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这场疫情,带给人们多种警示与思考,它改变了多数人的工作、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很多业务的发展,而与饮食关联紧密的分餐制,最近也被大力提倡。
分餐制海报
相较于合餐制,分餐制明显更有益于健康,能减轻病毒传播的概率,也会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又令人有选择菜品的自由。而合餐制,我们都清楚,在不知不觉间会混入很多隐患。尤其在当下,此种方式更是令人担忧。
合餐制之所以会大面积流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显著表现方式,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营造出亲切的氛围。我国本就是美食大国,中国人又好客热情。人们在餐桌上圆融一体,内中深具人情意味,最可体现和谐欢洽。
尤其在年夜饭、寿宴等场合中,合餐显然更易于人气凝聚、拉近距离、共享食味。另从酒店的角度说,合餐制的菜品,便于出餐,色味也可保持完善周正。当然,酒店也同时能节省人力、节约物资,从而减轻运营压力。
上述欢乐热络的气氛,很少有人不喜爱。可是,往往在这样的气氛中,安全隐患会慢慢潜伏下来。严重的病毒暂且不提,只单说极易引起胃部病变的“幽门螺旋杆菌”,就足以引起公众警惕。
许多人一听到分餐制,第一反应就是:“那是西方人的习惯吧?”确实,西方人的分餐制,比较深入大众视野。
大约17世纪,它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彰显出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带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痕迹。此后,欧洲餐桌礼仪更为严格,其中隐含的尊重他人的习惯,蔚然成风。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宴会
而欧洲人也并非一直如此,分餐制是人们在考虑到诸多卫生问题之后,经过多次改革才确立下来的。
其实,在17世纪前的大段历史时期中,欧洲人更喜爱聚在一起合餐吃饭。中世纪时,合餐属常见之事,有时连汤碗都是共用的……这同古代西亚、中亚地区的人们的合餐习惯有一定关联。毕竟,那些地区的文明,曾一度深深影响欧洲。
只能说,分餐是西方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习惯,但却不是他们的专属。我国分餐制的历史,更为跌宕起伏,而且一直影响着亚洲邻国。
日本的分餐制,现今依然存在,可追溯至11世纪。《源氏物语》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铺设四十张中国席,其他坐垫、凭肘儿等物也都一律崭新精致”。这里说的“中国席”,便是分隔明显的单独桌案。紫式部寥寥几笔的描述,便体现了当时的日本贵族对魂牵梦萦的中国文化的尊崇。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更能突显王侯威仪。《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古装片中的分餐制
此外,熟悉文物的朋友大致都会了解,那时的餐具都有明确的规格分类。如周天子需“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严整的氛围,秩序井然。这种情形,让我不禁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其用餐方式与社会等级的联系,也是甚为紧密。印度的婆罗门贵族,用餐时都有专设房间,这一方式可谓分餐制的极致。而我国青铜器的“仪仗队列”,更是从每个细节中,体现着阶级分层。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分餐制依然继续,尊卑观念及进餐礼仪,依旧蕴含在宴席的程序里。《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教义,人们也一直在忠守。在许多关于那些历史时期的壁画上,都描绘着宾客“一人一案”的情景。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四川成都)
战国时的孟尝君,就用这种方式宴请八方来客。关于他的故事传记中,还出现过一次因为误会引发的事件:他的一位门客,有次不知何故,觉得自己的“伙食”比他人的档次差,认为自己受到羞辱。孟尝君得知此事后,便将自己的食物拿给他过目。这位门客发现,主公的饮食同自己的饮食,分明是差不多的!
后来,此门客竟因自己的误会,愤恨羞愧而自杀……虽然结果有些极端,但这个故事却说明,那时分餐制之普遍。而此人的自杀,也是那时“知耻近乎勇”的社会风气,所引发的结果。
比起商周时,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宴会规矩,略微松动了一些,因而融入了一些表演活动。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在群英会上舞剑的情节、曹操在铜雀台设宴时的“横槊赋诗”,当属著名的宴会“节目”。
自魏晋南北朝始,人们的用餐方式顺遂社会演变,出现了较显著的改观。这一时期,战乱引发民族融合,游牧文化风习渐传至中原。游牧民族围坐聚合、共进酒食的合餐形式,冲击了中原饮食礼制。中华饮食文明混入北方民族血液基因,形式变得多元化,礼制更有松散倾向。
隋唐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合餐的趋势更为明显。大家围坐饮食,但食物还是彼此分明,餐具也是成套分配,令人想到日本的“定食”。
唐代壁画野宴图(陕西长安)
这种具有合餐气氛的分餐形式,其实是现今最值得恢复的形式。这样做,合餐的气氛能够保持,又保证了分餐制的卫生标准。
南唐顾阂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我国作为美食大国,不仅要精研食物本身,关于“吃的方式”中蕴含的文化意旨,更是值得开拓。共用美食的待客之道,与防控“病从口入”的举措,关系着情感与理智,应当有所侧重。
宋代,合餐进一步定型,这与市民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两宋的都城,饮食行当极其丰富,菜品繁密、品相细腻。各品类的酒楼、食肆也是不可胜数,常常是食客满盈。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可以寻觅到那些与现今酒楼情态无二的景象。在现今的开封和杭州,也依然能发现宋代美食的芳踪。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时,合餐趋势愈发明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项不得不提:宋代出现了铁锅。烹饪工具的变革,引发了一系列餐饮革命。耐用结实的铁锅,增添着菜品的丰富性,催生了“花式炒菜”。再加上那时原材料的种类极其丰盈,比如植物油和各类从西域引入中土的蔬菜,都加强了美食的丰富性,因而,合餐的形式更为普遍。
当时,北方民间出现了一种负责统筹宴会节奏、安排席间次序的职业——“白席人”,这恰恰是合餐制的产物。这一职业,通常是选择某地较有权威、有见识的人来担任。此外,他还能带动整个宴席的气氛,时而也会在席间展示自己的才艺。《东京梦华录》中,就出现过关于这类职业的描写。
此后,南宋退出历史舞台。元代时,合餐制的典型——火锅,愈加深入人心。时至今日,火锅俨然是多数国人的心头好。而到了明朝,市井文化发展更为迅速,虽依然存留分餐制,但民间的合餐制,早就形成了广大规模。背景设置为明末清初的《红楼梦》,其中描绘的贾府大宴上,不就有众宾团宴的场面吗?
《红楼梦》中贾府聚餐的情景
清代时,合食共餐愈发成了一件寻常事。单独桌椅的普及,满清统治者的特定民族习惯……许多原因,都促进了合餐制的深入巩固。不过,当时也出现了外来文化影响,如康熙年间的《御览西方要记》中,介绍的西方分餐制习俗:“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但它却并未摇动合餐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后来乾隆下江南时,他本人虽是单人单桌吃饭,而侍从们却都是合食。
近现代,我国曾出现过不少关于分餐制的呼声。1936年,曾成功战胜东北鼠疫的伍连德医生,曾指出:“最善之法,莫如分食”;2003年,“非典”肆虐时,社会上也大力提倡过此用餐方式……
不过,千余年形成的习惯意识,一时难以更替,所以,生活中我们大多面对的还是共享食物的场面。偶尔我也会心感担忧,特别是同不熟悉之人共餐时。
不过,现在很多餐厅,都在使用公勺公筷了,这是一种改观。疫情过后,可能会有更多餐厅深化分餐制度。
原本,分餐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能随时代变迁而融入创新意味,最终演变为新的生活方式,将会一举多得。
饮食是生活的根本,美食则彰显中华文化印痕。恰当的用餐方式,更能为文化增彩。我认为,分餐制会令个体的美食体验更为纯粹,令人们自然而然与隐形毒素保持距离。如果人们能够适应正向的饮食模式,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会更上一个台阶。
分餐只是形式,并不会分隔情谊。分开碗碟,也不会阻碍交流。反而,在这种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大家的交情会更为深化。(作者:宋扶日)
通县满族博物馆
满族的生产生活用具
满族“八大碗”
满族服饰
【题记】:打开悠久的关东文化历史长卷,可以看到满族是我国东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满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地域色彩,是关东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文化作为吉林省地域文化的重要地标,近千百年来连绵不断,仍然闪烁其独特的人文光芒。
伊通县域的幅面虽然不算大,但伊通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此地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被称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满族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古代满语音译称此地为一秃、伊敦、伊屯,后称之为伊通。伊通县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带,处于伊通河、东辽河的上游,西北部为连绵起伏的大黑山脉,中西部为开阔的地堑平原。极目远眺,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山,状如北斗,故得名“七星山”。此地自古以来素有“七星宝地”和“七星落地”之称。
一、从伊通河源回望伊通
美丽富饶的伊通河从伊通县最南端的河源镇青顶山北麓流经县内,在西尖山和东尖山之间盘环北上,经过长春地区、德惠市,在农安县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全长342.5公里,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来水文状况发生变化,伊通河现已失去了航运的作用,而在满语里,“伊通”是“河水汹涌”的意思。据说伊通河在清代中期以前,河宽水深,可行三丈五尺大船,每船可装米60石,合15吨的货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汛期时尚能通航,往返于县城和长春之间。后来由于上游滥伐树木,毁林开荒,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洪峰增大,径流减少,河水变浑,河床淤塞。到了上世纪60年代,加之寿山水库和新立城水库的修筑,河水被截流,伊通河流量明显减少,昔日大河汹涌、日夜奔流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然而古老的伊通河,就像母亲甘甜的乳汁一样,滋养着这里的世代百姓,滋养着岸边的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和山林鸟兽。据资料显示,伊通河孕育了7000年的流域文明,如今大概已有六七万岁了。伊通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满族先人们在山川秀丽的七星大地、水草丰美的伊通河两岸过着几千年渔猎农耕的生活,创造了满族的文明。明代伊通县归海西女真叶赫部,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二旗公署。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隶属吉林府。随着人口增加,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伊通州。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州已达到31万人,成为当时吉林省所辖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州县。
二、满族的三次崛起
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间,满族就生息、繁衍于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域,曾有渤海、后金和清王朝的三次崛起。满族族源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在西周,肃慎是唯一与黄河中下游汉民族在一个时期生活的民族。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不咸山,即今长白山,是肃慎人的发祥之地。后由周时肃慎而为汉挹娄,由汉挹娄而为魏晋南北朝的勿吉,再由勿吉而为隋唐的靺鞨,宋元明时称为女真。在唐代,满族先民的第一次崛起,是由唐靺鞨人大祚荣于公元668年建立受制于唐中央集权的渤海国,其境设5京、15府、62州、130县,占地5000里,人口300万。其管辖范围南至朝鲜德源,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境内,历15代王,立国229年。渤海国曾派使者32次出使日本,100余次进贡长安,被誉为“海东盛国”。满族的第二次崛起是在1115年正月(北宋政和五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阿城建立大金国,史称金太祖。国都设在上京会宁府(今阿城附近)。金天辅六年(1122年)攻陷燕京(今北京市),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祖完颜阿骨达在返上京途中病逝,死后谥号为“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大金立国166年,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被蒙古所灭。在“二十四史”中,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超过了《宋史》和《辽史》。满族第三次崛起于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后裔。努尔哈赤率兵征战历时40年,于1616年建立后金,改元天命,史称清太祖,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统一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四部,得盛京而定王业。并创立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八旗”制,以旗统人,具有行政、军事和生产三项职能。1620年,努尔哈赤以6万劲旅,破明军24万,动摇了明王朝在辽东的统治,后金长驱进入辽沈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再次率13万大军攻打辽东宁远,被明军大炮击伤,后医治无效,死于离盛京40里的瑷鸡堡。努尔哈赤死后,由八子皇太极继汗位,改元天聪。1636年,皇太极改汗称帝,建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
三、“满洲”起源的传说
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下令改女真统称为满洲。自此以后,“满洲”一词作为满族的族称问世,又称“满洲族”。“满洲”一词的传说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皇太极于公元1634年听了一位叫穆克什克的降者讲述《三仙女故事》,这里涉及了满洲起源的传说。这个故事说远古时有三个仙女,长女恩古伦,次女正古伦,三女佛库伦,她们有一天到长白山布库里山下的布尔湖沐浴。浴毕登岸,有一神鹊,衔朱果,置佛库伦衣上。三女佛库伦穿衣时将朱果放入口中,吞下怀孕,生子布库里雍顺,顺水流至长白山东南鳌朵里的地方。布库里雍顺在那里平定暴乱,定国安民,建国号为满洲,即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在《清太祖实录》中曾有记载:“布库里雍顺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里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是满洲之始也。”二是认为“满洲”一词源自佛教,根据《满洲源流考》里记载:“满洲”来源于佛号中的译名“曼殊”“满珠”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满洲是渤海国时期地名“建州”的音译异写,与建州相比较,满洲二字都带有水字旁,由于中国古代王朝有五行五德轮替的说法,明朝为火德,皇太极选这两个水字旁为字,取“以水克火、以清代明”之意。
四、趣说满族文化
满族自古以来是一个从渔猎走向农耕的民族。千百年来,满族文化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汲取了汉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服饰看满族文化,“旗袍”,顾名思义,是旗人的袍子。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发明了保暖性较好的袍子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的时候,满族吸收了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特点,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亦称之为旗袍。清朝建立后,旗装在全国推广,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的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美丽典雅的现代旗袍。从饮食看满族文化,我们现在吃的“火锅”“黏豆包”“豆饭水饭”“饽饽窝头”,以及“猪肉炖粉条”“白肉血肠”“小鸡炖蘑菇”等美食佳肴都是满族留下的饮食文化。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在秋冬之际腌酸菜过冬。据说用这种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煮白肉、粉条、豆腐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从节日看满族文化,满族的节日和汉族的节日多有相同,常过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过年时,都要杀猪,除夕吃饺子;农历腊月初八,也有用黏高粱米、小豆等八样粮食煮成“腊八粥”等习俗。最有特色的是正月十六当晚“走百病”,这一活动被定为满族的妇女节。满族人还非常重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清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另外,满族的文字、语言、萨满等文化和习俗都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说过:“满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贡献。”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善于融合的民族,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今社会,满族文化已濒于衰微,所以,挖掘、保护和抢救满族文化已迫在眉捷,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
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年2月18日,青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内蒙古包头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公告(2022年第2号)内容,对确诊病例苗某某在青山区活动轨迹进行排查,现就苗某某在青山区无法确定接触人员的行程公布如下,与其有重复行动轨迹的人员存在潜在感染风险。
2月13日
18:28入住锦江之星323房间(友谊大街诺德小区对面),
18:39离开酒店;
18:50左右打车到富强路品徽轩与党某等人就餐,
23:00返回锦江之星后再无外出。
2月14日
12:00在青山区万达B座的嗦一碗螺蛳粉就餐。
2月16日
9:25自驾车去内蒙古银河劲美健身有限责任公司健身房健身,10:52离开;
16:10自驾车再次前往内蒙古银河劲美健身有限责任公司健身房健身,17:42离开。
以上是苗某某在青山区的行动轨迹,请上述时间与其行程轨迹重合以及在苗某某之后一直到2月17日10:00期间前往上述酒店、餐馆、健身房的人员及时向所在街镇或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接受医学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防控措施。广大市民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个人健康防控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东河区关于紧急寻找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通告(一)
东河区疾控中心于2022年2月17日17:10接到包头市疾控中心协查函,涉及东河区党某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苗某某的密切接触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关于密切接触者管理要求,东河区已对党某进行集中隔离,第一次核酸检测为阴性。现将党某近期行程公布如下,与其有重复活动轨迹的人员存在潜在感染风险。
党某详细轨迹如下:
2月10日党某与苗某某驾车到呼和浩特市。
2月13日
17:00左右,二人驾车返回包头;
18:00左右,开车到富强中路就餐,饭店名字不详;
20:00左右,到友谊大街锦江之星酒店诺德店323房间入住。之后两人未外出。
2月14日
上午在酒店休息;
13:00左右,退房离开酒店;
13:30到青山万达B座嗦一碗螺蛳粉就餐;
14:40送苗某某母亲到熙华公寓,之后苗某某开车送党某到茂业公交站;
15:30从茂业站乘坐5路公交车;
16:00左右,到铁鑫大厦站下车,其间全程佩戴口罩。之后步行回家未出门。
2月15日
上午未出门;
12:30乘坐5路公交车从铁鑫大厦站上车到北梁南二区东门下车,公交车上全程戴口罩。之后步行至北梁南二区小区后未离开。
17:56乘坐5路公交车从北梁南二区东门站上车到铁鑫大厦站下车,全程佩戴口罩。之后步行回家未出门。
2月16日
09:30在百货站巷口与女友会面后,步行至东河区宏源新都西门口大明火锅城就餐;
09:40左右,二人步行至东河维多利广场购物;
10:00从东河维多利广场1号门进入,到维多利二楼进口零食店购买商品;
11:00左右,进入维多利一楼商场到进口化妆品店购物;
12:00左右,乘坐5路公交车从东河维多利站上车到北梁新区南二区东门下车回家,其间全程戴口罩,后未出门;
21:10二人打车(车牌号不详)到包头市中心医院做核酸,
21:30左右到达,司机佩戴口罩,二人全程佩戴口罩;
21:46核酸采集后打车(车牌号不详)返回家中,其间全程佩戴口罩。
2月17日
10:10打车(车牌号不详)到包头市中心医院取核酸报告;
10:35骑共享单车回家之后未外出。
请上述时间与党某行程轨迹重合的人员及时向所在街道(镇)或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接受医学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防控措施。
广大市民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个人健康防控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东河区关于紧急寻找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通告(二)
东河区疾控中心于2022年2月18日3:01接到市疾控中心协查函,涉及东河区刘某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关于密切接触者管理要求,东河区已对刘某进行集中隔离,第一次核酸检测为阴性。现将刘某返包行程公布如下,与其有重复活动轨迹的人员存在潜在感染风险。
刘某详细轨迹如下:
2月15日
19:00在昆区佳园小区朋友家与确诊病例苗某某共同就餐;
22:00自驾回家,之后未外出。
2月16日
10:00从家中步行至苏宁广场公交站;
10:23乘坐5路公交车(车牌蒙B80549),其间全程佩戴口罩;
11:10在东河区凯旋游泳馆公交站下车,步行至宁鹿水岸楼下取车;
11:39自驾到东河区维多利广场名门润秀理发店,其间全程佩戴口罩;
12:14离开理发店;
12:33自驾到东河区温州商贸城兄华内衣店,其间全程佩戴口罩;
17:30自驾离开内衣店到宁鹿水岸东南门接朋友;
18:05与朋友到东河区南圪洞街道同义轩饭店就餐;
21:00自驾回家,之后未外出。
2月17日
09:24自驾到东河区温州商贸城兄华内衣店;
12:18自驾到巴彦塔拉大街与耐火厂交汇处“小面馆”饭店就餐;
12:35自驾回家;
15:26自驾到工业路与环城路路口厚道大药房买药,其间全程佩戴口罩;
15:39自驾回家,之后未外出。
请上述时间与刘某行程轨迹重合的人员及时向所在街道(镇)或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接受医学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防控措施。
土默特右旗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关于紧急寻找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通告(第2号)
2022年2月18日19时许,在对相关次密接人员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获悉:关某某为包头市确诊病例苗某某的密切接触者。目前,关某某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已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关某某在土右旗详细行程轨迹如下:
2月15日
08:30 乘私家车到联通公司土右旗分公司上班。
12:00 乘私家车到太平西街骨骨香饭店就餐(进门左拐右边第一桌)。
13:00 乘私家车回到大众苑宿舍。
14:30 乘私家车到公司上班。
17:30 乘私家车返回东河区父母家中。
10:30 乘私家车到土右旗自然资源局办事,与保安询问事项后未进入办公楼,随后去工业路蒙大超市购物(停留5分钟左右)。
11:04 到迎宾路瑞瑞主食店就餐。
11:25 返回单位。
12:00 回到大众苑宿舍。
14:30 到公司上班,随后自驾车去旗医院采集核酸,因故未采集,未下车返回公司。
17:30 自驾车去旗医院采集核酸,采集完后回到单位,随后回到大众苑宿舍,一直未外出。
2月17日
08:30 从大众苑宿舍步行到单位上班。
10:20 自驾车到敕勒川体检中心洽谈业务,停留10分钟左右。
12:00 步行到公司附近四季涮肉坊一楼大厅就餐。
13:00 步行回到大众苑宿舍。
14:30 从大众苑宿舍步行到单位上班。
17:30 下班后自驾车返回东河父母家中。
请与关某某行程轨迹重合人员主动向当地乡镇(管委会)指挥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如有瞒报缓报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请广大市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个人健康防护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达茂联合旗关于紧急寻找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通告
2022年2月17日,接到武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查函,对达茂联合旗小文公乡腮林村、岔岔村居民郝某某、李某某、曹某某进行流调工作,经达茂联合旗流行病学调查小组流调研判后,确定刘某林、刘某平、郝某某、李某某、曹某某、梁某某、巫某某等7人均为近期核酸检测阳性病例王某某和梁某所的密切接触者,现7人均已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现将该7人的行程通告如下:
密切接触者行程轨迹
刘某林
2月15日
10:00左右,阳性病例王某某去了刘某林家(只待了10分钟左右,一直戴口罩,当时刘某林和刘某平在家,未戴口罩)。
18:00时左右,刘某林妻子王某香放羊回家。之后,刘某林夫妻二人未接触过其他人。
2月16日
16:00左右,前往小文公乡岔岔村的赵某军家(赵某军及其妻子李某玲在场),之后,刘某林、刘某平和王某香三人未接触其他人。刘某林、刘某平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王某香已接种新冠疫苗三针,目前无咳嗽、发热等不适症状。
刘某平
郝某某(同住人:丈夫刘某某)
2月15日
12:00左右,阳性病例王某某到家里收取治疗费,之后曹某某、李某某来到家中,约半小时后三人一同离开。
13:30左右,邻居李某某来家串门,约一小时后离开,其间郝某某一直未外出。
2月16日
9:00左右,收羊人李某某来看羊后离开,其间郝某某一直未外出。已接种3剂新冠疫苗,目前无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
李某某(同住人:父亲李某板,母亲温某某,女儿李某梅,弟弟李某成)
2月15日
12:00左右,找阳性病例王某某买药,当时郝某某(刘某某妻子)、曹某某在场,约半小时后李某某与阳性病例王某某同时离开,李某某自己步行回家。
13:00左右,去场面拉羊草。
14:00左右,回家后未外出。晚上曹某某来家中串门,
约19:00离开。2月16日10:00左右,在村里街上,遇到赵某军。
11:00左右由赵某军自驾私家车,与李某玲(赵某军妻子)同乘去四子王旗太平庄盛世山庄饭店(饭店老板:许某),中途与赵某军下车到四子王旗张志刚超市买烟酒(超市老板:张某刚、卢某),之后三人与曹某某、刘某平、温某旺、闫某某、李某锁、杨某某共同在饭店东面雅间吃饭(当时西面雅间也有客人吃饭)。
15:00左右,吃完饭后,与赵某军、温某旺、闫某某到四子王旗张志刚超市订烟酒,之后温某旺、闫某某回武川,李某某乘赵某军车回家,回家后去场面拉羊草后未外出,晚上曹某某来家中串门。已接种3剂新冠疫苗,至目前无不适症状。
曹某某
2月15日
12:00左右,去刘某平家找阳性病例王某某测量血压,当时郝某某(刘某平妻子)、李某某在场,约半小时后曹某某与李某某、阳性病例王某某回家,下午在村里散步未遇到其他人。晚上去李某某家串门,约18:00多离开,回家后未外出。
2月16日
11:00左右,乘坐刘某平的私家车一起到四子王旗张志刚超市买烟酒(超市老板:张某刚、卢某)。
12:00左右,到四子王旗太平庄盛世山庄饭店(饭店老板:许某),与温某旺、闫某某、李某锁、杨某某、李某某、李某玲、赵某军共同在饭店东面雅间吃饭(当时西面雅间也有客人吃饭)。
15:00左右,吃完饭后,与李某玲乘坐刘某平的车到四子王旗太平庄高义超市取快递(超市老板娘:段某某,当时超市有5~6人),之后回家。
19:00左右,到李某某家串门后回家未外出。已接种2剂新冠疫苗,至目前无不适症状。
梁某某
2月13日
11:00左右,梁某某去了其父亲梁某娃家(梁某娃的大儿子梁某所、大儿媳李某枝与梁某某的两个侄儿某飞、某东以及某飞的女儿梁某茹同住)。
2月13日
15:00,阳性病例王某某(新冠肺炎核酸检测17日检测为阳性)去了武川梁某某父亲梁某娃家,给梁某娃看病,待了20分钟左右,当时梁某所、梁某某也在场,所有人都未戴口罩。
2月16日
21:00左右,梁某某回到达茂旗小文公乡腮林忽洞村自己家中,家中只有丈夫巫某某,之后梁某某夫妻二人一直在家,未接触过其他人员。已接种新冠疫苗三针,目前无咳嗽、发热等不适症状。
巫某某
15:00左右,阳性病例王某某去了梁某某父亲梁某娃家,给梁某娃看病,待了20分钟左右,当时梁某所、梁某某、梁某娃在场,所有人都未戴口罩。
2月16日
21:00时左右,梁某某回到小文公乡腮林忽洞村自己家中,家中只有丈夫巫某某,之后梁某某夫妻二人一直在家,未接触过其他人员。已接种新冠疫苗三针,目前无咳嗽、发热等不适症状。
旗指挥部对广大居民提出如下疫情防控建议
1.与以上7名密切接触者有重复活动轨迹的人员存在潜在感染风险。在与以上活动轨迹有同时间、同空间交集人员,请做好个人防护并及时向所在社区(嘎查村)、旗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接受医学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防控措施。
2.密切关注自身健康情况,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请立即到旗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内活动轨迹和接触史,就诊过程中请全程佩戴口罩,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请符合条件的广大群众尽快前往就近接种点接种新冠疫苗。
4.请广大群众密切关注官方权威发布,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严格落实防控各项措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疾控部门联系电话:
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5171580、15661601281
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2147209
青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472—3141410
东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5151121
九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7106232
石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8720858
白云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8512573
达茂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8423945
固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8112025
稀土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7100980
土右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72—8921510
(总台记者 刘晓波 马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