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学府,从岳麓山蔓延至湘江畔,山上,松涛阵阵;江边,浪涛滚滚;院内,清风朗朗。
9月17日,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2020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这里既有山泉潺潺,也有书声琅琅;既有草竹清香,也有翰墨飘香;既有古朴院落,也有精神殿堂……可观可赏、可思可学,一砖一瓦都写满故事,一碑一石镌刻着传奇。
今天,一起透过岳麓书院的几副对联,一望千年,探寻历经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有联曰: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中轴对称的布局、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让岳麓书院庄严、幽远、厚重地呈现于眼前。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一副出自书院大门两壁的楹联,道出岳麓书院古往今来治理国家培育人才,不忽视世界历史潮流的千年学府讲学传统。
来到位于书院中央的讲堂,迎面一屏风正面书有张栻所撰的《岳麓书院记》。《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办学的目的不在于追名逐利,也反对以缀辑文辞为教,书院“造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学风气熏陶着后世学子。
岳麓书院讲堂。(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走过宋、元、明、清,时至今日,千年弦歌不绝,岳麓书院为适应文化教育不断出现的新需求,于清光绪年间开始进行改革。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从古老教育组织到现代新型学府,这个积淀厚重的文化殿堂,不仅是湖湘文化的传播重地,也为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他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校园观看北大师生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时同朗诵者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继往圣、开来学,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天下英才的重任。千百年来,深深庭院中走出了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传道济民的责任担当、立己达人的修身德性,给人精神以浸润。
有联曰: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半学斋坐落在岳麓书院讲堂一侧,昔日学生利用大量活动时间在此自修。门前一副对联写道:“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岳麓书院矗立千年,丰富了教育思想,也涵养出民族精气神,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无论是小学时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知青岁月时“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亦或是引经据典阐明治国理政思想、有闲暇便“一书在手,其乐无穷”,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也高度重视文化宝库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2019年 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理孔特会谈。这是习近平抵达时,孔特总理在停车处迎接。两国领导人一同检阅仪仗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古老民族,给了时间另一层解读。“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岳麓书院中,千年古树展示着生命的律动,又到秋季新生入学时,朝气少年在古老建筑群中穿行,一景一物,是不忘历史的继承,也是开辟未来的自信。
有联曰: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各种学派在岳麓书院融合交汇,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这则对联,书院崇道祠中一组雕像即可印证,也铭记了一段千古佳话——“朱张会讲”。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崇道祠(朱张祠)“朱熹与张栻论学”雕塑,摄于2015年11月11日。(视觉中国)
南宋大学者朱熹和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二人的思想碰撞,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
如果说,在空间维度中,前襟湘江、背倚岳麓山青峰峡谷是岳麓书院的地理坐标,那么在精神层面上,“朱张会讲”则是这座千年学府的文化标识之一。不同学派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交流讨论、辨析异同、教学相长,“会讲”精神从这里延伸,自古至今,由中向外。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大势,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人类命运与共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南宋“朱张会讲”,讲“活”了岳麓书院,数百年后,对“会讲”精神的传承,让“活着”的千年书院点缀灿烂文化星河。
策划:杜尚泽 撰文:林小溪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49年前,习近平来到陕北,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形容陕北是他的根。49年岁月如梭,昔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满目青郁,不变的惟有那大地的广袤和信天游的歌声。
七年的知青生活,最难忘田间地头一同滴洒的汗水,最难忘那碗来之不易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最难忘寂静深夜里一豆萤火下煤油灯的味道,还有依依惜别时眼中的不舍……
“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追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初心”。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2015年2月13日中午时分,安静的梁家河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来了!”
村口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前,十几位乡亲激动地同这位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现如今13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握手寒暄,欢迎他回家。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上世纪60年代末,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他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离开。
习近平曾在给梁家河乡亲们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来源:新华社
在习近平的记忆中,那里的乡亲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那时的陕北大米很稀罕,逢年过节都吃不上。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中仅吃过一次白米饭,是村民李印堂送给他的。
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和习近平很要好。有一回李印堂回家时带了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米饭给习近平尝尝。印堂妈细细淘了米,蒸了一碗白米饭,让印堂趁热给习近平端了过去。
习近平后来动情地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青年习近平感受着来自梁家河的温暖,并把这种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告别梁家河的那天令他终身难忘。
“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他们)静静地等。”习近平当众落泪,人群中也有人掉下了眼泪。
“村里人把近平送出很远,他一再让大家回去,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和近平道别。我们都记得,近平给村里人说:‘大家都回去吧,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村民梁玉明回忆。
习近平离开了梁家河,但他把心留在了那里。
1975年10月8日,梁家河村民欢送习近平上学留念。来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07年8月28日、2008年7月12日、2011年5月2日、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民回信,表达对乡亲们的惦念,并希望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帮助村民吕侯生治疗腿病、对有困难的乡亲们解囊相助,这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对梁家河这片土地的挚爱深情。
“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份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来源:新华社
不变的理想信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陕西第一口沼气”“知青淤地坝”“知青井”,一块块静静矗立的石碑悄然记录着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梁家河的变化。
1974年,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
“我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
习近平与其他几位同志去四川考察。回来后,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建成了陕西省的首个沼气池。
沼气池曾因裂缝无法产生沼气,习近平就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
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
在陕北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为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被当地老百姓叫作“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无水可吃。
习近平跟村民商议,在村子中央一块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梁玉明回忆。
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
如今走进梁家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插队时带头修建的知青井。来源:《中国邮政报》
建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
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依旧心系那里的乡亲,帮助他们通电、修小学、修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村民王宪平说。
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进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习近平说。
人生的启承点
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与乡亲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从梁家河出发的习近平,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心中对于梁家河的乡亲们没有一刻忘怀。他对于梁家河的人民如此,对于全国人民亦是如此。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他没有辜负百姓的期许和自己的承诺。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
一条柏油马路从文安驿镇出发,穿过村子,一直修到了木军塬上。小河流水潺潺,仿佛欢快的音符在跳跃。整洁的农家小院在绿树丛中伸出瓦房一角,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梁家河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亿多人摆脱物质贫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尊严。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那天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三次让司机停车,深情凝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草草木木。
从梁家河的黄土地出发,习近平怀着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真正与民同苦、为民分忧。他抱着“功不必在我”的态度,只求不愧苍天不愧心;他怀着“察其疾苦”的本心,但愿苍生俱饱暖。
40多年来,习近平以扎实苦干、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把一切回馈给了养育、成就他的中国人民。(文/孟利铮李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 class="pgc-img">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49年前,习近平来到陕北,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形容陕北是他的根。49年岁月如梭,昔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满目青郁,不变的惟有那大地的广袤和信天游的歌声。
七年的知青生活,最难忘田间地头一同滴洒的汗水,最难忘那碗来之不易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最难忘寂静深夜里一豆萤火下煤油灯的味道,还有依依惜别时眼中的不舍……
“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追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初心”。
< class="syl1531012754003">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2015年2月13日中午时分,安静的梁家河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来了!”
村口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前,十几位乡亲激动地同这位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现如今13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握手寒暄,欢迎他回家。
< class="pgc-img">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上世纪60年代末,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他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离开。
习近平曾在给梁家河乡亲们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 class="pgc-img">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来源:新华社
>在习近平的记忆中,那里的乡亲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那时的陕北大米很稀罕,逢年过节都吃不上。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中仅吃过一次白米饭,是村民李印堂送给他的。
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和习近平很要好。有一回李印堂回家时带了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米饭给习近平尝尝。印堂妈细细淘了米,蒸了一碗白米饭,让印堂趁热给习近平端了过去。
习近平后来动情地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青年习近平感受着来自梁家河的温暖,并把这种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告别梁家河的那天令他终身难忘。
“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他们)静静地等。”习近平当众落泪,人群中也有人掉下了眼泪。
“村里人把近平送出很远,他一再让大家回去,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和近平道别。我们都记得,近平给村里人说:‘大家都回去吧,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村民梁玉明回忆。
习近平离开了梁家河,但他把心留在了那里。
< class="pgc-img">1975年10月8日,梁家河村民欢送习近平上学留念。来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07年8月28日、2008年7月12日、2011年5月2日、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民回信,表达对乡亲们的惦念,并希望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帮助村民吕侯生治疗腿病、对有困难的乡亲们解囊相助,这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对梁家河这片土地的挚爱深情。
“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份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 class="pgc-img">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来源:新华社
>不变的理想信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陕西第一口沼气”“知青淤地坝”“知青井”,一块块静静矗立的石碑悄然记录着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梁家河的变化。
1974年,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
“我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
习近平与其他几位同志去四川考察。回来后,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建成了陕西省的首个沼气池。
沼气池曾因裂缝无法产生沼气,习近平就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
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
在陕北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为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被当地老百姓叫作“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无水可吃。
习近平跟村民商议,在村子中央一块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梁玉明回忆。
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
< class="pgc-img">如今走进梁家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插队时带头修建的知青井。来源:《中国邮政报》
>建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
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依旧心系那里的乡亲,帮助他们通电、修小学、修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村民王宪平说。
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进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习近平说。
< class="pgc-img">>人生的启承点
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与乡亲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从梁家河出发的习近平,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心中对于梁家河的乡亲们没有一刻忘怀。他对于梁家河的人民如此,对于全国人民亦是如此。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他没有辜负百姓的期许和自己的承诺。
< class="pgc-img">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
一条柏油马路从文安驿镇出发,穿过村子,一直修到了木军塬上。小河流水潺潺,仿佛欢快的音符在跳跃。整洁的农家小院在绿树丛中伸出瓦房一角,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梁家河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亿多人摆脱物质贫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尊严。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那天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三次让司机停车,深情凝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草草木木。
从梁家河的黄土地出发,习近平怀着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真正与民同苦、为民分忧。他抱着“功不必在我”的态度,只求不愧苍天不愧心;他怀着“察其疾苦”的本心,但愿苍生俱饱暖。
40多年来,习近平以扎实苦干、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把一切回馈给了养育、成就他的中国人民。(文/孟利铮 李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