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
茶颜悦色又又又出了一款新品,名字叫「嫌弃」
取这名字,是生怕自己销量太好吗?
是新的自黑方式?还是反向营销套路?
推荐你看这篇文章,看茶颜悦色如何靠“嫌弃”拿捏用户心理。
谁还不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品牌时不时也得上新保持常换常新,让消费者觉得它们在做一种很新的东西。
好比这两天,茶颜悦色推出了一款冬季新品,名叫「嫌弃」。
是的你没看错,我也没打错,真叫「嫌弃」。
新品一出,奶茶控还没有机会喝上,就已经当场被茶颜悦色名字劝退了:看到名字有被嫌弃到,第一感觉真的不想去喝。
难道茶颜悦色要翻车了,还不太确定,先看看官方的解释。
听这天花乱坠的形容,感觉就挺香的。为什么茶颜悦色不好好取名,非得让消费者觉得一脸「嫌弃」?
就在我以为茶颜悦色要翻车,茶颜悦色对“嫌弃取名”进行一本正经地解读:
●图源:茶颜悦色官微
就像孩提时在外婆家尝到的“嫌弃”的芝麻豆子茶,小时候很是嫌弃,觉得比不上胡里花哨包装的饮料,长大后偶尔会“可耻地”想念起来。
听起来这名字是有点东西的,这感觉就如网友说的钩针毛衣和红绿棉服。
原来茶颜悦色营销的是一种情怀,表面说的是嫌弃,实际上表达的是想念,有点后知后觉地打脸了。
不得不说茶颜悦色是懂取名字的,打开消费者记忆的匣子,感受彼之嫌弃时之回忆的美好。
好的产品名很重要
且不说“枯”本身有枯萎的意思,夏枯草还会让人联想到百草枯——这既是除草剂也是剧毒农药,这名字多少是有点不吉利在身上的。
所以不奇怪为啥新品一出,很多网友感慨产品联想不好,看到不想买了。
被名字坑惨的,还有科罗娜啤酒。
“科罗娜啤酒”英文名为“Corona”,源自拉丁语,原本有“皇冠”内涵。
但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网友扒到新冠病毒英文名是“Coronavirus”,翻译过来就是“科罗娜病毒”,跟科罗娜啤酒完美撞名,简直比撞衫还可怕。
名字难听也不是没辙,还可以改名来救,奔驰和可口可乐都是通过改名来改命。
奔驰“BENZ”原本音译是“奔斯”,因为跟“奔死”“笨死”同音陷入卖不动的困境,后来改成“奔驰”,才变成豪车名片。
●图源:愚嬷嬷闲聊
有必要科普下“鸭屎香”名字来源,鸭屎香是凤凰单丛茶名种,一种说法是指种叫“鸭屎土”的黄土壤里,另外一种说法是茶农怕喝过“香茶”后八方点赞,担心被偷,干脆丑化命名。
●图源:喜茶app截图
没想到这一改舆论两极分化:认为改得妙的,就是变相表达“让鸭子都喜欢的香”的内涵;但也有的觉得名字失去灵魂,似乎查无此香?
反向营销
所以对比失败的取名,茶颜悦色这波赌得有点大,也可以称为“欲擒故纵”的反向营销。
试想一下一般的消费者,看到“嫌弃”之后,就会在好奇和拒绝之间反复跳横。
接着评论区发问,顺蔓摸瓜了解到“嫌弃”取名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产生“被名字劝退但实际上真香”的感觉。
在“反向营销”这件事上,网易严选才算是真鼻祖。
前有喊话「别看广告了」,看似跟传统品牌商唱反调,实则顺带做抗疫公益;后又在公交站投放“不用流量明星”的广告,把用户做成“活广告”。
网易严选每次出手,都好大的口气。
茶颜悦色新品营销亦如此,学到了网易严选的营销精髓。按照一般的品牌思维,都想叫消费者买买买,巴不得将产品卖点托盘而出,将名字取得很有食欲,抓住大家的注意力。
但在这次新品推广中,茶颜悦色打破了常规,公然嫌弃内涵新品不香,反而能够激发消费者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买我偏要买,你越让我觉得嫌弃,我越想知道能有多嫌弃,带动消费者一探究竟,把消费者的好奇心拿捏住了
这在心理学上也叫“禁果效应”,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到,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想要得到手。
取名是一门玄学
总之取名可是一门玄学,正如钱钟书提到:一流的翻译就好像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魂依然故我。
老婆饼里没有老婆,鸡尾酒里也没有鸡尾,鸭屎香没有鸭屎。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取名并非求个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就完事,还得讲究美好的联想,至少不能让人听起来生理不适。那消费者还没被价格劝退,可能就先被名字劝退了。
今日互动话题:
关于三节课
?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人才战略服务商,三节课以“链接全球优质课程资源,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升级”为核心理念,是一家既有to C又有to B基因的公司。 ? 面向个人,三节课以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为目标,是陪伴300w互联网人职业成长的在线课堂。运营产品等18大品类数千门线上学习课程,7年来已得到数百万学员口碑验证。 ? 面向企业,三节课提供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化人才在线解决方案,已服务包括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内的众多行业头部公司,并获得业界一致认可与好评。
>>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月15日综合讯 “香飘飘奶茶要开实体店?”近日,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业界猜想。香飘飘的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兰芳园食品有限公司拟出资5000万元设立孙公司兰芳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小吃服务(经营范围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定为准)。对此有业内分析称,香飘飘目前的销售增长主要依赖大手笔的营销,其液态奶业务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公司面临着营销过度、研发不足的瓶颈。这次设立孙公司则业内解读为香飘飘想要通过涉足奶茶店业务,来带动业绩增长。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也透露,线下门店将成为香飘飘产品创新的“实验室”,选址将优先考虑华东和华南市场。
营销过度、研发不足 香飘飘发展遇瓶颈
明星代言,冠名综艺……一系列的营销手段让香飘飘的广告语街知巷闻,在创造了漂亮公业绩的同时也给业界留下了营销过度的印象。据长江商报报道,从往年业绩表现来看,香飘飘同期的广告费用基本上接近或高于当期净利润。从2014至2017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85亿元、2.04亿元、2.66亿元和2.68亿元,而广告营销费用分别为3.33亿元、2.53亿元、3.59亿元和2.3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香飘飘的销售费用达4.62亿元,是净利润的5.5倍,占营收的27.5%。
而且与广告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发费用,2017年,香飘飘研发费用为1390万元,同比增长117.40%,但研发投入费用只占营收总额的0.53%,仅为广告费用的6.04%。
新京报的报道称,业内认为香飘飘面临着创新瓶颈。虽然香飘飘在2017年上市了液态奶的新产品,但从结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根据香飘飘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液体奶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0%。但香飘飘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8年1-9月香飘飘液体奶茶收入为1.59亿元,未完成年销售目标的三分之一。对此,香飘飘相关负责人表示,液体奶茶相关数据还未到披露时间,目前不能定论其不能完成目标。液体奶茶作为公司战略产品,从产品品质到包装方面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但液体奶茶8元-10元的定价,与香飘飘现有的三四线城市渠道存在一定落差,规划方面一定程度上出现偏差。
此外,香飘飘在销售渠道和市场竞争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国际金融报的报道称,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健康消费的需求愈发突出,这对不知从何时起已被贴上“不健康”标签的杯装即冲奶茶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种产品正式香飘飘的最主要产品之一。于此同时,喜茶、鹿角巷等新式茶饮店也这在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新颖的营销模式于香飘飘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在商超渠道,香飘飘也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蒋建琪称,目前麦德龙、欧尚等超市比较强势,不仅门槛高,费用也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想确保双方受益,销售终端的零售价就会随之提升,但是消费者不会“傻傻买单”,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开实体店、发力线上 香飘飘多方谋出路
面对问题,香飘飘已经开始了多种方式的“自救”,开实体店就是其中一招。北京商报的报道显示,香飘飘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时机,会尝试进入线下奶茶经营领域。但这一业务现阶段仍处在前期规划及论证阶段,尚无具体计划及相应的时间表。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2008年前后,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曾在老家湖州南浔开过两家奶茶店,但之后因其聚焦杯装奶茶的发展,又将两家店关闭,如今的动作可以算是重操旧业。蒋建琪对此表示,线下门店扮演着“市场实验室”的角色,主要为香飘飘的产品创新服务:公司研发新产品可以先在线下门店“试水”,以观察消费者对新品的反应,然后再决定该产品是否上市,从而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新京报的报道称,营销专家路胜贞指出,奶茶店竞争激烈,门槛低,并且网红奶茶店已没有新鲜感,热度降低,且店面运营成本高,因此香飘飘不会轻易铺开线下奶茶店,不过借助样板店面吸收消费者信息,对香飘飘是一个很好渠道。但这一渠道不能泛滥,如果多了,投入增多,市场也不会很好。
此外,香飘飘还在线上渠道开始发力。据蒋建琪透露,香飘飘在杭州设立的营销中心专门选址于阿里巴巴总部旁边,吸引电商人才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如今香飘飘的电商负责人正是来自阿里。
本文综合国际金融报、新京报、北京商报、长江商报等媒体报道
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月15日综合讯 “香飘飘奶茶要开实体店?”近日,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业界猜想。香飘飘的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兰芳园食品有限公司拟出资5000万元设立孙公司兰芳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小吃服务(经营范围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定为准)。对此有业内分析称,香飘飘目前的销售增长主要依赖大手笔的营销,其液态奶业务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公司面临着营销过度、研发不足的瓶颈。这次设立孙公司则业内解读为香飘飘想要通过涉足奶茶店业务,来带动业绩增长。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也透露,线下门店将成为香飘飘产品创新的“实验室”,选址将优先考虑华东和华南市场。
营销过度、研发不足 香飘飘发展遇瓶颈
明星代言,冠名综艺……一系列的营销手段让香飘飘的广告语街知巷闻,在创造了漂亮公业绩的同时也给业界留下了营销过度的印象。据长江商报报道,从往年业绩表现来看,香飘飘同期的广告费用基本上接近或高于当期净利润。从2014至2017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85亿元、2.04亿元、2.66亿元和2.68亿元,而广告营销费用分别为3.33亿元、2.53亿元、3.59亿元和2.3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香飘飘的销售费用达4.62亿元,是净利润的5.5倍,占营收的27.5%。
而且与广告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发费用,2017年,香飘飘研发费用为1390万元,同比增长117.40%,但研发投入费用只占营收总额的0.53%,仅为广告费用的6.04%。
新京报的报道称,业内认为香飘飘面临着创新瓶颈。虽然香飘飘在2017年上市了液态奶的新产品,但从结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根据香飘飘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液体奶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0%。但香飘飘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8年1-9月香飘飘液体奶茶收入为1.59亿元,未完成年销售目标的三分之一。对此,香飘飘相关负责人表示,液体奶茶相关数据还未到披露时间,目前不能定论其不能完成目标。液体奶茶作为公司战略产品,从产品品质到包装方面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但液体奶茶8元-10元的定价,与香飘飘现有的三四线城市渠道存在一定落差,规划方面一定程度上出现偏差。
此外,香飘飘在销售渠道和市场竞争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国际金融报的报道称,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健康消费的需求愈发突出,这对不知从何时起已被贴上“不健康”标签的杯装即冲奶茶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种产品正式香飘飘的最主要产品之一。于此同时,喜茶、鹿角巷等新式茶饮店也这在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新颖的营销模式于香飘飘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在商超渠道,香飘飘也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蒋建琪称,目前麦德龙、欧尚等超市比较强势,不仅门槛高,费用也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想确保双方受益,销售终端的零售价就会随之提升,但是消费者不会“傻傻买单”,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开实体店、发力线上 香飘飘多方谋出路
面对问题,香飘飘已经开始了多种方式的“自救”,开实体店就是其中一招。北京商报的报道显示,香飘飘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时机,会尝试进入线下奶茶经营领域。但这一业务现阶段仍处在前期规划及论证阶段,尚无具体计划及相应的时间表。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2008年前后,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曾在老家湖州南浔开过两家奶茶店,但之后因其聚焦杯装奶茶的发展,又将两家店关闭,如今的动作可以算是重操旧业。蒋建琪对此表示,线下门店扮演着“市场实验室”的角色,主要为香飘飘的产品创新服务:公司研发新产品可以先在线下门店“试水”,以观察消费者对新品的反应,然后再决定该产品是否上市,从而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新京报的报道称,营销专家路胜贞指出,奶茶店竞争激烈,门槛低,并且网红奶茶店已没有新鲜感,热度降低,且店面运营成本高,因此香飘飘不会轻易铺开线下奶茶店,不过借助样板店面吸收消费者信息,对香飘飘是一个很好渠道。但这一渠道不能泛滥,如果多了,投入增多,市场也不会很好。
此外,香飘飘还在线上渠道开始发力。据蒋建琪透露,香飘飘在杭州设立的营销中心专门选址于阿里巴巴总部旁边,吸引电商人才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如今香飘飘的电商负责人正是来自阿里。
本文综合国际金融报、新京报、北京商报、长江商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