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曝光淀粉肠是用鸡骨泥代替鸡肉。315的晚会我没看,但被打假曝光的名单里,根本没报道淀粉肠。
3.16日河南开开食品有限公司发布了
食品安全说明:
3.15经县公安局和市场监管部门临时抽检,检查结果我公司使用的原料和成品均未使用各种骨泥等原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每批原材料都有合格证和品质认证。希望广大消费者辨明真伪,不要一概而论,请放心食用。
< class="pgc-img">>随后山东的夫宇食品公司也发布了安全声明:
3月15日枣庄市、区、镇,市场监管部门对我公司进行突击检查。
检查中我公司使用的食品未使用各种骨泥原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公司与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安全责任保单,为消费者保价护航。
请大家辨别,勿信网络中的一概而论。
< class="pgc-img">>我觉得现在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很不厚道!
淀粉肠有好有坏,就跟辣条一样,有卫生特别差的,也有卫生条件好的大品牌。
对于有质量保证的大品牌来说,这不亚于飞来的一场横祸!
他们能发声明我觉得是有可信度的,如果不合格官方就会出来打假。
至于市面上一块钱一根的,估计就……大家见仁见智吧!建议街边的小摊,也能写个提示选择用大品牌的淀粉肠。
所以现在淀粉肠还没完全塌房…… ???
其实餐饮行业抓食品质量问题还是很重的,毕竟出现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公司要不就是巨额赔偿,要不就是关门大吉,一般情况下,绝对不会出现用别人吃过的骨头做成泥再做成香肠。
现在搞得啥也不敢买了,我觉得曝光品质有问题的企业,并进行监督整改。
而不应该让坚守品质的企业一起受过。
各位友友,淀粉肠你还会买吗?
#春日生活打卡季#?
餐饮行业发声,传递共勉互助的精神,助力产业复苏。过去几个月里,红餐网联合央广网等各大媒体策划了“唤醒春天”专题系列报道。
对此,我们追踪了多重视角下的企业和事,记录了一批餐饮人的真实故事,直击行业的痛点难题,也做出了一些预判和建议。
再回望,依然感慨万分。今天这篇文章既是对上半年的一个回顾,也是“唤醒春天”专题系列报道的一个阶段性的完结。但这并非意味着结束,作为行业主流媒体,我们一直与所有餐饮人同在,我们坚持向前看,期待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与大家一起翻开新的篇章。
餐饮人,一起加油!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疫情第三年餐饮业的真实现状,点击视频观看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景雪、何沛凌。
世事如浮光掠影,谁也没想到,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会持续三年。疫情反反复复,线下门店开开关关,餐饮业的经营节奏被打乱,普遍承压。
眼下,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不确定,未来餐饮业将走向何方?
对餐饮人而言,路其实一直在脚下,不远处已隐隐透出光亮,只不过未从轮廓进化到全貌,勇气、担当和信念,或许是当下大家对未来最好的回应。
< class="pgc-img">>疫情反复、经营承压
餐饮行业大浪淘沙
当下,国内新冠疫情形势仍旧复杂、严峻。
8月1日,三亚爆发新一轮疫情,随后一周感染者数量超1000例,约8万旅客被滞留当地。8月8日起,三亚、海口、澄迈、昌江等海南多个地区开始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餐饮经营单位被要求暂停堂食。
差不多前后脚的时间,义乌也突发新一波疫情,一周内感染者超300例。
再往前,7月15日,成都新增一例本土病例;7月19日,成都餐饮同业公会向成都全市餐饮单位发布《关于加强餐饮业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倡议各餐饮单位不承接宴席活动,鼓励提供到店自取、外卖订餐,实施无接触配送服务。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受疫情影响的已远不止于这些城市,今年以来,此起彼伏的疫情蔓延至全国多个城市。
3月13日,深圳因新增病例人数增多而宣布封城一个星期,全市餐饮经营活动被叫停。
同样在3月,上海疫情爆发,此后两个多月里,这座原本繁华喧闹的城市陷入从未有过的“静默”。直到6月1日,上海宣布解封,但除部分偏远地区且在复工白名单内的餐饮企业,许多餐饮门店仍旧不能提供堂食。最新消息显示,8月7日,上海全市疫情风险区“清零”。过去的这几个月里,店面关闭、全额亏损、高昂成本......上海餐饮业面临的压力可能早已远超我们的想象。
< class="pgc-img">>疫情多点复发,餐饮堂食被迫开开停停,全国多地餐饮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月17日沈阳宣布暂停堂食,直到4月25日提出按照50%限流有序开放;
济南从3月30日至5月10日,暂停堂食了41天;
广州4月9日起多个区发布公告要求暂停堂食,4月22日,全市餐饮恢复堂食;
北京五一起暂停堂食,直到6月6日才宣布放开大部分地区堂食;
江苏无锡7月2日宣布全市餐饮经营单位不再提供堂食,一直到7月14日,部分区域允许恢复餐饮堂食......
不少餐饮人说,今年是他们入行以来最艰难的一年。
“大部分餐厅营业额下降都在50%以上,很多大品牌餐饮的现金流只能维持两三个月。”
“7月这轮疫情是最严重的一次,成都的中餐业营收至少下降60%,尤其是商场店。”
“疫情每封控一个月,经济就要用3个月来弥补恢复,就北京5月这波疫情可能至少需要两年才能有所缓和,又有几个餐饮品牌有实力还能再烧钱扛两年?”
疫情给餐饮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抛除疫情外,餐饮业的“流血”还远不止于此:客流锐减,房租、人工等巨额支出高居不下;转战线上收入甚微,远撑不起门店开销……
行业充满前所未有的挑战,变革也悄然发生。优胜劣汰,熬不下去的门店开始被清出场。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37.3万家。
< class="pgc-img">>积极自救、穿越寒冬
餐饮企业逆境中前行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还在不断交织演变,真正考验企业“成色”的时候已经到了。
整个餐饮行业正在经历从存在到优化的升维,在无差别的行业压力面前,只有表现出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才能在疫情的冲击下,镌刻出新方向。
穿越寒冬!上半年,我们也看到,大批餐饮企业积极自救,在逆境中不断探索生存之道。
发力“地摊经济”
进入4月份以来,成都、南京、郑州、河南、甘肃、河北等多地相继出台政策,允许商家外摆,以帮助餐饮经营者走出困境,全国多个城市掀起了地摊经济热潮。
随后,餐饮业的“地摊经济战”也开始打响。
比如,暂停堂食期间,海底捞北京部分门店的临时摊位就开始出现在各个小区门口,售卖冒菜、快餐盒饭、自热食品、辣椒酱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一辆小推车、几张外摆桌子,从各类食材、调料、小吃、预制菜到实实在在的餐品,顾客去哪儿,餐饮企业就会跟去哪儿。
转战外卖、外带
直接关闭堂食,对没有线上外卖业务的门店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堂食的牺牲,也促使外卖从原来的配角转身成为了餐企的救命稻草。
像上海疫情期间,“线上订,线下送”是餐饮连锁的主要经营模式。北京堂食暂停期间,眉州东坡、旺顺阁、紫光园、萃华楼、胡大等知名餐企也快速做出了调整,纷纷把重心转移到外卖和外带上。
整个上半年,在堂食阶段性受阻的境遇下,越来越多餐企不得不开始考虑增加外卖业务。红餐网联合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共同推出的《2022年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近五成受访餐企在疫情期间开拓了外卖、团购等业务。
< class="pgc-img">>疫情常态化下,堂食与外卖的角色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外卖对餐饮而言,已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业务,而是必须常态经营的业务。
探路短视频直播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成为餐企自救的重要抓手。
紫光园每天不间断直播超8小时;眉州东坡每周直播一天,一天3次,共播9个小时;北京永定门电烤串通过直播和拍短视频的形式拓展团购售卖渠道;喜茶2022首场会员日直播活动吸引了32万人次观看;大董、麻六计、全聚德烤鸭、北京静香斋等品牌也都活跃在直播间里。
直播销售的产品从优惠券、代金券各种类型卡券,到预制菜、瓶装茶饮、以及其他一系列衍生产品,凡能够搬到线上平台售卖的产品,餐饮品牌们一个都没有落下。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拓展营销渠道、增加产品种类……
疫情之下,餐企还尝试一切可能的机会,将损失降到最小,不错过每一个可能的增长点。
“露营经济”兴起,海底捞、烤匠、大龙燚等品牌就纷纷推出针对野营的外带食品,掘金露营经济,满足更多消费场景需求;
线下渠道受阻,霸蛮湖南米粉等就在包括淘宝、天猫、盒马以及711等多个渠道进行铺设,拓宽更多销售渠道。
主业产品不适合外带或外卖的,小龙坎等就开拓快消以及新茶饮等更多种类产品,积极拓展产品线。
还有试水方便速食、预制菜等品类的;加码小程序,打造私域流量池的;跨界联名营销吸引新流量的......
当勇气与信念跨过山海呼啸,“再多做一点”与“再坚持一下”隔着时空回荡,纵然揪心难捱,大家依然努力坚持活下去。
< class="pgc-img">>餐饮业下半场
仍旧艰难,但也有希望的光
过去数年,中国餐饮行业消费一直保持着较为客观的复合增速。但一场疫情,让行业的发展失速。来不及道别,旧的一页已然翻篇。没有任何预警,新的版图正在加速形成。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描摹餐饮业下半场的轮廓,我们往往会聚焦于餐饮业本身。但在此之前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餐饮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消费环境已发生变化。
知乎上网友A说,“疫情封控在家学会了做饭,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做饭还健康营养。现在即便解封了,心理上反倒对出去吃没有了特别的期待。”
网友B说,“上海这波疫情,让我意识到没有存款真的是太可怕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攒钱计划’也由此开始,一顿外卖的钱现在可以用来置够三天的食材,自己还能根据口味换着花样来。现在自己消费时会更加注重物品真正的实用性和刚需性。
不得不承认,疫情就像一个放大器,将收入和金钱焦虑,以及外出用餐风险和非刚需性的认知逐渐放大。
新环境倒逼餐饮业呈现出新的样貌,推动整个餐饮业延续着世世代代的道,也呈现出新的法与术。
多样化
多样化是相对企业的专业化经营而言,餐饮市场需求丰富多样,未来,餐饮企业仍然可以围绕产品多样化、渠道多样化、以及战略多样化等路径发展。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以产品多样化为例,考虑到餐饮消费者的选择众多且更偏好于尝“新”,对产品的忠诚度并不高,所以许多餐饮品牌扩充品类,做起了跨品类生意,像“餐比酒好吃”的Commune、“在咖啡馆喝茶”的tea'stone、“一边烤肉一边吃火锅”的谢谢锅……
未来,任何难度小、成本低、变化多样的品类扩张在餐饮业里都会成为可能。
另外,渠道多样化也是较为直观的一大变化趋势。疫情阻断了餐饮业最主要的线下渠道经营,越来越多餐企在疫情期间开拓外卖、新零售等业务,而这样的趋势也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普遍状态。
更显而易见的是,一场疫情将很多小餐企清出场。小企业退出,大企业势必将拥有更多市场空间,抢占更细分赛道,而多样化发展是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所以,未来品类多样、渠道多样以及战略多样化等方面的创新会成为“餐饮微创新”的主要方向。
小而美
疫情期间,餐饮业发展受挫,但小而美的社区餐饮店反而逆势增长。这些小店投资轻量化、装修简约化、产品特色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诚如红餐品牌研究院院长樊宁所言,“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社交圈、生活半径缩小,宅家时长增多,而社区、园区小店就在身边,恰好满足了人们就近出行的需求。”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未来依旧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下,活下去是企业的基本选择,也是最表征的判断标准,保有现金流是企业能够活下去的核心关键。小而精、小而美等同于资产轻、经营灵活,所以这类店铺的生存能力会更强,也将成为更多企业市场布局的重要方向。
下沉、外围突破
疫情的反复、不确定,使得餐饮商家开店的回报周期拉长,越来越多连锁餐饮品牌对拓店更加审慎,餐饮业线下门店扩张选址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当降本增效成为餐饮业的主旋律,当连锁餐企的供应链愈加成熟,餐饮企业向下沉市场、城市周边市场探索的步伐也会顺其自然加快。
诚如星巴克2022年的市场布局。根据其第一财季数据,星巴克在中国新开197家门店,进入16个城市,其中不乏有嘉兴、张家港、孝感等商业三四线城市。
日前大众点评发布的2022年“必吃榜”,榜单上也新增了桂林、惠州、乐山等9座城市,这是历年新增城市数量之最,且均为三线及以下城市。与此同时,榜单上二三四线城市的上榜餐厅占比已达34.3%,超过三分之一。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餐饮业“向下走”的声音就开始不绝于耳,但那个时候对于开拓下沉市场,大部分餐饮店的态度其实是克制的,毕竟下沉市场的人流量以及消费潜力看起来还不那么诱人。
但近两年,伴随一二线城市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内卷严重,下沉市场房租、人工相对便宜、竞争没有一线城市激烈等优势被逐渐放大,未来也将吸引越来越多餐饮企业向这些区域扩张。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将持续,而这对于餐饮业会是一场韧性战争,考验着餐饮业的柔性发展、餐饮人的韧性负重。
餐企在性价比、数字化、供应链效率和差异化等众多细微之处积累的势能,未来都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站在动荡时代下的路口,何处是生门?唯有主动破局、果断开局,抉方向,择先机,见微知著,才有无限的未来。
结 语
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餐饮业态永不会消失,远大前程依然未来可期。即便眼前仍然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我们也始终相信,疫情的阴霾终有散去的一天。
愿所有人置身风雨,都能心向光明,也期盼餐饮业能够早日重焕新机!
下半年,你有什么心愿?你打算怎么过?
快到评论区和大家讨论吧~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已经入行十多年的韩桐,今年或许是他作为餐饮人最难的一年。
但在与韩桐对话的过程中,他更多地展现出了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也能感受到那份北京人的“洒脱”和“仗义”。
和所有餐饮人一样,韩桐也在积极自救,做外卖,做零售,上抖音直播,甚至还做了自己的牛奶面包公司,布局社区商业。
据韩桐介绍,局气的一些酱制品在直播间很受欢迎,销售额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五六万,“但比起企业每天的亏损,这些钱也是杯水车薪。”
在韩桐看来,“扛”下去是肯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因为自己背后是上千名要依靠他来养家糊口的员工,而自己能“扛”的下去,也是这些员工在背后的支持。
疫情以来,各项政策缓解了韩桐在现金流上的一些压力,逐渐放宽的人员流动限制,也让韩桐有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搜狐财经:疫情到现在已经两年半的时间了,您觉得目前餐饮业的经营状况,恢复得怎么样?
韩桐:因为局气和聚宝源大部分的餐厅都在北京,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今年也是最难的一年了。
在疫情第一年的时候,国家给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餐饮企业也从中获益,金融机构们判断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所以大家当时都比较积极,现金流方面的问题就不太大。
而且之前门店还没有过停止堂食的情况,最多就是限流,把客流量限制在50%,虽然经营上有困难,但整体还活得下去。
到了今年,一个是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太长了,两年多没有正向的收入,全都在亏损,再加上之前停止堂食,就尤其困难。
在我们餐饮人看来,其实直接叫停还算好一点,开开停停的影响最大,比如刚恢复,找来了员工,进了很多货,结果突然叫停,企业又要保住员工,又要节省成本,或者做一些副业,这样不断反复企业很难去把控。
不过我们也还是积极看待,也看到国家的信心,虽然真正放开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整体还是不断向好的。
搜狐财经:您其实也经营着很多个餐饮品牌,想问下您,聚宝源和局气两个品牌,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如何?
韩桐:上半年肯定是亏损的,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今年上半年相比前两年,亏损是最严重的,也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餐厅都在北京。
因为局气和聚宝源这两个品牌,也是比较有北京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会有很多来自外地游客的收入,占比大约在30%-40%,这也是我们相比其他餐饮企业,受到的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可能有的餐饮类型在疫情期间还会比较好过,甚至是逆势上升,比如一些快餐企业,反而消费需求在疫情期间被放大了,因为这些是保证消费者日常需求的类型。
但是比如火锅,就像聚宝源、海底捞这样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要比局气还要大,因为局气可能靠外卖还能杯水车薪保住一点,火锅就很难了。
搜狐财经:那在疫情期间,外卖业务的经营情况如何?
韩桐:其实大部分正餐的品牌,做外卖比不做外卖赔的要多,除非能卖非常高的营业额。
现在很多开外卖的餐饮企业,也包括我自身在内,其实更多的是让员工有事做,不做外卖业务其实赔的更少。
虽然外卖可能有时候一天卖几千块或着上万块,但其中的成本,包括员工的工资、房租等等,累加起来其实很高。
在正餐的逻辑里边,外卖是一个边际效益低的生意。因为房租和人员成本是固定的,外卖平台还要进行抽成,因此本身利润就很低。
但是因为有堂食摊掉了这些固定的成本,所以即使外卖利润低,也是可以做的,但如果没有堂食只做外卖,肯定亏损会加重。
搜狐财经:在疫情期间,您在现金流方面有遇到什么问题吗,是怎样解决的?
韩桐:现在金融机构是有规定的,有一些情况可以贷款,有一些就不行,能信用贷款的话就去贷,贷不了就用自己的房子、固定资产来抵押。
前期贷款或者进行融资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后期的话,银行和机构也要考察风险,尤其是到现在,企业两年多没有盈利,负债率越来越高,信用类的贷款已经很难。
但比较好的是,国家在利息方面是有减免政策的,也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搜狐财经:门店一个月的成本有多少呢?
韩桐:对于门店而言,主要的成本有两部分:房租和人员成本。
房租按平米来计算,在北京的餐厅,基本均价是10元/平米·天,一家门店的面积至少要几百平米。
员工是管吃住的,一个人的直接成本在6000-7000元。
因此一家店每个月赔几十万是肯定的,短时间内还比较好坚持,持续时间过长就比较难,我接触到的餐饮人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只是赔多赔少的问题。
搜狐财经:那面对这么大的成本压力,以及不断反复的疫情,您有考虑过暂时闭店做调整吗?
韩桐:目前已经撑了两年多了,现在的态度就是,无论是为了将来还是下面的团队,都必须要撑下去。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闭店,等疫情过后在重新开,因为这两年赔掉的钱,其实都够开一些店的。
但没有办法这样做,局气疫情之后关了四五家店,但目前还有十几家门店,聚宝源也有20家门店,你根本倒闭不起,你不是只有门店,你的背后还有上千名员工,还有融资和银行贷款。
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员工也是低收入群体,对于他们而言,工资不是挣钱,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甚至有些员工都是急需用钱的。
对于老板个人而言,的确是好“扛”的,至少都有些家底和积蓄,如果我只有一家门店的话,可能我早就倒闭了,然后静观其变等疫情过去,但是员工不行,他们都要靠你来生存。
搜狐财经:在房租上,目前有什么减免政策吗?
韩桐:租用的一些国企的房子,在租金上还是有减免的。
像我在北京的门店,租用国企的房子的餐厅,基本都能拿到3-6个月的租金减免。
但大多数门店租用的都是私企,比如一些地产商的商场,这些地方给到的租金减免相对就会少一些,因为这些商场也是依靠收租金来生存的,大家都很难。
不仅是餐饮业受影响,外围的商场、包括供应商,他们的收入也收到了影响,大家都是一条产业链。
搜狐财经:那面对疫情的影响,您有做什么准备吗,有进行哪些自救?
韩桐:对于创业者而言,大家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也经历过很艰难的时候,也愿意去乐观的面对这些,每一个餐饮老板也都有韧劲在。
在疫情期间,对于员工,只要餐厅可以营业,就为员工进行排班,不能营业的时候员工就在宿舍休息,我们也管员工的饮食,虽然没有办法为员工发全薪,但我们也尽力为员工发薪。
因此,尤其是老员工,都很支持我们,愿意和我们共度难关,对于辞职的员工我们也都非常理解。
另外我们也在做外卖业务,也去做了很多零售化产品,包括做抖音直播。
但是这方面比较难,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你的团队和现有的设备,没办法短时间内支撑你的业务转型。
对企业而言,这些自救行为也是杯水车薪,大多数还是为了让员工有事做,然后尽量地去扭转你的生存形势,熬到最后一刻。
就像局气的直播间,一些熏酱产品卖的还不错,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五六万元,去掉成本可能争几千块,但企业一天赔那么多钱,根本没有用。
而且无论企业在疫情期间做哪方面的尝试,都需要额外的投入,比如做预制菜,供应链、工厂,都是新的成本,而目前的情况,企业无法去做大笔的投入,因此只能做一些相对低价的产品。
比如疫情期间,北京小龙虾的市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企业都开始卖小龙虾,因为小龙虾原来毛利比较高,几块钱一只,现在100只就卖100元,算下来挣不到多少钱。
但对于那些提前已经有布局零售的餐饮企业,情况就不同了。比如紫光园,可能反而得到一些逆势发展的机会,但针对大部分做堂食为主、有社交属性的餐饮企业,就真的措手不及。
搜狐财经:疫情好转之后,您还会继续做零售这方面的业务吗?
韩桐:疫情减缓也还是会继续做零售业务的,因为如果能跑出好的业务模式,疫情结束后是会反弹的,也有了更加抗风险的模式。
我们现在在探讨一些社区商业,融合本地居民的商业模型,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做真的尝试,今年已经启动了面向社区居民的零售快餐模式,年内应该能够实现。
例如公司已经做了新的烘焙品牌,叫红星前进牛奶面包公司,7月份即将开业,面向社区居民销售牛奶、面包等早餐食品。
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尽量节约一切支出,让企业活下来。
搜狐财经:那您对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餐饮业发展的预期如何?
韩桐:我个人认为还是逐渐向好的,这也是我们这么多餐饮人扛下来的理由,
我们也认为离疫情过去越来越近了,从种种现象来看,我们也看到变化了。
现在也在想办法去融资,做好节约,我们的预算规划也都做到了年底。
搜狐财经:局气和聚宝源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的,直营还是加盟?
韩桐:二者都是直营模式,因此我们也是比较重资产的,关键就看今年年底,如果向好的话,企业就能逐渐挺回来了,如果还是不向好,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挺不下去。
搜狐财经:在您看来,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助力?
韩桐:目前是有利息减免、租金减免,以及税费抵扣等政策,比如流转税退抵增值税,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哪种企业,现金流都非常重要,因此这方面的帮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搜狐财经:您有什么想对餐饮人说的话吗?
韩桐:大家一起扛下去,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首先我觉得,最需要感谢的可能还不是餐饮企业老板,而是那些支持你的人,比如员工、员工的家庭、合作伙伴等等。
因为餐饮业的工资的确没有以前高了,这样的情况大家对你依旧不离不弃,甚至一些员工还主动要求停薪,公司高管也已经两三个月没发薪了,但大家依旧没有丝毫懈怠。
做老板,挣钱的时候拿的也是最多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每个创业者必须承受的事情。
餐饮的老板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的,这些人都有这样抗风险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乐观的精神和态度。
到现在这个阶段,拼的已经不是谁的家底厚了,拼的是一股劲。
< data-author="Wxeditor" style='margin: 5px auto 0em;padding: 0px;outline: currentcolor none 0px;max-width: 100%;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letter-spacing: 0.544px;white-space: normal;line-height: 25.6px;color: rgb(62, 62, 62);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