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期测评完万达广场以后,有宝子留言想让我们帮她看看乐和城,必须安排~
乐和城是长沙比较早的购物中心,位于五一商圈,在体验官上学的那个年代,这里的快时尚品牌相当火爆,女生们几乎都人手一件,可如今已是改朝换代,两层的Zara已经换成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商场一层服装品类也在相对减少,而智能手机和新能源品牌店也越来也多。
经过多年的洗礼,一小部分服装品牌还是留存了下来,大写的折扣也的确是非常吸引人,可实际进去消费却忽略了折扣后面的起字,实际价格还是不划算,瞬间感觉商家在哄鬼。
还有一些服装品牌已经闭店,跟当年相比,年轻人群体可能已经在这里体会不到买买买的乐趣了。
不过好在这里的娱乐业态还是比较丰富,能够吸引许多年轻的消费者,密室和剧本杀种类比较多,主要分布在四五楼,比较推荐给宝子们的是明星大侦探线下剧本杀和屋有岛深度体验密室,这两家在长沙小有名气比较好玩。
此外还配套有海伦司清吧,魅KTV,芒果博纳国际影城等,人均消费在70-120之间,还蛮适合学生党过来打卡的。
这里的餐饮品牌也都是大家常见的一些连锁品牌,不是特别稀奇,逛了一圈发现连温鼎火锅居然都闭店了,有点诧异。
最后推荐给大家两家餐厅,嘉岚小木屋米酒店味道不错,性价比很高,米酒非常好喝。文昌阁长沙市井菜装修复古,有特色,宝子们可以来试试。
体验官还发现了商场内有新开的商铺,也都是以娱乐为主,与当年来乐和城的买买买的风格真是相差甚大啊。
总的来说乐和城已不同于当年的画风了,现在这是一家适合年轻人打卡游玩的商场,购物品牌比较欠缺,买买买还是少了点新意~
文图 | 刘丹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锅的鼻祖:温鼎
温鼎作为古代的烹饪器具,其设计和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烹饪和享用的精致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以下是对温鼎及其在古代饮食文化中作用的进一步描述:
温鼎的设计与功能:
温鼎的设计巧妙,其结构通常分为三个部分:上层用于盛放食物,中层作为火膛放置燃料,下层则是鼎足。内置式火膛的温鼎具有夹层结构,能够有效保持食物的温度,同时设有火门和通气箅眼,以及挡火墙和溢烟口,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温鼎的地域差异:
温鼎的器形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主要包括方形温鼎、圆形温鼎和带托盘的温鼎。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也适应了不同的烹饪和饮食习惯。
温鼎的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的温鼎可以分为三类,包括方形温鼎、圆形温鼎和带托盘的温鼎。这些温鼎的出土年代和地点勾勒出了其产生和传播的线路图,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原文化影响江南地区,温鼎由此诞生并被贵族接受。
温鼎与热食文化:
温鼎作为一种热汤器具,反映了中国古代热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在商周时期,汤是贵族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求汤的美味,使用温鼎加热,以提升用餐体验。汤的种类繁多,包括羊汤、猪汤、狗汤等,除了肉类,还添加了碎谷物,这是传统的制汤方法。
温鼎的社会意义:
温鼎的使用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烹饪和食用的工具,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温鼎的精美造型和实用性体现了“佳肴必用美器”的饮食文化氛围,展现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重视。
温鼎的设计特点与火锅的相似性:
温鼎的设计中包含了用于加热的火膛和盛放食物的容器,这与火锅边煮边吃的特性非常相似。温鼎的夹层结构和通气箅眼等设计,保证了食物能够持续保温,这与火锅使用的加热方式有共通之处。
温鼎的社交功能与火锅的聚餐文化:
在古代,温鼎不仅用于烹饪,也是聚餐时的重要器具。人们围绕温鼎而坐,共享热食,这种形式与今天火锅的社交聚餐文化非常相似。火锅作为一种聚餐形式,强调的是共享和即兴,这与温鼎的使用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温鼎的烹饪方式与火锅的多样性:
温鼎可以根据不同的烹饪需求,加热不同种类的食物,这种多样性与火锅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食材的多样性相呼应。火锅的汤底和食材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的选择也是温鼎烹饪方式的一种体现。
温鼎的历史地位与火锅的传统:
温鼎作为古代的烹饪器具,其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火锅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将温鼎视为火锅的鼻祖,体现了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当今饮食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火锅,一个小小的火锅容入了各种食物,它不但能够满足食客的不同口味,而且也是烘托气氛联络情感的媒介。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火锅早在3000年前商周时就已经使用,不过那时它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
温鼎的主要器形
温鼎这一精美异常的饮食用具为人们营造出一种“佳肴必用美器”的饮食文化氛围。 温鼎,作为温食器,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所处的地域性很强,在祭祀用的列鼎中没有发现它的身影。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却销声匿迹了。它们均属于小型鼎,有着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的优点。其分布范围多在中原地带的周边,而且数量有限,在商代晚期的殷墟中也不曾发现。这说明此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普及,只是在个别地区使用。
各地的温鼎器型相差较大,有方形温鼎、圆形温鼎、带托盘温鼎。从火膛所置的位置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火膛有方鼎和圆鼎,其构造分3个部分:用夹层把鼎内容积隔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空间作为盛羹用:中层有屋形空间作为火膛放燃料,周围有开窗,前面有火门,火膛底板有通气的箅眼,火膛周围有挡火墙和溢烟口,可以防止火焰窜出,灼伤用餐者;下层有足,用于抬高火膛,隔离垫衬物体,使高温不易传递,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外置式的就是带托盘的温鼎,分3个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盛羹的圆鼎;中部分是放燃料的托盘,托盘是独立的火膛,设置在3个鼎足的中间;下部分是鼎足。从加工的工艺看,内置式比外置式难度要大,铸造技术要求高,外观及纹饰比较复杂。
已发现的温鼎可分为3类:
1.方形温鼎
兽面纹青铜温鼎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据专家说,这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2.圆形温鼎
窃曲纹温鼎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两个方形大耳,口沿下有窃曲纹环绕一周,鼎下部空间放置炭火,有一个方形灶口,无门,三根柱状足支撑着鼎身。此温鼎缺乏排烟窗口,工艺水平相对不成熟。
3.带托盘温鼎
晋候温鼎 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鸟形扁足,扁足间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3个十字形镂孔。口沿下有相对的回首龙纹,这是西周穆、恭时期较流行的一种龙纹形式。器腹内壁铸有铭文5字,记“晋候作此鼎”,从其形制看,它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炭保温的温鼎,托盘中的镂孔用于通风去灰。
以上3类温鼎,尽管出土地点不同,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筵席间加热食物。
从温鼎的出土年代早晚可以勾勒出一幅温鼎产生和传播线路图。在殷商时,中原文化势力影响到了江南,江南史前文化的发展首先发明了温鼎,温鼎的优点被当时贵族所接受;又经过人员的流动传播到了西周祖地。在周的发源地使温鼎的功能及器形更加完善,由于温鼎的实用性较强,又向中原的周边山西、内蒙古、江苏等地传播。
温鼎是热羹的器物
中国人热食的历史像古老的中餐一样悠久。
在商周时期,羹是贵族的主要食物,他们追求羹的味美,才用温鼎加热,增加饮食中的享受。那时羹的名目很多,几乎所有可以入口的动物肉都可以做羹,其名称随着肉的不同而各异,见于文献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等,这些羹除用肉外,还要加上一些碾碎的谷物,这是羹的传统做法,古人将羹视作人类饮食的常用佳肴。
在《周礼》中,凡天子饮食时都有祭。祭祀被看作是最为神圣肃穆的活动,饮食时中餐与晚餐,天子、贵族都必须首先祭祀其神灵祖先,以示孝敬虔诚。在祭祀中所陈的祭品多为饮食之物,每次祭祀活动,天子都要亲临。最后,这种祭祀仪式直接变成了饮食场面。宴罢,将所余酒肉赐与群臣,谓之“归胙”。归者馈也,胙者祭肉也。凡低级役隶如厨官、舞者、乐工乃至守门人之类皆可获此赏赐。
但羹在祭祀时不加五味,祭祀后再加五味。待食用时如果不加热,香味就难以挥发,不易激起食客的饮食欲望,因此用温鼎加热,香气才能弥漫整个房间,吃起来才更有兴趣。同时还可以把凉肉、凉菜放到温鼎中边涮边食。
温鼎都是小型鼎,口的直径多在10~15厘米左右,其容量只适合一人食用,这说明在当时,温鼎只供单人使用。这从饮食器具上证明了当时实行的是分食制。文献与考古资料都证明商周之民是席地而食的,一、二人如此,就是大宴宾客也是如此,主人和客人也都是坐在席上,无席而坐被视为有违常礼,后世的筵席、席位、酒席等名称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商周时,富贵人家的席前还常置有俎案,其制式…般都非常矮小,这是为了与坐在席上相适应而设计的。人们在这样的筵席上就餐,为了安全只能在上面吃加工过的凉食物。要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吃到热食物,就需要在筵席中加热。用当时的鼎加热,会烧坏筵席,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才发明了温鼎,温鼎下部带足,用炭火作燃料,放在筵席上或者俎板上,都不会造成什么火光之灾。
商周时期的温鼎应该说是当代火锅的鼻祖,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材料与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功能及本质却没有变,仍保留着原始的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