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为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安迪·沃霍尔
上海时装周不久前刚落下帷幕,一部关于将土鳖朋友打造成时装周红人的短片在油管上爆红。
一波又一波的热点翻滚之后,网络世界的热闹与喧嚣仍在继续。
油管爆红短片:《我们用最廉价的衣服,把土鳖朋友混进了纽约时装周》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安迪·沃霍尔预言的未来早已到来。
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化太快。迅疾到难以深入思考,下一个潮流便席卷而来。这样的速度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大家急着追赶浪潮,唯恐落后,以至于来不及分辨真假。
< class="pgc-img">>
在这样的互联网特性下,VICE的编辑乌巴·巴特勒(Oobah Butler)就明目张胆地造了一回假,哦不,三回假。
乌巴(图片来自VICE网站)
>每一次,他非但没被人戳破谎言,反而成功地吸引了众多目光,顺利登上人生顶峰。
他先是从路边摊的山寨牛仔裤品牌“乔治·阿尼玛”得到灵感。伪装成这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为了让自己的身份更真实可信,他不但创建了看起来“高大上”的官方网站,还印制了精美的假名片。
“乔治·阿尼玛”
伪造名片
< class="pgc-img">伪造名片
>< class="pgc-img">伪官方网站(图片来自VICE网站)
>带着迷之自信,乌巴从英国飞到了巴黎。从来没有来过巴黎的他毫不怯场,大摇大摆地混进了时尚秀场,热情地推销着阿尼玛品牌,与当红模特手挽手着合影。
没人怀疑这位偶尔蹦出几句蹩脚意大利语的"服装设计师"是个faker。(乔治·阿尼玛像一个意大利名)
图片来自VICE网站
>如果说能混入时尚圈不足为奇,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也因为其本身就是个光怪离奇的次元。
那么餐饮业呢?
给餐厅写假评论的经历一直让乌巴耿耿于怀。如果权威网站都用假评论来篡改事实的话,那么这次不如玩一次大的?伪造一间根本不存在的餐厅,并将它刷上伦敦优质餐厅排行榜!
说干就干,有了上次的“造假”经历,这次的营销也是相当顺利。用心情命名的菜单,无处不在的水军评论、必须提前预约定位的规定、神秘未宣的餐厅地址,这一切都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VICE网站
>餐厅的排名不断上涨,几个月后更是妥妥地成了网红餐厅。每天打电话预约的人爆满,采访邀约也是没有间断。
事情超出了乌巴的预期,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将假餐厅刷上了排行榜上的NO1!迫于压力,乌巴决定将假餐厅开张。
图片来自VICE网站
>他稍稍改造了自己破烂的出租屋,用速食食物当做店内特色菜,还雇了托儿在屋顶用餐并不断放出彩虹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假餐厅开张啦!(图片来自VICE网站)
>荒谬的是来访的顾客中竟有近八成表示愿意下次再来。
“皇帝的新衣”不仅仅是个寓言故事,它也时时刻刻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造假的事情并没有结束,当真相揭露后,乌巴随即火遍了大江南北。
他甚至受到了BBC的采访邀请。而秉持着“造假造到底”的精神,乌巴这次则造出系列版“假乌巴”接受不同的采访。将严肃的采访变成他网络直播行为艺术的秀场。
乌巴替身海选现场(图片来自VICE网站)
>< class="pgc-img">>这让我联想到2014年以网络自拍照成名的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
阿玛利亚·乌尔曼
>她用四个月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了数百张照片,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她频繁地更新着自己的状态,演绎着一个美女网红的“都市浮沉录”。她将这次行为艺术命名为《卓越与完美》。
在这场行为艺术表演中,她设计了三种自我身份。
来自乡村的“可爱女孩”(Cute Girl)、沉沦于大都市物质与金钱享受的“糖宝”(Sugar Baby),以及最终回归自然的“生活女神”(Life Goddess)三个不同阶段的女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卓越与完美》
>每一天,无数粉丝点开她的社交媒体,像对待一位真正的网红那样围观和评论她。各种不同的声音纷纷涌现出来。这群粉丝们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他们乐此不疲地围绕在网红美女身边。
在评论里他们或是追捧她的美丽,或是咒骂她的拜金。在这里,没有人质疑她的身份的真实性。即便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一个身份表演的平台,精美的图片包装着膨胀的虚荣心。
而当真相揭露之后。粉丝们愤怒了,她的行为无疑是对观看者们观看权利的一种冒犯。
网络世界里表达的自由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无论发声的人是智者还是喷子。
人们只看他们愿意看到的,人们只听他们想听的。
只需要一次次鼠标的点击,人们就可以在线上找到目标或感情趋同的群体。输出各种价值观念。
而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这一切呢?情况估计就如以上我们说到的两位行为艺术家那样吧!
然而有趣的是,倘若我们将质疑声与批评声投向诸如此类的行为艺术家,他们很可能"大言不惭"地回击我们,恰如乌巴的替身在接受采访时所提出的反问那样:
图片来自VICE网站
>“Are you real?”
“Am I real?”
“Is anything real?”
你是真实的吗?
我是真实的吗?
有任何事情是真实的吗?
相信这组富有战斗力的反问,足以带给我们某种不一样的思考。
撰文/ 艾尼妄
优画网出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些年有一位整蛊小哥乌巴·巴特勒(Oobah Butler)特别火。
(整蛊小哥乌巴·巴特勒)
2017年,他在自家后院注册了一间并不真正存在的餐厅,而后将它在英国的餐饮点评网站上线。
他用剃须泡沫+漂白片摆拍出米其林餐厅般精致的“菜肴”,并宣称本餐厅只接受预约,将逼格拉满。
(他摆拍的精美“菜肴”)
接下来,他请朋友在网站上帮他“刷单”,留下一篇篇精致小作文。
他在网站上的排名很快跃升,然后真的有人给他打来了预约电话。
他不慌不忙回答道:“抱歉,我们已经约满了,三个月之后才有空位。”
一夜之间,伦敦突然出现了一间只在“小众高端人士”之间口口相传的精致餐厅,人人都想去,可人人都约不到位子。
顺着网站上的地址找过去,却只能看见不知谁家的后院,简直太神秘了.......
巴特勒的电话不断响起,餐厅在评分网站上的排名坐火箭般跃升。
2017年11月4日,也就是“开业”七个月后,无比讽刺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不存在餐厅打败了伦敦一万八千多家对手,坐上了第一的王位。
(餐厅冲上点评榜第一)
很快,他的事迹被世界各地的诸多媒体广泛报道,采访邀请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他参加了几次,却发现这些采访都出奇地无聊,因为哪家电视台问的问题都差不多,他干脆请了多名不同的替身,替他上电视......
事实证明他对人性的把握异常精准,他的其中一位替身不仅跟他长得不像,
而且还是挪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挪威口音。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粗糙的替身,替他站上了领奖台,还对着镜头比大拇指,现在YouTube还能搜到当时的采访画面.......
(巴特勒的挪威替身)
一年之内,他轻而易举地嘲讽了这个世界,两次。
2018年之后,巴特勒整蛊的脚步有所放缓,直到今年,他又带着大活回来了。
而他这次的目标,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巨头之一,亚马逊。
-
他的灵感来源很简单:某天走在亚马逊的仓库附近,他被路边的一瓶黄色的液体晃了下眼睛,走近一看,再拧开瓶盖一闻.......
有点恶心,是尿。
而且这还不是唯一的一瓶,一分钟内,他就收集到了7瓶不同对比度的黄澄澄液体。抱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他每瓶都打开闻了闻......
这些尿瓶从哪来呢?他心里大概知道答案。
早在2018年,《商业内幕(Bunsiness Insider)》就曾写过一篇事无巨细的大稿,讲述了亚马逊快递司机的糟糕生存条件。
(当时的报道)
简而言之,亚马逊对司机们的休息时间做了严格规定,采用科技手段追踪他们每天共停车几次,时速多少,走的什么路线......不合规定就要罚款。
换言之,哪怕司机暂时偏离路线去上厕所,也很可能被罚款。
这个行业男性占绝大多数,实在憋不住了还可以在瓶子里解决;女性的话就惨了,例假、上厕所,无尽的麻烦。
此事卷起的风波不难想见,亚马逊首先是否认司机尿进瓶子一事,结果被海量的证据打脸,最终被迫道了两次歉:
一次是因为司机的事本身,一次是因为否认事实。
(亚马逊被迫因否认事实道歉)
如今距离《商业内幕》那篇稿子也已经过去五年了,亚马逊司机们的条件有变得更好吗?
巴特勒亲身调查,只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
他在路边逮到了一位陌生的司机小哥,想采访他几句,可惜对方很怕送货超时,
聊天的时候不住地掏出手机看,巴特勒不想再耽误他,只好问:
“你车上有尿瓶吗?”
小哥马上翻出来了一瓶.......
(司机小哥翻出尿瓶)
巴特勒放他走了,接下来,他又拦住了更多司机,均得到了类似的回复。
此时巴特勒正在拍一部关于亚马逊的纪录片,所以得到了去欧美的亚马逊仓库参观的机会。
不出他所料,其实在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司机们都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境地。
他觉得很不公平,想要做点什么,可他能做什么呢?
灵光一闪,他想到,“显而易见,亚马逊不关心员工的膀胱,但你知道他们关心什么吗?”
“产品,以及他们的平台。”
“如果以某种方式将这些尿瓶做成产品,在亚马逊上(假装)售卖,并尽我所能地将其推上第一,大概就能引起亚马逊的注意了吧?”
-
回到英国后,他去了一家亚马逊仓库门口蹲守,举着个“尿瓶收集处”的牌子......
(巴特勒站在亚马逊仓库外)
鉴于亚马逊“原则上不允许”司机在车上储存尿瓶,这一步进行得很顺利。
半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瓶子......
(收集到的瓶子)
问题是,尿能做成啥产品呢?有什么东西不需要太多审查就能上架亚马逊的?
他能想到的最好产品,是能量饮料。
因为确实有很多大主播/YouTuber代言了能量饮料,有的甚至自己下场成立了能量饮料品牌,感觉好像没什么门槛的样子:
(Prime能量饮料,由Youtuber Logan Paul和KSI创立)
说干就干,巴特勒找来了设计师朋友,开始讨论名字。起个什么好呢?
“Drive(干劲儿)”?已经被人注册了。
“#1”?好像有点嚣张......
最终,他们想出来的名字叫“释放(Release)”........
不了解背景的人大概会以为是“释放能量”之类的意思,了解的人才会明白究竟“释放”了个啥......
接下来得想个宣传口号,这个简单:
“世界上第一款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能量饮料”!
“一旦喝完,只需再度将其灌满”!
“无限续杯”......
最后是设计,巴特勒对他的设计师朋友赞不绝口,因为对方很快就给他发来了设计图:
(“释放”的瓶身)
鲜艳的颜色,醒目的LOGO,绝了。
但如果我们翻开前文提过的Prime能量饮料的官网,其实不难发现一些......借鉴的痕迹:
(Prime饮料)
反正是整蛊,也不真卖,无伤大雅吧......
产品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正式在亚马逊上架。
此时他以为亚马逊肯定有某种智能鉴定机制,防止有人不怀好意地上架危险产品之类的,所以他耍了个小聪明,将“品类”一栏选成了“按压泵瓶”。
但是他又希望别人明白“释放”饮料其实是尿,所以在配料表中并未隐瞒,
很清楚地写了“尿酸”、“尿素”等字样。
(“释放”的配料表)
另外,产品描述虽然极力堆砌辞藻,形容“释放”多么高大上,
但仔细看了就会发现,他从未掩饰过“释放”的本质.......
(原话,“每瓶释放均由他们的尿液制成”)
出乎他的预料,亚马逊自动识别了关键词,将“释放”挪到了能量饮料品类下方,完全无视了平台对食品饮料的安全要求......
智能了,但又完全不智能。
通过此事,巴特勒嗅到了机会——如果以某种方式将“释放”挪到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苦柠檬饮料”品类,他刷到销量第一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
巴特勒尝试换品类,但亚马逊的算法总是很强硬地阻止他。
他给亚马逊不同部门发了几个月的邮件,但大家好像都认定“释放”肯定是“能量饮料”,不给他改.......
怀揣最后希望,他冒充成一个心怀不满的英国小企业主,给亚马逊英国执行团队发了一封愤怒的邮件。
事实证明,这招还真挺管用......
(“释放”,能量发酵饮料,苦柠檬味)
饮料正式在亚马逊上线,接下来该发挥传统艺能,把它刷到销量第一了。
-
巴特勒给所有朋友群发短信,让他们买一瓶“释放”,当然,他不会真的发货。
朋友们也真的很够意思,不仅花了钱,还帮他写了不少奇怪的评测:
标题:我去!
“刚订了几瓶,因为之前听过别人夸这牌子!设计很抓我眼球,很喜欢!等不及要把这金黄美饮送进喉咙了!”
(朋友写的整蛊评价)
标题:买到就赚到!(还玩了个谐音梗,Ur in谐音urine,尿液)
“在我看到它的一刹那,我就感到一股温暖的、突然的释放——在那之后我就轻了三磅!产品绝了!”
(朋友写的整蛊评价)
标题:兴奋到尿裤子
“东西还没到,但这黄金色已经让我拉满了期待。设计很棒,当作坐浴盆(生日)礼物很合适。”
(这里也玩了个谐音梗,Bidet谐音Birthday,坐浴盆的意思)
(朋友写的整蛊评价)
言归正传,随着朋友们的刷单,“释放”的销量很快上去了,亚马逊开始自动推荐,于是真的有没搞清状况的陌生人下单......
巴特勒又不可能真的给人寄尿过去,在他那边砍掉了订单。
很搞笑的是亚马逊此时注意到“释放”的销量增加,给他打去了电话,问他要不要参与亚马逊物流计划.......
这不就是让司机自己运自己的尿么........巴特勒果断拒绝了。
不久后,亚马逊终于注意到“释放”评价的异常,给他发来了红色通知,说今后只能显示验证过的购买评价:
(亚马逊发来红色通知)
直至此时,他们仍然没有将饮料下架,换言之,仍未发觉“释放”的本质,仍然认为它是一款真实的饮料.......
大约就在收到红色通知的同时,“释放”也登上了“苦柠檬”品类的第一名。
(“释放”登上销量榜首)
无比讽刺的一幕发生了:亚马逊司机的尿,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亚马逊“苦柠檬”品类的销量榜首,而当事人对此浑然未觉.......
或许是成为第一名的“优待”,在这之后,亚马逊终于搞清“释放”的原材料,将其下架处理。
他们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安全是亚马逊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求商店提供的所有产品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我们拥有行业领先的工具来防止真正危险的产品上架,监控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回顾巴特勒这次的整活历程,这封声明可以说相当无力。
未来亚马逊会有所收敛吗?恐怕很难。
2018年的曝光已经过去很久了,今年5月,又有三名司机因为经常要被迫尿进瓶子,将亚马逊告上了法庭。
(科罗拉多州司机起诉亚马逊)
因为这事,亚马逊挨了数不清的骂,可之后依旧我行我素。
所以巴特勒想要凭借一次整蛊改变他们,难度......有点大。
可他的做法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哪怕让很多人出一口气,也是意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未来,为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安迪·沃霍尔
上海时装周不久前刚落下帷幕,一部关于将土鳖朋友打造成时装周红人的短片在油管上爆红。
一波又一波的热点翻滚之后,网络世界的热闹与喧嚣仍在继续。
油管爆红短片:《我们用最廉价的衣服,把土鳖朋友混进了纽约时装周》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安迪·沃霍尔预言的未来早已到来。
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化太快。迅疾到难以深入思考,下一个潮流便席卷而来。这样的速度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大家急着追赶浪潮,唯恐落后,以至于来不及分辨真假。
< class="pgc-img">>
在这样的互联网特性下,VICE的编辑乌巴·巴特勒(Oobah Butler)就明目张胆地造了一回假,哦不,三回假。
乌巴(图片来自VICE网站)
>每一次,他非但没被人戳破谎言,反而成功地吸引了众多目光,顺利登上人生顶峰。
他先是从路边摊的山寨牛仔裤品牌“乔治·阿尼玛”得到灵感。伪装成这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为了让自己的身份更真实可信,他不但创建了看起来“高大上”的官方网站,还印制了精美的假名片。
“乔治·阿尼玛”
伪造名片
< class="pgc-img">伪造名片
>< class="pgc-img">伪官方网站(图片来自VICE网站)
>带着迷之自信,乌巴从英国飞到了巴黎。从来没有来过巴黎的他毫不怯场,大摇大摆地混进了时尚秀场,热情地推销着阿尼玛品牌,与当红模特手挽手着合影。
没人怀疑这位偶尔蹦出几句蹩脚意大利语的"服装设计师"是个faker。(乔治·阿尼玛像一个意大利名)
图片来自VICE网站
>如果说能混入时尚圈不足为奇,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也因为其本身就是个光怪离奇的次元。
那么餐饮业呢?
给餐厅写假评论的经历一直让乌巴耿耿于怀。如果权威网站都用假评论来篡改事实的话,那么这次不如玩一次大的?伪造一间根本不存在的餐厅,并将它刷上伦敦优质餐厅排行榜!
说干就干,有了上次的“造假”经历,这次的营销也是相当顺利。用心情命名的菜单,无处不在的水军评论、必须提前预约定位的规定、神秘未宣的餐厅地址,这一切都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VICE网站
>餐厅的排名不断上涨,几个月后更是妥妥地成了网红餐厅。每天打电话预约的人爆满,采访邀约也是没有间断。
事情超出了乌巴的预期,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将假餐厅刷上了排行榜上的NO1!迫于压力,乌巴决定将假餐厅开张。
图片来自VICE网站
>他稍稍改造了自己破烂的出租屋,用速食食物当做店内特色菜,还雇了托儿在屋顶用餐并不断放出彩虹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假餐厅开张啦!(图片来自VICE网站)
>荒谬的是来访的顾客中竟有近八成表示愿意下次再来。
“皇帝的新衣”不仅仅是个寓言故事,它也时时刻刻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造假的事情并没有结束,当真相揭露后,乌巴随即火遍了大江南北。
他甚至受到了BBC的采访邀请。而秉持着“造假造到底”的精神,乌巴这次则造出系列版“假乌巴”接受不同的采访。将严肃的采访变成他网络直播行为艺术的秀场。
乌巴替身海选现场(图片来自VICE网站)
>< class="pgc-img">>这让我联想到2014年以网络自拍照成名的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
阿玛利亚·乌尔曼
>她用四个月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了数百张照片,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她频繁地更新着自己的状态,演绎着一个美女网红的“都市浮沉录”。她将这次行为艺术命名为《卓越与完美》。
在这场行为艺术表演中,她设计了三种自我身份。
来自乡村的“可爱女孩”(Cute Girl)、沉沦于大都市物质与金钱享受的“糖宝”(Sugar Baby),以及最终回归自然的“生活女神”(Life Goddess)三个不同阶段的女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卓越与完美》
>每一天,无数粉丝点开她的社交媒体,像对待一位真正的网红那样围观和评论她。各种不同的声音纷纷涌现出来。这群粉丝们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他们乐此不疲地围绕在网红美女身边。
在评论里他们或是追捧她的美丽,或是咒骂她的拜金。在这里,没有人质疑她的身份的真实性。即便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一个身份表演的平台,精美的图片包装着膨胀的虚荣心。
而当真相揭露之后。粉丝们愤怒了,她的行为无疑是对观看者们观看权利的一种冒犯。
网络世界里表达的自由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无论发声的人是智者还是喷子。
人们只看他们愿意看到的,人们只听他们想听的。
只需要一次次鼠标的点击,人们就可以在线上找到目标或感情趋同的群体。输出各种价值观念。
而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这一切呢?情况估计就如以上我们说到的两位行为艺术家那样吧!
然而有趣的是,倘若我们将质疑声与批评声投向诸如此类的行为艺术家,他们很可能"大言不惭"地回击我们,恰如乌巴的替身在接受采访时所提出的反问那样:
图片来自VICE网站
>“Are you real?”
“Am I real?”
“Is anything real?”
你是真实的吗?
我是真实的吗?
有任何事情是真实的吗?
相信这组富有战斗力的反问,足以带给我们某种不一样的思考。
撰文/ 艾尼妄
优画网出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