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歪果仁”:在青藏高原追逐诗与远方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华社西宁6月19日电 题:“歪果仁”:在青藏高原追逐诗与远方新华社记者央秀达珍、白玛央措青藏高原——雪山冰川起伏,草原大漠无

华社西宁6月19日电 题:“歪果仁”:在青藏高原追逐诗与远方

新华社记者央秀达珍、白玛央措

青藏高原——雪山冰川起伏,草原大漠无边,自然奇观令人惊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广袤土地,以其独特神奇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探秘。

五湖四海的外国人(中国网民戏称为“歪果仁”)上到高原,或旅游观光,或留学互访,或商贸交流,或科研合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人不远万里扎根高原,从参与医疗救援到助力脱贫攻坚,从热衷体育教学到创新当地美食……他们在号称“山宗水源”的世界屋脊,追逐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漂洋过海来“看”你

打开鞠瑞欣的微信头像,眼前是一张暖心的合影,画面上她穿着白大褂咧着嘴在笑,身边的藏族妇女怀里抱着宝宝。“这是我的病人,她时常抱着孩子回来看我。”鞠瑞欣说。

这位高鼻子、大个子的瑞士女医生,是青海红十字医院妇产科技术总监。2007年,她和丈夫乔纳森通过医院外国专家引进项目,受邀来到青海。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医疗水平与内地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现在更多农牧民选择在基层或省城的医疗机构分娩。农牧区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渐解决,我能感受到这里正变得越来越好。”鞠瑞欣说。

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工作。仅青海红十字医院,先后有产科、耳鼻喉科、急救培训等多个科室引进13名外国专家,开展的一系列先进技术项目,惠及无数当地患者。

黄南馍馍、玉树酥油、循化辣椒、祁连黄蘑菇……当地特色美食总会出现在她家餐桌上。而鞠瑞欣的拿手好菜——牦牛肉炒黄菇则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喜欢比萨、牛排,也喜欢手抓羊肉和面片,都是家的味道”。

对青海当地美食痴迷的还有来自荷兰的安可悦。“老板,来碗‘二细’,少放辣椒!”午饭时间,安可悦下楼吃碗牛肉面,又回到工作室冲杯咖啡,等待下一个来访者。

35岁的安可悦曾在荷兰做过7年的心理咨询师。如今,安可悦在西宁创办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在青海,这样的心理咨询室并不多见。

除牛肉面,安可悦还喜欢用牦牛肉做意大利面吃。她笑称自己是青海的旅游推广大使。“我总是向朋友们介绍大美青海有多美,这里有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也有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还有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在高原追求“绿色梦想”

在距离西宁市30公里外的总寨塬高原型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摩根正在采摘打包五颜六色的有机蔬菜——瑞士甜菜、墨西哥泡椒、罗勒、荷兰豆……准备送往客户家中。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场长大的摩根,一直有个“农场梦”。摩根记得自己在蔬菜大棚工作之初,周围村民总会三三两两探着头,“洋老外咋跑到这儿种地呢?”久而久之,当地村民与这位“洋农民”熟络起来,还有村民受雇于摩根的有机蔬菜基地,负责温室日常打理。

“青藏高原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地区之一。这里空气清洁、水质纯净、土壤污染少,能在市郊办一家有机蔬菜基地,对我是挑战,希望能将这种创造绿色生活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摩根的合伙人丹尼尔说。

和丹尼尔一样,马睿森也在高原追求着“绿色梦想”。“牦牛离不开雪山和草原,我的冰激凌离不开牦牛奶。”41岁的美国人马睿森留着一脸络腮胡,讲一口流利汉语,也会说几句藏语。

2009年,与家人定居西宁后,他品尝过牧民家中的牦牛奶茶、酥油、牦牛酸奶,每一种绿色纯天然的美味都令他流连忘返。4年后,他用牦牛奶制作了另一种美味,成就了西宁的“网红”美食——牦牛奶冰激凌。

过去,青藏高原总让人觉得空气稀薄、路途遥远;但现在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且高速路已通往草原深处。马睿森说:“我的梦想就是在雪山脚下开一家冰激凌店,现在离梦想越来越近。”

温暖在“第二故乡”传递

在青海省西宁市,安鹏(右)和妻子在自己的手工艺品店合影(2019年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1998年,来自荷兰古城阿默斯福特的安鹏夫妇第一次来到青海,就被青藏高原独有的民族习俗与历史人文深深吸引。不曾想,这一场异国“旅行”至今已持续了22年。

2006年,安鹏一家前往平均海拔366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安鹏开始召集有牛羊毛编织技巧的牧民,为他们提供纺锤和编织工具,鼓励大家做一些手工艺品。“这些年,我们慢慢走入牧民生活,也让现代创意融入他们的文化。”安鹏说。

“过去一个人放羊总有些孤单,现在随身带着纺锤,手里捻着线,也不觉得无聊,每个月还能增加500元至1000元的收入。”46岁的藏族牧民角毛将制好的羊毛包、牦牛绒围巾放在火炕上,等待“洋牧民”安鹏夫妇来收货。

“藏式手工制品传递来自青藏高原的温暖。目前,我们在国内有30个销售点,海外有10个销售点。”安鹏说。在“洋牧民”带动下,海南州30户牧民家庭加入手工创意制作,用双手创造着自己的温暖生活。

对从小就生长在高原的外国孩子来讲,青海是温暖的,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西宁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立于1998年,是青海省面向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学校,学校的70名学生来自瑞士、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15个国家。

“我们每周会上中文课,学古诗词、剪纸、看皮影戏,体验当地传统文化。”小学三年级学生诺亚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但出生在西宁。他自豪地说:“我经常和跳锅庄的阿姨们聊天,她们都很喜欢我。”

“洋教练”的“彩虹之乡”

8岁的李佳蓉怎么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学习网球,像自己的偶像李娜一样在球场挥洒汗水,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教练竟是个“歪果仁”。

“阿起俩?(你到哪儿去?)饭吃料毛?(你吃饭了吗?)”。如果光听声音,你很难知道说一口流利青海方言的乔西·罗宾逊是外国人。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网球场,很多当地孩子在教练乔西带领下接触了网球。

互助土族自治县因当地土族群众传统服饰花袖衫由七种颜色构成,状如彩虹,故有“彩虹之乡”美誉,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大城市的孩子来说,网球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这里的孩子对网球还很陌生,我想教更多孩子打网球。”2017年,乔西来到互助开启了他的事业。

县城来了“洋教练”教网球的消息,被越来越多人知道。2018年春天,乔西有了近20名学生,但他有个小烦恼。“很多家长送孩子来,还想学英语,但我只想教好网球。”乔西说。

目前,在乔西的教练队伍中,有土族、藏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教练,不同的文化背景让乔西觉得特别有趣。“现在,我身边许多人家里还种地。农忙时,有几个教练要回家挖土豆,帮家人做农活。”乔西希望在自己带领下,能培养更多本地教练,让网球这项运动在青海得到推广。

乔西说,近年来,青海举办了诸多国际性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体育认识了青海。如今,互助县城的健身场地也越来越多,当地老百姓运动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健康生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为开阔视野,乔西周末经常带孩子们去西安、成都等地打业余比赛。“随着教育政策不断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我希望我的学生中有人因为网球开启另一个世界,有一天去更远的地方。”乔西说罢,又带着孩子们投入了训练。

华社西宁9月21日电 题:格桑花向着红太阳 三江水唱着幸福歌——青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掠影

新华社记者王大千

9月,正是高原收获的季节,青海省民族团结工作也结出累累硕果:青海省是第一个所有市州(8个)建成全国示范的省,也是第一个建成全国示范县市区数量过半(23个)的省,还是第一个一次性荣获全国模范集体县市区数量最多(10个)的省。

层层负责 青海样板创建有保障

9月12日,在青海省委统战部会议室,10余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围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有关文稿展开热烈讨论。“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基础深厚,青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我们汉、藏、撒拉等各民族的同事一起定目标、谈路径,此刻就是民族团结的印证”“要在机制建设上再下功夫,确保共创共建共享”……

十余次易稿还未定稿,多角度论证加深层次考量,小小的会场,正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求实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缩影。

这是2019年6月21日拍摄的祁连山生态牧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海省民宗委主任开哇说,特殊省情创造的独特高原文化、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都是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着眼未来的使命担当。

把创建作为战略性工作,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在全国开创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面向全社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省政府与国家民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创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部共建先例……

在青海这片热土上,50多个少数民族290万人口占了总人口的47.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民族团结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文化认同 和谐青海根基牢

9月,青稞熟了,第四批北京援青干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郭勇也迎来收获季。“一年学语言入门,患者是头疼还是腿麻,能听个八九不离十。”郭勇的进步与他随身带着的小学藏语文课本有关,“去年,我对着商铺门牌练发音被路过的藏族老人看到,他邀我去做客,第二天又把课本送到医院。”

9月,牛羊肥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敬老院的奶茶更醇更香。产自湖北的砖茶熬成茶汤,加入回族养殖户刘德免费送来的鲜奶,再搭配油炸面食,组成了50多位藏族老人的幸福味道。从2016年8月至今,这位摆脱贫困后立志回报党和政府的54岁回族汉子,每天送25公斤牛奶,风雨无阻,成就了“一桶奶一份情”的民族团结佳话。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扶贫车间,当地牧民在加工氆氇(2020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郭勇、刘德……不同的姓名、不同的民族,融入“中华一家亲”的血脉,描绘祖国大家庭的多姿多彩。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鄂崇荣说,青海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要地,塔尔寺、吐蕃古墓、文成公主庙等历史遗迹,见证了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共存共荣。随着对口援青、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实施,有力增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

青海互助县班彦新村村民在盘绣园内制作盘绣(2019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以文化引领共筑精神家园,民族团结创建凝心聚力。原创舞剧《唐卡》在全国巡演,土族、撒拉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启动建设……特色文化品牌和活动引领思想,凝聚民心民智,一个祖国、共同奋斗、共享发展的共识像格桑花扎根草原滋长、结籽,播撒四方。

融合发展 富裕青海枝叶茂

中秋节临近,家住西宁市城中区的75岁撒拉族老人马明善和老伴忙碌着,磨绿豆粉、晾葡萄干,请小区里的孩子一起做月饼。马明善身患癌症却不愿住院,今年抗疫还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马明善说:“从穿不起鞋的穷孩子成长为有名的摔跤教练,我这辈子感念党的恩情,趁活着,多干点有意义的事。”

一代代跟党走,听党话,千万个“马明善”汇成团结的海洋。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牧区,无论中秋、除夕还是藏历新年、古尔邦节、纳顿节,各族僧俗群众共迎传统佳节的场景随处可见。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扎陵湖乡生态保护站勒那村生态管护队第七组的队员在鄂陵湖畔捡拾垃圾(2018年12月2日摄)。 新华社发(张龙 摄)

“没想到能当生态管护员拿工资,也没想到‘汪汪湖水星星海’又重现了。”在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大半辈子放牧的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队队长索索讲起“放下牧鞭”的道理,话语简单,语气却满是自豪,“我是替下游沿岸的同胞们守住清水向东流!”

正如藏族谚语“百根柳条扎扫帚、五个指头握拳头”所言,团结就是力量,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携手奋进的追求融入日常,各族群众在团结中形成共识,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

格桑花向着红太阳,三江水唱着幸福歌。在同步奔小康、携手建设大美青海的进程中,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的故事层出不穷。向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目标前进,600多万青海儿女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正汇成民族团结的磅礴伟力,书写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时代答卷。(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网青海泽库7月3日电 题:青海藏乡:小学教师十八载传道授业的高原不了情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个头不高,但工作劲头十足;虽是汉族,却能讲一口流利藏语——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城关寄宿制中心完小,辛秀娟讲述自己十八年在高原藏乡的小学教育不了情。

“我的父亲,三岁的时候失去他的母亲,九岁的时候失去他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家庭环境,辛秀娟说,“父亲供我上学,特别不容易。成为一名老师,是我从小的愿望。”

“我很羡慕别的同学能上大专,但我的家庭条件不允许,读完中专,我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学业。”辛秀娟吐露心迹。

图为辛秀娟讲语文课。 张添福 摄

2004年,辛秀娟了却心愿,成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乡的小学代课老师,并辗转当地三个学校。

“我说普通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讲藏语,我又听不懂。”辛秀娟接触的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学生,“我用普通话说,‘别吵了’。学生们也跟着学,‘别吵了’……”

辛秀娟颇显苦恼,“起初这几年,我的的确确下了苦功。比如一种动物,我们找图片或实物,互相认。我在教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教我。”

不断学习、听课,几年后,语文、英语教学成绩拔尖,这位“代课教师”在教育部门支持下,在当地基层学校去“送教”——讲优质课。

教学之外,辛秀娟却是另一番模样。

学校没有热水,冬天,自来水管上挂着一串冰溜子,学生们掰断分着吃。学生喝不上热水,但刚好教室里有炉子,辛秀娟买奶粉,给学生们熬奶茶,或者买点白糖,冲给大家喝。

“而六一前后,很多学生家长去外面务工,挖冬虫夏草,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辛秀娟说,此时,学生们个人卫生成了头疼事,“头发凌乱,衣服很脏。”

“天气热了,我喜欢给他们洗头、梳头,扎辫子。”辛秀娟介绍,“当时一块钱,就能买一把橡皮筋。”

“我给他们洗衣服,没有洗衣机,就用搓衣板,大太阳下,洗干净晾在栏杆上,下午他们就能穿。”她说,“我自己过过苦日子,看到学生们的样子,就会有心灵触碰。”

辛秀娟在当地收获了一众“粉丝”。

“有的老人,善待我、爱护我,大早上,哪怕一碗牛奶、一个包子,都会送到学校。”当老师,让辛秀娟感到幸福。

340元、500元、800元……直至当代课老师的第十年,辛秀娟的工资涨到了1020元。但辛秀娟从来没有想过改行,“老师,我一定要当下去。”

十年历练,拿到大专文凭后,2014年,辛秀娟成功考入现今的黄南州泽库县城关寄宿制中心完小,至今刚好八个年头。其间,她还拿到自己的本科文凭。

虽然是学校教导主任,除了正常教学,辛秀娟还忙着和同事们一起抓课程改革,学生学业收获颇丰,“我认为,不进入课堂、不去给学生教书,就没有办法掌握学生和老师们的状态。”

辛秀娟所在的城关寄宿制中心完小少数民族学生多,该校不仅让少数民族师生吃得放心,而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贴近教职工、贴近学生和家长。

营造校园文化、丰富校研活动、民族团结进步进课堂、构建和谐校园……辛秀娟对中新网记者说,“如今教育教学环境大变样,我也永远不会离开我的三尺讲台。”

泽库县委统战部负责人表示,如今,像辛秀娟老师乃至所有城关寄宿制中心完小师生一样,该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极大地凝聚了全县上下的信心和斗志。

黄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肖顺琛介绍,近十年,当地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投资10.3亿元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全州178所中小学校优化调整至113所,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1+5”政策文件,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69.49%、93%、58%提高到2021年的97.94%、96.82%、85.12%。(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