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楼下开了一家无人火锅店,看这招牌有点博眼球。小店60平米左右,装修了1个多月,准备下周开业了!
老板站在门口抽烟,恰好我也没事,就跟老板闲聊起来。
虽然只有30岁出头,但他已经是个连续创业者了,6年时间,做了3个餐饮项目,加上这次一共4次了。但可悲的是,前三次都失败了。
我问他为什么连续在餐饮行业创业。老板很无奈地说:我也想转行,但一入餐饮圈,就不知道该转行干啥了!所以只能继续厚着脸皮坚持下去!
这真是道出了很多餐饮人的苦水,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在餐饮界待久了,想转行?难!
< class="pgc-img">>传奇的开始
这个老板的经历也挺传奇,本来是个小职员,2015年捞到了第一桶金。
怎么捞到的?2015年炒股!
那年的股市跟疯牛一样,光创业板半年时间就涨了1.5倍。其他一些小股票更是涨了好几倍。很多人,借钱加杠杆冲进去。他也是这样干的,加了3倍杠杆,10万元瞬间就赚了60万。
他回忆说,还好当时及时收手了,晚半个月,他就血本无归。他把第一桶金归咎于运气!
半年不到,赚了60万,内心就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是超人,所以就辞职创业。
干啥呢?想了想,觉得民以食为天,所以餐饮永不灭,而且容易上手。(这个想法害了不少人,真穷了,就不在外吃饭了)
说干就干,开始找项目!
< class="pgc-img">>餐饮入行容易,赚钱难
那会有个新玩意叫做“牛排杯”。老板当时20多岁,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他觉得那些面馆、卤菜之类的,都很LOW!年轻人得干点酷的事。
于是他去考察了几家牛排杯品牌,发现都没啥技术含量,还白白交加盟费,开一个加盟店,一共要花20多万!所以决定自创品牌,前后花了10来万左右,在成都的一个郊县的小商场4楼开了一个店,还取了一个霸气侧漏的名字叫做“SUPER COW”(超牛)。
可后来发现,他连取个名字都如此失败。小县城的人,没几个懂英语,根本不知道啥意思。有一次,有个顾客在店里打电话:你快过来呀,我就在那个S开头的店里等你!
老板一听,想死的心都有了。一个霸气侧漏的名字还不如街边一个“兵哥哥豌杂面”响亮。
开店之初,他请了3个员工,但开业,生意并不红火,1个店员足以。耗了3个月后,裁了2个。
但不久外卖开始火起来,每天外卖单激增,一下子就忙不过来了。于是又重新招聘,刚招到人,冬天来了,牛排杯这种冷餐没人点。顶着3份工资和房租,没熬过冬天,生意活活被冻死了。
< class="pgc-img">>他总结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
1.牛排杯适合底商街食,而他却在商场四楼做堂食;
2.错误估计了新事物的市场空间,听起来酷的东西还真不如一个面馆;
3.牛排杯适合有消费力的年轻人聚集的商圈,不适合小县城;
4.自视过高,自己在家做美食和开店做买卖是两码事。
< class="pgc-img">>合伙生意,既伤感情又亏钱
虽然第一次创业亏了十几万,但手里还有钱可以造,准备二次创业。
这次他决定合伙,原因是:
1.分散风险;
2.利用多人的人脉资源;
3.节省人力成本;
4.人多主意多。
合伙人是2个女性小年轻。小女生总有个开奶茶店的梦,所以他就被裹挟着开了个甜品店,内心是一万个不同意。
在郊区的大学附近租了个铺面,80平米左右,租金倒是不太贵,4000元。每人出资5万,后期又追加了2万。
他们之所以选择做甜品堂食,是因为这个大学附近都是街边奶茶店,如果他们也做街边店,竞争过于激烈,不如学习星巴克,提供第三空间。学生可以来这里看书学习,谈恋爱。
可营业后发现,这只是他们的幻想而已,没人来谈恋爱,更没人来看书学习。由于成本过高,甜品的价格降不下来,在街边店的竞争下,毫无优势。
< class="pgc-img">>于是三人开始商量对策。他们想到了加入西餐、桌游、啤酒等元素。
啤酒首先被两个女生给否了,男女思维确实不一样,这让老板很窝火。不过女生也没说错,甜品店搭配啤酒,到底是要吸引哪类人群呢?
他们追加资金,加入了西餐和桌游。
可结果,没人来吃西餐,毕竟店铺定位可是甜品,而且西餐太贵。至于桌游,学校附近不下15家桌游,人家开在租金更便宜的住宅里,怎么竞争得过呢?而且桌游需要去学校做宣传推广,营销又不是三人的长处。
眼看生意一天天变差,三人脾气也不好了,经常为点小事吵架,相互指责对方曾经的决策失误。他们的口头禅:要是当初不这么做,就怎么怎么样。比如,男老板就常把“要是当初不做甜品店就不至于这样”挂在嘴边。
亏损了3个月后,有合伙人坐不住了,准备退股。
他一下子就火了:毕竟开甜品店是两女生的主意,他还没说不干,这女生居然准备撒手不管了。
而当初合伙时,只想着赚钱,没想到亏钱怎么办。所以没事先约定退出的方式。
这就让三人闹得很不愉快,差点连朋友都做不成。最终,店铺还是倒闭了,三人后来几乎没有联系。
< class="pgc-img">>想转行,发现没有退路
甜品店关了,老板想着还是先工作再说吧。
可找了三个月,也没有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觉得他在餐饮界的经历跟他求职的岗位不匹配。
最后他发现,如果工作,只能从最基础的开始干,可工资实在见不得人,而且还老被上级管着,没有自由。
想了想,不如再创业吧。在家苦思冥想了几天,最终发现除了餐饮,不知道该干什么。
他总结前两次的经验,认为是自己不够大气,创业就得舍得砸钱,小打小闹翻不起水花。
最终,花35万,接手了一个烧烤店。
接手前,他蹲点了这个烧烤店,晚上生意很不错,一晚上营业额估计有三四千元,保守算,一个月赚3万应该没问题。
但接手后,根本没生意。原来他被之前的老板晃点了,那天蹲点,客户全是老板的托。
< class="pgc-img">>他总结:
现在活过1年的烧烤店很少。存活下来的,要么是位置特别优越,要么是好几年时间累积了大量老客户。
最能赚钱的烧烤店,通常是酒鬼最多的店,那种三五人能喝2箱啤酒的店。喝了酒就吃得更多。如果仅仅吃烧烤,没有酒来开胃,能吃多少呢?
所以烧烤店的本质是社交,不是吃。成功的第一要义是位置,第二要义是氛围。
而他的店不是酒鬼出没的地方,附近城管管得还特严,营造不出烧烤店特殊的社交氛围。
< class="pgc-img">>亏了50万,还继续?
虽然失败了三次,亏了50万,但他不打算放弃,似乎进入餐饮行业就像进入一个魔圈。进去容易,出来难。
餐饮行业的经验在其他行业几乎没啥用处,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劣势。所以只能逼自己干到成功为止。
可眼下的大环境对餐饮并不友好,从疫情开始,餐饮业的收入一直在萎缩,今年8月,竟然还负增长4.5%,比2019年更是下降14.2%!
规模不断萎缩,但似乎根本挡不住商家开店的脚步。前仆后继,死了一批又一批。2020年餐饮企业全年注册量不降反升,达236.4万家,同比增长 25.5%
雪上加霜的是,资本还闯进来抢蛋糕,连锁餐饮店的收入增速大幅跑赢个体户,这让普通百姓的餐饮创业梦更加艰难。
当然,无论大环境再差,还是有赚大钱的,只是概率很低而已。
之前翻到绝味鸭脖的财报,其实绝味不止卖鸭脖,它还投资其他的企业,主要是餐饮行业。
照理说,一个成功的餐饮企业,应该很懂这个行业了吧。可是绝味的投资还亏了上亿元。
连行业龙头都如此,普通百姓应当要更加小心才对。
前几年大环境好,靠幸运赚到的钱,可别靠实力给输出去。
又有一个‘员工’乐呵呵地‘离职’了。”这两天,65岁的陈华荣打心眼里高兴。
陈华荣是余杭仓前“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的经理,这间爱心厨房如今在浙大一院(总部)不少病患家属中颇有名气:离医院10-15分钟脚程,距离菜场50米,专门给住院病人及家属免费使用,实在方便 !
来厨房的人,大都是血液科、放疗科等需长期治疗的疾病患者家属。
疾病之下,苦痛与温情、绝望和希望每天在这里上演。
离医院10分钟,离菜场50米爱心厨房专供病患家属免费用
上午10点半,余杭区仓前街道四号农居点小区,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里热气腾腾,洗菜的、起油锅的、打包的,忙活一片。
乍一看,这里像是做外卖配送的饭店。实际上“员工”们的真正身份是长期留院治疗的血液科、放疗科、肿瘤科病人家属。爱心厨房门口牌子上写着:本厨房专为住院病人及家属免费使用 。
总共七十多平方米的厨房,内设12个灶台,锅碗瓢盆、调味品一应俱全,还有免费提供的打包盒、餐具。
房租、水电燃气费,厨具、调料、一次性餐具,管理成本,一年下来开销25-30万元,还不包括前期的装修。这间爱心厨房是怎么做下来的 ? 闲下来,陈华荣聊了起来。
“创办人是个50多岁的老党员 ,姓王。”说到这里,陈华荣讲话谨慎起来了,“只好告诉你这么多,老王很低调的,专门吩咐过不要曝光他 。”
陈华荣说,之前老王的妻子因病到浙大一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现医院周边餐馆少,菜式也不合患者胃口。他想到不少病人、家属可能用餐困难,便想模仿丽水“沈大姐共享厨房”的公益善举,做一间类似的爱心共享厨房,“他连名字都没有自己起,直接沿用丽水的。”
去年3月,老王找到了这间店面的房东陈华荣。“共享厨房?刚开始我什么概念都不懂。看了半年多,我搞明白了,这个事情真的有意义。”陈华荣说,因为共享厨房刚开始缺乏运营经验,知道的人并不多。
去年11月,陈华荣关掉了自己开的面店,受聘成了爱心共享厨房的管理员。“我来给我房客打工了。其实,根本不是钱的事。 ”他笑称。
在热心的陈华荣管理下,爱心共享厨房渐渐有了名气。全年每天上午9点-11点半,下午3点半-6点,这里准时营业。忙时,还得迟一两个小时关门。
今年上半年,最忙时厨房一天共接待53人,所有灶台同时工作,大家来烧饭还得排下队。
背负各种压力的家属们在共享厨房温暖抱团
一年半以来,这间七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也在上演着绝望和希望的生死较量。
爱心厨房门边的桌子上,一本A3纸大的登记本自今年2月开始,已经写完三分之二。从使用记录看,血液科、放疗科病人家属最多,来自江西、安徽、福建、四川、辽宁、浙江……全国各地的都有 。
病患家属们第一次知道爱心共享厨房,大多是因为医院病房里护士、病友们的口口相传。
上午11点,郑大姐将烧好的排骨山药汤、虾、清炒花菜打包进盒,准备带回医院。
郑大姐在这里已待了七八个月。去年11月,大学在读的儿子被查出淋巴瘤,办理了休学,来到浙大一院治疗。她和丈夫不得不放弃工作,从老家来杭全程陪护。
“孩子得了这个病,我俩是铁了心了,一定得在身边。一个人真的不够,我要买菜烧饭,医院里取药、检查就没人了。”郑大姐说。尽管,孩子在无菌仓里,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能见到。
年初刚来杭州时,郑大姐人生地不熟,每天在医院、旅馆之间要来回四五趟。找到爱心共享厨房以后,陈华荣带着她在附近农居点租了房子,还带她去买了辆价格实惠的电动车。
郑大姐刚来时,心事很重,怕孩子知道自己病情,胡思乱想不利于治疗。“孩子现在抵抗力很低,我们要保障食物新鲜干净,吃得好恢复快,就可以早点回去读书了。”
39岁的陈女士则是为照顾患鼻癌的老爸来的,这周六老爸放疗结束,就可以暂时出院,等待下一步化疗。“老人家在医院里,很多事自己搞不懂的,只好我们年轻人来。”陈女士露着笑脸,“我在外地上班,有空就请几天假,没办法的呀。而且爸爸也喜欢吃我烧的菜。”
另一位吴阿姨,则在杭州待了已半年。“00后”的女儿得了白血病。“我们不太放心外面的饭菜,都到这里来烧点。”吴阿姨红了眼眶,说话声越来越低,低头用袖子抹掉眼泪,“大家都很感激的,免费用,我们自己就带个菜篮子来好了。”
病患家属们刚来时把坏事藏心里,大多闷头洗菜烧菜,心情沉重,彼此也很少言语。陈华荣尽量避免过问病情,但无可避免地被一种压抑、沉痛的氛围笼罩。
今年6月,陈华荣想了个办法。他买来面粉,组织大家每个星期聚到一起来做包子,热闹热闹,以缓解紧张的心绪。
对患者家属从不说“再见”希望大家都高高兴兴地“离职”
没有人可以抵挡生老病死。半年多来,陈华荣记不清迎来送往的家属有多少了。
“这种事么,放到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座大山。 ”陈华荣说,他这把年纪了,很多事看看也很触动的。
截至目前,爱心共享厨房已免费服务近17000次,惠及1000多户病患家庭 。陈华荣欣慰的是,在爱心厨房待过的人们,每个家属离开时都会专程来打声招呼,“我不敢说是亲人是友情,但大家都是有感情的。 ”
对离开爱心共享厨房的家属们,陈华荣从来不说再见,“欢迎再来”这种话更不好说。他的告别只有两个字:慢走。
“我就告诉他们,你们来烧饭,我是欢迎的。来住院,我不欢迎。对我来说,最好就是大家都高高兴兴地‘离职’,希望这里的人越少越好。 ”陈华荣说。
昨天上午11点半,吴阿姨打包好的清蒸排骨还带着锅气,她拎着准备回医院。女儿前两天突然想吃排骨,这道菜,她还是跟另一位大姐学的。刚刚红过眼眶,这会儿消下去了,她拿起伞“吧嗒”撑开走进细雨中。
背后传来陈华荣的声音——“大姐,放轻松点哦。会好的。 ”
她转过身点点头,“会的,会的。 ”
注:文中所有病患家属均系化名
一起为老王、为陈华荣点赞
也祝病人们早日康复回家
家属们早日“离职”
“会好的!”
来源: 杭州发布
目新闻记者 吴汉
实习生 刘思辰
开店已经亏了40万元,想退押金离场,却被加盟商掐着合同要再租三个月。近日,在硚口宜家商场附近开美食店的小孙,向楚天都市报热线求助,希望能尽快拿到押金。
< class="pgc-img">>今年19岁的小孙,去年和同学来到汉口一家名叫“西北馍王”的餐饮店求职,却被对方推荐加盟自己开店。在对方的劝说下,小孙和同学向亲友借款、网上贷款共50多万元,按照对方的引荐,在指定商场内开了一家加盟店,她自己也从高职院校辍学,全职经营小吃店。
据小孙介绍,因为开店比较仓促,她在对方的示意下,先后交了近10万元保证金和5万元的好处费,抢订商场的店铺。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缺少经验的小孙仅仓促地浏览了20多页的合同内容,对合同细节并未仔细研究。
开业几个月来,小孙的加盟店生意一直亏损,为了偿还借款和贷款,今年5月底她向商场提出退场申请,但商场和加盟商以退场需要提前三个月申请的合同条款为由,拒绝了她们的退场申请。
对此,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该加盟店负责人李先生,李先生表示小孙违反合同在先,且反映的情况不实,店铺经营不善也与品牌商无关,其店铺还存在与用工人员的劳务纠纷,目前品牌商和商场正在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与当事人的纠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