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深氪新消费第868期分享:巅峰时期,萨莉亚全球门店超1500家。
作者|沐九九编辑|黄晓军来源|深氪新消费 [ID:xinshangye2016]封面图|网络
从体育零售用品迪卡侬,零售超市奥乐齐逼退沃尔玛,到家居行业宜家,再到小米以及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崛起,低价几乎受用于全球。
在长居高端的西餐领域,反向主打低端意式西餐的萨莉亚也脱颖而出。这里不乏6 元/杯的葡萄酒,9 元/碗的意大利面,还有7 元无限畅饮的软饮……由于物美价廉,萨莉亚也因此被国内消费者戏称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
目前,萨莉亚在亚洲拥有1500多家门店,其中近400家在中国,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企业营收就达到1540亿日元(约100亿人民币)。到2022年8月,萨利亚净利润预计将增长4倍,达到86亿日元,远远高于疫情前的2019财年,增加了超过36亿日元。
01
从西餐到意料
萨莉亚艰辛转型
虽然被誉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但萨莉亚却来源于日本。
1967年,东京理工大学学生正垣泰彦餐饮行业兼职多年后,在位居日本千叶县一个菜市场内创立了一家仅36个座位的小型西式餐厅。
但由于靠近菜市场,主打高端定位的西餐厅让产品高价格与低成本之间的差价一目了然,导致萨莉亚初期生意一直不好。为此,正垣泰彦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同时将店内产品从西餐增加到日料和烧烤,以扩充客流量。
这一经营策略很快以门店意外发生火灾而结束,萨莉亚也被迫走上转型之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繁荣,消费水平提高,迎合当地人口味的意式料理取代西餐料理,在日本流行起来。
发现这一市场趋势后,正垣泰彦再次创业,不仅决定将原来主打的西洋料理换成意式料理,还重新调整经营策略。
< class="pgc-img">>但由于门店位置不变,萨莉亚面对的最直接竞争对手还是菜市场售卖原材料的低价摊贩。迫于无奈,正垣泰彦只得将萨莉亚的食品降价销售。
起初,正垣泰彦先降了七折,发现效果不好,依旧没有客人愿意光顾;然后是五折,反应还是不理想;直至降到三折,萨莉亚才被救活过来。
降价三折,直接让萨莉亚一跃成为当地最火爆的西餐厅之一,原本一天只有20人不到的生意,瞬间变成了800多人等排位,正垣泰彦开始开新门店容纳更多的顾客。
即使在日本遭遇泡沫经济,多数餐厅生意不景气时,萨莉亚在日本仍旧走俏,并将门店拓展到全国各地。到90年代末期,萨莉亚在日本门店的数量接近300家,营业利润接近20%。这也让正垣泰彦更坚信“价廉才是集聚客源的武器。”
在国内打响知名度后,萨莉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以中国市场为例,2003年12月,萨莉亚在上海天钥桥路开了第一家门店。随后,萨莉亚在深圳、北京,广州,香港,台湾都设有店铺,在中国拥有门店超400家。在这过程中,物美价廉策略始终贯彻如一,陪着萨莉亚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
巅峰时期,萨莉亚全球门店超1500家。
02
降本提效
萨莉亚低价逻辑
回到企业自身来说,所有低价背后,都是成本的考量。
一般来说,开一个餐饮门店,其成本主要包括前期装修、租金成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原材料成本和员工薪资成本,但由于装修成本主要在前期,而租金成本短期内是不变、可控的,大多数企业将缩减成本的重点放在后者。
例如,尽管沃尔玛大规模采购模式和costco控制SKU加大进货量方式不同,但最终结果都是降低采购成本。
但萨莉亚从选址到销售整个过程,都致力于缩减成本,保证低价。
从门店选址上,萨莉亚的门店不像麦当劳、肯德基选择核心商圈地段,反而倾向于一二线城市的非核心位置,甚至直接选择已经倒闭的餐厅门店,简单装修下门面就直接营业。这种特有方式直接从一开始就降低房租和装修成本。
当然,装修和房租只是缩减成本的一方面,其根本还是在于企业运营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减少压力。
在这方面,萨莉亚更倾向于costco控制SKU的降本模式。尽管今天萨莉亚的菜式有70多种,加上葡萄酒和鸡尾酒,差不多有 100 个种类,但品类丰富不代表产品重复性。萨莉亚从西餐转型到意式料理中,逐渐专注一件事:精简菜品,保证有限品类满足多样化选择。
例如,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发现海鲜沙拉和虾仁沙拉似乎没什么不同,于是类似的菜品被合并同类项。同时,萨莉亚餐厅不采用硬性规定的套餐形式,而是设计出一套能自由组合搭配的菜单,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
除此之外,萨莉亚还专注于打造上游供应链,通过自建农场种植蔬菜、打造生产和物流基地、在各地开设半成品加工厂,打通上下游,减少中间商费用,控制成本。例如,萨莉亚多利亚焗饭里使用到的白沙司,就来自品牌在澳大利亚自建的乳制品工厂。
当然,供应链成本控制只是其一,所谓规模化直接导向的是高效,而这主要在于中央厨房模式体系和员工管理两个方面。
和沙县小吃店周边必配备一个面厂一样,萨莉亚门店背后都有完善的中央厨房配置。中央厨房主要是任务是将食材预加工,然后作为半成品被统一派送到其他门店。
这种中央厨房模式大大节省了做菜时间,提高翻台率。有日本综艺节目做过测试,一个顾客在萨莉亚点15道菜,全部上完只需要10分钟。
另外,由于萨莉亚标准化程度高,其门店基本能够实现傻瓜式操作,因此哪怕在忙碌的午餐时段,厨房员工也只需要两三人就可搞定,这种员工数量的控制直接缩减了人力成本。
但控制人力成本的关键,还在于员工的人均效率上。
为此,萨莉亚在员工上菜、拖地、甚至是挤沙拉酱上,致力于寻找节省时间的办法。
例如,餐厅清洁使用的是会出水的拖把,省了专门打水拖地的时间;服务员为保证上餐速度,上餐用手端而不用托盘;以及番茄切割机和用于热传导的铝容器……都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效率。
< class="pgc-img">>这种控制成本和高效的运营体系,成为萨莉亚保持低价的钥匙。
03
沙县小吃成不了萨莉亚
之所以“比肩”沙县小吃,正是在于萨莉亚物美价廉。但真正论起来,沙县小吃却难成萨莉亚。
从运营模式上看,沙县小吃始终受困于连而不锁的难题。尽管全国门店超8.8万家,但公开资料显示,沙县小吃的连锁率只有总门店数的3%左右,而中国餐饮平均连锁化率为15%,沙县小吃的连锁程度远不到及格线。
< class="pgc-img">>这是因为沙县小吃以加盟为主,常陷入经营主体混乱、门店网络整合难度极大、业绩回报不明等问题。这最直接表现在沙县小吃在各城市的口味差异。
最初,外地人接触到的沙县小吃是扁肉、拌面、炖罐和蒸饺这“老四样”,然而此前的标准沙县小吃,没有拌面和蒸饺,主要卖的是当地特色米冻和豆腐。然而在沙县小吃办规范沙县小吃的十来年,沙县小吃的标准也逐渐变成“大众爱吃啥,啥就是沙县小吃”。
例如,沙县小吃的飘香拌面在各城市均有所差别,比如北京是芝麻酱、上海有葱油拌面、四川有韭菜辣油拌面。
这种难以连锁化的巨大差距,导致沙县小吃始终成不了高标准、高连锁化的萨莉亚。
但在消费升级的今天,萨莉亚面临和沙县小吃同样的品类升级难题。尤其是当下国内平价西餐厅盛行,低价萨莉亚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为此,萨莉亚开始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早在2020年年底,萨莉亚就推出升级版 2.0 餐厅,不仅在装修上大改,将原本简约的装修风格转变为现代工业风,同时菜品价格上也在原版的基础上有所调升。
这种新的定位或许更符合大众趋势,但对于萨莉亚忠实的消费者来说,新门店新价格与原有的固有认知存在差异,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还是未知数。
参考资料:
《“意大利沙县”,杀穿亚洲》《三十块吃到撑的萨莉亚,怎么可以这么便宜》
《廉价西餐萨莉亚,为何在一线城市屹立不倒?》
《核心优势被不断侵蚀,“并不平价”的萨莉亚能否穿越时间周期?》
国基金报 安曼
惊呆!基金君吃了多年的萨莉亚居然是日本品牌……
根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日本连锁餐厅萨莉亚(Saizeriya)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财年(截至2022年8月)的营收将增长19%,达到1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4.4亿元),合并净利润预计增至上财年5倍的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4亿元)。
上海、广州贡献利润超50%
因为疫情,全球的餐饮行业都不太好。中国餐饮的杰出代表海底捞在去年的净利润就下降了86%。萨莉亚也不例外,营业利润在2020财年亏损34亿日元。
但是萨莉亚当天发布的2021财年(截至今年8月)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小幅下滑,至1265亿日元,营业利润转亏为盈,为17亿日元。
该公司社长堀埜一成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起到拉动作用的是海外业务。“尤其是中国上海业绩超好,广州也作出贡献。这两个地区占亚洲业务利润的大半”。而根据萨莉亚香港网站显示,该品牌至今在亚洲地区拥有约1500间分店。
从截至2021财年末的店铺数来看,日本国内为1109家,比上财年末增加20家,这是时隔2年,萨莉亚的门店数转为净增加。预计海外店铺数增加37家,达到501家。
8元无限畅饮
西餐界的"沙县小吃”
一年营收曾高达100亿
在大众印象中,意大利餐厅往往是“高大上”的,价格不菲的。这是这个主打意大利菜的连锁品牌,却因为价格低廉,而深受学生党的喜爱,成为人们口中的西餐界的“沙县小吃”。
萨莉亚究竟有多便宜?客单价(35元)大概是必胜客的一半,十几块钱的烤饭、意面,二十多元的披萨,以及花8元就能无限畅饮所有饮料。
有网友评价道:这是唯一一家进去了有底气把菜单都上一遍的西餐厅。
萨莉亚在中国有多受欢迎?
据此前报道,萨莉亚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首家店开在上海南丹路上,生意非常火爆。
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内,几乎每天傍晚,这家萨莉亚门口都会排起数十米的长队。17年过去了,类似的排队现象仍持续出现在它的很多门店中。
截至目前,萨莉亚在中国有近400家门店,门店提供包括沙拉、披萨、意面等11大品类,约100种产品。
图源日本官网
然而重点来了!人均这么低,萨莉亚的营收却一点都不低。
财报显示,在疫情之前,2019年萨莉亚企业营收1540亿日元(约100亿人民币),其中大中华区营业额达339.3亿日元(约22.01亿人民币)。
对比国内最大的意式快餐品牌必胜客,百胜中国招股书显示,必胜客中国有2200家店,2019年营收为20.45亿美元(139.78亿元)。
把两个品牌门店数量和营业额进行换算,萨莉亚的营收跟必胜客差不多,但关键是,萨莉亚的客单价只有必胜客的一半。
换句话说,萨莉亚的生意比必胜客更好,接待的客人更多。
日本餐饮纷纷重返中国市场
看到中国市场这么好赚钱,去年曾经退出中国的日本餐饮企业和民(watami),今日宣布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和民将与“小南国”的中国大型餐饮企业国际天食集团签署和民运营的炸鸡连锁店“唐扬天才”的主要特许经营合同。
国际天食将以上海市内的第1家店为开端,在中国国内开设多家店铺,同时还将招募当地连锁加盟商。
除了炸鸡店,和民还讨论在中国拓展烧肉店“烧肉和民”。
和民2005年在深圳市开设“和民”店铺,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但由于新冠疫情导致顾客人数大幅减少,难以实现盈利,在2020年4月之前撤出了中国。
此外,日本大型餐饮企业泉盛控股(Zensho Holdings)在2021年度计划在中国推出主力品牌“食其家”,一家类似吉野家的主营牛肉盖饭的快餐店。但是在2020年,吉野家在中国关闭了150家门店。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蒋迪雯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中国基金报
之前一直以为萨莉亚是一家美国餐厅。
因为山姆大叔总爱把意大利人的玩意儿搞各种平替,从必胜客到星巴克,然后以高超的营销技巧包装成所谓的“生活方式”。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萨莉亚居然是日本人开的,尽管我和同事已经在里面吃了好几顿,竟没有发现一丁点日式元素。
相比之下,无论必胜客还是星巴克,尽管都披着意大利美食的外衣(星巴克早期主打意式咖啡),你依旧能感受到浓浓的美利坚风格。
温馨的室内装修,花里胡哨的组合套餐,还有为亲子活动推出的各种玩具周边,愣是把快餐店吃出了迪士尼的味道。
但萨莉亚很低调,它最大的杀手锏没有别的,就是便宜。
必胜客的客单价在70—80元,萨莉亚才35元,和肯德基麦当劳差不多。
但问题是,35元的肯德基与麦当劳连温饱都勉强,35元的萨莉亚却能把你吃撑。
更绝的是,萨莉亚还卖葡萄酒,定价才36元。
不管好不好喝,先干为敬。
萨莉亚最近很火,因为它去年的经营业绩。
魔幻的2022,整个餐饮业被整得死去活来,萨莉亚却逆势上扬,去年下半年营收和利润率增长30%,股价更是创出五年来新高。
目前萨莉亚总共有1500多家门店,日本1000多家,中国400多家,新加坡29家,而且不开放加盟,只有直营。
看到这,日本人的做派依稀可见:保守、低调,最关键是抠门。
抠门,是萨莉亚闷声发大财的秘诀,也是它基业长青的关键。
没错,这家日本企业已经活了56年。
< class="pgc-img">>1
直至上世纪末,大家对西餐的认知仍旧是仪式化的,因为多数人没有正儿八经吃过。
高档的陈设,摇曳的烛光,悠扬的古典乐,就像英剧《唐顿庄园》那样,西装礼服,绅士淑女,四目相对,连杯盘的摆放都极端讲究。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西餐厅撩妹,证明你大概率已经混出了人样。
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人对西餐的认识大体就是这样,不管你是真精英还是伪中产,西餐厅对日本人而言,就是一张圈层的入场券。
持这种认识的人,当然也包括萨莉亚的创始人:正垣泰彦。
正垣泰彦大学时代学的是物理,后来阴差阳错地爱上了餐饮,最后干脆退学专心开店。
< class="pgc-img">>最初正垣泰彦想把萨莉亚打造成一家高档西餐馆,店面精致豪华,全是昂贵菜品,吸引有身份的中产慕名而来。
但现实很快给他浇了盆冷水。
正垣泰彦急了,是不是自己的西餐不对胃口?于是他开始了“本土化”改造,包括引进日本料理和烧烤,用更多的品类吸引顾客。
然而生意依旧没有起色,混合东西方菜品,反而让萨莉亚显得不伦不类,既不高档,也不便宜,在顾客心中没有存在感。
背后的根源在于,萨莉亚最初的门店开在千叶县的一座菜市场里,这个选址决定了萨莉亚不可能走高端路线。
因为萨莉亚的竞争对手不是别的餐厅,而是菜市场摊贩。你的食材都是从摊贩那儿买的,价格多少,顾客都一清二楚。他们平时也从菜场买菜,凭什么愿意多花冤枉钱,去吃以同样食材做的“高级货”呢?
再说了,有谁撩妹会选择去菜市场?即便拖家带口周末聚餐,也得挑个像样的商场啊。
正垣泰彦无奈接受现实,除了降价,别无选择。
起初降价30%,还是无人问津,然后是50%,依旧门可罗雀,最后咬咬牙,直降70%,顾客如潮水般涌了过来。
经过一番折腾,萨莉亚终于找到了生存之道,那就是:低价。
从此萨莉亚有了个响亮的外号:穷人的西餐。
自1996年起,日本陷入经济危机,市场寒冬下,餐饮业遭受大洗牌。当餐馆陆陆续续倒闭的时候,萨莉亚却在这段时间里大举扩张,从1998年到2003年,萨莉亚的规模以每年新开100家店的速度疯狂增长。
2003年,萨莉亚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了首家门店。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走低价路线的萨莉亚仍保持着20%的利润,展现出强大的穿越周期的能力。
不仅如此,萨莉亚仍嫌自己贵,还在继续降价。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萨莉亚中国餐厅的焗饭价格从30元降至18元;意大利火腿从36元降至18元,如此高的性价比,把整个西餐行业都给卷麻了。
当日本步入老龄化与少子化社会,正垣泰彦却认为,萨莉亚的核心定位始终是家庭餐饮,他希望更多人来萨莉亚聚餐,而不仅仅是吃一顿“快餐”。所以萨莉亚的套餐以量多实惠而闻名,给餐厅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
萨莉亚能有如此超高的性价比,只能证明一点。
这是一家对自己够狠的企业。
狠人都爱整活,对萨莉亚而言,最好的整活方式就是把成本往死里压榨。
2
萨莉亚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从选址开始。
萨莉亚从不选择高档购物中心或商业街,宁可把店开在犄角旮旯处,早期在日本的时候,萨莉亚大多选择在偏远的地方开店。
即便来到中国,萨莉亚也很少选择市中心的大型购物中心,而是在不太知名的商场落脚,既获得了稳定的流量,也能节约一大笔租金。
萨莉亚的装修不值一提,除了low,你可能无法用别的词来形容。有时候萨莉亚甚至会直接沿用上一家餐厅的装修,这样又把装修费给省了下来。
其次来自食材。
萨莉亚所有食材原则上全部自产自销。它在全球总共有七家工厂,其中六家在日本,一家在澳大利亚。前者提供基本食材,后者提供肉类与乳制品。
进入中国之后,考虑到地缘与政策等原因,萨莉亚才不得不与第三方合作,包括一家上海公司与一家内蒙古企业,分别为萨莉亚提供乳制品和肉制品。
但无论你与谁合作,基本宗旨都不变,那就是抠。所以做萨莉亚的供应商,大概率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由于农产品价格会不断波动,萨莉亚会提前与农户签下协议,在未来5—6年内以约定的数量与价格采购,这就避免了农产品供应的不稳定性,也让萨莉亚的采购成本相对固定了下来。
除了在供应端发力,萨莉亚在提升经营效率上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衡量餐饮店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翻台率,而翻台率取决于上菜速度。
萨莉亚的翻台率堪称业内一绝。
如果你在萨莉亚点15道菜,只需10分钟就能把菜上齐。在日本萨莉亚餐厅,每位顾客平均的逗留时间只有15分钟,比麦当劳肯德基都要短。
萨莉亚能保持高翻台率的原因,首先来自它的中央厨房。
萨莉亚是最早引进中央厨房模式的西餐厅,所有原料先在中央厨房加工,然后做成半成品送往各门店。
有了中央厨房,萨莉亚就有了统一的采购方式。由于采购量大,对于上游供应商享有一定的议价权,可以把采购价给压下来。
中央厨房还节省了门店的后厨面积。通常情况下,连锁餐饮店的面积至少要250㎡,留给后厨的至少得60㎡。
而引进中央厨房之后,门店面积仅需150㎡,留给后厨的面积则减少了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后厨程序变简单了,厨师人数与加工时间也相应减少了。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萨莉亚在后厨环节还进行了一系列改善,比如使用专门的番茄切割机,一秒钟就能把番茄切好。还有加热速度奇快的铝热锅,比普通铝热锅的加工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萨莉亚还会通过改进产品来节省时间和空间。
比如招牌意面,最早采用的是干面,这种面需要专门的设备烹煮,不仅耗时且出品也不稳定。
于是萨莉亚将干面改为冷鲜面,只需很短的时间加热,而且不再需要煮面设备,进一步为门店节约了成本。
在压榨生产成本的同时,萨莉亚也在绞尽脑汁提高服务效率。
理工男创办的萨莉亚玩不了情调,可计算起人效来却比AI还要精明。
日本萨莉亚服务人员有一个恐怖的指数,叫做每秒价值,即员工每秒钟值多少钱。经测算为0.22日元。
按照这个标准,如果每个服务员每天能节省10分钟,一年能为公司节省157亿日元。
为此,从后厨到服务员,萨莉亚对所有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比如服务员上菜不能用托盘,直接用手端菜。因为托盘的效率并不比手更高,而且还得花钱买,使用托盘的服务员得花26.8秒端一盆菜,而不用托盘的服务员只需18.2秒。
为了节省清扫的时间,萨莉亚还推出了一种特别的拖把,拖把上装有自动加水器,这样就不用工作人员来回打水了。对拖地的方式,萨莉亚规定必须用U字形,以避免重复劳动。
哪怕在最上游的收割环节,萨莉亚也把降本增效发挥到了极致。
农业收割费时费工,萨莉亚直接把卡车开到农田里,哪怕毁掉一部分种植面积,也要把效率提升上来。
把车子开进农田,是为了让农民完成收割后不必进行预包装,而是直接由车子运往工厂,这样又省了一道环节。
为了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萨莉亚对他们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也有详细计算。干了多久,干了多少活,甚至连弯腰的频率和幅度都被记录在案,只为让他们的动作更快一些!
从以上这些细节中,你应该能感受到一家日本企业变态的掌控力。
把成本抠到每一根毛细血管,把效能精确到每分每秒,不允许你有丝毫浪费和多余的动作,从头到尾,由内而外,萨莉亚把自己打造成一台效率收割机。
这哪里是萨莉亚,分明是餐饮界的丰田啊!
没错,萨莉亚成功的背后,是日本精益制造的辉煌,它曾令日本傲视全球。
3
总有人问,萨莉亚学得会吗?
表面上看,萨莉亚的作业很容易抄。
在B端,体现为封闭式供应链、中央厨房、以及从后厨到服务的大量简化操作。
在C端,则通过降低客单价+提高翻台率+聚焦核心大单品,最终成为领域里的品类杀手。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总结很容易掉进了一个陷阱,那就是刻舟求剑。
萨莉亚有这些优势都没错,但它们的形成与积累却离不开时间与机缘巧合。
举个例子,萨莉亚很少打广告,在日本开店都喜欢开在偏僻的地方,当时也没有外卖平台,这种开店策略在今天看来不啻于自杀。
那为什么萨莉亚的生意非但不差,还越做越好?
最关键的原因来自于三点。
第一点前面已经说过,日本经济萧条,大家勒紧裤带过日子,消费降级,客观上为萨莉亚这样的廉价西餐带来了庞大的需求。
而且那个时代意大利菜并不普及,少数餐馆价格昂贵,一般人根本吃不起。而萨莉亚的价格优势又颠覆了人们对西餐的认知,以至于几乎不用打广告,也不需要在市中心开店,就能吸引大批顾客。
最后还与萨莉亚的基因有关,萨莉亚是一家诞生于菜市场的意大利餐厅,对来自供应链的压力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这也迫使萨莉亚之后不断加强供应链建设,确保将核心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是特殊的环境与时代,为萨莉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萨莉亚的成功,让我想起了另一则被人津津乐道的案例——丰田。
丰田车当年杀遍全球,据说就是由先进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丰田车厂在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方面令全球车企望其项背。
自那以后,美国人、中国人、韩国人,甚至德国人纷纷去丰田车厂学习,想从中习得丰田成功的秘诀。
结果他们却发现,即便把丰田车厂的操作规范全部抄下来,把丰田的工程师高薪挖过来,自己和丰田的差距还是那么大。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因为决定丰田生产效率的,不光是那些看得见的操作流程,还有特殊的生产环境。比如丰田的供应商大多集中在丰田工厂附近,他们与丰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交叉持股,可随时随地响应丰田的要求。
即便是丰田生产方式本身,也不是你全部抄过来就能学会的,因为它本身也经历了漫长的迭代,有无数细节难以言说,连丰田自己人都讲不清楚。
所以,倘若你一味用“便宜”或“效率”来概括萨莉亚的成功,你充其量只能看到它的一面。
而它的另一面,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是岛国工业的骄傲,内卷社会的高效,以及广大?穷?忙?族?廉价的快乐。
卷不死的萨莉亚,还将继续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