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某网红奶茶品牌在深圳开业,超5万人下单排队的新闻在热搜挂了一整天,不禁让人感叹当代人为了一杯奶茶可以有多拼:排队十几个小时、代购费炒到几百上千也不在话下!
(买奶茶的队伍已排到河对岸)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奶茶俨然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和续命水,然而近些年来,奶茶等网红饮料“翻车”的事件也绝不少见。前段时间少女一天一杯奶茶喝进ICU的消息广为流传,而过量饮用饮料会导致龋齿、肥胖、影响骨骼,甚至引发糖尿病、痛风等健康常识也越来越普及。
在各种新式茶饮、网红饮料大行其道的今天,要求年轻人拒绝一切饮料显然不符合实际,然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迅速期,需要汲取足量的能量和营养,也是养成良好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夏天来临,如何选择饮料,是青少年群体及家长亟需了解的内容。
对此,专家建议少喝含糖饮料,培养健康生活作息,提高科学饮用饮料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做到均衡、科学的健康饮食。
饮料中的“甜蜜杀手”
日常生活中,许多青少年都会饮用汽水、奶茶等饮料,到了夏天更是会鲸吸牛饮,有的一天数瓶,几乎成瘾。
这些饮料都有一个共同点——含糖量高,而过量饮用高糖饮料往往会造成各种问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江苏杭州一名16岁中学生酷爱奶茶、冰红茶等饮品,一天上午突然晕厥,被送到急诊室后,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血糖高达124毫摩尔/升,换算过来相当于2.2克/分升,而超市里卖的运动饮料,含糖量也就4.8克/分升。
福建福州一名青年同样每天喝500-1000毫升的奶茶,结果诱发高渗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入ICU后,医生发现他的血糖高达88毫摩尔/升,而正常人的空腹全血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他的血糖已是正常人血糖值上限的13倍。
“1瓶500ml的饮料约含糖50克,而2016年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未成年人的每日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中山大学营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蒋卓勤教授介绍,过度摄入糖分容易被人体吸收转为脂肪,导致血脂高、肥胖,甚至使得口腔发酵、产酸、溃烂。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中肥胖率逐渐增加。相关数据显示,1991年我国男女生中超重肥胖率分别增加了6.4%和5.2%;1995年则分别增加到8.2%和7.3%;到2000年,继续上升至16.2%和10.8%。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从2015年的30.1%和11.9%上升到2020年的34.3%和16.4%(超重肥胖率超过50%);6-17岁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从2015年的9.6%和6.4分别增长到2020年的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则达到10.4%。
事实上,青少年肥胖问题除了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与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也有极大关系。“儿童青少年全天添加糖(主要来自饮料和零食)摄入量应少于膳食总能量摄入的10%,最好少于5%,正视青少年膳食营养问题迫在眉睫。”蒋卓勤指出。
而市面上许多标榜为“零蔗糖”、“零能量”的饮料同样有一定风险。这类饮料实际上是以甜味剂代替了饮料中的糖分。甜味剂的甜度普遍相对较高,一般是蔗糖的200-500倍,有些甚至可以高达2000倍。
但是,人体并不能通过运动自然消耗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容易导致体内代谢受到更为沉重的负担,过量摄入使得体内积累过多无法消耗的甜味剂甚至会让身体出现各类损伤。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诸如糖醇类的天然甜味剂,但由于价格比人工合成的要贵几十倍甚至百倍,所有仍然有不少商家选择添加人工甜味剂。
痛风、糖尿病日渐低龄化
除了肥胖,痛风、糖尿病等疾病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广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研究团队负责人黄闰月主任指出,目前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和蛋白尿的青少年数量逐渐增加,“我的门诊里,青少年痛风患者比例大概在十分之一左右。”
事实上,痛风、糖尿病、高尿酸、脂肪肝等疾病的产生,都跟一个关键因素有关:胰岛素抵抗,即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最常见原因就是肥胖。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7年一项对46393名男性随访12年的研究显示,以每份含糖饮料355毫升计,每周喝5-6份,或每天1份及多于2份的人,痛风的发病率分别增加1.29、1.45、1.85倍。此前,江西、贵州均有少年滥喝饮料而出现痛风、影响骨质的相关新闻报道。而除了滥喝饮料导致的肥胖外,部分患者也会因为家庭环境、遗传等因素患上痛风。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李晨钟指出,现在有部分人提倡痛风患者饮用苏打水等碱性饮料达到碱化尿液、抑制痛风的作用,但其实这一方法并不实际。
他表示,按照美国或欧洲的标准碱化尿液,每天大约需要1.5~3克的碳酸氢钠,这个剂量即便每天饮用20瓶碱性饮料也未必可以达到。且美国2018年的新指南已提出,并不建议痛风病人去碱化尿液,因此这一建议在医学界地位已经越来越低。除此之外,营养学上也并没有酸性、碱性食物的概念,“食物的味道酸甜更是与酸碱性毫无关系。”李晨钟说。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同样是青少年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李晨钟主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研究显示,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2%,能量消耗减少、体重增多和中心性肥胖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近年来,青少年因饮食不当而被送院救治的新闻频现报端,如华声在线2019年5月报道,湖南一名17岁少年被确诊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医护人员检测其血糖时,发现他的血糖值高达28.9mmol/L,而正常情况下随机血糖值不超过11.1mmol/L。在医生的追问下,少年承认平时有特爱饮用高糖饮料的生活习惯。
对此,李晨钟建议,肥胖的孩子应减少热量摄入,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同时控制血糖、尿糖指数。
青少年饮食应均衡科学
与成年人可以用饥饿疗法不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迅速期,加上学习繁重,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高于成年人,体重管理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据李晨钟介绍,目前医院针对青少年的减重是一项长期管理,一般需时2-3年,不能一蹴而就。
均衡的营养是青少年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保障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应当正确培养膳食均衡、饮食多样的膳食意识。
蒋卓勤指出,膳食均衡需要按照每个小孩的生长发育状况来调配食物,讲究思路多样,粗细搭配。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超过12种,每周超过25种无重复,一日三餐应包括适量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豆类坚果,以及充足的奶制品。例如主食除了米饭、面条之外,可以适当添加薯类、豆类,做到一顿饭里面有三分之一的粗粮搭配。
同时,青少年群体的生活作息也非常重要,需要保证饮食的规律性。学生时常会因为熬夜、赶课等问题不吃早餐、空腹上学,而中午晚上又点外卖,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让身体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有学生就此以糕点、零食代替正餐,造成超重肥胖。蒋卓勤建议,即便需要通过零食补充营养,也不应选择高糖食品,可以生吃蔬菜、水果类等,坚果、豆类、奶类、谷类同样也是较好的零食选择。
对于日常生活的糖类把控,饮料、糕点饼干都会添加糖类,很难测算具体准确的数字,只能估算。例如饮料含糖量的比例大致为10~15%,可以此大致估算出饮料中的糖分,五百毫升的饮料中大概就含有50克的糖。“这个量不是绝对的,因此尽量还是要少吃甜的含糖食品。”蒋卓勤指出。
要求青少年拒绝一切饮料并不实际。事实上,牛奶和果汁等饮料同样含糖,但也富含青少年生长发育所需的钙、维生素C等重要元素,所以不应顾此失彼,保持身心状态的平衡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饮料已然不可或缺的现代生活方式下,蒋卓勤建议即使喝饮料,也要学会科学选择,不但青少年要有正确的意识,家长也应尽量选择无咖啡因、无化学合成色素、不含激素、少添加剂的饮品。
关于饮料选择,专家这样说
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是一种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软饮料,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汽水。有研究称,长期饮用容易引起肥胖等问题。目前市面上较多的是碳酸汽水,碳酸会影响钙吸收,因此饮用过量会导致年轻人骨骼发育缓慢。另外,二氧化碳也会影响胃肠道吸收,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含咖啡因饮料
“咖啡因主要是扩张血管,起提神作用,因此也不宜长期、大量饮用。”
网红奶茶
“如果是用真的茶叶和鲜奶冲泡的奶茶,可以喝,但要注意量;如果是糖精、奶精调制而成的奶茶,尽量少喝。”
乳饮料VS鲜奶
“乳饮料和鲜奶是两码事,乳饮料是配出来的,含奶含量很低,主要是用乳酸加糖配出来,所以不能代替牛奶。牛奶则是公认的补钙首选食品,100毫升纯牛奶含钙大约为104毫克,膳食指南建议每天300毫克左右。”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三个月内喝奶茶的消费账单,总计近千元。这个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认为每天花费十元并不算太高,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奶茶的消费观念和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焦点。
< class="pgc-img">>对于奶茶爱好者来说,喝奶茶是一种享受,甚至有人表示已经上瘾,难以控制不喝。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奶茶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长期大量摄入糖分和反式脂肪酸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
医生们提醒我们,喝含糖饮料容易导致尿酸升高,长期摄入过多糖分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建议尽量减少奶茶的摄入。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消费观念、健康意识以及生活方式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追求口感和享受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合理控制奶茶的摄入量。不要沉迷于过多的糖分和咖啡因,适度享用奶茶,而不是每天都喝。可以尝试将奶茶作为特殊的享受,而不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 class="pgc-img">>其次,我们可以选择更为健康的奶茶品牌和配料。有些奶茶店提供低糖或无糖选项,还有一些店铺使用天然配料,如新鲜水果和脱脂乳等,可以选择这些更健康的选项来满足口感和享受。
此外,我们也可以自己在家制作健康的奶茶。使用低糖或无糖的茶叶和牛奶,添加适量的天然甜味剂如蜂蜜或枫糖浆,可以使奶茶更加健康而美味。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奶茶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应该关注整体的饮食结构和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坚持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情绪调节,这些都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奶茶的热议不仅仅是对消费观念和健康问题的思考,更是提醒我们在追求口感和享受的同时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意识到,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用明智的选择和行动来平衡口感与健康,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 class="pgc-img">>近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三个月喝了将近一千块的奶茶”。
不少网友表示:
“三个月喝了1000元的奶茶,如果10元一杯的话平均一天一杯”
“在这样喝下去会不会得糖尿病”......
奶茶,给无数人带去了舌尖上的欢愉。但是在诱人的外表下,可能暗藏着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小陷阱呢?
奶茶的“甜蜜”秘密
首先,说到奶茶,我们必须得聊聊它那令人上瘾的味道。一口下去,茶的清香、奶的醇厚,再加上那绵密如云朵般的口感,简直是在味蕾之间跳起了华尔兹。但这背后的秘密,其实是蕴含在奶茶里的高糖分和高热量。一杯标准大小的珍珠奶茶,糖分含量可能就超过了一个成年人一整天的推荐摄入量。
< class="pgc-img">>潜在危害
1. 糖分摄入过高:很多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口味,往往在奶茶中添加大量糖分。
2. 高热量:除了糖分之外,使用的奶精或高脂牛奶会让一杯奶茶的热量飙升,对于正在控制体重或需要限制热量摄入的人来说,频繁饮用奶茶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 咖啡因依赖:茶
虽然含咖啡因较低,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导致对咖啡因产生依赖,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和心率。
4. 添加剂问题:市面上的奶茶里可能加入了各种色素、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这些物质过量摄入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 class="pgc-img">>过量喝奶茶,会引起这些疾病
1. 肥胖:奶茶中通常含有高量的糖和奶(或奶精),这些成分都比较高热量,如果不控制摄入量,长期大量饮用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2. 糖尿病:高糖饮食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奶茶中往往含糖量较高,长期摄入过多糖分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 心血管疾病:高糖饮食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此外,如果使用的奶精含有反式脂肪,那么这也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 龋齿: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因为糖是口腔细菌的食物来源,它们分解糖时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可以腐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
5. 蛀牙:与龋齿类似,高糖分的饮料会促进牙菌斑的形成,增加蛀牙的风险。
6. 骨质疏松症: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可能与钙的流失有关,这可能会减少骨骼密度,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7. 消化系统疾病:对于一些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奶茶中的乳糖可能会引起腹泻、腹胀和其他消化不适。
8. 肤色暗沉:有观点认为,奶茶中的咖啡因和糖分可能影响皮肤健康,但这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来支持。
9. 睡眠障碍:奶茶中含有的咖啡因可能会影响睡眠,特别是在晚上饮用时,可能会造成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
以上列出的健康问题并非一定会由于饮用奶茶而发生,个人的整体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适量饮用奶茶,并保持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
< class="pgc-img">>那么,面对奶茶的诱惑,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健康的选择呢?
1. 减少糖分:选择低糖或无糖选项。
自制奶茶时,可以使用蜂蜜、枫糖浆或天然甜味剂(如甜叶菊)替代白砂糖。
2. 使用低脂奶:用低脂牛奶、豆奶或杏仁奶代替全脂牛奶或奶精。
避免使用非乳脂奶精,因为它可能含有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和其他添加剂。
3. 控制份量:减小饮料的大小,避免大杯量的摄入。
适量饮用,不要让奶茶成为日常饮食中的必需品。
4. 添加更多茶,少量或不加奶:提高茶的比例,降低奶的比例,可减少卡路里的摄入。
选择纯茶或搭配少许奶,以减少卡路里和脂肪的摄入。
5. 减少或取消珍珠等配料:珍珠和其它类似的添加物通常富含糖和卡路里,尽量减少这些配料。
6. 关注标签和营养信息:在购买现成奶茶时,注意检查成分和营养成分表。
选择那些添加剂较少的产品。
7. 平衡饮食:确保你的整体饮食均衡,包括丰富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蛋白质。
奶茶应该只是偶尔的享受,不是日常的主要饮品。
8. 自制奶茶:自己制作奶茶,可以完全控制所用原料的种类及数量。
9. 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身体活动,帮助消耗因喝奶茶而摄入的额外卡路里。
10. 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如果有特殊的健康需求(如糖尿病、乳糖不耐症),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饮用奶茶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必完全拒绝奶茶。毕竟,适量的奶茶摄入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控制饮用量和频率,避免过度依赖奶茶来解渴或提神。
< class="pgc-img">>奶茶虽然美味,但背后的健康隐患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在享受奶茶的同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做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品味美好生活的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