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者/ 戴熙春
编辑/ 谭 亚
对农户王照明来说,每年4月前后和10月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大山沟里,采挖百合,等待收购。 他所在的地方,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土质肥沃疏松,昼夜温差极大。独有的气候和土壤,是孕育“兰州百合”的绝佳温床。 然而今年,当商贩报出9块钱的收购价后,王照明有些措手不及,再次确认担心听错了。这比起往年15、16块钱的收购价低了不少。他摇摇头,点了支烟,无奈却也没办法。 过了两分钟左右,王照明顺手拿起一颗百合,拍去表层泥土,从中间掰开两片,递到商贩嘴边,“你尝尝甜不甜。” 王照明快哭了,手捧自家刚出土的新鲜百合,除了心酸还有不舍。阳光照射在这片土地,更直射他消瘦的身躯,黝黑的皮肤布满皱纹。“唉,这个价格收购,就像白给一样,哪怕再多个几毛钱也好啊!” 毕竟这是他们一家人花费九年时间才培育出的大个儿百合。 王照明双手合十,眼神里透着乞求,而商贩也双手合十,一边是行业规则的坚持,一边是对辛苦农民的帮扶。
“一般人真干不了这个活。”市场规则里,只有买卖。
出土不染,十年轮回
王雨诺撕开真空包装袋,两颗洁白饱满的百合穿越900多公里,即将登上四川成都一家酒店的餐桌。
清水洗净,掰开由数十瓣鳞片叠抱而成的百合,与西芹腰果搭配清炒,吃起来清脆、甘甜。 消费者王雨诺通过微信朋友圈结识了兰州百合,也给自己的餐饮生意新增了些菜品。但她不知道是,每一颗兰州百合的香甜清脆里,都有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故事。一株百合从子芽到种球再到成熟,一生要经历两次移栽、三段生长期,前后长达九年的时间。农户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底下的百合上。春天忙着播种,锄草,修苗;夏天百合花开,忙着恰秧,施肥,培土;秋天,有时收割,有时继续等待,依长势而定;冬天,再冷也要去田地里瞅瞅……就这样,三五个冬去春来,一颗成熟的百合才悄然离开土壤,所谓花开九载为轮回,一朝出土身似玉。不止如此,兰州百合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收获一季后的土地,需要种植其它的农作物,如小麦、青稞、燕麦等倒茬或休耕一年以上才能再次用于种植百合。 对种植兰州百合的农户来说,真正收获质高品佳的百合得花10年的时间,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生命中又有几个十年。显然,农户们收获的不止是百合,更是心血。
不过目前,兰州区域整体种植百合的技术相对比较专业,有一部分工厂专门培育种球,也就是将3年培育的苗进行销售,农户将育苗买回去之后继续种植3年就可以销售。对农户而言,节省时间,同时又能够买到优质的育苗进行栽种。
中国栽培食用百合历史很悠久,出名产地有四个,分别是甘肃兰州百合(甜百合),江苏宜兴百合(药百合),湖南隆回百合(龙牙百合),江西永丰百合(龙牙百合)。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全国唯一食用甜百合。
从地头毛货到加工成品,兰州百合需要经历分拣,剥皮,刷土,削根,称重装袋,真空包装,冷库打冷,出库打包等9个环节,将小果,次果挑选出来,精选出6年以上独头百合,才最终流向市场。
经过层层把关,兰州百合越显甘甜。
有市无价,跌跌不休
兰州人种植百合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光绪年间曾有记载兰州百合,“种者渐多,得利甚优。”因为兰州百合的生长周期长,价格昂贵,主要的消费群体是达官贵人、巨商富甲,或有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室。故而,兰州百合被看做珍品。即使到了今天,就算是种百合的人,也舍不得多吃。往往是把品质好的百合销往市场,只有少部分分量不足,分头过多,不够肥厚的,才留下来自己吃。 科普一个说法,对种植农户和市场上销售的兰州百合来讲,百合的头叫独头和2头,所谓1~4头皇,其叫法是按照包装规格分类,即真空袋装1个百合叫1头,装2个叫2头……所以说1头皇的个头最大,叶片也大,质量越好;而4头皇则为小百合,一袋4个装,叶片较小,自家炒菜性价比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淳朴勤劳。他们把一颗颗百合种子虔诚地埋在地下,便开始了漫长地付出与等待。王照明一家四口人在田间劳作。家里5亩百合地是全家人唯一的盼头,到百合产出的季节,一家人都会全副武装去地里奔忙。 王照明告诉《商界》记者,百合种在土里,种得深不行,个头小;种得浅不行,颜色发黑。种得好的都卖不上好价钱,更别说没种好的。 市场供需是影响百合价格的主要因素。加上今年疫情影响,收购商少了,物流限制,农产品再多再好,运不出去只能是血本无归。过去,白天挖的一筐筐百合,晚上就能变成一叠叠现金。如今收价按每筐50斤来算,抛去人工和化肥,根本挣不上钱。 商贩们压价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百合收量大了,压价;品质低一点点,压价;稍微拖上一两天收购,再压价。“百合这东西,不及时保鲜,品质就变了。”很多农户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百合究竟卖给了谁。“百合的价格一跌再跌,都成土豆了。”王照明心疼地里的百合。除了种百合,这方土地也就只能种点药材了。
现在大部分人都改种药材,不过如今药材收入也不好,据了解去年当归收价每斤才4块钱左右。 田地间,农户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提着水壶背着馍馍,一忙就是一天。
兰州百合品牌“南山晨纪”的负责人告诉《商界》记者,“现在百合亩产2000斤左右。极品百合亩产只有200斤。要想自己家的百合走出大山必须得有个品牌。”他边说边拧掉百合根须、拍掉泥块、装框,放至阴凉处保鲜。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多数都外出打工,但他放不下家里十几亩百合地。 如今,“南山晨纪”的兰州百合在加工分拣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百合原生态的样貌,留有部分根部和少许泥土,其包装完全透明化,让客户能拿到真正新鲜出土的兰州百合。 还有些加工厂将鲜百合经过简单清理,以整头包装出售,也会将一部分鲜百合做成百合干出售。
农业的道路上,品牌之路任重而道远。
农业跟上,百业才兴旺
受疫情影响,兰州百合外销受阻。兰州市百合协会理事长的米生禄对于兰州百合外销受阻忧心忡忡。“就米家山百合有限公司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公司店面销售占30%,电商销售占50%,本土零售市场占20%。但客观地说,此次疫情还是让百合销售受阻。”米生禄说。 兰州百合具有医食同源的功效,是上乘的食用佳品。疫情期间百合线上销售物流受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百合市场经营企业的资金压力,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回笼,新货无法入库,上中下游都带来影响。 为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政府助推百合销售以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以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百合城为中心的百合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不仅如此,政府还密切关注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瞄准国内企业500强、涉农企业、民营企业500强,通过区委区政府、区商务部门上门推介、经贸洽谈、邀请考察等方式,促成企业与七里河区的合作,并投资百合加工和休闲及乡村旅游产业,引进其先进技术资金和优秀管理。 兰州百合产业是兰州农业的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良的产品品质,产业带动作用和市场潜力巨大,其经济效益高于其他农作物。目前兰州百合已成为广大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000吨的百合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扶贫车间”,安置了周边农村近150多名乡村妇女进厂务工。 同时采用“折资量化、分红到户”的方式,分配到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73户贫困户中的246个贫困人口,开创了扶贫帮困的新模式。让帮扶贫困农户参与享受公司生产线的发展红利,来增加帮扶贫困农户的家庭收入,通过物质扶贫引导受助农户思想意识转变,通过自身致富“造血”功能的逐步不断完善和加强,实现受助农户自身脱贫致富,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引导南山片区贫困农户增强“自身增收致富”能力。 别看百合灰头土脸,却是农户致富的宝贝。
回头再来看,兰州百合最大的制约不是品质不好,而是销路有限。它和所有的农产品一样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打开销路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新农业正在焕发新生机,互联网扩大了人们对农业的想象力,兰州百合需要利用智慧农业,从技术、人才、渠道等方式转变。 大约四五年前,就已经有各类互联网企业和跨界者奔向农村,植入新模式,提升信息交互、人力与资源配置的效率,那么今后兰州百合是否也可以改变农户田间挖百合,商贩地头收百合,再交给加工厂,由加工厂加工后销售的模式?运用直播带货、C2M模式等让兰州百合登上全球百姓家?
关于本文作者:戴熙春来源:商界-锐公司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来源:新华号 商界传媒
020-09-22 10:57:42 来源:甘肃工人报
近年来,随着文旅事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兰州马子禄牛肉面堪称“网红”,也是许多游客到访兰州的打卡地。同时,马子禄牛肉拉面师傅张学良也随着网络火了起来。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兰州大众巷马子禄牛肉面店,和其他牛肉面馆一样,中午用餐时间面馆里人头攒动。这个时候,也正是后堂师傅们最忙碌的时段,张学良正撑开臂膀拉制牛肉面。细的、二细、韭叶……面剂子在他的伸、拉、斗、展中变换着各种形状,眨眼功夫便拉制出了不同形状的面条,整个动作飘洒自如。
“学习一门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琢磨。”忙碌完,张学良和记者分享了他和兰州牛肉拉面之间的故事。
今年36岁的张学良从小跟着父母做牛羊肉生意,对肉质有深入的了解,那个部位的肉质鲜嫩、那个部位的肉质结实,煮炖需要多大火候、多少时长、什么时间下料他都十分在行。后来在其兄长开办的牛肉面馆开始学习牛肉拉面技术。那个时候的他玩心较大,根本受不了学习拉面的枯燥乏味,同时由于初学没有掌握技巧,一天练习下来腰酸腿困,想放弃另谋他职,受到父母和兄长的严厉斥责后便硬着头皮继续学习。坚持半年后,手底下觉得熟练了,感觉也轻松了许多,也慢慢地掌握了几种面型的拉制。但是这个时候的他还不能上灶,拉的面只有自己吃。但些许的进步使他信心大增,学习的热情高涨,便主动和师傅学习和面、揉面、打灰……一年后,完全掌握了揉面、拔剂子、下面技巧,成为了一名拉面师傅。
树大分枝,家大分业。2004年,经朋友引荐,他来到马子禄牛肉面馆工作。“马子禄牛肉面”起源于民国初年。解放后,1950年在隍庙巷建立了店面恢复了经营,并打出了“马子禄牛肉面”的金字招牌,至此这座“中华老字号”的名店开始享誉金城,成为兰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市民喜爱的牛肉面品牌,也成为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加入“马子禄牛肉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他拉面技能水平再提高的一个阶梯,在这里他传承了马子禄牛肉面制作工艺,突破了冬季拉面费力、夏季拉面粘手、拉面易断等瓶颈和难题。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成为马子禄牛肉面大众巷总店后堂“1”哥,当上了厨师长、班长,主管后堂制面、煮肉、调汤等工作。
“马子禄牛肉面讲究的是汤汁清香浓郁,萝卜晶莹爽口,辣油红艳香浓,蒜苗青翠悦目,肉味洪厚不腻。”张学良说,马子禄牛肉面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用汤,精于制汤,选用优质牛肉为主料,采用三十多种配料调配熬制而成的老汤,味厚色醇,香浓鲜美,不膻不腥。
随着马子禄牛肉面在业界的声名,张学良在兰州马子禄牛肉面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下走出兰州,多次登上电视和中华老字号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等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大师一起表演,宣传推广兰州牛肉拉面。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马子禄牛肉面长期以来始终秉承诚信经营的理念。”张学良说,马子禄牛肉面早在1992年就被授予“金城一绝”的称号,并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名优小吃”“甘肃省著名商标”“陇上名吃”。2003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全国绿色餐饮企业,2010年更是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牛肉面示范点”等。作为马子禄牛肉面的一员,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也更加坚定了做好一碗面将“马子禄牛肉面”这一金字招牌发扬光大的信心和决心。(记者 胡江)
编辑:姚怡梦
国兰州网6月10日消息 “粗有粗的意,细有细的念,揉不尽的爱,扯不断的怨……红有红的艳,绿有绿的鲜,流不尽的汗,解不完的馋……”这是1992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连续剧《牛肉面的故事》的主题曲,该剧的首选场景正是位于永昌路的马有布牛肉面馆。拍摄结束后,央视摄制组赠予马有布牛肉面馆“金城正宗”的匾额,一时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面馆。马有布牛肉面创建于1983年,2020年4月10日,经兰州市商务局授牌,获评“金城老字号”企业。
创立
1983年马有布在永昌路开设第一家店
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有人说,没在凌晨等过牛肉面馆开门,没吃过头锅面的吃货,是不足以谈人生的。马有布牛肉面的创始人马有布说,最早开牛肉面馆的,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几十年坚持下来,赶上了牛肉面发展的“黄金时代”。
马有布生于1955年,牛肉面的制作技艺还是跟着老父亲学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父亲马得林在河口的国营食堂工作,学会了各种面食、糖油糕和羊肉泡馍的做法。”1960年,为了方便照顾家人,马得林回到市区,在当时的兰州自由市场(现国芳百货)摆摊卖起了牛肉面、羊肉泡馍。后来自由市场被取缔,一家人几经辗转,先后在铁路局市场、铁路中心医院附近卖牛肉面和糖油糕。
1983年,马有布在永昌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打出了马有布牛肉面的招牌,从此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当时的牛肉面馆以国营食堂为主,大碗牛肉面3两粮票、2角8分钱,小碗牛肉面2两粮票、1角8分钱,我们属于个体户,牛肉面一碗4角钱。”马有布清晰地记得,刚开店时面粉还是凭票供应,城里人定量供应的面粉吃不完,就用剩余的面粉换老乡的鸡蛋,老乡们再把换来的面粉卖给他们这些个体户,一袋面9块钱。
自马有布牛肉面创立以来,马有布一直亲自配料、兑汤、煮肉,并不断研究、调整,使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成名
1992年央视《牛肉面的故事》开拍
1990年,因为平房拆迁,马有布牛肉面搬到了永昌路幼儿园对面100多平方米的新店。当时,兰州的牛肉面馆还都又小又旧,所以,马有布牛肉面的新店成为当时兰州牛肉面馆的示范店,这也是央视选景拍摄的原因之一。
“我们停业两天,配合央视拍摄6集连续剧《牛肉面的故事》。拍摄结束后,摄制组赠了一块‘金城正宗’的匾额。”在南关十字马有布牛肉面馆,马有布指着墙上的“金城正宗”匾额讲述这段历史。
随着《牛肉面的故事》在央视播出,很多兰州人发现剧中取景就是马有布牛肉面,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品尝“金城正宗”牛肉面,生意越来越好。在1993年举办的首届兰州丝绸之路经贸洽谈交易会上,马有布牛肉面被指定为牛肉面专用供应点。
因为城市规划调整,永昌路房屋再次被拆迁,马有布牛肉面也不断搬迁,2000年,搬到旧大路;2007年,又开了南关十字店;后来,又陆续开了五泉山、小西湖两家直营店。
接力
2014年子承父业打造全国连锁机构
2014年,年近60岁的马有布决定退休,把面馆交给儿子马明经营。但马明说:“我爸其实退而未休,每天早晨,他还是会早早地来到面馆,看着娃娃们操作才放心。”
年轻人思想活、爱钻研、好学习,马明成立了兰州明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马有布牛肉面各个工序制定了一系列更标准化、统一化的标准,并将马有布牛肉面做成了可复制的全国性餐饮连锁机构。
2014年,马有布牛肉面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唯一推荐牛肉面供应品牌”;2017年,马有布牛肉面荣获“第三届中国·兰州国际牛肉拉面文化博览会——兰州牛肉拉面30年品牌店”荣誉称号。
目前,马有布牛肉面在兰州有50多家连锁店,在全国有200多家连锁加盟店。独有的产品特色、精细化的服务、完善的经营管理,使马有布牛肉面成功地走出了甘肃,成为全国知名连锁品牌。
推广
2021年中食展上放光彩
今年5月18日至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食品全产业链大会——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简称中食展)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中食展是世界三大食品展之一,从早上9点开馆到下午5点闭馆,在博览中心E3区的“厚道甘肃地道甘味”甘肃馆内,客商络绎不绝。有看头、有说头、有吃头,是客商对甘肃馆的第一印象,而牛肉面则成为“中食展”上的耀眼明星。
在现场特装布展的马有布牛肉面把面馆“搬”到了展厅,拉面师傅像演员,拉起面来像表演,兰州牛肉面的制作技艺引得众多客商驻足、围观,并拍成短视频分享在社交媒体,吸引了更多人到现场排队品尝。
马明带着12个人的团队参展,是希望通过这个国际化的平台,把兰州牛肉面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在展会期间,马明和他的团队积极与全国各地供应链企业洽谈对接,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并与上海一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开店的协议。
访谈
兰州明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明:
传承特有品质打造全球连锁品牌
马有布牛肉面刚创立时店内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现有品牌加盟店200余家,技术供料店近1000家。
兰州牛肉面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中华第一面”的美誉。创立近40年来,马有布牛肉面秉承“清于行、真于心”的企业准则,以“诚信敬业、创新求实”为发展理念,本着“品质为先、客户至上”的宗旨,以餐饮管理服务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未来,马有布牛肉面的发展规划是三个融合:品牌与产业化融合、线上拓展与线下实体店融合、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融合。马有布牛肉面将传承“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牛肉面特有品质,打造全球连锁品牌,让“中华第一面”的美誉享誉全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蔚霞
稿源:兰州晚报 编辑:刘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