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第一次在东京的商场看到好多一人用炊具,真的是震惊。”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幸福里的潘多拉对记者说,她不明白,一次只能煎一个鸡蛋的锅,能有什么人买?三年之后,她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一人食餐具,并表示“准备陆续添置一些”。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成了单身人士尤其是单身女性的风尚。与此相关,一人食餐饮、餐具、炊具、小家电等也都开始走俏。
自己做饭健康又幸福
福州的吴子怡毕业后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找到了工作。她虽然仍是爸妈的宝贝,却不得不一个人在北京租房生活。她说:“暂时独居的女性们不会亏待自己的胃,就算一个人也会好好吃饭。”相关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女性可以保证三餐规律,89%的女性可以保证每天两餐以上。
虽然吃外卖的人和做饭的人在比例上分庭抗礼,但大多数女性在独居生活中会自己动手做饭。调研结果显示,67%的女性会选择自己做饭,她们觉得自己做饭更健康,做饭也可以让自己放松。“不被时间和社会观念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是现代人都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潘多拉说,她非常认同这句话。
一人食电器发展迅速
“我几乎买了所有的网红餐具。”吴子怡对记者说,“幸福、安宁的感觉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好好吃饭。一个人做饭、吃饭也要有仪式感。小红书上好多博主其实东西还没我的全。”记者在吴子怡的朋友圈看到,她的“小窝”窗明几净。虽然是一个大厂女程序员,但做饭有模有样,摆好的餐桌令人极度舒适。“现在,市场上适合独个女孩儿使用的炊具、餐具很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吴子怡说。
潘多拉说,之前跟风买了一个铸铁锅,炒菜倒是很不错,但太大了,每次刷锅很费力。还有电饭煲,做一个人的量只能盖住锅底,感觉很浪费电。后来她买了迷你锅,才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记者走访市场看到,一人量的炊具、电器除了传统的迷你电饭煲、小容量电热水壶外,还有三明治机、电热杯、迷你豆浆机、破壁机、咖啡机、便携式封装机、智能电饭盒等,几乎覆盖了厨房电器全部品类。
最关键的是,这些产品除了基本功能外,还覆盖了养生、便携、生活窍门等多个维度,而且还有鲜亮、萌趣的外观,让很多女性免除了怕麻烦、学不会的烦恼,可以制作简单美味。“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儿来说,生活中那么多磕磕绊绊,这些可以让她们有个自己的专属仪式感吧。”九阳电器相关负责人说。
一人食商品层出不穷
“最早可能是海底捞推出的大熊陪吃服务,火锅虽然好吃,但一个人吃既凄凉又尴尬,对面坐个大熊玩偶会好一些。”河南省郑州市的贝贝对记者说起她在北京第一次看见海底捞陪吃服务时颇为感动。
量太大也是女性一人就餐的痛点。贝贝说,有一次她点了一份酸辣汤,对面的男士难以置信地看着她一个人喝一大盆汤。“没有小份的,我又爱吃,没办法。”贝贝说。
如今,一人火锅、一人寿司、一人拉面等适合单身女性的一人食商品应有尽有。商家也纷纷抓住这个商机。长沙步步高梅溪新天地购物中心的温鼎火锅店、无锡复兴路的良弥一味“独食火锅”都成了网红打卡地。老字号也不甘落后,杭州知味观从2018年开始就在总店推出了多款不同风味的一人食外卖套餐,随后在各个门店逐步上线,一时好评如潮。此外,饮料、零食和自热食品等领域也都为单身女性推出了产品,增长率都超过传统产品。(中国消费者报)
美食
怎么少的了我大中华
八大菜系中的川菜
随便丢出一盘菜
都能让歪国人
分分钟
好吃到以泪洗面...
▼
长沙人这么嗜辣
自然对川菜爱不释口
好吃的川菜馆也特别多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家长沙好吃的川菜馆
渝乐堂
南门口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川菜店,不同于许多为了迎合湖南人口味而改良的川菜馆,这里的菜品保留了川菜最原始的味道,大麻大辣,让你吃得过瘾,70多种菜式,一次根本吃不够。
地址
黄兴南路59号
电话:0731-85537676
川江巴食
川江巴食是长沙为数不多的正宗川菜馆,湖南人吃的了辣,但很多受不了川菜的麻,因此好多川菜馆来长沙后走样了,这家店比较完整地还原了川菜的真实口感,其实麻辣才够味!而且还味美价廉,推荐~
地址
天心区蔡锷南路(大古道巷对面、天心华庭旁)
电话:0731-85816679
川西红
长沙吃正宗川菜的好去处之一,传统小酒楼的装修风格,为了照顾不太能吃麻的长沙人,这里川湘菜均有,可以混合着吃,老板是四川人,很热情、实在,店里价格也实惠。
地址
三一大道万煦园D1栋103-106号
电话:0731-82340266
勇猛子
开在煤炭局大院内,价格实惠味道也好。名字是川菜馆,实际上也会做湘菜。勇猛子的川菜做得算是相当地道了,厨师是四川人,重麻重辣。爆炒野兔、川味毛肚、麻婆豆腐是招牌。都说麻婆豆腐做得正不正是评价一家川菜馆正不正的重要依据,那么勇猛子算是一家合格的川菜馆哪!
地址
芙蓉区袁家岭商圈新军路
电话:13786151911
蜀道川味觀
前身是山水湾的钵钵鸡,不仅做最好吃的钵钵鸡还做最最地道的川菜,口味也特别棒!从四川请回来的大厨,分量很足,基本每道菜都是推荐菜啊~就是稍稍有点远,哈哈,但是吃货是无可阻挡的~
地址
开福区长沙开福区广电中心马栏山佳亨路23号
电话:18636126566
川府来凤鱼
所有鱼类均为现点现杀,确保鱼味口感新鲜嫩滑,香料配方源于千里之外的巴蜀之地,在享用鲜香时也能领略川味之精华。口味绝对对得起川府二字!
地址
雨花区曙光南路168号(长沙卷烟厂对面)
电话:18674807660
巴蜀石锅鱼(有鱼石锅小厨)
大学城附近的美味,装修餐具都是小清新风格,老板挺实诚,点太多还会劝阻不要点太多,吃不完。招牌菜石锅鱼鲜嫩可口,入口即化,有三种鱼可选,瓦子鱼是没有刺的哦。还有石锅鸡、石锅肉、石锅花菜等其他石锅菜。还配送免费自助的爆米花和酸梅汤。
地址
岳麓区麓山南路326号(鱼湾市公交站)
电话:0731-88035667
蜀府大院
蜀府大院是传统的川派火锅店,木质系的装修风格,比较传统的氛围,石板桌面的火锅桌,大桌火锅,小台独食,有小资的感觉,服务特别好。酱料锅底很正,店内有免费的冰粉、水果等清爽解辣,可别以为只有火锅,这里还有各种正宗四川小吃,冲着小吃也要一去。
地址
芙蓉区黄兴中路123号乐和城对面
电话:0731-84682690 18608405470
江家菜馆
他们家还有家火锅店叫江爸de渔,四川味也很浓,炒菜还是老店江家菜馆好。江爸和江妈都很和善,上菜很快,招牌菜豆花鱼分量十足,一大盆,推荐哦。
地址
雨花区韶山南路加加大商业街3栋
电话:18673167353
编辑整理_MJ
图片来源网络
长沙美食分享原创平台
政法频道《寻味长沙》合作微信平台
微信ID:meiwei0731
186 7487 2820
长按二维码关注美味长沙
源:中国青年报
每所高校的就业登记表上的每一个名字,都牵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串上升的数字背后,都凝聚一群人的呕心沥血。
校园的体育馆,第一次没有了一长溜的企业负责人和申请offer的同学。2020年的春季,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种新的方式与用人企业接触——“打开公众号,点击完善基本信息,浏览就业资讯,填写简历,进入视频招聘会现场听宣讲,网上面试……”
春节后不久,他就找到了工作机会。
在湖南,位于长沙南城长沙理工大学是最早报出就业喜讯的高校之一——到6月12日,该校就业率达74.7%。
今年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国人措手不及。传统春招季中的“金三银四”辉煌不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
率先吃螃蟹的,也最早尝到肉的味道
“以前春招秋招,体育馆里至少有几百家企业来,人潮滚滚。疫情后,两边都不能面对面了解,怎么有效果?”一位长沙高校的就业处处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时大家都有些发蒙。
相比之下,长沙理工大学算是赶了个“早集”。该校招就处处长曹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36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本科生6660人。2月初该校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时就调整了春季学期的就业工作方案,抓紧与用人单位联系,并向应届毕业生致信,传递调整的策略。2月7日,招就处在官微、官网推出“首届春季毕业生线上视频双选活动周公告”,将线下招聘活动全部转为线上。
长沙理工大学的行业特色鲜明。曹瑛说,去年秋招,土木、交通、IT等专业基本完成招聘,近一半的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整个寒假,招生就业处所有人都在“疯狂”联系用人单位,寻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解决网上宣讲、网上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的技术问题,打消了用人单位线上招聘的顾虑,一度“电话打爆,嗓子喊哑”。
据悉,长沙理工大学早在一两年前就尝试“云招”,鼓励学生做电子简历。2018、2019年,已在湖南省内首次尝试电子签约。这无意中为应对疫情后的尴尬局面做了铺垫。
倾注全力于“宅家就业”的湖南远不止一个高校。近日,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就业工作转向“空中频道”,设法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网络桥梁”。
目前中南大学就业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已入驻单位15747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单位及岗位数据,并运算分析趋势及原因,这极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
曾因考研错过秋招的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小蔡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宅在家中“焦躁不安,度日如年”的他,连声夸赞“云招聘”高效便捷:投出简历后一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找到如意的工作。
徐赞介绍,不久前结束的中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第一场大型网络招聘会上,1055家单位参加,提供6.8万多个岗位,收到的学生简历超过1.5万份。
抱团取暖与内联外引
作为985高校,尽管采取了诸多努力,截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6月初采访时,中南大学就业率也只略高于去年同期。
以医学生为例,受疫情影响,国内医院大多无法正常运营,卫生系统招录人员的工作往后推延。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毕业生,首当其冲。
疫情之下,除了独立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湖南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与外校结盟方式化解重压。
中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强强联合”,举办专业特色鲜明、地域分布集中的空中双选会,还上线了“同饮一江水·湘鄂一家亲”三校联合2020届空中双选会;同时,他们还与各关联高校一起举办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医学行业的空中双选会,“资源共享,一起吃饱”。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说,从春节后到5月22日,该校一共举办了线上招聘会23场,与43个省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超20万个。这些岗位不是“独食”,而是对所有学校学生开放竞争。
同在岳麓山下的211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则采取“内联外引”方式破局。6月9日,该校招就处处长周俊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截至当日,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数据没有一点水分,这是全校拼到极致的结果”。
周俊直陈疫情后的就业之难:作为中南地区知名高校,彼时学校一声招呼,至少一两千家单位会来线下招聘,而且他们还要审核筛选一遍,校园内挤得满满当当。疫情之后,线下无法开展招录工作,云校招等3个招聘平台成了主战场。
“早期效果都不错”,周俊说,但在几十次实践中,他们发现不太适应云招聘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就像网恋一样,还是要见面才能谈结婚吧?”挖掘内部潜力成了有效手段。充分动员校友资源、发挥授课教师的人脉作用,成了各个学院的基本动作。
负责招就工作多年的周俊说,很多学院都是利用自身影响直接越过平台“穿透”到用人单位,这样解决了网上招聘的信任问题。
一些高校,不少退休的老教师也上阵发挥余热。疫情来袭后,长沙理工大学79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均杰在线上为学生就业奔波,通过语音电话跟单位联系,推荐了10名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
冷面如何成热饭
记者调研发现,许多高校的文秘、财会、新闻、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受疫情冲击很大。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湖南多所高校招就部门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学生在今年的就业中优势明显。部分文科专业,因为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线下教培机构受到冲击等,形势相对严峻,让他们最为操心。
僵局之中,也有跑出黑马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文介绍,此前的“香饽饽”这届却遭遇大困难。为帮学生谋求出路,学院费劲心力,根据行业现状,提出了“跨界就业”的工作思路,把毕业生引导到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科技等领域就业。院长钟永德带头,先后通过登门拜访等方式,“敲开”了20余家企业的“大门”。
得知湖南一家传媒有限公司有用人需求后,他们推荐了6位同学参加应聘。其中,刘明静、黄曼荷等4位同学顺利通过录用考核,拿到毕业证后即可正式签约入职。
张学文说,掌握用人单位需求至关重要。院学工办老师经常主动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在满足岗位用人的前提下,对毕业生的简历表述、面试指导进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慢慢扭转被动局面。
湖南师范大学的做法亦大致相同。其旅游学院206名学生中,6月上旬时,就业人数已经过半。
在中南大学的就业榜单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文学院排在前列,就业率超过八成。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认为,局面得以扭转,一方面有院领导班子拿出全部人脉的因素,另一方面,该院对于就业抓得很早。大一就开始推进就业教育,大二阶段模拟的职场应试,做简历和培训。“早起的鸟儿飞得更远!”
然而,也有几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沙的高校有着区域优势,这是湖南其他地方学校无法比拟的。尤其不在长沙的二本院校,今年文科类专业承受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以前说公务员考试,名校学生考不过普通学校的学生,但现在这一项工作延后了。”他们建议,动员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录、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疫情中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长沙多家高校的信息系统和他们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疫情中十分突出。
从数据来看,实用性岗位的需求大于研究性岗位,理工科超过文科类。上述学校的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土木、材料等专业都很抢手,但一些冷门专业依然难以撬动。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而从一些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部分民企的薪资有所下调,部分甚至高达30%。
多位高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在校学生以往届薪水为参考,用人单位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形势。例如,湖南高校往届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万元。而如今,能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的企业锐减,这又导致很多毕业生把目光聚焦更稳定的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行业龙头。
徐赞说,有色采选冶企业是中南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强项”,但前几年有断层迹象。疫情后,这一板块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业数据翻倍增长。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录了几十名学生,华为领走了80多人。只有300多名毕业生的交通学院就业率高达90%,其中,去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集团、中车集团就业的就有150多人。
也有高校反映,法律专业学生就业也有苦乐不均的问题。律所有大量机会,薪酬增长也快。但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公检法部门,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业欲望不积极。“我们想有一碗饭先吃下去,但学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饭碗”。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招就部门人士则指出,人才高消费的理念导致的毕业生学历提升愿望在增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步凸显。
市场化倒逼教改
周俊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想进大城市,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下降。“有辅导员联系单位后给家长打电话,一听不在大城市,家长就一口回绝,说再养孩子一两年不费事。”他感慨,当年,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下基层锻炼成熟后再上来,但现在家长的目标太现实了。
他认为,这样的定位有误差,因为家长的愿望、孩子的能力与市场的实际要求往往有差距。
例如,长沙市有编制的教师是很多师范类学生向往的岗位,但考试竞争压力高达1∶500,应届生不仅要和全国优秀学生竞考,还要面对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辅导员做工作,可以去民办学校锻炼几年再来试,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级的学校,这样机会更多。但知易行难。”周俊说,国家给了许多政策,企业也有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成为关键。
他常拿一个事例给学生们作宣讲:原来他带过的一个助理进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数月,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又返回长沙,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经历一次后,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湖南一位高校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该校未就业的学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数在等更好的机会。其实国家经济体量大,等慢慢恢复后,就业问题总能解决。“从历史上看,再难,几年也消化了”。
今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视。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认为,教学质量才是承载就业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要对标社会的要求改造,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就处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招生与就业更要建立联动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各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并将此作为一种资源来掌控,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高校求大求全,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的专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这其实是一种巨大浪费。
周光礼说,德国、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高校结合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鉴。国内像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在推进改革步伐,并裁撤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他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倒逼所致。而未来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高校要建立内省和评价机制,把大学的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产教一体,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工作与社会隔离。(记者 洪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