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正是夏日炎炎之时,随着气温的升高,奶茶市场已经进入消费旺季。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坐在格子间里的白领对一杯清凉、可口的奶茶可谓情有独钟。而大家在点奶茶时,各大奶茶店也很贴心地推出了无糖、三分糖、五分糖等不同甜度的选择。
但是,几分糖到底是多少糖?含糖量又是怎么计算的?最近,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原来奶茶加糖是“完全手工操作”,误差较大且参差不齐。比如,凑凑经典奶茶的八分糖超过了全糖的含糖量;又比如,一点点和湊湊三分糖的含糖量超过了COCO、KOI、茶桔便、贡茶和悸动的七分,贡茶的七分又比许多品牌的五分甚至三分还含糖少。
一言以蔽之,我们喝的那杯奶茶含糖量多少,可能完全取决于店员的手抖不抖。或者说,我们选择的无糖、三分糖可能完全是一种心理安慰,喝下去的糖其实一点也没少。
必须指出,如果奶茶放多少糖,有多甜,全凭店员的手感或者消费者的口感,那么必然会因为各人的不同感受产生不同理解,容易造成消费纠纷,进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更重要的是,关注奶茶里的糖,并不只是为了关心奶茶好不好喝。喝上一杯正常糖的奶茶相当于吃掉了7块4.5g左右的方糖,如果喝到一杯含糖量更高的奶茶就相当于吃掉了13块4.5g左右的方糖。
目前,大多数奶茶店都会使用各类糖浆。其中,果葡糖浆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糖浆,它能增加饮品的甜蜜感,但不会掩盖本身的风味。过量摄入果葡糖浆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时,就应该减少或避免食用果葡糖浆。
换句话说,如果奶茶店标注的甜度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影响的就不仅是消费者的满意度,更是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奶茶含糖量具有很强随意性的现状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了。
考虑到奶茶行业规模巨大且品牌众多的情况,当务之急应该是出台统一的行业规定,为奶茶的含糖量制定一个客观标准,相关部门也应该果断出手,要求、监督商家对含糖量或甜味剂的使用予以清晰化和标准化,并且在售卖时明确告知每一位消费者。总之,“薛定谔的奶茶甜度”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别让年轻人在不知不觉间喝出健康问题。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秦小杰 实习生 丁一哲
编辑:秦小杰
奶茶加冰三分糖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定的,不同地区的人能够承受的甜度也是不同的,奶茶加糖分为“无糖、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全糖”这五种类型,你的奶茶都是选几分糖呢?
< class="pgc-img">>无糖当然很好理解,就是味道非常淡,几乎没有什么甜度,当然这样的奶茶口感上并不是很好,也很少有人会点无糖的奶茶,但这是减肥期小姐姐的首选,三分糖甜度很少,可以尝到淡淡的甜味儿,温度也不是很高。
< class="pgc-img">>五分糖也属于比较淡的一种,也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一种甜度,七分糖甜味就比较明显,是很多女孩子都喜欢的甜度,适合喜欢吃甜食的。最后一种全糖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喝起来会有点腻腻的感觉。
< class="pgc-img">>在选择的时候七分糖是比较合适的,甜度适中,不苦不腻,很适合多数人群的口味。不过如果你们的口味比较淡,也可以选择五分糖的,这个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了。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则是在奶茶内加入粉圆,煮熟的粉圆外观乌黑晶透,所以以“珍珠”命名,另外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配料,比如:细腻滑嫩的鸡蛋布丁、香味浓厚的红豆、甜而不腻的麦仁、口感脆嫩的椰果、口感软糯的芋圆、弹软爽滑的米汁冻冻等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制出不同的味道。
入春后,气温快速回升,人们换上轻便的春装。不少人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控糖”“减糖”“戒糖”成为热词。然而,想要算清楚到底摄入了多少糖并不容易。记者采访发现,市面上多数瓶装饮料没有明确标注含糖量,奶茶店所售饮料的含糖量更是没有统一说法。面对记者的追问,一位店员干脆用纸杯接了糖浆现场展示:“三分糖,就是一点点”。
< class="pgc-img">>市场现状:
喝下一瓶“甜度”就超标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居民每天添加糖不超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一瓶饮料中,到底含有多少糖?记者来到超市进行探访。记者随手拿起一瓶可口可乐,瓶身的营养成分表上清楚标明,每1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为10.6克。这也就意味着,500毫升装的可口可乐每瓶含糖量为53克,只要喝下一瓶这样的饮料,就已经超过了膳食指南中的建议量上限。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瓶装饮料的含糖量,记者以一块重量约4.5克的方糖为标准进行粗略计算,这瓶可乐的含糖量约等于11.8块方糖。
随后,在一瓶450毫升装的美汁源果粒橙瓶身上,记者看到,按照营养成分表的标示,每100毫升果粒橙的含糖量为9.4克,即一整瓶果粒橙含糖量为42.3克,相当于9.4块方糖。
这两种饮料是明确标注了含糖量的,但记者发现,大部分瓶装饮料并未明确标出含糖量这一重要指标,如康师傅冰红茶、水溶C100、雀巢咖啡、红牛等销量较高的多款饮料,均未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注含糖量。
记者注意到,旺仔牛奶、简爱饮用型酸奶、味全草莓牛奶、养乐多等奶产品的配料表中,虽然显示产品中添加了“白砂糖”,但均未明确标出含糖量。
反而是一些“低糖”“无糖”饮料,大多明确标出了含糖量。如统一绿茶的“低糖”版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明,每100毫升饮料含糖4克。喜茶推出的低糖浓果茶、元气森林推出的低糖丝绒草莓乳茶,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均在5克以下。不过,按照相同容量来计算时有些“低糖”产品也不符合标准,以一瓶450毫升的喜茶低糖浓果茶为例,每100毫升含糖量为4.9克,那整瓶的含糖量达到22.05克。按照膳食指南中“居民每天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喝下一瓶低糖饮料,当天的“甜蜜度”也几近饱和。
线下探访:
一杯奶茶含糖多少说不清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与瓶装饮料相比,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现制现售奶茶、咖啡等饮品,含糖量更是含糊不清。商家对“含糖量”的标注方法五花八门。
登录乐乐茶外卖平台页面后,记者选择了一款名为“大口草莓桃”的饮料,在糖量一栏,标注着“少甜、正常甜、少少甜、少少少甜、不另加甜”等共计5个选项。在蜜雪冰城外卖平台,一款“草莓啵啵”饮料的糖度被分为“正常糖、七分糖、五分糖”3档。贡茶外卖平台页面上,一款百香果茶的甜度有“标准糖、多糖、半糖、微糖”4档。
“标准糖”到底是几克?“微糖”的含糖量实际能“微”到何种程度?“不另加甜”代表完全无糖吗?由于外卖平台页面上,无论是哪一种甜度,均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商家也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记者干脆到线下店去问个明白。
在北京北三环中路一家名为“沪上阿姨”的饮品店内,记者询问一杯饮料的含糖量具体是多少。“甜度是可以自己选的,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全糖。”店员表示,根据顾客选择的饮品种类不同,每杯饮料的含糖量不一样。记者随即购买了一杯名为“椰椰抹茶”的饮品,店员在电脑系统上查了又查,最后表示这款饮品正常情况下含糖量应该为10克,具体是一杯含糖量为10克,还是每100毫升含糖量为10克却无法解释清楚。
在位于北京白石桥南地铁站旁的一家茶百道饮品店内,店员称:“三分糖就是一点点。”但“一点点”到底是多少?店员为难了:“这可没法形容,反正三分糖就是微甜。”
记者刨根问底,这位店员索性用纸杯从饮料机中接出一点糖浆后,将杯底的少量糖浆展示给记者:“看,三分糖,就是这么一点点。”
【他山之石】
上海拟为含糖饮料设“红橙绿”标识
有不少关注健康的网友都曾呼吁,饮料中的含糖量,能不能也像其他营养元素一样,明确量化标出?
早在2022年12月30日,新加坡就宣布开始实行饮料分级制度,根据每100毫升饮料中的含糖和饱和脂肪量,将饮料分为A、B、C、D四个等级。从A级到D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逐步增加。除了用不同颜色区分,饮料的含糖量还要清楚地显示在标签上。
在我国,含糖饮料标注健康提示标识的做法,将有望在上海实施。2023年年底,上海发布《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具体为:
红色标识内含双手交叉立于胸前的图案,提示语为“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橙色标识内含暂停手势的图案,提醒每日添加糖应少于25克;
绿色标识内含点赞手势,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
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也被纳入了规范的范围。征求意见稿发出后,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红橙绿”系列标识开始在上海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进行试用,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
【健康提示】
标注为“无糖”其实也含糖
既然市面上销售的含糖饮料标注不清,那选择无糖饮料呢?原来,标注为“无糖”并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0.5g/100m 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也就是说,无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含糖量在0.5%以下,而并非一点糖不含。
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做过检测,所谓“不加糖”的奶茶,含糖量也在每100毫升2.2克至7.9克之间。
“我买咖啡时特意选择了不额外加糖,为什么喝起来,还是甜?”有消费者表示。为此记者咨询了一位咖啡店员工,对方解释,消费者购买的是一款五常米乳拿铁,米乳由稻米制成,本身口感上会带有淡淡的甜味。一位饮品店员工表示,即使顾客选择不另外加糖,也并不代表饮料完全“无糖”,饮料里添加的一些水果本身就是甜的,或者是经过糖腌渍的;奶茶中的芋圆、麻薯等材料,在制作时也已经加入了糖。
市场监管部门曾多次提醒,购买食品不仅要看是否标注“无糖食品”字样,还应综合参考成分表、热量表等。(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