经热闹了起来。
路边电动车差不多停满了,年轻人正不停赶来。
烤串、衢州鸭头、奶茶、花甲、小龙虾等各地美食摊位前,排起了队伍。桌子边坐满了食客,不少桌上摆着扎啤,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新开的奶茶店,店员正在门口招揽顾客。
当晚,我跟着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公安分局民警陈观忠和王怡蔷夜巡啦喜街。
啦喜街不少店营业到凌晨,更有店通宵营业。
深夜这条街上会发生什么?
1】夏日执勤制服湿了又干
晚霞下两位警察的背影刷屏
民警王怡蔷来自滨江公安分局政治处,陈观忠是基层基础大队的教导员,他们这一班要从晚7点执勤到晚10点。
对于啦喜街,两人都是熟悉的。
“啦喜街有些历史了,大家更习惯叫垃圾街。最早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早年这边还都是农民房,都是一些小摊来做夜宵,夜宵摊营业完,地上都是垃圾,也就有了这么个名字。现在啦喜街已经成了规模,周边学校比较多,现在虽然学生放暑假了,但是来吃夜宵的人还是很多。”陈观忠说着他对这条街的印象。
王怡蔷上高中的时候,就去过啦喜街,“当时都是些看不起眼的小摊,但是做出来的东西都很好吃,像蛋包饭、烤猪蹄,味道都很惊艳”。
随着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的开展,滨江公安分局对啦喜街等辖区的夜宵集中点以及酒吧等场所开展夜间巡逻。“这次百日行动,滨江公安全警上岗,确保在夏夜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小吃街、夜宵摊、综合体等,都有民警在,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可以第一时间处置。”
穿戴好反光背心,腰上挂着将近10斤的警用装备,两位民警7点准时上岗,晚霞下的背影真的超飒。
穿行在垃圾街上,两位民警查看着摊位和食客们的情况。
“这么多好吃的,大家吃着,我们看着。”民警开玩笑说。
尽管下午下过一场雨,但是啦喜街走一趟下来,大家的头上已经全是汗。
陈观忠是这已经算好的了:“之前白天温度40℃,晚上执勤,穿着反光背心,戴着警帽,警服湿了干、干了湿。”
2】被撞倒的姑娘和一个走丢的孩子
夜宵街上小意外时有发生
晚上8点多一些,一个接一个小突发来了。
先是距离岗亭几十米处的路口,一个姑娘骑着电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了刮擦,车牌上的“浙”字直接给姑娘腿上盖了个戳。
民警马上赶过去快速处理,姑娘前往医院检查。
刚处理完,又有情况。
“警察同志,有个小朋友走丢了!”一位女士领着一位男孩走到岗亭,“我看这孩子一边哭一边跑,就把他拦住,送到岗亭来了。”
小男孩看起来很紧张.
民警蹲下身子问孩子话,男孩眼睛滴溜溜圆,说不出什么有用信息。
民警安慰孩子说:“放心,我们是警察叔叔,肯定能找到你爸爸妈妈的。”
小家伙情绪有点激动,又要往外跑,民警赶紧哄他,让孩子的情绪稍稍稳定。
不一会,男孩的父亲赶了过来。
“可找到你了!”热心女士看到家长来了,默默离开,名字也没有留下。
“我们在里边买东西等着结账,他自己跑出来了,我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急坏了。看到岗亭这边围着人赶紧过来看看,我一看这不就是我儿子嘛。”爸爸语气挺着急。
男孩妈妈也领着弟弟赶来了,“走丢的是我们家大儿子,今年4岁,刚上幼儿园,我们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玩,一转眼就跑丢了,多亏遇到了好心人和民警。”
民警提醒家长,带孩子外出一定要看好。临走时,小男孩跟民警们愉快击掌。
3】小摊位一天营业额2万
两位阿姨的夜宵街奋斗史
夜越深,啦喜街越热闹。
开了十年的“小强烤猪蹄”摊前十分热闹,不时有人过来点上一单。
老板娘秦大姐,带着洋气的发带,在烤炉前拿着锅铲不停忙。
“这条街名声在外,做餐饮的多,只要肯吃苦,就有机会。我十年前就过来了,烤猪蹄是后来做起来的,现在是我们店里的招牌。”
秦大姐说,小店从早上10点营业到凌晨,她一天睡不了多长时间。
夏天守在炉子前很热,不过付出也有收获,这个夏天,生意好了很多,一天营业额能有2万元左右。
“砂时记”也在这里开了10年。这家的招牌是蛋包饭。
开店的林大姐,被老客们称为“蛋包饭阿姨”。林大姐70后,老家温州,“这家店最早是我儿子开的,当时儿子高中毕业,想着开一家料理店,家里支持。哪里知道开了才两周,他就准备出国留学了,这家店就由我管。”
林大姐供图
回想在啦喜街的这十年,林大姐给自己的总结是收获了一种别样人生。
开店前,林大姐是位全职妈妈,“从小我带儿子,在吃的方面都很注意,尽量挑好的食材,给儿子吃得健康些。那时候也想过,要是有天能做给别人吃也挺好的。2012年‘砂时记’开业,一开始真得很苦。”
林大姐说,小店最早在小弄堂里,只有12个平方米、8个位子。每天早上6点钟起来一直做到凌晨2点,一天就睡4个小时。
“五六点要去菜市场买菜,我在那里属于不受欢迎的顾客,因为我很挑,肉、虾这些我都挑最新鲜的买。”买完菜,要接着准备料理,“有的肉、酱汁要炖2个小时,这样才有味道,忙活一下就快到10点了。”
一整天跟打仗似的,菜单一点点琢磨,有时儿子也会在国外远程指导。
十年前的啦喜街人气很旺。
“我的店天天有人来排队,很多都是附近的学生。店里招牌就是蛋包饭,晚上有顾客会从城西城北开车过来,进来跟我说:阿姨,我们开那么远过来的,再给我们做几份吧。”
林阿姨供图
林大姐守店有她自己的方法。
她有项技能,有学生第一次过来吃,她就能记住。“第一次来我会记住他能吃多少饭,等到第二次来我就知道该加多少饭,确保能吃饱吃好。”
开店10年,小店换过两次位置。
中间一次,很多老顾客都找不到,生意也受过影响。
“2016年5月搬到了现在的位置,疫情以来努力坚持了过来,好在老客一直没断,很多学生会专门来找‘蛋包饭阿姨’。”林大姐告诉记者,十年开店,和很多学生都成了朋友。小店也成了大家情感寄托的一个去处。
“有孩子会跟我说:阿姨,我失恋了。也有孩子会来分享:阿姨,我有新男朋友了。当年的学生很多成家立业,在杭州工作生活的,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来,孩子多的时候,感觉店里就像幼儿园。”
这些是开店赚钱带不来的满足感。
大姐说,儿子在国外,疫情不太回得来,店里的这些老客,给了她另外的感觉,“就好像一下子多了很多孩子一样”。
晚上10点,民警麻展勃、辅警来剑到岗亭,和王怡蔷、陈观忠换班。
啦喜街后半夜的守护,由他们来进行。
7月25日凌晨2点,啦喜街的人流渐渐退去。有的摊位上还有客人聊得正嗨,有的已经准备打烊,有的还会继续营业到清晨。
两三个小时后,我们会迎来新的一天,可能会有朝霞,可能会有烈日,也可能会有大风和雷雨。
唯一不变的是,这个夏天的奋斗不会停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海施行垃圾分类进入第四年,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数量前段时间又上热搜引发争议。
有网友称,“自从搞了垃圾分类,上海的垃圾桶就集体消失了”,“共享单车车筐就是垃圾桶”;有人不理解,“垃圾分类就分类,撤桶干什么”;还有网友质疑撤桶是“一刀切的做法,这是不是有点懒政了”。
同时,部分网友表示,“没有垃圾桶后,街道整洁多了,不然垃圾桶周围丢得乱七八糟”;也有人在评论区给出建议,把垃圾带回家,或者找便利店、地铁站丢弃。
垃圾分类虽好,但撤桶有必要吗?找不到垃圾桶,街头乱丢的垃圾变多了吗?这种“不便”能否倒逼市民形成“垃圾不落地”的观念和习惯?
上海市人大代表曾指出,减少或取消公共场所垃圾桶并不能减少源头垃圾产生的数量,还会给市民造成不便,间接破坏了环境卫生,建议适当增加垃圾桶数量并优化布局。
而环保人士认为,环境变好必然会有一些小的代价,垃圾桶减少带来的不便是促使人们改变观念和行为的契机,从社会成本、管理难度上来说减少垃圾桶是必要的。相关部门在减少垃圾桶的同时,应当进行告知和行为引导,优化服务弥补不便。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在做客“2023民生访谈”中表示,将按照动态优化调整全市废物箱的设置,提升公共区域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街头的垃圾桶好找吗?
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各区多条路段,观察垃圾桶设置现状。
在杨浦区永吉路(靖宇南路—双阳路段),沿街有各类商铺、学校和居民区,花坛边设有休憩座位。
永吉路有零星垃圾。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记者走访发现,500米路段没有垃圾桶,但有一处社区垃圾回收分类站;当时沿街有2名环卫工人,一人推着垃圾车清洁,一人提着垃圾夹和袋子捡垃圾。下午四五点放学时间,不少学生手里拿着零食,沿街有一些口罩、奶茶杯、食品包装袋、烟蒂被丢在地上。
静安区茂名北路,附近餐饮店众多,人流量大,沿路不太容易发现垃圾桶,不过街面干净。在通往茂名北路的地铁14号口、与威海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记者各发现一个垃圾桶,紧邻的12号线地铁站台、站厅也均有垃圾桶。在附近的吴江路美食街,垃圾桶“藏”在地铁4号出口附近,不是那么显眼,近期这里有美食市集,许多商家都在摊位准备了篮筐作为垃圾桶。
威海路与茂名北路交叉口的垃圾桶。
全长3.3公里的四川北路有14个垃圾桶,均设在公交站台。记者走访的中山北路、南京西路、黄兴路等地铁站,刷卡进站后,站厅和站台都能找到垃圾桶,通常在站台中间靠立柱的位置。
记者观察发现,市民游客走在街上产生的垃圾主要是餐巾纸、奶茶咖啡杯、饮料瓶、烟蒂和其他食品包装,奶茶咖啡有时会有残余,大多被直接丢进垃圾桶。
早在2019年,上海加大了对公共区域废物箱优化调整的力度,多个行政区公共区域的废物箱数量比以前减少了近一半。
根据2019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废物箱的设置应结合道路和公共广场人流特征及生活垃圾产生特点,同时设置位置应既方便生活废弃物的投放,也方便分类收集和运输作业。
4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在“2023民生访谈”中透露,2019年,上海全市有公共废物箱6.2万个,到2022年上半年,全市废物箱数量削减到3.6万个,到2022年年底,废物箱优化增加到3.8万个。
为何街头不设湿垃圾桶?
吴江路市集,商家在摊位边摆放篮筐放垃圾。
与小区的四分类垃圾桶相比,街头的垃圾桶分类也更少。
上海公共区域垃圾桶主要分为干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桶,部分可回收物投放口已升级改造为扁口或圆口,以减少垃圾混投。
在走访中,记者随机查看了一些可回收物桶。四川中路香港路公交站的可回收桶内除了一根串签,主要是纸杯、塑料瓶;宁波路的可回收物桶为空桶,丢弃物都在干垃圾桶;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交叉口的可回收物桶(投放口未改造)、中山东一路的可回收物桶(投放口已改造)存在垃圾混投,有废弃纸巾和塑料包装。
记者在街头随机查看了部分可回收物桶的垃圾。
街头是否应该增设湿垃圾桶?
环保专业人士郝利琼说,公共场所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市民游客很难有效进行垃圾分类,几乎都是混合垃圾。即便另设湿垃圾桶,也形同虚设,环卫部门后续也无法将其作为湿垃圾进行收运,反而会招来更多的挑战和质疑。不过,在美食街、夜市等大客流的餐饮地段,湿垃圾产生较多,可以考虑放置湿垃圾桶。
她倡议,市民游客尽量减少在街头吃东西,或者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带回去,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是惯例,“吃不完的东西带回家,吃剩的果核也带回家,渐渐形成习惯。每个人可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人们的习惯改变了吗?
餐巾纸丢弃在共享单车车筐和地上。
但走在上海街头,人们或多或少遇到过这些情况:喝完的奶茶杯拿了很久找不到地方扔,街头的共享单车车筐里有餐巾纸和塑料瓶,甚至是几包垃圾被丢在街角……
2019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和小区“撤桶并点”的目的类似,上海公共区域废物箱的逐渐减少,是为了制造“不方便”,让公众逐渐养成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和减少垃圾产生量的意识。不设置湿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是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引导市民将湿垃圾和有害垃圾就近投放到社区的集中收集点或专业回收处置渠道,提升收运处置的效率,降低垃圾收运处置的成本。
2019年社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后,郝利琼团队发现,有些居民会把垃圾投入公共垃圾桶。如果街头垃圾桶很多的话,不想分类的居民就可以任意丢垃圾,所以她当时建议市政部门减少小区周边的垃圾桶。
郝利琼说,“不方便”之后,市民会注意小区垃圾投放时间,而非一股脑扔到公共垃圾桶;游客也会意识到,扔垃圾是有条件的、有成本的,而非想扔就扔,这对于尚未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市民也是一种提醒,一种文化的传递。
郝利琼认为,垃圾桶减少是上海垃圾分类的成果。这是为了降低社会成本、优化分类管理,“整个市政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为了街头的垃圾分类而派专人值守或手工分类,正如小区撤桶也是为了降低值守的成本。在垃圾分类管理更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垃圾桶都很少。”
中山东一路的废物箱。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杨建忠认为,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上海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科学管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减少或取消公共场所垃圾桶并不能减少源头垃圾产生的数量。基层调研时有不少居民提出,公共场所垃圾桶过少,“丢垃圾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杨建忠表示,生活垃圾产生的多少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减少或取消垃圾桶只能改变垃圾的流转路径,而不能减少垃圾总量。“手里拿一张污秽的餐巾纸走几条马路找不到垃圾桶,这不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建忠表示,由于垃圾桶过少或者分布不合理,当手中垃圾扔无可扔之地的时候,大部分人还能揣在兜里带走,但是总有一部分人随手就扔掉了。
“撤桶甚至没有桶,是个提升公众意识的好机会,也有助于垃圾分类的推进,将垃圾分类的工作锁进一个小的闭环,更利于监管和宣传。” “捡拾中国”发起人王子人指出,“但是在撤的时候,没有告知也没有说明为什么撤以及希望大家怎么做,在意识层面大家完全是空白,所以就会不知道怎么做,也就会形成垃圾到处漂流的现状。”
未来该如何优化?
“靠‘堵’的办法往往弊大于利。” 去年,杨建忠提出科学配置公共场所垃圾桶的建议。
他提议深入调查研究,有关部门应根据人流量等变量,建立模型,对垃圾桶的配置密度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测算,出台指导性意见。当增加垃圾桶桶数量,并优化垃圾桶布局,垃圾桶应分布于人流交汇口,例如重点分布于地铁口、公交站、停车场、十字路口等等区域。加强对垃圾桶的网格化管理,做到责任到人,确保及时清理,保持干净整洁。
当时,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答复为“解决采纳”。经过调研优化,到2022年年底,上海全市的废物箱数量较上半年增加了2000个。
保洁员在清理地铁站的垃圾桶。
在郝利琼看来,许多上海市民已经在三四年间逐渐适应垃圾桶少的现状,但外地游客来沪确实会不适应,怎样让这些游客感到方便是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她提出了一些设想:宣传和提醒非常重要,比如在火车抵达上海站时告知乘客,上海的垃圾桶很少,主要设置在哪些地方;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发一个垃圾桶地图;在垃圾桶上设置提醒“还有500米才能找到下一个垃圾桶”,告知路人有垃圾请尽快扔掉;为游客提供美观便携的垃圾袋,游客可以在车站等地扫码免费领取一个垃圾袋,垃圾袋需要具备至少2个格子以便干湿分离,扫码是为了避免短时间内重复领取。她还建议市民应当具备互助精神,了解哪里有垃圾桶,如果遇到游客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者。
4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表示,将按照三个原则动态优化调整全市废物箱的设置,提升公共区域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跟市民出行路径相匹配的原则,每个公交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一定范围内将设置废物箱,方便市民上下班出行中简单投放随身垃圾需求。
二是跟人流数量密度相匹配的原则,在过街横道线进出口根据人流量实际情况增设废物箱,同时在公共广场、街心花园、开放绿地等人流密集的场所选择适宜的位置,优化废物箱的设置。
三是跟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原则,到去年年底,上海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将近2.2万组,今年继续推进优化道路公共场所废物箱投口二次升级改造工作,引导市民群众正确分类投放。
海报设计 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