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已经介绍了一些旺角的小吃和茶餐厅。没看的先戳下面的链接补课哦。
上篇:旺角美食上集
下篇来说说甜点
< class="pgc-img">>浩记甜品馆
旺角花园街123号地铺
< class="pgc-img">>这间旧式糖水铺的奇妙之处在于,走进店门就能体会到特别的氛围。门外忙碌喧闹,里面安静悠闲,老阿伯喝着糖水,慢慢地翻报纸。我们情不自禁地压低声音说话,不想破坏这份清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Ξ 可可点单
核桃糊 28HKD
杨枝甘露 30HKD
桑寄生莲子蛋茶 28HKD
核桃糊
< class="pgc-img">>糖水本身给人的感觉是,挑不出错,但也算不上惊艳,当然比起内地的满X之类还是要强多了。核桃糊顺滑且香气十足,但糖加的略多。
杨枝甘露
< class="pgc-img">>杨枝甘露中规中矩,该有的料都有,可以看到西米的量非常足,但芒果丁比较小块,吃着不是很过瘾。
桑寄生莲子蛋茶
< class="pgc-img">>另外打包了一份桑寄生莲子蛋茶。桑寄生是一种中药,这个味道应该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淡淡的清苦中药味,带着一点涩,又有一丝甜,里面的莲子特别好吃,但只有几颗。至于那颗蛋,已经和茶一个颜色了,蛋白有点老。
奇趣饼家
旺角花园街135号地下
< class="pgc-img">>奇趣饼家隐藏在众多杂货店中,算起来到今年已经开了35年。老板坚持手工做饼,每天卖完为止。
< class="pgc-img">>刚到门口就听见“20蚊豆沙烧饼,20蚊鸡仔饼”这样熟练点单的声音。排队买糕饼的人很多,阿姐非常熟练地根据顾客说的品种挑选装袋,手速惊人。
< class="pgc-img">>店铺是“前铺后焗炉”的形式,各类糕饼都是新鲜出炉。种类蛮多的,眼花缭乱,令人挠头,价格都很可爱。
< class="pgc-img">>最出名的豆沙烧饼摆在最打眼的位置,装在一只大簸箩里。阿姐还不时翻动,似乎是为了防止粘连。
Ξ 可可点单
豆沙烧饼 5HKD
香蕉糕 4HKD
合桃酥 6HKD
豆沙烧饼
< class="pgc-img">>豆沙烧饼小小地惊艳了我一下。拿到手就感受到热乎乎的温度。
< class="pgc-img">>虽然叫“烧饼”,但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烧饼完全不同,是饼状的糯米制品,两面都经过烘烤,表面微微焦黄,形成酥酥的口感,但内里又是糯米的柔软香甜。可能也是因为温度,感觉豆沙馅几乎化在糯米皮之中。表皮上烘烤过的芝麻非常香。整体甜度个人觉得蛮容易接受的。
香蕉糕
< class="pgc-img">>香蕉糕也是糯米制品,像个白色的小枕头,不过似乎有点糖精过重的味道。
合桃酥
< class="pgc-img">>合桃酥就是桃酥啦,能吃出来用料很棒,香气很足,凉了之后会比较油,趁热吃最好。
明华饼家
旺角烟厂街1-3D
< class="pgc-img">>花园街上的另一家老饼家,八十年代开业,九十年代搬到这里。人气不像另一头的奇趣那么旺。
< class="pgc-img">>Ξ 可可点单
豆沙烧饼
原味烧饼
共 9HKD
这家的红豆烧饼和原味烧饼,拿到手已经是一种晾凉的状态。
< class="pgc-img">>豆沙口感很细,不会太甜。原味的没有豆沙馅,但糯米饼皮本身的甜味也还算可以接受,有一点像糖年糕。非要对比的话,还是奇趣那块热烘烘的饼更让我心动啊。
廖同合豆品厂
旺角广东道1067号
< class="pgc-img">>又是一家闹市中的老店。广东道的这段路是本地人的露天街市,水果摊、肉铺、卖菜摊占据了大半路面,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要在水果蔬菜之间穿梭才能找到廖同合豆品。
< class="pgc-img">>它更像是菜市场里卖豆制品的店,只不过多摆开几张桌椅,兼营几样堂吃的豆制品小吃。门口摆着当天的自家制石磨豆腐,还有豆卜、豆腐干、炸豆腐、腐乳、南乳、腐皮等等。时不时就有买菜的大叔阿姨来买豆腐,顺便歇歇脚,坐下来吃一碗豆腐花。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Ξ 可可点单
冻豆腐花 9HKD
煎豆腐 12HKD
冻豆腐花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豆腐花装在小小的公鸡碗里,桌上有黄糖,可以按自己的口味添加。不愧是专营豆制品五十多年的老店,豆腐花的豆香气是超市里的盒装豆腐花没有的,口感也很细腻。
煎豆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抹了一层鱼肉的豆腐在铁板上双面煎,就是煎酿豆腐。鱼肉并没吃出什么特别的,但豆腐的品质确实很好。同行的小伙伴是豆制品爱好者,吃了半块就要再打包一份。豆浆不如前两样出色,豆腥气略重一些。
人和豆品厂
旺角旺角道28号
< class="pgc-img">>另一家传统豆品的旺角分店,也有卖各种豆制品。
< class="pgc-img">>Ξ 可可点单
冻豆花 12HKD
鱼肉煎豆腐 22HKD
冻豆花
< class="pgc-img">>豆腐花的质感偏扎实,和廖同合的滑嫩口感不太一样,而且糖水给的比较多,不像廖同合是自己加黄糖。价格来看,还是廖同合更美丽。
鱼肉煎豆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鱼肉煎豆腐,上面那层鱼肉的调味会比较重,蛮咸的,和豆腐一起吃比较好。综合来说,还是更推荐廖同合一些。
以上就是我对旺角各种平民美食的探索了,试了那么多家,真心推荐拔草的是这些——
< class="pgc-img">>如果有机会来香港旺角,逛街扫货买买买之外,也可以留意一下街角安静的老店,也许道地或别致的香港味道,就在那里等人发现。美食地图也做好了,右键保存一下,下次去香港玩肯定用得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局座有话说:
如果你也身怀绝技,且有心有力想成为编外探员,欢迎砸简历至kenny.zhou@arkrdigital.com
>目新闻记者 石倩
“五一”假期首日,据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武汉位列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武汉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旅游强市,做足“江文章”,武汉的“江上游”正成为近年来的旅游新潮流。
随之而来,江景餐饮也成为武汉餐饮市场的消费亮点,边赏江景边品楚菜成为消费潮流。
5月5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餐饮业协会获悉,五一假期,武汉多家江景餐厅上座率达130%。
五一假期,武汉餐厅上座率较高(摄影:通讯员 刘方姣)
江景餐饮和旅游餐饮成消费热门
“来到武汉,怎么能少得了赏江景,边看边吃更是一大美事。”5月2日,和父母一起来汉旅游的方女士预订了一家江景餐厅,到达餐厅时已是座无虚席。
武汉餐饮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这个五一假期,赏江景、听古筝、品楚菜成为餐饮消费新时尚。水樂堂、粗茶淡饭?壹号餐房、丽华园1992楚汉宴、湖锦酒楼三阳店、喜舍、江滩印象、鱼痴鱼醉等江景餐厅上座率达130%。
除了长江这一热门旅游资源,黄鹤楼、东湖、湖北省博物馆等景点也备受游客青睐。这些景点的火爆带火了周边餐饮市场,这些景区餐饮上座率达到125%。
网红美食街也是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山海关路上的美食,游客从清早排队至下午。江汉路水塔街上的餐馆,从早上10时至晚上8时都是排队状态,万松园雪松路上,较大客流一直从早上持续至凌晨2时。美食街餐饮的上座率约为160%。
武汉一个月过早不重样的传说,也吸引了诸多外地游客打卡武汉小吃。蔡林记、四季美、德华楼、五芳斋,赵师傅油饼包烧卖、膳福记水饺等江城名小吃店上座率达到150%。
本地居民青睐综合体及特色餐饮
五一期间,武汉降水较多,不少本地居民选择在商场内度过假期。武商梦时代、武汉天地、范湖天街、万象城、创意城等商业综合体餐饮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就餐,大部分餐厅上座率达140%。
假期也是婚礼、商会、团建等宴席的高峰期。湖锦、艳阳天、丽华园、九龙大酒店、东鑫酒店、艳阳天旺角等大型餐厅座无虚席,上座率达到100%。肥肥虾庄、鱼头泡饭、靓靓蒸虾、牛者烧肉、小蓝鲸、老村长、刘胖子等特色餐饮也是大排长龙,上座率达到128%。此外,湖滨客舍、渔歌·武昌鱼艺术餐厅、双湖园等精致餐饮也是一桌难求,大部分餐厅上座率约为95%。
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介绍,武汉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旅游强市,做足“江文章”。武汉13个码头15艘游船,轮渡、观光船、游轮等多样选择满足旅客需求,大武汉“江上游”成为近年来的新潮流,旅游热带火江景餐饮,江景餐饮成为五一餐饮消费的一大亮点。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源:红餐网
作者:红餐访谈小组
在深圳,有上千家茶餐厅。很多新张、红火、倒闭,开得快,关得也快。
大浪淘沙后,“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屹立17年,凝练成深圳人的城市记忆。本期《洪波高端访谈》与其总经理郑志伟先生面对面交流,带您一起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
《洪波高端访谈》周刊
栏目策划/主持 :陈洪波(红餐网创始人)
不止一位香港学者强调: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可以佐证的是,茶餐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也是香港影视娱乐作品中的常客。
对于80后尤其如此,港片港剧火遍大江南北,片中剧中的茶餐厅也随之风靡。不少香港餐饮人趁热打铁,进驻内地开起茶餐厅。
因毗邻香港,饮食习惯也较为接近,深圳成为港式茶餐厅极佳选择,这其中便有扎根多年的“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以下简称“新发”)。
郑志伟谈“新发”发展历史 (点击链接可观看视频)
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在港深两地的发展,离不开郑老和郑志伟这对父子,一位是创始人,一位是如今深圳全部8家门店的打理人。这对父子都在青葱岁月便开始了对茶餐厅的探索。
郑志伟笑说自己打娘胎起,便受到茶餐厅文化的熏陶。正是因为父辈一生都浸淫在茶餐厅事业中,而自己也很早就参与其中。
01
遭遇香港两次大“风暴”
新发转战深圳
十三四岁的时候,郑志伟的父亲便在香港推车卖奶茶、菠萝油,并以此为生。1973年在香港佐敦渡船街创办了第一家门店,并命名“新发茶餐厅”。
在当年,茶餐厅并不常见。那时要么是价格昂贵的西式餐厅,要么是给工人填饱肚子的冰室,当面向大众消费者的茶餐厅一经出现,香港的餐饮市场便大大活跃起来。
勤劳能干的父亲看中了这样的业态,还首创24小时全天候营业模式,无论你什么时候到店里,都有好吃的东西等着你。这让新发一时间成为香港餐饮界的美谈。
< class="pgc-img">>△新发创始人 郑老先生(图片来自食妞)
而后一二十年,新发在尖沙咀、旺角等香港人流最旺,当然也是铺租最高的地方连开分店,最高峰时达到6家,一度成为香港本土最热门的茶餐厅之一。
可惜本该勇往直前的新发,却在一次次“风暴”席卷中屡受波及。
历经过“98香港金融风暴”的人,恐怕至今还心有余悸。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各行各业元气大伤,餐饮业也难逃其中。
这场风暴,让郑老将战略规划放到香港以外的城市。2002年他率领团队,来到一江之隔、也是他极为看好的城市——深圳,并在凤凰路凤山大厦创办了深圳第一家门店,并将餐厅名字改为“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
多了“香港”二字,表明品牌来源,也承担起推广正宗港式茶餐厅文化的重任;多了“烧腊”二字,则是突出招牌菜式,为深圳消费者提供更明确的指引性。
< class="pgc-img">>△新发首店 罗湖凤凰店
同样延续香港24小时营业的模式,新发在深圳再一次掀起浪潮,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深圳这边一炮而红,香港那边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3年“SARS”风暴席卷而来,全市人民闻“SARS”色变。由于市民不敢在外面吃饭,香港食肆再次遭遇寒流,餐饮商家苦不堪言。
此后,新发的发展重心全部转移至深圳,而香港则仅保留1家门店,为的是留住新发的根和那份情怀,也为当年跟着他一起奋斗的老员工留个归宿。
02
市场变了
人情味不能变
年纪轻轻从美国留学回国就跟着父亲学习经营茶餐厅的郑志伟,从此也担起新发在深圳发展的重任。
自小受到茶餐厅熏陶的他,将这份浓厚的茶餐厅情怀带到深圳。他在这个全新的城市最大程度地传承和推广港式茶餐厅文化:菜单上依然保留200多道菜,餐厅设计也仍是浓浓港式风……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经典茶餐厅产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90、00后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对茶餐厅的情感与70、80后完全不同。
一方面他们的成长过程受多种文化影响,并不限定于香港娱乐文化;另一方面香港娱乐文化也失去了过去的光环,很难再吸引年轻消费者。
新一代的消费者似乎不再为传统茶餐厅而疯狂,他们更热衷个性鲜明的品牌。而市面上的餐饮品牌也加速迭代,新品牌新模式层出不穷,老品牌则在努力转型。
可是,新发这些年的变化似乎不是很大。奶茶、菠萝油、烧鹅、烧肉依然是顾客的最爱;空闲时在店里和顾客聊聊家事,也依然是郑志伟的家常便饭。
“看着很多客人从大哥哥变成大叔叔,从青年到成家立业,那种感觉很幸福、很亲切。”在他心中,只想为顾客提供最美好的食物、最正宗的港式味道,和他们做很久的街坊、朋友。
“人情味是茶餐厅最特别之处,如果模式变了,场景变了,那就不是茶餐厅了”。 郑志伟依然坚持他的初心。
03
稳打稳扎
17年仅开8家店
你可能会认为,新发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来势汹汹、大力拓店,然而他们并没有。至今他们在深圳拥有8家门店(其中7家在罗湖,1家在福田)。
< class="pgc-img">>△罗湖区靖轩豪苑店
“有人说我们这样的发展速度太慢了,但我觉得刚刚好,太快了总会失去一些东西。” 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郑志伟有自己的思考。
一来是他们力争稳定。只有稳打稳扎,才能最好地保留茶餐厅的味道。他认为菜品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都很有可能在追求快速发展中消失;
二来是传统茶餐厅模式并不轻,若要快速发展往往需要借助资本,但他们父子并不希望走这条路。
而至于为什么门店都集中开在罗湖,不仅是因为毗邻香港,便于原材料等的运输,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实现品牌效应的好办法。
毕竟在一个区域高密度出现,也是传播的一种策略。比如在书城路的百米三店,就为顾客带来了强记忆点(其中一家于2019年12月底租约到期,目前已关闭)。
04
父亲的诚信
影响深远
说起这些年对自己影响最为深刻的人,郑志伟回答:“毫无疑问,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虽说在经营理念上,两代人偶有分歧,但在内心里他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新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父亲永远诚信为本。 ”
他回忆起,当年两场“风暴”出现大量经商人士欠款跑路的事件。而即使新发同样陷入困境,但父亲却从没拖欠过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任何款项。
而父亲此般诚信待人,也为新发赢得了更多的支持。郑志伟分享,新发当年进驻鹏城,就因为香港供应商们无条件的支持,才使得他们往后的发展毫无后顾之忧。
他说,父亲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自己,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近几年,茶餐厅遇到不少挑战,很多品牌淡出了主流消费群体的视野,而像大家乐、翠华这样的上市公司,更面临接连关店、营业额大幅下滑的现实。
是茶餐厅没有市场了,还是传统茶餐厅跑不动了?也许茶餐厅当下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别人,而是“时代”。
时代变化太快,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追求个性化、趣味性体验。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像新发这样抱有情怀的传统茶餐厅,未来又将如何更好地连接时代呢?
< class="pgc-img">>记者 | 林如珍 编辑 | 肖纯 黄壁连 视频 | 尹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