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年最受资本青睐的品类是什么?相信不少人会将选票投给“面”。仅2021年1-8月,连锁面类品牌就有多达18起融资事件。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资金流向哪里,潜力就在哪里。在众多叫好面食的资讯当中,有一则近期关于饺子行业的资本动态:8月13日,现包饺子品牌熊大爷完成 A 轮融资,美团龙珠领投,番茄资本跟投——资本又喵上了新的赛道。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企查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食和饺子的发展路径有相似的逻辑,都是在中式快餐崛起的背景下,以逐渐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为基础,使连锁店面的标准化、可复制、跨区域发展成为可能,从而获得资本青睐。
此次资本将目光投向饺子馆领域,无疑向所有从业者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为行业的新一轮发展加上了助推器。
< class="pgc-img">>资本早就盯上了饺子
这里需要区分清楚,本篇谈到的“饺子”不包含速冻饺在内,虽然速冻饺子在去年疫情期间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从现包饺和速冻饺的基础营养价值相比,现包饺更符合顾客的消费趋势和健康需求。另外,随着社区生鲜饺子店的兴起,现包饺购买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使消费者能够兼顾饺子的味道和新鲜。
正如社区团购的兴起对传统商超渠道的冲击一样,现包饺对速冻饺市场的侵蚀也会愈发强劲。速冻饺头部品牌湾仔码头也早就看到了这一层,于2019年开始联合饿了么合作开设了 74 家饺子外卖店,后因经营不善全部关闭。
不能否认的是,速冻巨头们已经感受到了危机。
对于市场走向判断,资本是最敏锐的,此次融资成功的熊大爷,可能也代表了资本对现包饺和速冻饺未来趋势的研判。熊大爷获得注资并非是饺子馆行业的首次融资,早在2013年,资本便已经盯上了饺子馆生意。
< class="pgc-img">>图:笔者整理
通过梳理饺子馆行业的整体发展历程,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大众创业时期,标准化、品牌化时期和细分发展时期。
大众创业——90年代,受下岗潮影响,很多人盯上了技术含量和门槛较低的水饺生意,开始将东北水饺推向以全国,大多以夫妻店的形式经营,口味多样、店面装修和盈利水平一般。
标准化、品牌化——受到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式快餐的影响,中式快餐纷纷开始模仿和学习,饺子馆也从夫妻店走上了连锁经营模式,并涌现出一批早起的饺子馆品牌,如东北饺子馆、大娘水饺等。标准化是推动连锁饺子门店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资本布局的关键要素。
细分发展——面对在经营大而全而衍生出的供应链管理难题,部分饺子馆开始向更细分的饺子领域聚焦,如喜家德虾仁水饺、船歌鱼水饺等,这两个品牌如今已成为饺子行业最具代表性的领先品牌。
三个发展阶段,背后也代表了中国餐饮行业整体的整体发展脉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不断学习和升级,而后在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完成行业细分的聚焦和资本的导入。
尽管如大娘水饺和东方饺子王在和资本结合之后,由于外资和中餐结合的矛盾导致发展式微,走向了下坡路,但资本前仆后继的进入饺子市场,也显示对饺子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
< class="pgc-img">>富有“中国特色”的餐饮品类——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冬至饺子,夏至面”
“上马饺子,下马面“......
这些谚语都是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所有的中国美食当中,只有饺子能拥有如此大的魅力。饺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超出了美食本身,更是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
从文化感召上来看,饺子市场的发展符合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基因。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1400多年的历史。相信不少读者也是如此,打从记忆起,饺子就是最有仪式感的食物:逢年过节要吃饺子、宾朋友邻来访吃饺子、冬至要吃饺子.....,我们能想象到的所有重大场合,总能看到饺子的身影。
< class="pgc-img">>这是饺子相比于面食、米饭,甚至正菜而言最为特殊的地方——一张皮,一团馅,里面包着的是对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殷切憧憬。饺子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从广袤的地域分布来看,饺子市场扎根于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北方有以东北水饺为特色的众多饺子品牌,比如大家经常见到的喜家德、东方饺子王、清和传家都发源于此;船歌鱼水饺发源于山东青岛,专注于海鲜水饺,是中国第一个水饺单品类细分品牌。
广式云吞近两年声量较大,包括袁记和熊大爷等在内的广式云吞品牌,正在疯狂的进行加盟拓展,极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生鲜饺子消费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从饺子的制作工艺和操作流程来看,饺子拥有好吃易做、品种多样的品类特征,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口腹之欲”。
“好吃不过饺子”,这可能是对饺子味道最大的褒奖。拿饺子的口感上来说,从面皮的筋韧到汤汁的热滑,再到馅儿的鲜香,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这是其他任何食物所不能比拟的。
“万物皆可包”,饺子皮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却可以包进去各式各样的肉。馅料的丰富性,使饺子的品种花样繁多,降低了饺子在包制过程中对食材的要求,便利了饺子的制作方式,扩大了消费群体。这样的“DIY”自由度,赋予饺子更强的生命力。
< class="pgc-img">>综上,无论从制作工艺、文化感召,还是本身的口感风味,饺子都具有成长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美食名片的可能。中国人特有的饮食习惯,加上丰富的饺子做法和口感风味,使饺子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基因,极有可能成长为中式快餐的代表品类。
< class="pgc-img">>万家饺子店的时代正在到来
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餐饮市场之中,孕育着无数的市场红利,提供给了众多餐饮品类施展拳脚的空间和机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街边的路边摊、传统的小店美食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干净卫生、安全放心的连锁餐饮店。
在饺子领域同样如此,新生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店,传统的夫妻饺子店逐渐被淘汰。作为面食赛道的细分品类,饺子店连锁化最大的问题第一个是人工包制的复杂性,第二个是食材供应链的管理难度。人工操作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练习,而供应链则取决于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以及在战略上是否有足够的重视。
因此,能够突出重围在饺子馆行业胜出并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品牌,都在供应链上下了大功夫。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价值链(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喜家德作为当下行业的领导品牌,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来打造稳定的供应链系统。喜家德在其门店所在的每个城市,都设立专业配送食材的城市中央厨房,形成成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每个加工环节明确工艺流程和加工标准,真正把水饺从食材、加工、制作做到完全标准化。
< class="pgc-img">>另一家近两年发展火热的生鲜饺子品牌袁记,从一开始就定位为食品工厂,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在广东佛山与江苏苏州分别建立运营管理中心及现代化生产工厂,加盟店所有馅料必须由总部配送,不得私采,门店只需要完成现场包制的流程。
< class="pgc-img">>正是在完备供应链的加持下,喜家德打磨出了真正高品质的饺子,并创立“358”机制实现品牌的稳步发展,年产值30亿;袁记鲜明的提出“现包现卖更新鲜”的价值主张,实现快速拓店和发展,年产值10亿,并在北方发展出新兴的生鲜饺子品牌熊大爷。
据以上品牌官网,喜家德全国直营有700家门店,袁记全国门店数超过500家,熊大爷门店数超过100家...
当然,除以上行业领先品牌外,也有广泛分布在各个区域的连锁饺子店。但是相比于动辄上万家的其他餐饮品类,以及饺子品类自身潜在的市场规模来说,饺子馆门店数依然非常的少,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 class="pgc-img">>通过一组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就能够得出这个结论。
与西式快餐相比,华莱士在全国拥有15875家门店,而麦当劳和肯德基分别有4697和7603家门店。
与中式快餐相比,沙县小吃已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8.8万家;五爷拌面正利用融资快速扩张,预计年末突破1500家;更不用说兰州牛肉面,现在全国门店数已经达到5万多家。
相比于饺子这个超级品类所拥有的增长潜力,万家饺子店并非天马行空,就以喜家德、袁记、熊大爷等为代表的饺子品牌的发展趋势来说,未来的饺子行业拥有着不可想象的市场空间。
< class="pgc-img">>正如参与熊大爷投资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所说,饺子是一个最有可能代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快餐品类。
一张皮,一团馅,包住的是中国美食的味道,是真正具备国际连锁化潜力的味道。饺子作为大众、刚需、高频的重要餐饮品类,加上资本的加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饺子的大发展时代正在开启。
面馆老板1天卖100碗刚够交房租,可能所有的老板到月底都会想,我是在给房东打工。”近日,上海一名刚转行做餐饮的面馆老板对高房租的抱怨引发行业热议。
据了解,这家面馆的老板鲁亮此前做古董生意,去年10月转行开了这家面馆。店铺每月2.3万元的房租占到月营业额的30%-40%,再扣除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
“虽然餐饮行业也在复苏,但是我感觉房租市场复苏得更快,”据鲁亮观察,2018年以后,房租涨幅在20%-30%左右。以他自己的店铺为例,每两年一签,第二年房租还会递增5%,每次收到房东微信时感到压力巨大。“一下子要付3个月房租,其实蛮厉害的,一个月的营业额都不一定够,所有的老板可能到月底都会觉得是在给房东打工。”鲁亮称。
< class="pgc-img">▲店主称目前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支付房租。 视频截图
>鲁亮介绍,现在面馆每天卖出约100碗面,收入差不多刚好覆盖房租,而自己还要支付人工、原材料成本。据他测算,如果每天能卖出超过150碗面,可能会有盈利,对此他有信心,“开到现在有几个月,慢慢我也看到很多老客人在来,销量就像滚雪球一样,我觉得将来还是肯定有希望的。”
传统餐饮业向来有“三高一低”的说法,即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价格高、利润率低。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商业地产类价格涨幅较快,租金水涨船高,这类刚性成本对餐饮经营带来巨大压力。据《2023年中国餐饮年度报告》,房租、人力、食材这三项支出基本占到了商家总成本的70-75%,再扣去税费、固定资产折旧与其他损耗,利润率通常只有5-10%。
< class="pgc-img">▲店主称目前老顾客越来越多,自己对未来的生意有信心。 视频截图
>“大家都觉得餐饮是个低门槛行业,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位有超10年餐饮创业经验的资深行业人士表示,近年来餐饮业竞争加剧,对创业者经营能力的挑战也在直线拉升。经营者要直面传统餐饮的“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的“三高”,还要善用外卖、团购等线上营销手段,增加每天正向现金流的同时,尽可能摊薄房租等固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据上述人士分析,高企的房租和人力成本是压垮很多餐饮商家的主要成本项。如果三天的累计平均营业额还不能覆盖每月的房租(房租占月收入比例超10%),经营者就要及时止损,调整运营策略。
月23日早间,一则“粉面类小吃门店数连续四年上涨”的相关微博登上热搜。在中式快餐这个领域中,今年以来,一碗小小的面条成了资本争抢的“宠儿”。据央视财经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至少有8家面类连锁品牌获得融资,金额超10亿元。数据显示,在全国的餐饮门店数当中,小吃快餐的门店数占比最高。其中粉面类的占比超2成,门店数已近百万家。民以食为天,“沸腾”的不只是锅中的面条,还有“面条经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灿
在南京开一家面馆能赚多少钱?
哪个“打工人”没想过自己开一家小店当老板呢?在南京这座城市,和盐水鸭一样出名的,还有“老卤面”“皮肚面”“南湖面馆”。社交媒体上的“南京旅游攻略”里,总是少不了各种老字号面馆的身影;在一些南京本地美食自媒体的文章中,经常有“huai一碗面”的有趣探店记录。那么在南京开一家面馆能赚多少钱呢?开在建邺区万达广场附近的“福欣盖面馆”的老板告诉记者,在疫情之前,她所开设的店铺每个月的利润大概是两三万块钱,一年就是二三十万元;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里有20多名员工。在不远处的另一家面馆,记者了解到该店的房租是每年40万元,目前已经开了4年多。提到盈利时,店长并没有明确回答,只是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还可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福欣盖面馆的老板已经有了30年的从业经验,之前在新街口、珠江路等地都开过面馆。今年7月,又在万达广场附近开设了这家新门店。由于店面位置靠近写字楼,顾客以上班族为主,工作日的营业额会稍多一些。前阵子恰逢疫情,并且老板没有开通外卖和推广,周末的营业额比较少,每天大概四五百元。
许多面馆内并不仅仅售卖单一种类的面条。在六合腰肚面馆,记者注意到店里还卖炒饭、水饺等,这类食品出餐速度快,也能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该店内产品整体价格在10-20元之间,最贵的“全家福”面是48元一碗。在福欣盖面馆,除了经典的“百年老卤面系列”,还有酸辣粉、米线、重庆小面等。从店内招牌上可以看到,该店的产品价格集中在十几元和二十几元。最便宜的是阳春面,只要9元;肥肠面、牛肉面、仔排面等价格稍贵,一般在20元以上。
全国粉面类小吃门店数已近百万家
8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南京市建邺区万达广场附近的商业街。在这条不算长的商业街上,有很多小吃门店。这里的粉面类门店繁多,南京特色面、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拉面、牛杂粉、米线、酸辣粉等门店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粉面类门店从数量上堪称“称霸”商业街。
在大众点评软件搜索南京的“面馆”,会出现9395个结果,大多数面馆的人均消费在20元左右;也有一些精品私房面馆,人均消费达100元以上。搜索酸辣粉、米线等都有三四千条结果,近几年的新晋网红螺蛳粉,在南京也开了不少店面。
据央视财经报道,数据显示,在全国的餐饮门店数当中,小吃快餐的门店数占比最高,几乎接近一半。其中,粉面类的占比超2成,门店数连续4年上涨,已近百万家。为什么现在各种面馆越来越多?有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小面馆需要的员工数量少,门店小、投入少,出餐速度快。”另外,面食容易制作,标准化可复制,具有广阔的全国连锁化发展前景。
小面条、大市场,“中国胃”催生融资潮
这段时间以来,面食似乎成了资本眼中的“心头肉”。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至少有8家面类连锁品牌获得融资,金额超10亿元。注册地在江苏如皋的和府捞面是一家主打中式快餐面食的品牌,截至2021年6月底,已开设有340余家直营门店。今年7月8日,和府捞面完成了近8亿元的E轮融资,这已经是它获得的第六轮融资,累计金额超16亿元,投资方不乏CMC资本、腾讯投资等知名机构。
8月初,瑞幸咖啡创始人陆正耀再创业的消息广受市场关注,有媒体称他“端着面条再组队”。他的再创业项目,正是面条。8月8日,“趣小面”正式在重庆和北京开业。据报道,趣小面首批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四个城市,第二批拓城计划包括长沙、南昌等。作为国人钟爱且高频消费的大众美食,面食是当之无愧的大消费市场。这一波融资潮无疑是基于“中国胃”的选择。面食品牌成了资本抢投的香饽饽,赛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热闹阶段。
来源: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