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15元一份”“前7餐免送餐费”……亲民定位的老年餐厅一度开在北京很多社区。但媒体调查发现,眼下,很多老年餐厅接连闭店停业。其中虽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实际上不少餐厅在疫情前就已陷入了经营困境。
民以食为天,张罗餐饭看似日常,却并非小事。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卫生可口且经济实惠的饭菜,无疑大大提升居民生活的获得感。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养老的老人数量不断上升。来自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显示,对于“养老餐”的需求比例高居调查所列养老服务项目之首。老年餐厅的普及能有效帮助这一群体就近解决吃饭问题,直接关系着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老年餐厅既有市场需求,为啥不好经营?根本上还是投入和收益摆不平。许多人认为老年餐厅享受政府补贴,运营压力不大,但事实上,目前政府补贴通常只面向社区养老驿站。而受制于种种条件,社区养老驿站并没有实现完全覆盖,自然难以充分解决供餐问题。所谓的老年餐厅或居民餐厅,实际上多由社区主导招商,提供场地等一定基础设施支持。尽管如此,由于消费群体以老人为主,售价势必要相对便宜,加之社区内部往往客流不大,一来二去商家确实容易亏本、难以为继。
作为完善社区功能的重要部分,老年餐厅应当继续开下去。但平心而论,如何兼顾消费者满意和经营者收益,确实考验着治理智慧。必须明确,老年餐厅注定不是赚快钱、赚大钱的生意,社区在招商过程中,首先要把好入口关,挑选认同这一基本经营定位的承包者。而相关部门应当拿出更为灵活的支持政策。比如,目前北京有一些立足社区的商超、餐饮店支持“老年卡”消费,且给予一定折扣。我们是否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将社区的老年餐厅纳入辐射范围,同时提供一些就餐补贴并将其直接发放至“老年卡”?如此一来,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餐厅的运营压力,也能让老年人得到切实的优惠。盘活社区资源,用好市场机制,才能让老年餐厅等社区供餐机制运转得更顺畅。
以更大视野来看,老年人关心的不仅是吃饭问题,社区内外可以盘活的,也不止一笔资源。不妨就以办好办活老年餐厅为试点,渐渐摸索一条有效路径,让银发族的居家养老生活更加舒适,也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暖。(郑宇飞)
来源:北京日报
月11日,市政协开展“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会前调研。委员们赴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养老助餐中央厨房、紫竹院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调研,针对老人们最关心的就餐问题,建议“复合利用”老年餐厅,让养老助餐更可持续发展。
现场:养老助餐中央厨房 半年服务近8万人次
委员们先来到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养老助餐中央厨房。西三旗街道辖区面积8.23平方公里,下辖28个社区,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万人,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突出。
别看这个中央厨房建筑面积才300多平方米,却包括近60平方米的助餐厅和13个功能间,能提供用餐、配餐和送餐等服务。本着“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参与”的原则,这家中央厨房委托给一家养老服务企业运营管理。街道还同步开展了“中央厨房+社区助餐服务网点+配餐/送餐入户”的多层次社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地区1+28+N的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网络已经形成,通过1个中央厨房,覆盖28个社区居民步行可及的助餐服务网点、为N个有需求的老年家庭上门送餐。
自去年10月23日重阳节中央厨房正式运营6个多月以来,已经累计提供配送餐服务近8万人次,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用餐需求,缓解地区老年人用餐难等问题,形成区域化养老助餐工作体系的新实践。
现场:老年人服务需求 用餐占第一
随后委员们来到位于魏公村斜街7号院佳苑小区7号楼的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调研,这里是全市第一家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试点单位。
这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面积约1000平方米,海淀区民政局无偿提供,养老服务企业运营,是一个兼具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托老服务、居家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通过设置“一厅一堂三区”即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医养服务区、托老服务区、居家服务区等功能区,打造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场景新模式。
走进养老服务中心,一层是社区餐厅,墙面上的大屏上实时展现着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和信息。用餐服务始终排在老年人服务需求的第一位,占了27%,其次是文化娱乐,占16.9%,第三是一键呼救,占15.1%,代取药、定期助医、助洁等也有很大需求。
建议:“复合利用”老年餐厅
今年年初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民建市委、九三学社市委、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科技委员会以及多位委员提交了“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相关议题提案31件,该议题被列为今年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议题。
调研过程中,针对老人们普遍关注的用餐服务,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有委员建议,在人力成本高与满足“老老人”的送餐服务需求矛盾中,应积极发挥志愿者以及社区“小老人”作用,可以通过在志愿北京上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组建“小老人”送餐队伍等形式,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为“老老人”送餐的服务中来。委员们还建议老年餐厅要“复合利用”,饭点儿是餐厅,政府兜底基本保障老年人用餐需求,非用餐时间进行社会化利用,如加载老年棋牌室、青年自习室、儿童活动室等功能,同时,既可以为老人提供优惠的“老年餐”,也可以为其他人群提供盈利的“社会餐”,让老年餐厅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樊成
图源:视觉中国
你家附近有老年食堂吗?经营状况如何?这些年,不知不觉间,老年食堂成了很多社区的“标配”。然而历经市场淘洗,有的社区老年食堂门可罗雀,不时传来难以为继的消息;有的生意红火,甚至吸引周边职场白领和社区年轻人就餐。那么,老年食堂何以“同名不同命”?
不妨先回顾一下办老年食堂的初衷。老年人的一大特点,就是身体条件较差,体力不允许其经常做饭,也难以出远门,就近就餐也就成了他们的主流选择。这也是社区食堂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自身的“立论基础”。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96亿。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增进老年人福祉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不少地方开始推出各项适老化的社会服务,老年食堂就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离社区近、性价比高、干净卫生、口味不错,成为老年食堂的共同追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老年食堂并没有活出最初设想的样子。据《半月谈》报道,前不久,中部某省老年食堂亏损面达61.77%;东部某地级市共建成助餐点2059个,但实际运营的只有913家,其中有一半助餐点处于亏损运营状态。那么,如何让老年食堂活久活好?
老年食堂想要具有生命力,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市场上有那么多饭店,老年人也可就餐,那么老年食堂的特色是什么,竞争力是什么,靠什么维持客源和运营,这些都需要提前谋划好,只有区别于普通饭店,搞差异化经营,老年食堂才有出路。
回看那些做得好、做得久的老年食堂,有的探索出“社区食堂+”模式,包括“社区食堂+网红面馆”“社区食堂+养老服务”等,有的在周边老年服务站设立多个就餐点,形成了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一言以蔽之,就是让老年食堂不只是食堂,还可以为老人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当下很多老年食堂的运营,并不是完全遵循市场的逻辑,背后有着各级财政的补贴支持,场地租金也可能是免费或优惠的。这是它们的优势,但某些情况下也会转化为劣势:因为具备公益属性,逐利便不再是主要诉求,往往会因此陷入经营倦怠。这就要求社区、街道等管理部门,既要负责建,也要负责管。
尤其是,在老年食堂项目开始构想时,就不能让政绩思维先行,盲目上马,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而要提前做好考察和调研,包括周边老年群体的数量、饮食习惯、已有餐饮企业的分布及其现状等,在充分掌握当地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证、科学决策。
另外,打造老年食堂,也不妨拓展思路:公益事业未必不能借助市场力量。比如,对于那些已存在多年的社区来说,周边的餐饮配置历经多年的市场调节,已达到饱和状态,周边市民也已经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凭空再添加一家老年食堂,往往会不适应已有生态。因此,对于这些较为成熟的社区,不妨适当扶持已有饭店中的一两家,对其进行适老化改造。在现有基础上做加法,而不是另起炉灶,这样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各地主管部门还是要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引导力度,避免助老服务陷入形式主义、把民生工程搞成形象工程。说到底,老年食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充满烟火气的实体,既然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就要把好事做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