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行业的6大效率。
吴聊。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餐饮行业的6大效率。
·第一大效率是人效。人效是指平均每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比如说一个人一个月能做30万,和10个人一个月能做100万。它的人效是完全不同的,人效越高表示收入越高利润越高。
·第二个是坪效。坪效是日本和韩国的所用的面积单位,一坪等于3.3平方米左右。坪效是指每个单位面积内所能产生的绩效,你的店面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店面的面积越有效率越好。
< class="pgc-img">>·第三个品效。品效是指产品所占你总营业额的百分比,比如a产品占了你总营业额的20%,b产品占了你总营业额的百分之十。品效高的就是你的爆品,品效低的你要慢慢淘汰掉。
< class="pgc-img">>·第四个时效。这个对餐饮行业非常关键。即使你的店面每天24小时都在开门,但是做生意的时间无非就是中午两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在这5个小时时间之内,如果你的出品效率太低,即使你的店里面顾客再多,也转换不过来。
< class="pgc-img">>·第五个能效。指的是能源利用效率,这个和产品结构有关,如果你的店里面都是能耗高的产品,那么能效自然就低。
·第六个客效。指的是你创造顾客和留住顾客的能力,这个也和产品结构有关。你要始终思考的是:怎么样让你的顾客人数越来越高?怎么样让他们的消费客单价越来越高?怎么样让他们的消费频次越来越高?人效、坪效、品效、时效、能效、客效,这六大效率都与你的产品结构息息相关。所以,餐饮行业的产品结构和菜单非常重要。
2月财经新势力#
2023年干餐饮的核心要义:停止内卷,创新进化。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翟彬。
2023年干餐饮,“创新”和“信心”一样重要。
纵观整个2022,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谨慎,行业内卷加剧,大家不是在“卷自己”,就是在“卷别人”。如果说接下来还有什么能给餐饮业带来“稳定的红利”,那一定是创新。
眼下,餐饮业有哪些正在发生的新趋势?餐饮品牌可以从哪些方面进化创新?
< class="pgc-img">>新场景:“氛围感”也是一种产品
去年秋天,“围炉煮茶”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爆火,不到半年就在小红书有超过26万+篇笔记,在抖音上,#围炉煮茶 的话题更是有惊人的41.9亿次播放。
“围炉煮茶”能让人如此上头,主要原因就在场景的打造上。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喝茶吃果、取暖聊天,氛围感强,社交感十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卜山艺树艺术餐厅
回顾去年,但凡跟“场景”沾边的消费几乎都有爆发性成长,比如露营、大排档、地摊、异国料理等等。这些消费爆火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场景和社交的强烈需求。
本质上,所有主打场景的品类或门店都是在“卖氛围”。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情绪价值”越来越大于“产品价值”,围绕场景进行空间升级改造,将成为餐饮品牌突围的主要方向。
< class="pgc-img">>新模式:不可忽视的“共享经济”
2023年,随着成本不断攀升,竞争日趋激烈,餐饮行业里的“共享经济”将会越来越盛行。
去年4月,北京咖啡品牌D.A.O开业,而后便经历了北京两拨疫情。在疫情的反复“调教”下,D.A.O尝试摸索走出了一条“综合空间运营”的思路,也就是现在的“Mix岛”。
“Mix岛”采取组合经营的模式(早C晚A),D.A.O与跳海精酿、非二进制鸡尾酒一起抱团取暖,成本分摊、风险共担,不仅挺过了疫情,还得到了稳定发展,其四店(多多洛村)开业不久,就成为朝阳区咖啡热度第一,北京夜间酒吧热度第一的门店。
“Mix岛”并不是抱团取暖的孤例。过去一年,各种具备低成本运营,流量共享、风险共担性质的“共享”餐饮模型不断出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些品牌寻找品类互补,或者时段互补的品牌合作,比如在酒吧里“嵌入”咖啡服务,或者在快餐店内分租一个档口给做炸串/卤味的品牌;季节性生意明显的餐饮比如小龙虾、火锅、 羊肉馆等,也通过淡旺季转租或者分租的形式,减少房租成本。
还有一部分品牌将自己“模块化”,在不同品牌或门店内以“店中店”的形式“嵌入”自己的服务,比如Tims把Tims Go开在麦德龙里,一茶一舍为蔚来汽车提供茶饮品、空间服务、定制茶商品售卖等一系列全案定制的服务。
城市共享央厨在去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像蜀海供应链、22城供应链等都在全国建立了共享的代加工央厨。共享央厨大大降低了小餐饮品牌的食材和研发成本、减少了资金风险,赋能显著。
< class="pgc-img">>新零售:“餐饮+零售”双轮驱动
去年,麻六记靠着直播“赢麻了”,酸辣粉一天内成交超700万份,总销售额达5400万元。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堂食上的损失,麻六记从直播间里找回来了。
疫情是个催化剂,加速了餐饮业的新零售进程,也帮助不少餐饮品牌完成了转型。霸蛮靠着“餐饮+零售”的双轮驱动,连续3年占据天猫湖南米粉品类销量第一,2021年就已突破了十亿元的营收;广州酒家、知味观、同庆楼等品牌随着“快手菜”的热卖,也逐渐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霸蛮湖南米粉官微
除了越来越像“食品厂”以外,餐饮的“新零售”还体现在前端门店上。从去年开始,餐饮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除了名字长得像超市,体验感更像: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的包装,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广莲申。其在成都、长沙、南京等地开业的首店都叫“广莲申点心批发市场/点心便利店”,不管名字怎么变,总之是离“烘焙”越来越远,离“新零售”越来越近。在广莲申,现烤面包成了引流款,散装称重几乎消失了,低温长保的包装食品成了主角,高坪效、高客单、低损耗,很可能引领新一轮的品类升级。
< class="pgc-img">>新渠道:从双主场到多主场
多主场时代已经来临。2022年,堪称餐饮品牌集体All in抖音的元年:
海底捞抖音首次开团,3款团购产品销售额接近3亿;麦当劳在双11 预售期间创下单日最高 1000 万的纪录;古茗的520直播,5小时成交4000万;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必胜客单日直播GMV达到8000万。
6亿日活的抖音为餐饮品牌们提供了一个“种拔一体”的新平台,商家通过抖音兴趣电商打造的诸如短视频、团购、商家自播、达人探店、抖音外卖等营销工具矩阵,也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
从外卖到抖音,过去一年部分餐饮品牌的渠道建设,已经逐渐完成了“堂食+外卖”双主场到“堂食+外卖+抖音”多主场的转换。
< class="pgc-img">>新组织:“合伙人”让品牌跑得更快
过去一两年,不断有直营品牌开放加盟,比如霸蛮、田老师红烧肉、多乐之日、老乡鸡等等。还有一些直营品牌对“加盟”的态度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乐乐茶、木屋烧烤、陈香贵等。
不管是出于什么考量,对于直营品牌来说,“直营变加盟”确实是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好方法。这几年,一些加盟品牌获得的成绩确实要好于直营品牌,不论是在门店规模还是在利润水平上。
而相比传统的加盟模式,笔者更看好合伙人模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去年有不少品牌实现了逆势增长,米村拌饭算一个。米村在2022年新开门店超200家,疫情三年新开店数量达到460家左右,实现了三级跳。
米村能够逆周期增长,得益于“合伙人制”,即合伙人投资持股比例为20%,剩下80%由公司管理层、区域负责人、店长,员工内部解决。这种组织形式有效解决了资金、选址、利益分配、运营、加盟管控等问题。
事实上,不论是海底捞的“师徒制”,还是米村、半天妖的“合伙人制”,都是遵循“共担+共创+共赢”的思路来打造的“利益共同体”。
与传统加盟模式相比,合伙人制具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团队稳定、运营管理不走样,未来将成为连锁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选择。
< class="pgc-img">>新技术:用数字化“透视”未来
去年,由奈雪数字化团队自研的“自动奶茶机”开始在奈雪全国的门店投入使用,最快不到10秒就可制作一杯茶饮,在解放人力的同时,使得产能提升了40%。
在硬件上大量采用新技术,以及其他基于“数字化”的创新和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之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过去一年,喜茶、奈雪、书亦烧仙草、益禾堂等众多新茶饮品牌,在前中后台的数字化建设上投入巨大,已经逐步实现了选址、产品研发、供应链、门店运营和营销的数字化建设,这一变化打破了门店、人员和设备间的“数据孤岛”,有效降低了供应商管理和原材料生产的成本。
同时,通过全链路的数字化建设,上述品牌也得以实现对门店销售、复购、拉新、促销活动的数据分析,从而为市场端和研发端提供精准的消费者洞察。
< class="pgc-img">>新中式: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
“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品类升级思路。
去年,茶颜悦色旗下的鸳央在长沙落地,主打“茶咖”的鸳央开创了“新中式咖啡”的全新品类;定位于“新中式汉堡”的塔斯汀拓店迅猛,试图跟麦肯掰掰手腕;西贝正式推出了新品牌“贾国龙酒酿空气馍”,同样定位“中式汉堡”;凭借着“好吃、花样多”的新中式轻食突然爆火……
不同于以往对传统中国美食的品类升级,这一波“新中式”更倾向于对西餐的“本土化改造”。未来,新中式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小 结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过去的一年变化实在太大,从管控到开放,从生死边缘到门庭若市;直营品牌纷纷开放加盟,消费遇冷资本退潮……可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在诸多变化之下,一些餐饮企业也进化出了一种全新的力量,那就是“创新,持续创新”。预制菜、直播卖货、上团购、进社区、做团餐……唯有创新才是餐饮前进的动力,才是生存的关键。
2023,停止内卷,选择进化,用创新破“万卷”!
饮属于人效密集的行业之一,尤其是连锁餐饮,除了租金,人力成本是大头,所以人效问题备受关注。之前我们接触的,无论是连锁饭店,如老乡鸡,还是连锁茶饮,都已经在人效管理上发力了,通常的关注的人效指标无外乎坪效、人均销售额、人均成本、人均出单量等等。怎么算和选什么指标相关。
不同企业关注的数据指标不同,所以计算方式不同,但无论是哪类指标,一些核心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都是相通的。例如销售数据、人力成本数据、工时数据,最关键的是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准确性及时性,选好指标,套用公式就可以了。今天就借着他们的经验和我们的方案,和题主简单分享一下餐饮行业人效提升的底层逻辑。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简单看看一下影响餐饮行业的挑战在哪里。
就我们接触的不同类型的连锁餐饮来看,大家面临的挑战大致可以分为几类,首先是用工体量的大,这是最明显的问题,其次是用工越来越多样化和勇敢标准化,这也是企业为提升人效做出的改变。
- 用工体量大,员工类型多,如果无法合理调配员工的话,就会产生很多浪费。
- 员工流动率高,招工成本大,培训成本高,这也促使餐饮业用工多样化,保障高比例兼职情形下的人员供给,因此多样化的员工管理也是人效管理的一个挑战。
- 为了提高人员效率,餐饮行业的用工也需要标准化,减少培训标准,提升个人的单位时间产出。
所以总结起来,餐饮行业人效提升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人岗匹配、人员调配(例如不同门店共享用工),以及个人工时的利用率。在这里,和题主分享一个我们一家茶饮行业的人效管理的经验给大家。他们在人效管理过程中,关注三个基础的问题:
第一,人力标配
1、也就是需要多少人
营运中心的人进行规划,每家门店的预估营业额、点单量、人流量等等分析,有一个标准,大概什么样的水平,需要多少人。
关注的一个指标:每人每小时的产出/销售额(SPMH)
2、门店的员工如何配置
什么样的人适合在什么样的岗位,这部分工作对店长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店长识人用人。
第二:人力结构
1、主要是人员的结构,多少正式工,多少小时工。
目前比较主动临时工的运用。一是因为人力成本,二是因为正式工的流动率高(流动率60%-70%,真的很高,行业差不多都如此),也因此开发了临时工的简化版培养SOP。
2、以及未来的“共享员工”——门店密集后,如何实现区域性的用工联动。
第三,就是工时优化
这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总部,从流程和工具上赋能门店提升人效,他们称为“计划组织”。例如:员工工作动线、服务SOP、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智能排班,精益工时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盖雅能帮助他们的就是在智能排班、员工技能管理、工时效率提升几个方面。
智能排班,实现人力优化
利用智能化的平台,结合外部数据和运营管理需要,高效、自动地生成更优化的餐厅排班结果,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 符合连续出勤天数、班次间隔时长等合规相关要求
- 匹配业务需求,精益运营
- 尽量按员工给班时间排班,优先排员工做擅长做的工作
- 紧跟外部环境变化与运营策略升级,持续支持门店运营
自动考勤,全面提升效率
实时、软硬一体化考勤管理,多种方式考勤,数据自动上传,同时提供灵活的排班、调班工具,自动合规校验,全面提升餐饮企业考勤效率。
- 考勤异常及时主动处理
- 假期的自动释放及统计,轻松管理请休假
- 全方位管控加班
移动自助,简化 70% 工作量
通过移动自助应用,更便捷、更密切地把一线员工引入运营管理体系中。既满足了新生代劳动力游戏化、社交化需求,又提升了餐饮企业排班有效性。
- 通过智能手机,及时互联互通,高效采集给班时间
- 全员使用移动端的蓝牙打卡方式,异常自动实时校验
- 及时获知排班信息,换班、调班在线发起
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
实时对接考勤数据、排班数据,管理者足不出户就可洞察各品牌各区域餐饮门店的人员到岗率、排班情况是否适配业务需求,及时应变,提升运营效率。
- 实时的报表与可视化,提供数据洞察与自动预警
- 追踪运营与生产力指标的达成,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 移动访问,高效动态掌握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人效管理的内容,推荐大家下载我们的人效管理白皮书哦
https://www.gaiaworks.cn/resources/report/resource-202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