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的火锅,也带动了火锅底料市场的增长。2023年4月,《消费者报道》送检了12款火锅底料。火锅底料,你看中的是口味、健康还是安全?
测试产品
测试指标
酸价、过氧化值、脂肪、反式脂肪酸、菌落总数、塑化剂(DBP、DCHP、DEEP)、煮沸1h前后亚硝酸盐的变化、主观试吃(组织形态、色泽、香味、滋味、浑汤度)
测试结果
1.火锅底料脂肪含量普遍较高,其中大龙燚、小龙坎脂肪占比近八成。
2.桥头、日食记、大龙燚、小龙坎脂肪标示不符标准,超出标准范围,属于不达标产品。
3.7款样品检出反式脂肪酸,以小龙坎、名扬含量较高。
4.新鲜度方面,桥头过氧化值最高,草原红太阳酸价最高。
5.卫生程度上,草原红太阳、好人家、小肥羊“细菌”检出量较多。
6.此外,未涮菜前及涮菜煮沸1h后的“火锅汤”均未检出亚硝酸盐,所有火锅底料均未检出常见的三种塑化剂。
7.主观试吃中,最受欢迎的是草原红太阳、德庄,试吃得分垫底的是大龙燚、小肥羊。
4款脂肪标示不达标
脂肪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火锅底料的灵魂,在香味上的贡献不容小觑,但是过高地摄取脂肪,又无异于给自己的身体埋下健康隐患。
一项在小鼠模型上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30周的高脂饮食,会导致小鼠糖尿病,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能力下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恶化。
结果显示,12款火锅底料脂肪平均值为63.1g/100g,除2款脂肪含量较低之外,其他10款超过一半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日食记、大龙燚、小龙坎脂肪含量较高,近八成都是脂肪,其中脂肪含量最高的小龙坎与脂肪含量最低的小肥羊差距约4倍。
根据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第6.4条规定,在产品保质期内,脂肪含量允许的误差范围应≤120%标示值。
本刊检阅了12款火锅底料的包装,发现桥头、日食记、大龙燚、小龙坎脂肪分别为50.6g/100g、53.7g/100g、61.9g/100g、66.7g/100g,4款均超出GB 28050-2011对于脂肪的允许误差范围,属于不达标产品。
7款检出反式脂肪酸
火锅底料一般用牛油长时间高温炒制,可能会生成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近年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摄入会导致新生儿生长发育迟缓、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智力和视力下降、提高适龄妇女不孕的几率、增加原发性心脏骤停的风险等直接相关。
结果显示,样品中共有7款检出反式脂肪酸,包括草原红太阳、海底捞、好人家、桥头、大龙燚、小龙坎和名扬,含量从0.11g/100g~0.26g/100g不等,其中小龙坎、名扬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
反式脂肪酸,是一类含有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有天然存在和人工制造两种情况。实际上,天然反式脂肪酸含量极少,反式脂肪酸最主要来源是氢化油。
基于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最好控制在1%以下。按2000kcal(约为成年男性一日所需能量)折算,大约是2.2g左右。
以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小龙坎、名扬为例,每100克火锅底料含有0.26g反式脂肪酸,以此计算,进食一份320g小龙坎火锅底料或一份360g名扬手工全型火锅底料所含反式脂肪酸,便超过世卫建议的每日上限2.2g的1/3。
海底捞所属颐海(上海)食品有限公司回复本刊:“我司浓香牛油火锅底料中检测到微量反式脂肪酸 (0.12g/100g),根据我司查证分析,产品浓香牛油火锅底料中含有动物油脂牛油,反刍动物(如牛、羊和骆驼)的肉和乳制品中常存在天然反式脂肪酸。”
消费者可以通过合理膳食和查看食品标签,避免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常见的如含有“氢化”“固体”“人造”等关键词的原料,可能含工业反式脂肪酸。
草原红太阳、小肥羊等油脂新鲜度较逊
火锅底料中脂肪占比极高,这些油脂在加工或储藏过程中,在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下会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
酸价为反映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过氧化值衡量的是油脂氧化生成的过氧化物、醛、酮等物质的多少,是衡量油脂酸败程度的重要指标。
两者升高反映油脂品质下降,长期食用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过多的过氧化物摄入,可能会导致机体加速衰老,并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醛酮类物质则可能会损伤肝脏。
结果显示,过氧化值最高的达到0.040g/100g,从桥头老火锅底料样品中检出;酸价最高者为2.3mg/g,从草原红太阳手工牛油麻辣火锅底料样品中检出。
目前,火锅底料并没有国家标准,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火锅底料》(DBS50/022-2021),火锅底料要求过氧化值≤0.25g/100g,酸价≤4.0mg/g。上述12款火锅底料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均在限量值内,符合标准。
若以过氧化值和酸价综合评价其新鲜度,日食记新鲜度最高,好人家次之;相对地,德庄、小肥羊、草原红太阳油脂新鲜度较差。
11款检出“细菌”,差距最高达3500倍
菌落总数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一般来说,食品中菌落总数数量越多,食品腐败变质的速度越快,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火锅底料中的菌落总数指标一般没有相关标准约束。例如重庆市、陕西省、四川省地方标准《火锅底料》(DBS50/022-2021、DBS61/0009-2021、DBS51/001-2016),均未对菌落总数设限,微生物指标中仅对大肠菌群有要求。
结果显示,仅大龙燚菌落总数未检出(<10CFU/g),是卫生状况最理想的一款。其他11款检出不同程度的菌落总数,差距十分悬殊,从10CFU/g到35000CFU/g不等。其中呷哺呷哺、小龙坎检出的菌落总数较少,草原红太阳、好人家检出量较多。
“火锅汤”未检出亚硝酸盐
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火锅煮的时间久了,汤中的亚硝酸盐蹭蹭上升,“喝了会中毒、致癌”,因此火锅汤不能喝。这是真的吗?
本刊对12款火锅底料(包括牛油火锅和清油火锅)里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火锅底料和蒸馏水按1:10比例配成的“火锅汤”中均未检出亚硝酸盐(<1mg/kg)。
此外,本刊模拟消费者实际食用火锅的场景,将等量的菠菜、火锅丸子、金针菇、羊肉4种食材加入到“火锅汤”中,煮沸1h后捞出,然后再次检测火锅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有变化。
结果显示,加入各种食材煮沸1h的火锅汤中仍未检出亚硝酸盐,说明“涮菜”前后的火锅汤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1mg/kg。
公开资料显示,短时间内一次摄入300~500mg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但是,从检测数据来看,火锅汤中的亚硝酸盐完全可忽略不计,即便是正常饮用久煮后的火锅汤,消费者也无须担心会有亚硝酸盐中毒问题。
对于久煮的火锅汤,我们更应该关注嘌呤含量的多少。因为如果煮过较多的肉类、内脏或海鲜,火锅汤中的嘌呤会升高,煮制的时间越长,汤中的嘌呤含量越高。所以,尤其是高尿酸患者,应尽量不要喝火锅汤,以免引起痛风发作。
此外,我们还检测了样品中常见的塑化剂,结果发现12款火锅底料均未检出DBP(<0.3mg/kg)、DCHP(<0.5mg/kg)、DEEP(<0.5mg/kg),说明12款包材中的塑化剂没有迁移到火锅底料中。
草原红太阳、德庄口味更出色
香气四溢的火锅,来自多种香料的碰撞,在各类香料的加持下,锅里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无论是什么“食材”,经过火锅底料的“洗礼(浸润)”,它就能获得美味加成。
我们准备了30多种食材,集结了12名志愿者“聚众涮锅”,一整层都是袅袅火锅味,试吃者对12款火锅底料的组织形态、色泽、香味、滋味和浑汤度进行了评分。
主观评价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2款火锅底料为草原红太阳、德庄。草原红太阳胜在“香味”“滋味”上,试吃者评价“很入味,很带感”“味道浓郁,卤香味明显”“辣度和麻度都适中”。德庄在不同指标上发挥均衡,试吃者评价“正宗的重庆味”“色泽红亮”“汤汁很好裹住食材”。
日食记、呷哺呷哺、名扬表现可圈可点。试吃者评价日食记“植物油,也不比牛油差,负担更少些”,呷哺呷哺“辣味、麻味都相对突出”,名扬“辣椒多,看起来很喜庆”。
好人家、桥头、海底捞、小龙坎、珮姐老火锅稍有美中不足之处。其中好人家“麻味重”,桥头“整体口感偏淡”,海底捞“只有辣味,其他味较淡”,小龙坎“味道比较辣”,珮姐老火锅“花椒味重”。
相反地,此次表现平平的是大龙燚、小肥羊,试吃得分垫底。消费者吐槽大龙燚“汤色看着好浓郁,然而什么味道都无”“油料分层,但是分得不平整”“没什么亮点”,小肥羊“汤色偏暗,亮度差”“煮后泡沫较多”“整体滋味一般”。
消费提醒:
1.选择生产日期较新、脂肪和钠含量较低的预包装火锅底料。
2.食物食用时不宜太烫。火锅浓汤的温度可达120℃,而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
3.肉类食品和水产品时要注意“涮”足时间。因其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未经高温充分杀灭,可能会导致感染性疾病。
4.注意科学合理搭配,均衡营养,荤菜和蔬菜比例最好控制在1:2-3。
脆皮”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又一新标签。打个哈欠脱臼了、摔一跤骨折了、换件衣服扭到腰了......面对碰一碰就“坏”的身体,越来越多“脆皮”年轻人走上了自救的道路,他们连吃火锅都只敢吃滋补养生的菌汤锅。
近期,《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2款火锅底料(菌汤口味),哪款最安全?
< class="pgc-img">>测试品牌
海底捞鲜香菌汤火锅汤料、名扬鲜菌汤火锅底料、好人家菌汤火锅底料、小龙坎菌汤火锅底料、呷哺呷哺珍鲜菌汤火锅底料、德庄菌汤火锅底料、小肥羊鲜香菌汤火锅底料、桥头菌汤火锅汤料、加点滋味云南珍鲜姬松茸风味汤底、日食记牛肝菌汤底、谭鸭血菌汤火锅底料、珮姐老火锅菌汤火锅底料
测评指标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总砷、铅、4-甲基咪唑、3-氯-1,2-丙二醇
测评结果
1、12款火锅底料大肠菌群均未检出(<10CFU/g),11款检出“细菌”,菌落总数最高相差达700倍。
2、10款火锅底料检出总砷,5款检出铅。
3、呷哺呷哺、小肥羊、小龙坎、日食记、加点滋味、德庄6款火锅底料检出可能致癌物4-甲基咪唑。
海底捞牌底料检出“细菌”最多
微生物无处不在,火锅底料中的营养成分也是微生物生长的养分,在合适的条件下,微生物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速增长。
一般来讲,微生物指标是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指标。其中菌落总数用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大肠菌群的检出则与食物是否被粪便污染有关。
检测结果显示,12款火锅底料大肠菌群均未检出(<10CFU/g),11款检出“细菌”。其中桥头是唯一一款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均未检出的产品,卫生状况最佳。而在菌落总数项目上,海底捞检出值最高,为14000CFU/g,与检出值较低的小肥羊(20CFU/g)相差达700倍。
< class="pgc-img">>海底捞鲜香菌汤火锅汤料生产商颐海(上海)食品有限公司回复本刊:“我们鲜香菌汤火锅汤料产品符合GB 31644国家标准,该标准项目均为经国家风险评估后确定的科学合法标准,贵刊检测的微生物等多个项目,在该产品中的风险不存在,不会影响该类产品品质,因此国家也未做相应要求。”
其同时提到,“抽检的产品数量有限,且不同产品状态、使用原料、不同生产工艺、使用场景和适用标准均不一致”。
仅一款均未检出总砷、铅
底料作为火锅的“灵魂”,其安全性不言而喻。
砷化合物毒性取决于其形态,其中无机砷(俗称“砒霜”)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的致癌物,而有机砷化合物毒性较低,二者合称为总砷。长期摄入无机砷可导致皮肤损害、发育毒性、神经毒性、糖尿病,严重可导致皮肤癌等。
铅是一种慢性毒素,具有蓄积性,长期摄入铅含量超标的食品,会蓄积在体内,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尤其会对儿童造成智力发育障碍或行为异常。
检测结果显示,10款火锅底料检出总砷(0.024~0.43mg/kg),5款检出铅(0.0510~0.132mg/kg)。德庄均未检出上述两种有害污染物,安全性较高。在总砷的检测上,小龙坎检出值最高,为0.43mg/kg,而在铅的检测上,海底捞检出值最高,为0.132mg/kg。
< class="pgc-img">>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在2010年撤回在1999年所定铅的暂定每周可容忍摄入量,即每公斤体重25μg,原因是这上限已不能保障人体健康。专家委员会认为每日铅摄入量低于每公斤体重1.2μg,对成年人健康的影响(推计血压收缩压会上升1mm水银柱)才微不足道。
以一个60kg健康成年人计,每日铅摄入量应低于72μg。以铅含量最高的海底捞鲜香菌汤火锅汤料为例,一份鲜香菌汤火锅汤料(110g)铅含量是14.52μg,相当于要吃完5包这样的火锅底料才会超标。可见,从火锅底料中摄取铅而导致健康受损的机会不大。
6款检出4-甲基咪唑
201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将“4-甲基咪唑”列为可能致癌物,并规定每份食品或饮料如含有29μg以上的4-甲基咪唑就必须带有警告标识。
4-甲基咪唑,一种在焦糖色素(焦糖色)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染物。焦糖色素为棕褐色至黑色的液体或固体,有一种烧焦的糖的气味,很多食品都使用焦糖色为食物色素,例如可乐类饮料独特的棕褐色便是来自焦糖色。
本刊注意到,菌汤火锅底料中同样有出现“焦糖色”的身影。
检测结果显示,6款火锅底料检出4-甲基咪唑,包括呷哺呷哺、小肥羊、小龙坎、日食记、加点滋味、德庄。其中日食记、加点滋味、德庄检出值较高,分别为192.8μg/kg、256.1μg/kg、304.3μg/kg。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检出4-甲基咪唑的火锅底料均有标示添加焦糖色,而仅有德庄未标示却检出含量最高的4-甲基咪唑。
< class="pgc-img">>消费者按正常分量食用火锅底料,一般不会因摄入过量4-甲基咪唑而影响健康。作为一种被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焦糖色也并非洪水猛兽。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GB 1886.64-2015)的规定,氨法和亚硫酸铵法制成的焦糖色中4-甲基咪唑的最高限量为200mg/kg。
我们呼吁,焦糖色素生产商应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将4-甲基咪唑的含量减到最少。同时,消费者可查看食品标签是否含有焦糖色,特别是使用氨法和亚硫酸铵法制成的焦糖色,减少从食物中摄取该污染物。
此外,我们还对调味品中另一种常见的污染物3-氯-1,2-丙二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2款火锅底料均未检出(<0.01mg/kg)。
< class="pgc-img">>【特别声明】:本报道中试验结果、提及品牌仅对测试样品负责,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号产品的质量状况。
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很多连锁火锅品牌纷纷走上“经营火锅优而卖底料”的路子,线下“大生意”不能丢,独居“I人”的“小生意”也要照顾到,主打一个鱼和熊掌我都要。
火锅底料的江湖,除了称霸一方的川渝麻辣红汤底料,一向走“鲜”路线的菌汤火锅底料也是一匹黑马。
近期,《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2款火锅底料(菌汤口味),一起来看看哪款实力最扛打?
< class="pgc-img">>测试品牌
海底捞鲜香菌汤火锅汤料、名扬鲜菌汤火锅底料、好人家菌汤火锅底料、小龙坎菌汤火锅底料、呷哺呷哺珍鲜菌汤火锅底料、德庄菌汤火锅底料、小肥羊鲜香菌汤火锅底料、桥头菌汤火锅汤料、加点滋味云南珍鲜姬松茸风味汤底、日食记牛肝菌汤底、谭鸭血菌汤火锅底料、珮姐老火锅菌汤火锅底料
测评指标
脂肪、饱和脂肪酸、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
名扬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
与动辄“重油重盐”的牛油火锅相比,市面上的菌汤火锅底料浑身散发着养生党最爱的“清淡”气质。
我们都知道,食物中的脂肪是一把双刃剑。适当摄入脂肪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许多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但摄入过多或不健康的脂肪类型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检测结果显示,同样是菌汤火锅底料,但是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十分悬殊。12款火锅底料的平均脂肪含量为8.5g/100g,然而最低的德庄脂肪含量仅为0.6g/100g,最高的名扬却高达34.5g/100g,两者相差超过57倍。
参考中国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的定义,食物中每100g所含总脂肪高于20g即属于高脂食物。那么,日食记、名扬均属于“高脂”。
< class="pgc-img">>按照化学结构排列,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虽然饱和脂肪酸也是人体必需的,但人体完全可以自己合成足够的量,所以从营养角度它不是必需的。从健康角度来说,要少吃、少用高饱和度的油脂。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饮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检测结果显示,12款火锅底料中饱和脂肪酸占脂肪的比例范围在7%~29%,其中饱和脂肪酸占比最高的品牌有谭鸭血、海底捞、好人家、珮姐老火锅。
< class="pgc-img">>本刊检阅产品配料发现,8成以上的菌汤火锅底料均有添加动物油脂,最常见的是鸡油,但也有一款使用了猪油。
一份对14个省份217个油样的油脂检测结果显示,鸡油饱和脂肪酸为27%~35%。由此推断,加点滋味标示仅使用了“食用鸡油”,有可能并非“纯”鸡油。
名扬标示只添加了植物油,饱和脂肪酸占比却高达28%,推测其植物油种类有可能包含了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棕榈油等。
< class="pgc-img">>海底捞等4款未使用常见防腐剂
为了延长火锅底料的货架期,往往会添加防腐剂。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是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山梨酸及其钾盐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复合调味料可允许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最大不超过0.5g/kg,山梨酸及其钾盐的最大使用量是1.0g/kg。
检测结果显示,8款火锅底料检出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中的一种或以上,其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检出最高值为0.0882g/kg,山梨酸及其钾盐检出最高值为0.413g/kg,远在标准之下,说明火锅底料中2种防腐剂使用量均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还有4款火锅底料未检出上述2种常见防腐剂,包括海底捞、好人家、日食记、谭鸭血。
< class="pgc-img">>【综合前两期公布的检测报告,消道长从氨基酸态氮、谷氨酸钠、钠、脂肪、饱和脂肪酸等13项指标,来对比此次送检的12款火锅底料,看看哪款最靠谱?一起来get综合测评结果吧↓↓↓】
CCR综合评价结果:
△呷哺呷哺、好人家较优
CCR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呷哺呷哺安全指标、理化指标综合表现卓越,CCR综合得分8.6,钠含量、脂肪及饱和脂肪含量较低。好人家综合表现也不俗,鲜味较足,未检出2种常见防腐剂,同样未检出4-甲基咪唑和3-氯-1,2-丙二醇2种污染物。
< class="pgc-img">>△测评结果概况:
1、鲜味指标:小肥羊、加点滋味、海底捞、好人家、日食记,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鲜味“最浓”,而名扬、小龙坎、桥头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低,鲜味“最淡”。但12款火锅底料均检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菌汤锅底的“鲜味”可能过多地依赖味精增鲜。
2、营养指标:日食记、名扬均属于“高脂”,从脂肪构成看,谭鸭血、海底捞、好人家、珮姐老火锅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
3、营养指标:火锅底料钠含量普遍较高,吃火锅不喝火锅底料(不喝汤)。
4、防腐剂:部分产品添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防腐。
5、微生物:11款检出“细菌”,菌落总数最高相差达700倍。
6、重金属:10款火锅底料检出总砷,5款检出铅。
7、风险物质:呷哺呷哺、小肥羊等6款火锅底料检出可能致癌物4-甲基咪唑。
< class="pgc-img">>【特别声明】:本报道中试验结果、提及品牌仅对测试样品负责,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号产品的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