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馋嘴、火辣的性格,和酸辣粉是不是很搭?女生们变得更美了,但酸辣粉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还停留在学校门口的街边小店吧,而且食品安全、餐饮环境和颜值还都不太在线。
36氪获悉,近日新消费品品牌「王辣辣酸辣粉」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资方为挑战者资本、安赐资本,本轮融资将用于店面扩张、线上线下供应链完善及品牌传播。
在王辣辣酸辣粉的经营中,我们发现,有这么几点特别之处:
1、它从海外景区网红店起家,回国后走向社区、商圈店依然有生命力。
2、在口味正宗的基础上,做小吃店的升级。
3、先线下、后线上,以“女性成长”为品牌文化内核。
2015 年王辣辣先在泰国开始做线下店,次年回国开店。2017 年开始做线上电商销售,以微信社群电商为主。
至今在泰国普吉海滩、芭东海滩的游客打卡胜地有 2 家网红店,综合日均消费 300 人次,客单价在 35 元左右。店铺设计为当地传统的古兰纳风格,方便游客拍照、传播,形成品牌传播和声量。据创始人 & CEO 王曼娜介绍,泰国的人工成本较低,净利润 50% 左右。
国内目前在北京合生汇、悠唐购物中心、和百子湾有商圈、社区店 3 家,面积在 50-120 平米,综合日均消费 700 人次,客单价 30 元左右,客单价相同,但人工、租金成本更高,利润率则在 30% 左右(以此推算,单店月盈利达数万元)。
小吃是个大赛道,它在所有品类门店数中排第一,占餐饮门店总数的 1/3。其进入门槛较低、刚需特征明显,但同时意味着竞争压力极大。在餐饮业结构过剩的市场化环境下,餐饮业以每年 70% 的比例洗牌。但王辣辣却能从海外稳步扩张到国内,有哪些经验?
创业早期,王曼娜在供应链和标准化上做了不少功夫。
为了保证口感一致,在产品标准化上,王辣辣酸辣粉做了「真空速食包统一配比」,门店稍作加热处理,配以当地采购的生鲜食材便可上桌。
据王曼娜介绍,王辣辣的调味料包由三十多味香料熬制,配方采购自重庆老师傅的百年火锅底料配方;粉条为鲜粉条(湿粉)真空包装;大多数竞品配的黄豆为普通包装的炒制干黄豆,王辣辣则用了 10g 真空包装的油炸黄豆;还配有新鲜的真空包装肉末。
在门店标准化上,显性来看,王辣辣在品牌 VI、店面形象上做了传统街边店的升级。隐性方面,它采购了 SaaS 系统,做管理流程、采购流程及门店服务、运营的 SOP。
其次,从餐品到场景,满足个性化消费。除了经典口味,王辣辣还开发出了肥肠、骨汤、还有冬阴功等口味的浇头。不同场景,门店的餐品组合也不同,王辣辣研发了上百个 SKU,各个门店挑选上架 20 多个 SKU,比如景区、商圈店配有饮料、炸串,社区店则配有烧饼等。
此外,王辣辣的社群也在店铺扩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了解,其泰国的第二家店就来自微信群的一次众筹。王辣辣现有 100 多个粉丝群,总量有 1 万多人。
据王曼娜介绍,这批王辣辣酸辣粉的死忠粉,大多为 20-30 岁的女性,有不少是年收入过亿的网红、微商。她们独立、火辣、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公司极少在群里发酸辣粉相关的内容,而是做女性成长、创业、变美相关的分享活动。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查,有 94.7% 的消费者会为了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口味去一家餐厅消费。如此王辣辣突出单款爆品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复购率。而酸辣粉的口味本来就有攻击性,容易形成强烈的味觉记忆 —— 这和“当代女性的自我实现意识”有强关联。
从一碗酸辣粉起步,把品牌文化落在女性成长,这是王辣辣比较特别的一点。
王辣辣粉丝群「少女粉丝天团」前排右起第三位为王曼娜
目前王辣辣电商起步刚三个月,出货量在百万元/月、复购率达 40%。两款颜值派产品售价 18 元、28 元,销售渠道主要是微信群分销。规划中,除了推动电商,2018 年王辣辣预计再开 10 家直营店,100 家加盟店,国内和海外同期放开加盟业务,海外店将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东南亚的热门景区,国内店将主要集中在商圈、步行街和社区。
据统计,2017 年我国 20-35 岁的消费者贡献了 74% 的餐饮消费。据餐饮老板内参预测,未来数年,面向年轻客群的消费升级,依然是维持上行商业收益的关键现金流,时尚、健康、品质将直接带动单次消费容量。
国内类似定位的餐饮品牌还有伏牛堂、西少爷等。伏牛堂定位于日常餐食,相对于小吃拉高了有效营业时间和客单价;西少爷则专注于肉夹馍,同样有爆款小吃的属性,据此前数据,通过外卖其月坪效保持在 6000—8000 元之间。对比起来,王辣辣的线上线下渠道、产品策略以及运营效率还有待提高。
王辣辣团队现有 70 余人,创始人 & CEO 王曼娜有数年媒体从业经历,有品牌策划及电商创业经历。
—————————————————
注:我是36氪茉小莉,交流可加微信 Spontaneous-Literary,劳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京男子发文炫耀自家存货,连浴缸都装满蔬菜了,遭网友们吐槽
有了上海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多年防疫的经验,这次北京人更加胸有成竹的应对疫情,不少人一听到消息,便去小区门口超市大肆采购了一番,北京人还是很有效率的。
最近北京男子张福林在网络上发文炫耀自家存货,张福林家里的存货堪比菜市场,连浴缸里都装满了蔬菜,这种奇葩的囤货方式,很快就意外走红,遭到了网友们的吐槽,有网友表示:“劝你善良,有必要搞这么多吗?”
< class="pgc-img">>北京男子张福林发文中晒出的冰箱存货让人大吃一惊,只见冰箱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冷冻层塞满了用袋子装的鸡鸭鱼肉,还有一层装门迎来存放鸡肉,张福林表示去菜市场买了40斤猪肉,然后放进了冷冻层进行冷冻。
每次要吃的时候便可以拿出一小块来解冻,这么多的冷冻肉,够吃1个月了,不需要再去人群聚集的超市买肉了,这样便可以减少自身风险。
< class="pgc-img">>除了家里的大冰箱被各种食材塞满了之外,张福林家中厨房的地上又是摆放了各种各样的蔬菜食材。
有大蒜苗,西葫芦,丝瓜,芦笋,莴笋,紫薯,青椒,花菜,四季豆,油麦菜,胡萝卜,洋葱,西红柿,土豆,西蓝花,广东菜心等各种家里人爱吃的蔬菜,全部用袋子装着,放在了厨房的地上。
为了能够让蔬菜存放时间更长,张福林还在网络上买了一个喷壶,就像养花一样,每天给蔬菜喷洒一点水分。
< class="pgc-img">>厨房里摆满了蔬菜,其实大部分人家里都会这样做,但是在阳台区域也堆满了蔬菜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张福林解释道:“全家一连4天,每天早上都去菜市场买了一堆菜”,厨房那一堆是他买的,阳台这一堆是父母买的,父母爱吃茄子,香菇,菠菜,芹菜,空心菜,韭菜等这些叶子菜。
厨房里有一大堆蔬菜,阳台上也有一大堆蔬菜,已经算是存货非常多了,但是张福林还是很紧张,没有安全感,于是在晚上洗澡时突发奇想。
< class="pgc-img">>何不将家里的浴缸拿来放蔬菜呢?
浴缸里可以放少量水进去,然后将蔬菜的头放在水里,这样便可以将蔬菜的存放时间延长很多,存储更长久。
于是第二天,张福林便去菜市场买了不少的蔬菜,放进了浴缸里,直到整个浴缸都放不下了,这才停止了买菜的行为。
< class="pgc-img">>有了这么多的蔬菜,张福林终于有了安全感,但在网络上看到有上海的网友建议多买一点矿泉水,紧急时候水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张福林开着车去超市买了10箱矿泉水,而且都是大桶装的,矿泉水重量可不轻,搬运这10箱水让张福林忙活了一下午。
宅家不出门,看剧成了最大众的娱乐,于是张福林又去超市买了不少的零食,光看剧可没意思,嘴巴里总得吃点东西,躺在沙发上,一边吃零食,一边追剧,这样的日子才更幸福。
买了小时候爱吃的不二家棒棒糖,辣条,虾条,咪咪,麦丽素,多味花生,还有不少的糖果,零食保质期长,不容易坏,张福林可是买了不少的量,满满两大箱子放在家里。
“家有余粮,心中张狂”,张福林看到家里这么多的存货,忍不住为自己点赞,发文炫耀了一番,自称“北京存货天花板”,没想到却遭遇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吐槽。
张福林想不通,为何会这样?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以食为天,食以锅为器。
人类社会繁衍到今天,火和锅提供了安全的食物保证。四川人更是把火和锅结合在一起,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火锅”。在铁锅被发明前,智慧的古人以泥土为原材料,发明了砂锅(陶锅)。宜宾高县、叙州、珙县一代,山区的古人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柴力,方便取食,发明了“明灶式”砂火锅,因其原料为泥土、纯手工、在土炕上烧制而成,故得名“土火锅”。
“土火锅”集柴灶、烟囱、砂锅、菜盆、汤钵为一体,属于火锅中的“汤锅”类型。“土火锅”的准确历史目前无从考证,但曾一度是川云交界地区家家户户“年夜饭”中最重要的一道菜品,锅中煮鸡鸭肉、猪蹄等,配金钩墨鱼提味,柴火慢煨至肉香扑鼻,满堂皆香。
“土火锅”的砂锅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宜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40年土火锅的黄丙学,是这个古老技艺唯一官方认证的传承人。
土火锅烧制过程。(受访者供图)
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黄丙学在传统土火锅的基础上,研发制作了在气灶上用的砂锅、两用锅,鸳鸯土火锅、多味土火锅等新品种,如今夫妻仅靠制作土火锅,就能年入30万元。
暗灶明窑 土锅出炉满堂红
4月22日上午9点,距离四川宜宾高县县城不远处的南广河边东升村,一个很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热浪逼人,59岁的黄丙学戴着护目镜,正挥汗如雨地忙碌着。此时天色尚早,室外温度不冷不热,分外宜人。但黄丙学所在这个院子,却让人感觉如同进了蒸笼,异常炎热。
土火锅烧制过程。(受访者供图)
仔细看才发现,脚前方有两个散发着热浪的碳窑,烧过的碳渣堆出30公分高,窑中心一个泥制的罩子倒扣,伴随着呼呼风响,能看到泥罩和碳渣之间的缝隙中,透出火红火红的亮光,即使在白天也非常显眼。黄丙学用铲子铲了半铲碎碳覆盖到空出的窑心,用铲背将碎碳使力拍平。抬头从土窑上方的晾架上,取下一只做好的土锅,头下脚上倒扣在窑堂中心。
眼看着新放上去的火锅开始慢慢被烧红,黄丙学把一根竹杆的一头搭在窑后方铁钩子上,一头握在手里,竹杆中部钩住泥罩上方的铁钩,手一用力,泥罩被迅速抬起来并倒扣在旁边正在烧制的土锅上方,将其罩住。此时,一直被罩着的窑堂露出“尊容”:一只被碳火烧得浑身通红的土火锅呈现眼前,看上去比碳火更夺目耀眼。
土火锅烧制过程。
黄丙学告诉红星新闻,这是土火锅制作的倒数第二道工序:烧制。跟以前农村烧制土瓦、土砖把泥坯埋入地下(或半地下)封闭烧制有所不同,土火锅的烧制是暗灶明窑,即灶堂在地下看不到的地方,而窑在地面上,窑堂随着碳渣越堆越高。需要烧制的土火锅不是装窑后集中烧制,而是一锅一窑单独烧,几分钟内烧制完成。
土火锅烧制过程。(受访者供图)
天然上釉 树叶油脂似银粉
黄丙学制好的土锅泥坯,通体泛着灰黑色的光,原因是他用于制作土锅的泥,来自于煤矿的矿坑,泥中还掺入了三成的碳渣粉。“这些泥是在煤碳最下方的矿床上采挖的,与煤碳相伴相生,但是煤碳是坚硬的石头,它们则最终软化成泥土。”黄丙学在制锅之余,要骑着三轮车到高山矿区寻土。
这些泥土经地质工作人员辨认,实为页岩。它们没有暴露于风雨,深埋在地下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地方,因此没有化肥、农药残留,应属“原土”。黄丙学把它们称为特殊的“砂锅土”,其土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揭开泥罩,经过烧制的土锅像一尊正在燃烧的雕塑,黄丙学用一个长铁钩,钩住土锅的把手,快速将“火锅”从通红的碳窑拽进旁边的地下“釉孔”,并盖上孔盖。一瞬间,有白烟从釉孔中冒出来,孔上的水槽滋滋冒着热气。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孔顶层外沿的水槽里,泛着一层银闪闪的油光。
土火锅烧制过程。(受访者供图)
在黄丙学的库房里,制作完成的成品土火锅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像银粉样的物质。乍一看,感觉像是刷上去的银光粉,与泥坯烧出来的土陶区别明显。直到观摩了黄丙学制作土锅的过程,红星新闻记者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就藏在不起眼的釉孔中——土陶锅上的银色是一层釉,而这层釉是在地下釉孔中“上”上去的。
黄丙学所谓的釉孔,是两排共四个从地里挖出的圆孔,约有80公分深,口窄中宽,有点像泡菜坛。孔口外沿还有水槽,槽中关水,再上面是可以移动的孔盖,盖子底边淹没入水,空气无法进出。盖子一盖,孔内就形成完全封闭的小环境,连热气都出不来,因为水把缝隙都封死了。
“我们在釉孔里放的是干燥的香樟树叶,烧透的土锅放入孔中,上面封死,樟叶在密闭空间燃烧,其油份无法向空中弥散,只能咐着在土锅上,这就是银釉的由来。”黄丙学告诉记者,这种植物釉,是高县土锅一直采用的,他的老师用的是杉木叶,后来附近杉木枝丫被砍光了,又采用过柏树叶、桉树叶等,现在他用的是香樟叶。
手工制作 15分钟土火锅成形
黄丙学制作土火锅的工坊,他自称“土得掉渣”。工坊原在高县县城边,后因城市扩建,他不得不迁址。最终在距离县城不远的村子,租了一幢土坯房。
“土房制土锅,土到一家了。”黄丙学把堂屋改成车房,偏院挖窑、釉孔,正房两间用作仓库,水泥院坝充作晒场堆晒从煤矿里起出来的深层页岩原料。
深矿页岩经日晒或风干,会碎化,再经碾压成粉,和水搅拌成软泥。黄丙学的工位,在进堂屋右侧的墙下,一张小板凳、一个车盘、一把竹刀、一撮稻草刷,就是他的制锅工具,全都是他自己做的。黄丙学工位的右手边是泥柱,左手是碳沙。
黄丙学的制锅车房
制锅时,黄丙学像用手薅草一样薅几把泥,先用双手揉成球,用力砸在车盘上,拳掌并用锤成泥饼。然后将泥饼摊铺在穹窿状的模子上,继续延展泥饼,使之将模子覆满。
将覆盖泥饼的模子翻过来放入锅形的“钵子”中,保持正中位置,中间缝隙以碳沙填充,用力压紧实,转动车盘收边,土锅主体泥坯在模子和钵子中间成形,放到一边待风干(冬季需要生火升温)备用。第二步是制作土锅底座,同样有模子,取泥塑制,晾晒风干,基本与制锅坯相同。
一块黑泥,在黄丙学手里秒变成锅。
第三步是取风干后的锅坯置于车盘,以泥制作火锅的火杆(既是灶堂装燃料,又是烟囱排烟),此时的锅坯并非完全干透,主体仍湿润柔软,可塑形。泥塑的桶形火杆与锅坯连成整体,再风干加底座、锅盖、锅把手、盖把手……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从黄丙学取泥开始,到整个土火锅泥坯完全成形,手脚并用,相互配合,全程约15分钟。
再加之烧制、上釉时间,一只古法“土火锅”的制作工时约30分钟。
三代传承 土火锅技艺后继乏人
今年59岁的黄丙学,是土生土长的高县符江镇东升村人,做了40年土火锅。他的授业恩师是其岳父刘丙方。据高县有关史料记载,远在明末清初,当地人就用泥制烧陶的土砂锅作为煮食器皿,“土火锅”又是一道菜,成为四川、云南交界地山区农村年夜饭上的必备“硬菜”,连锅带菜流传至今。
因土火锅的锅体实质为土陶,自古以来只适合烧木柴,连碳都不大适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陶制明灶火锅逐渐被更加经久赖用的金属材质锅体取代。“金属锅使用寿命长,适合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对土火锅冲击特别大。”宜宾餐饮界一位老厨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由于古法土火锅制作生产技术难度大、学艺时间长,匠人只能久坐躬身制坯、冒热烧陶,冬天还得给锅坯升温除湿,特别辛苦。加之市场受金属火锅冲击,土火锅销售市场一度陷入低迷,经济效益不佳。到了黄丙学这一代后的年轻人,基本已不愿再学这门手艺,制作技艺后继乏人。
冬季制锅过程。(受访者供图)
黄丙学祖传三代制作土火锅,岳父刘丙方做了近40年火锅;岳父的师傅是岳父的父亲,老人家从十多岁开始做土火锅,70多岁去世,做了将近60年。“我们家三代人,做了140年土火锅,手艺不能在我这里丢了,但是传承人面临难题。”黄丙学告诉记者,他教了多个徒弟,但因为场地等多方面的原因,徒弟们大多数都在外打工,没有继续从事土火锅制作。
市场复苏 老工匠制锅年入30万
古法土火锅沉寂近十年后,在2010年前后迎来“生机”。
就像石磨豆花和机制豆花不同,人们慢慢发现,金属土火锅和土陶砂锅的古法土火锅仍有不同。同样的食材佐料,熬出的汤汁、煮出的菜,味道不完全相同。“从营养角度,土陶砂锅优于此后面市的锑锅、铝锅、不锈钢锅等。”前述厨师称。
据高县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土陶火锅销量是2006年的五倍。2009年10月,成都一个开日杂店铺的老板亲自赶到高县,寻访到黄丙学后,直接订了600个土陶锅。2010年2月20日,春节前,所有火锅销售一空。第二年,光这个老板就订了1200个土火锅。此后,黄丙学制作的土火锅慢慢走向全国,甚至远销到海外。
至今,黄丙学都没有自己的销售店铺,他的土火锅也未在市场上销售。“基本都被全国各地的餐饮企业、饭馆酒店订完了。”原来看上不父亲手艺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成都,现在看到土火锅这门手艺重放异彩,黄丙学的儿子也准备辞掉在成都的工作,回来接手父亲的产业。
目前,黄丙学的工坊,制作土火锅还基本靠他独自完成,妻子负责帮忙打下手。以往年为例,春节过后,正月初十,夫妻俩就会开工,每日在工坊制锅,风雨无阻,每日固定生产10个锅。而到了下半年,订单猛增,必须加班加点,每日生产20只锅。除去所有开支,平均每个锅的利润在60元左右。如此算来,黄丙学夫妻仅靠制作土火锅,年入30万元。
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黄丙学在传统土火锅的基础上,研发制作了在气灶上用的砂锅、两用锅,鸳鸯土火锅、多味土火锅等新品种,“希望能将古法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走近土火锅。最好能形成产业,方便游客观光体验,并最终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黄丙学希望年轻人们能沉下心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摄影报道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