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来源:视觉中国
六年前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的“乡村基”、初代网红餐厅“绿茶”、日料放题餐厅“上井”……今年以来,国内餐饮企业纷纷密集准备IPO。
扎堆上市的背后,餐饮创始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从最早的不接受融资到有示范效应之后,一起跟风。经营有佳的餐饮企业,现金流并不会差,杨国福麻辣烫、西贝等品牌创始人都曾拒绝过资本融资上市的意向。在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在2015年前,餐饮上市公司一直都是凤毛麟角。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瞄准港交所。
从上市要求来看,港股相对A股门槛较低,也有利于布局国际市场,另一重要的因素在于,餐饮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周期。
进入千禧年后,国内餐饮行业迎来了三波上市潮。
第一波是在2007年到2008年前后,味千中国、全聚德分别在港股、A股上市;2015年开始,新三板成为餐饮行业十大热词之一,2016年到2018年间,百胜中国、绝味鸭脖、周黑鸭、广州酒家、海底捞也在港、A股竞相上市。
从2021年开始,捞王、绿茶、老娘舅、老乡鸡、蜜雪冰城、紫燕百味鸡相继披露上市计划,随着“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上市,2021年被称为是餐饮企业在国内的上市元年。
而2022年的餐饮行业,则在上演“冰火两重天”。
已经迈向资本化进程的餐饮企业,开始纷纷加快了上市节奏。但另一边,消费投融资环境持续降温,去年被投资机构关注的连锁餐饮公司,今年开始遇冷,且鲜被资本再度出手加注。
上市能不能讲出新故事?
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对钛媒体APP表示,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餐饮企业单店模型可复制性增强,SaaS系统和供应链平台完善与普及,财税也在规范化,再加上资本的推动,当前餐饮企业上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在提高。
在今年的餐饮企业上市潮中,营收最高的为乡村基,去年前三季度收入为34亿元;利润最高、最能赚钱的是火锅正餐七欣天,去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2.59亿元,其次是另一家火锅正餐捞王和杨国福麻辣烫;而达美乐中国则亏损了近5亿元。
钛媒体APP制图
有投资人向钛媒体APP指出,最近这一波上市的企业很多也是受到疫情影响,缺少现金流,叠加背后资本的推动——投资机构的资金也会有一定时间限制的退出期。再加上很多企业都签订了对赌协议,企业不上市,资本没办法退出。
无论曾经的“初代网红餐厅”绿茶,已经18岁的日料品牌上井,还是抢跑老乡鸡、想要拿下中式快餐第一股的乡村基,都在试图讲出上市增长的新故事。
3次冲刺港交所2次被拒的绿茶,曾经是初代的网红餐厅,凭借人均50元以下的高性价比单客价和面包诱惑、烤鸡等招牌菜品吸引过众多年轻人打卡。2021年,拥有236家餐厅、营收达到23亿元的绿茶品牌餐厅,在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市场的市场份额为0.5%,排名第四。
图片来源:绿茶招股书
具体营收和利润方面,2019年-2021年,绿茶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36亿元、15.69亿元和22.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0.55亿元和1.14亿元。
创始人王勤松曾在采访中透露,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每天的翻台率上限是7次。如今翻台率难逃下滑趋势。从2018年-2021年,翻台率分别为3.48次/日、3.34次/日、2.62次/日、3.23次/日。
图片来源:绿茶招股书
在绿茶门店的公开厨房可以看到,很多食材与设备是在使用预制产品。招股书披露,绿茶将菜品的大部分制备过程分配予该等第三方加工食品公司的高度自动化设施。因此,在为顾客上菜前只需在餐厅对第三方食品加工公司所供应的食品进行相对较少的标准化制备工序,简化厨房操作。
目前,绿茶大部分招牌菜均涉及第三方食品加工公司制备的半加工食品。例如,招牌菜绿茶烤鸡仅需要厨房员工将预先腌制好的鸡放入烤箱烘烤一段时间便可上菜。
一位绿茶餐厅的门店员工告诉钛媒体APP,他们现在在做餐后消费者的口味调研。绿茶灵活的供应链安排支撑着高度标准化、新品的快速推出及可拓展的业务模式。但在更加注重菜品口味的餐饮实体店,菜品的锅气直接影响着味道,半加工食菜品提高着厨房员工的操作效率,很可能带来难以保持菜品“锅气”的难题。
绿茶急需上市来实现未来持续扩张的战略和野心,它将未来的目光瞄准了二线及以下城市。招股书披露,绿茶计划建设半加工食品设备、扩展餐厅网络并扩张下沉市场——2022年-2024年间,计划每年开设75家-100家新餐厅。
图片来源:绿茶招股书
其中开设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新门店约58%为小型餐厅,而在二三线城市中约88%为大型餐厅,且79%的新门店将布设于低线城市,并预计2025年,正式面世全新的绿茶零售产品。
从现金流来看,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绿茶分别录得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3.86亿元、2.73亿元、3.77亿元,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分别有1.19亿元、1.49亿元和1.31亿元。
绿茶在招股书中表示,每间新开餐厅所需成本估计为320万-370万元。而2022年-2024年将新增的超过200家餐厅,如果以最低320万的开店成本计算,仅2022年开店成本不低于2.4亿元,三年开店成本也不会少于7亿元。
图片来源:绿茶招股书
同样想在港股上市的日料放题餐厅品牌上井,在国内的的日本料理放题餐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开店速度和数量相对较缓,2004年成立,到2018年开了47家店,从2019年初的44家门店到2021年末,在国内只增开了1家。
2019年至2021年,上井的营业收入为3.25亿元、2.47亿元、3.60亿元,净利润为4900万元、1465万元、3106万元。营业收入、净利润在下滑,好在也实现了盈利。
上座率和不到1的翻台率并不高,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1年,平均上座率分别为63%、59.5%和64.8%,翻台率分别为0.6次/天、0.6次/天、0.7次/天,餐厅平均每日顾客量分别为107人、99人和108人,人均消费为305.8元、275.8元、282.7元。
今年2月,为了吸引肉食爱好者和年轻顾客,上井推出日式放题烤肉及寿喜锅附属品牌俩俩和牛,并表示上市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在全国开设新的餐厅,及发展新品牌。
与上井相似的日料放题餐饮品牌大喜屋也曾冲刺港股上市,2019年的营收就已达8.39亿港元,但受疫情影响,暂停了上市计划。
中式快餐成为继火锅类密集上市的品类,老乡鸡去年发布拟上市招股书后,乡村基今年也紧接着提交了招股书,开拓野心并不小——预计2022年将开设约250至290家新餐厅,2023年将开设约340至400家新餐厅。而截至2021年9月底,乡村基在国内拥有1145家门店。
2013年——2015年间,乡村基曾一度陷入至暗时刻。2013年开始全国扩张计划受挫,门店陷入快速扩张,经历了服务下降、口碑变差、客流下降,又为提利润,质量变差的恶性循环,2015年第二季度,旗下335家门店的大米先生净利润仅为60万元。
招股书披露,在2021年前三个季度,乡村基较2020年的净亏损242万元转亏为盈,净利润达1.6亿元,净利率4.8%。但在净利率一般为8-10%甚至超过30%的餐饮业中并不算高,区域性的品牌广泛复制,也要求着更强的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力作支撑。
去年资本连续加注,今年却“没人投了”
参差多态曾是餐饮行业在2021年一整年的代名词。
调味品、肉类、蔬菜接连涨价的背景下,茶颜悦色、海底捞等餐企闭店收缩,网红餐饮胖哥俩、蜜雪冰城、茶百道、海底捞、华莱士、杨国福麻辣烫被先后曝出食品安全问题被罚。
而资本纷纷加注连锁餐饮,在面类赛道,去年7月,和府餐饮宣布完成8亿元E轮融资,红杉中国给了马记永10亿元估值,遇见小面、陈香贵、张拉拉也接连融资。
去年上半年,烘焙赛道中的墨茉点心局完成融资后估值达到20亿元,虎头局渣打饼行单店估值高达3.75亿元,拥有100多家门店的鲍师傅收到了百亿元估值的投资意向书。而被普遍认为新消费遇冷的下半年,Seesaw精品咖啡、Manner、喜茶等新茶饮和预制菜品牌融资事件也持续接力。
在最近的绿茶、上井接连披露上市计划前,乡村基、杨国福、和府捞面等餐饮品牌就已开始了一波提交上市计划热潮。2021年中国餐饮业投资数量140起,同比上年增涨77.22%。但进入2022年以来,餐饮赛道准备要IPO的更多了,投融资却越来越少。
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为什么投资人都不想投餐饮了?
源于时间差,有些餐饮企业不融资或者融资少直接IPO,绿茶在2008年成立第一家餐厅,到2017年5月,私募机构合众集团旗下的PartnersGourmet投资7063万美元,获得绿茶集团30%的股份,至今仅融资一次。
受各地疫情的影响,最近两个月,整个私募行业融资的事件开始减少。有来自上海的投资人对钛媒体APP表示,他们去年八月才开始摸索餐饮行业,还没投几家,今年过完年刚开始看,就又开始疫情了。“我们现在甚至不投餐饮了,特别是有线下门店的,今年来谈的餐饮项目,我们给的估值直接砍一半。”
另有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告诉钛媒体APP,资本目前对餐饮赛道的融资持续减少的背后,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看不到前景,项目好投,但不好退。
从经营角度来讲,受到外在因素影响,餐饮企业的盈利也并不容易。
回顾二级市场上餐饮企业的表现,已经上市的百胜中国、海底捞、九毛九、呷脯呷脯,在上市初时股价向好,如今伴随着业绩下滑,估值和表现惨淡。
“最近很多投资人的压力都蛮大的,受被投企业的经营盈利不佳状况影响很大。”上述投资人对钛媒体APP表示,像本来上半年肯定再搞一轮大的,或者2023年能申报上市的,现在全打乱了。
“未来之路艰难,但只能走下去”
餐饮行业目前依旧不容乐观。“疫情对我们营收的影响是去年比前年还难,大餐饮甚至可能比不过小餐饮的利润率”,有连锁京菜餐厅的店长对钛媒体APP说。
新开的小餐饮店也开始选择逐渐放弃外卖平台这一选项。北京望京一位中式快餐品牌创始人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二年开店创业。他告诉钛媒体APP,他的店铺不到200平,但因为选址和区位占据了优势,客流量不错,但成本费用并不低,仅仅租金和人工一个月就要花费15万左右,而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上外卖,而他身边和他一样选择放弃外卖的餐饮初创者并不少,“外卖太累了,而且难挣钱。”
餐饮赛道仍然艰难,翻红的希望,及未来的窗口期到底在哪?
机会也随着更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变革不断隐现。不止一家投资人都对钛媒体APP表示,预制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并且目前在二级市场上估值和股价表现不错。
从品类来看,高利润的粉面类曾成为关注重点,去年不止一家拉面品牌收获融资;以爆品思维打法的餐饮企业,也有九毛九孵化出的的酸菜鱼太二和旺顺阁的鱼头泡饼,但类似能够走出来的品牌并不多见。
大型连锁餐饮在看小餐饮和快餐的机会,海底捞从2020年开始推出“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乔乔的粉”“苗师兄鲜炒鸡”等快餐子品牌,并在今年开始尝试早餐和盒饭快餐。从2015年就开始推出各种快餐品牌的西贝,对标准化的快餐执念更深。
在粉面、茶饮、烘焙、低度酒等之外的餐饮方向,向企业、政府、学校食堂输送快餐的团餐并不是新鲜概念,却在“闷声赚大钱”。
传统团餐企业索迪斯已经发展数十年。1966年创立于法国的索迪斯,业务已遍及56个国家,2021财年合并营收17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达约1238亿元。
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团餐业务是索迪斯中国最大的营业板块,中国也成为索迪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在其数百亿元人民币营收中占比高达55%。而在国内,团餐龙头企业麦金地,早在2015年就已实现10亿营收。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为1.77万亿元,目前国内的团餐上市企业并不多,且由于团餐企业的利润相对较低,现金流比较好,对上市并没有那么着急,未来很有可能涌现出百亿级团餐企业。
To C端的餐饮品牌和互联网巨头也盯上了这块肥肉。海底捞近期表示,目前上海至少有50%的海底捞门店在做团餐;顺丰创办“丰食”、美团也已上线“美团社区团餐”服务。
餐饮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竞争逐渐白热化。连锁化是目前餐饮企业做大后普遍的发展趋势,迅速拓店、抢占市场、提高品牌声量后更有机会在一片红海的竞争中存活。
连锁化下的加盟模式比自营模式更易拓店。杨国福就凭借着加盟店+供应链的模式优势,向加盟商销售货品成为主要营收来源,截至2021年9月30日,门店数量达5783家,净利润达到2.02亿元。
在餐饮投融资大降温的背景之下,连锁小吃品牌喜姐炸串,凭借外带+外卖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短短3年开出1876家门店,日前获嘉御资本7500万元A+轮融资,而距离第一次融资仅仅只过去半年时间。
随着上井准备赴港上市,细分品类中的日式料理品类的品牌化、连锁化有望成为新趋势,平价日料小店小森日禾近日则宣布获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去年优客工场并购了平价日料餐饮连锁“晓寿司”,给出了过亿估值。目前晓寿司已近40家门店,薄利多销的模式下,盈利和翻台率并不低,门店翻台率达4.5次。
“尽管餐饮零售利润不高,也没有什么大的爆发力,但是经营发展一般比较稳健,只要建立了一定的渠道优势,生命周期并不短暂。”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告诉钛媒体APP,“而且餐饮企业的现金流一般不错。在美股,餐饮公司就是一个抵抗通胀的现金流产品。”
眼下,拥有完全的产业模式、工业化标准和极致的效率运营的麦当劳已经沉淀了几十年了,而在国内拥有提价权和强大标准化能力的“麦当劳”连锁餐饮企业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国内餐饮公司还是有后发优势的”,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对钛媒体APP表示,五年可能能跑出好几家百亿美金的公司,千亿美金则需要十年之久。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始终报以乐观的态度。
餐饮与零售行业相关的供应链和SaaS平台也在走向资本市场。去年餐饮连锁背后的供应商千味央厨在深交所上市,是肯德基、必胜客、海底捞等餐饮品牌背后的速冻面米制品供应商,而零售SaaS服务商多点Damll近日被传即将赴港股上市。
但是也有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告诉钛媒体APP,他们则在二级市场上找对标。像如果没有成长起来的企业,一般不会投,大行业才有机会,小行业做的再好也很难受到关注。
未来的餐饮公司也会不停“进化”。瑞幸咖啡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餐饮公司,未来各个相关行业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但资本会加速这个传统的行业,使其迎来更大的变革和机会。对餐饮公司来说,未来之路注定艰难,但无论如何都得先走下去。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柳大方,编辑|天鹏)
< class="pgc-img">>辑 |Bale
昨日(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2021年预计净利润亏损38亿至45亿,即,一天亏损1041万到1232万元,这一规模远高于分析师们估算的净亏 3 亿至 10 亿元。截止发稿前,海底捞报18.9港元/股,总市值1051.3亿港元。
近两年,疫情的反复让线下餐饮赛道充满着不确定性,呈现出一副冰与火之歌。
海底捞市值下跌的另一侧,从中餐连锁「乡村基」到粤式连锁火锅「捞王」、麻辣烫连锁品牌「杨国福」、甚至连锁面馆「和府捞面」依旧奔赴在上市的路上,「张拉拉」、「马记永」也在继续融资扩张。
在餐饮界,资本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海底捞”,但如今,线下餐饮的“标杆”和“领军式”人物海底捞遇冷,线下餐饮还香吗?
01
海底捞这两年:
从关店300家,到亏损超38亿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海底捞一直把这对于危机的自省与预判,展示在品牌官网之上。有趣的是,近两年,海底捞过得有些煎熬,或许正是因为这两种“死法”同时开始出现了。
< class="pgc-img">>继续从那份公告谈起。
具体来看,海底捞在那份盈利预警公告中称,相较于2020年的3.09亿元净利润,2021年预计净亏损人民币38亿元至45亿元;与此同时,2021年营收预计超过人民币400亿元,对比2020年约286亿元的收入,增长超过40%。
< class="pgc-img">>对于此次“巨亏”,海底捞从两方面给出了解释。
一方面,2021年300余家餐厅关停及餐厅经营业绩下滑等因素导致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人民币33亿元至39亿元;
另一方面,全球持续变化和反复的疫情,2020年、2021年门店网络快速扩张以及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等对海底捞餐厅经营状况带来冲击。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餐厅运营受到全球区域性疫情暴发和公共卫生管控措施的显著影响,经营业绩较2020年下半年出现下滑。海外门店2021年也出现亏损加剧的情况。
但事实上,最受疫情影响的是2020年。而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虽净利润亏损9.65亿元,下半年恢复后,扭亏为盈,全年获得净利润3.09亿元。按照正常节奏,随着国内疫情的相对向好,其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亏损。
但海底捞的“加速”和“失速”改变了一切。2020年海底捞新开544家门店,2021年上半年继续开店299家,直至2021年11月,才启动了“啄木鸟计划”,关停300余家门店。
显然,相较于疫情,海底捞的巨亏来源于战略与管理问题,张勇在疫情之下,“逆袭抄底”失败。
此外,除预警公告中展现的“经营管理”问题外,海底捞在近两年也曾多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跑上热搜,在此不过多赘述。
当“管理”+“食安”都出现问题,海底捞近两年的挣扎与煎熬,也就不足为奇。
02
连锁餐饮争先融资、上市
“老牌”与“新贵”的共同困局
其实,海底捞每次发布盈利预警或是关店等消息后,市场中都不乏唱衰之声,但我们不做过分解读,况且,创始人张勇止损也算及时。
不过另一方面,正如开篇所说,在海底捞遇冰的这两年,餐饮赛道却不乏“新贵”,如火锅赛道中的「周师兄」、「朝天门码头」、「巴奴」、「捞王」等先后获得融资;主营海鲜火锅的「七欣天」更是已经走在上市的路上。再如另一个备受资本青睐的线下餐饮品类--面馆,「马记永」、「张拉拉」、「陈香贵」等在短短两年内接连获得多轮融资……
他们都凭借着满足市场需求、工艺和口味的独特性、可标准化以及可规模化等特征,备受资本青睐。
而海底捞如今的困境,或许也是当下市场“新贵”未来会遇到的问题:市场之困、产品之困、以及企业自身经营发展问题。
首先,从市场来看,国内疫情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向好,但依旧充满不确定性,这对于所有线下餐饮行业都是个挑战。
再者,消费者需求确实在升级,但价格却成为了创业者给到升级的唯一答案,一碗面、一碗麻辣烫可以卖到30+,“花钱买环境”似乎已经成为餐饮界的常态。确实,餐饮赛道还有很多新故事值得挖掘,但消费需求,还是有待解决的痛点。
就如海底捞,一开始,是服务打动消费者,但当这波热潮过去后,服务也成为海底捞的吐槽点。最终要盈利、要长久的答案还是产品。
< class="pgc-img">>继而从产品来说,无论是已经进入下半场的火锅,还是风头正盛的面馆等细分品类,新锐玩家都层出不穷,标准化是新式餐饮的优点,但同样是弱点,意味着没有行业壁垒。
一方面,同类型玩家层出不穷,但各家做法差别不大,口味难做出差异化,食材和口味趋同,消费者面临体验疲劳,这并不利于消费者保持口味忠诚度,一旦难以形成复购,其财务模型也会变差;
另一方面,同一品牌的产品创新迭代的速度也同样重要。无论是何品牌,用户增长始终依靠的是“维护老客、吸引新客”,单一或几个产品吸引新客或许容易,但却无法维持老客群体,长此以往下去,品牌的重点始终只能放在新客群体上,只会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更何况还有竞品虎视眈眈。
最后,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方面。
事实上,不停开店是连锁化餐饮企业增收增利的常见方式,毕竟单店总有单位时间产出上限,因此想要进一步增收,就只能继续开店。
可以看到,「和府捞面」、「马记永」、「张拉拉」这些容易标准化复制的店面,都在做这件事。但快速扩张不仅考验运营能力,还对企业组织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也是“新贵”们日后会“踩雷”的一点。
尤其是偏爱将门店开在购物中心的“新锐”,仍要面临购物中心的线下客流存在天花板、盈利模型线性增长等问题。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掌握上下游供应链、经营经验等优势的海底捞也不是没干过连锁餐饮副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海底捞在全国孵化了10个快餐项目。
其中十八汆面馆、秦小贤、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都主打面食品类。此外,还有主打盖饭的饭饭林,主打简餐的五谷三餐,主打米线的孟小将米线,主打水饺的骆大嫂水饺,主打土豆粉的乔乔的粉,以及日料店大牟田。
但据媒体报道,部分副品牌已出现门店停业的现象,包括乔乔的粉、佰麸私房面、捞派有面儿、大牟田。
03
结语
总会有人在咖啡赛道找下一个星巴克,在卤味赛道寻找下一个绝味,同样餐饮界,也永远有人在寻找下一个海底”。
即使张勇曾不止一次表示,海底捞是被过度“神化”了。
“为什么要学我们呢?我们只是没垮而已。”“别学海底捞,我们现在还是一身问题。”
转眼到了2022年,“一身问题”的海底捞在改错止损,但资本对于线下餐饮,以及这套“标准化、规模化”模式热情依旧不减,下一个“海底捞”似乎呼之欲出。
虽然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会继续消费,线下餐饮也还是一门好生意,但在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的线下餐饮市场,泡沫之后,谁能笑到最后,还不得而知。
部分资料参考:
《重亏的海底捞,还敢说“顶天立地不如铺天盖地”吗?》 快消
< class="pgc-img">>面馆第一个IPO要来了。
春节前夕,和府捞面要去IPO的消息引爆了沉寂许久的消费赛道。一切源于绝味食品的一则公告:绝味食品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参股的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和府捞面”)拟实施境外上市计划。也就是说,和府捞面要去海外IPO了。
< class="pgc-img">>和府捞面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中式连锁面馆。创始人李学林在入局餐饮之前,曾在江苏际通做3C品类,后来创办了和府,并开创性地引入“捞面”品类和“书房”场景。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40家。去年7月,和府捞面完成了近8亿元E轮融资,腾讯投资以及众多VC/PE入局,创下了连锁面馆当年最高融资纪录。
和府捞面的迅猛崛起堪称面馆赛道火爆的一缕缩影。2021年,国内面馆赛道经历了前所未见的融资大潮。陈香贵、张拉拉、马记永、遇见小面、五爷拌面等一笔又一笔融资,几乎所有投消费的VC/PE都在找面馆,这样疯狂的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
新面馆将诞生第一个IPO
他做出了70亿估值
和府捞面背后的李学林是一位跨界创业者。
时间回到2000年,李学林在江苏省白蒲镇组建了际通连锁手机,开启了在通信行业探索之路。此后,他的际通连锁手机从白蒲开到遍布江苏大小城市,后来更是成为了江苏省手机零售行业的龙头。
2010年左右,手机零售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硝烟弥漫。意识到这一点后,李学林将目光转向了跟通讯行业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行业——餐饮,并将二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面品类”。
为何偏偏选择这一品类?李学林曾解释:“全国有3万多亿的餐饮体量市场,面品类占据了其中的8000亿,且每年均呈两位数体量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市场还没有出现一家千店规模的面馆连锁品牌。2012年,李学林决定做一个“中式主题高端快餐”,便在江苏如皋成立了和府捞面。
但李学林并不急于开设第一家店,而是先做了大量且详细的调研工作。彼时,李学林和创业团队跑到欧洲、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试吃面条。在国内,他们更是不惜成本,坐飞机、住酒店,只是为了吃上一碗面。“当花完这1000多万时,才真正了解了这个市场,了解了用户的本质需求。”李学林曾在公开采访中坦言。
除了调研,李学林团队还在忙着锻造供应链体系。正式开店之前,和府捞面先建设了一个15000平米的中央厨房,用于满足1000家门店的标准化运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3年8月,和府捞面的第一家门店在江苏如皋大润发正式开业,开创性地引入“捞面”品类和“书房”场景,颠覆了大众对面馆的传统认知,一开业便迅速爆火。
< class="pgc-img">>2014年,和府捞面成立上海办事处,品牌逐步往上海、苏州等一二线城市扩张。2016年和府捞面走出华东市场,相继开拓华北、华中、华南市场板块,以品牌标志的“中式书房”主力店型落地一、二线城市高端商场。2017年10月,和府捞面就开出了第100家直营门店。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总数超340家。其中,2021年新增门店数较2020年翻番,全国约2天新开一家店。
短短数年,和府捞面开出数百家门店,背后VC/PE云集。早在2015年至2017年,和府捞面就曾先后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5000万元B轮融资以及1亿元C轮融资。2019年7月,和府捞面宣布完成2.15亿元C+轮融资。
随后,和府捞面融资节奏越来愈快,融资金额几乎每年翻一番。2020年11月,和府捞面宣布完成4.5亿元D轮融资,由腾讯和龙湖资本领投,华映资本跟投。2021年7月,和府捞面完成了近8亿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众为资本、老股东腾讯投资、LongforCapital跟投。单轮8亿元的融资额,刷新了连锁面馆当年最高融资纪录。
那时,和府捞面非常抢手,国内不少知名VC/PE机构都在排队抢份额。李学林曾透露,和府捞面的E轮融资估值在70亿元,但融资过程中,有些资本对于甚至给出了140亿元的估值,还有的报价估值甚至高达160亿元。时至今日,李学林渐渐把一家连锁面馆慢慢推到了IPO的大门前。
VC/PE爱上吃面,
红杉、高瓴、高榕、源码都投了
透过和府捞面,我们可以一窥连锁面馆融资火爆的场面。
2021年堪称是疯狂的一年,面馆品牌融资应接不暇。2021年3月,遇见小面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由碧桂园创投领投,原有股东弘毅百福,喜家德持续跟投;7月,遇见小面又完成了超1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本轮由碧桂园创投领投,老股东喜家德跟投。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已涨至约30亿元,约为前一轮(约10亿元)的三倍。
另一强劲玩家五爷拌面,更是引来国内一线VC/PE驻足。2021年6月,五爷拌面宣布完成了3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VGC(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领投,五爷拌面天使轮投资人王岑创立的B资本跟投。不到一个月,五爷拌面拿到了高瓴创投的A+轮投资。
同样被顶级VC/PE抢破头的面馆品牌,还有马记永牛肉拉面。马记永牛肉拉面第一家店开设于2019年,门店规模也只有十几家。成立不到3年时间,它却备受各路资本青睐。在马记永天使轮融资中,投资机构为挑战者资本、险峰资本、凯辉资金、高榕资本、红杉中国。还有消息称,红杉中国递出了高达10亿元以上估值的投资意向书。
紧接着,兰州牛肉面品牌——陈香贵也来势汹汹。去年7月,陈香贵完成新一轮过亿元融资,由正心谷资本领投,云九资本跟投,老股东源码资本和天使投资人宋欢平继续加持。谈到这笔融资,云九资本执行董事王亮曾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商场招商处听到“陈香贵排队很爆”,于是开始对这一蕴藏着巨大机会的赛道展开调研。在好友宋欢平的介绍下,王亮与陈香贵的创始人姜军见了一面,“见完我们就决定要投了,从见第一面到打出第一笔意向金仅隔两天”。4个月后,陈香贵再获新一轮,投资方包括水滴资产、华兴新经济基金、巧厨商贸等。
这一年,连锁面馆赛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热度。2021年,该赛道投融资事件数超过25件,较2020年翻了3倍。当资本开始围猎面馆生意,瑞幸咖啡创始人陆正耀也携部分原班人马杀入面馆赛道。根据Tech星球报道,“趣小面”正在寻求一轮融资,消息人士透露,趣小面本轮估值为10亿元。
曾一度不被资本看好的面食,如今为何炙手可热?这或许要从面食行业背后庞大的市场规模说起。与“粥、粉、饭”,并称为是中国饮食界“四大发明”的面食,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当前全国市场,面条类餐饮门店数量众多,需求量非常大。据中研网数据显示,我国米面制主食产业空间在10000亿元左右,几乎10倍于新式茶饮市场、30倍于“气泡+”行业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面食属于大众品牌,无需进行消费教育。”北京一位消费投资人曾分享,而且面馆可以通过规模连锁方式,提升行业集中度。因此,在大多数投资人看来,目前连锁面馆市场已来到看得见、摸得着品牌效益的契机。至此,这一门以往“不性感”的生意也挤满了一众投资人。
乡村基、杨国福、老乡鸡都来了
连锁餐饮上市潮大爆发
在和府捞面之前,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刚刚在1月25日提交了港股IPO招股书。
乡村基的背后是一位重庆妹子李红,她在28岁时与丈夫开了一家川菜馆“乡村鸡”,经历过生意红火,也陷入过停滞。2006年,“乡村鸡”改名为乡村基;4年后,乡村基已经开出了100家门店,还敲响了纽交所IPO的钟锣。
从最初的一家小餐馆,到如今掌舵乡村基和大米先生两大自营品牌,坐拥1145家自营门店,25余年过去,乡村基开遍了川渝地区,也走进了上海,一年进账超30亿元。
2007年,红杉中国、海纳亚洲促成了乡村基的首笔融资,9年后,乡村基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疫情来临后,乡村基又在2020年6月再次获得了红杉中国的战略投资。
同样在今年1月,另一家连锁餐馆——七欣天,也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是一家中式海鲜连锁餐厅,并将海鲜与火锅相结合,也因此,一旦成功上市,七欣天将成为继海底捞和呷浦呷浦后赴港上市的“火锅第三股”。
七欣天的创办人阮天书祖籍湖北。江湖传言,他的先祖早在清朝时便是皇宫御厨,掌握鱼、蟹的独家烹饪技艺。到了阮天书这一代,他在2001年辞去了厨师的工作,在浙江开出了第一家“七子餐饮有限公司”的门店,专食由缅甸野生海蟹制作的“迷踪蟹”。
如今,七欣天已经在全国拥有252家门店,足迹涉及江浙沪、福建、广东、海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根据招股书,2021年前9个月,七欣天营业收入为14.72亿元,净利润则达到了2.59亿元。
再往前,去年9月,中式连锁餐饮品牌老乡鸡也正式冲刺深交所IPO。老乡鸡的背后,是一位60后退伍军人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1962年,束从轩出生在安徽省肥西县的一户农民家庭,20岁结束军旅生涯后回到老家养起了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快餐行业,于是决心大转身。2003年,第一家“肥西老母鸡”中式快餐店在合肥舒城路正式开业,这正是老乡鸡的前身。
19年时间,老乡鸡从肥西开到合肥,又从安徽扩张至全国,累计开出超千家门店,营收超30亿元,是妥妥的中式连锁餐饮巨无霸。在这个过程中,老乡鸡曾获得加华资本的投资。而在今年1月,老乡鸡又完成了广发乾和和麦星投资共同参与的pre-ipo轮融资。至此,老乡鸡距离A股上市更进一步。
此外,老娘舅也同样准备在A股上市,浙江证监局已经披露了其辅导备案公示文件;此前绿茶餐厅也早已披露招股书,再加上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也在去年9月提交了招股书,这一波餐饮上市潮来的浩浩荡荡。
连锁餐饮企业为何此时扎堆上市?疫情,无疑是餐饮行业的转折点。迅速减少的客流量、翻台率、客单价等指标,让以往不愁现金流的餐饮品牌不得不更多地接触资本、接触资本市场,以提高开店速度,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曾坦言,“西贝确定了要融资,要进入资本市场,要把资本的能量用起来。疫情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自身的力量还是有限,想有大的发展还得要用资本的力量。”
正如一位专注于餐饮的VC投资人认为,“眼下这些公司选择去IPO,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活下去,然后再去占领市场,他们也是在提前布局后疫情时代。”
连锁餐饮上市潮,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