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进藏,相信对于很多热衷骑行的摩友来说,是心底最渴望的朝圣。但一位从未有过长途骑行经验的90后骑士,骑着嘉陵CoCo这样一款排量只有110mL,定位仅仅是城市休闲骑行的小车,要一道去正面挑战丙察察、唐蕃古道等严酷到难以想象的路线,无疑对于年轻的骑士、对于嘉陵CoCo来说,都是一场超越自我极限的大挑战。
就在前几天,“小黑仔”庞大艺结束了近60天万余公里的摩旅行程,回到了北海家中,为这场几乎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的骑嘉陵CoCo入藏环华骑行挑战画上了圆满句号,盛赞一句“勇士”的评价,当之无愧。
7月底,嘉陵摩托在古都西安举办的“就是玩”CoCo聚会活动上,摩信网记者采访到了这位在返程途中专程前来参加活动的小黑仔,他骑着嘉陵CoCo入藏环华的这场挑战之旅着实精彩纷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道走进小黑仔和他的嘉陵CoCo的旅途中吧。
Q(摩信网):骑车进藏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
A(小黑仔):这个念头具体怎么产生的,我也说不好,大概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喜欢骑车吧。其实我10岁的时候就会骑车了,不过正儿八经考驾照,拥有自己的摩托车,也就前几年的事情。身边喜欢骑车的朋友挺多的,大家都说骑行拉萨是每个摩托骑士的梦想,我常看的抖音上也这么说,可能是听他们念叨久了吧,这个想法也在我自己心里扎下了根。
Q: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好奇,为什么你的初次进藏之旅会选择嘉陵CoCo,这样款给人第一感觉就不太适合长途骑行的摩托车呢?
A:我自己有4辆摩托车,里边有150mL的、有250mL的,还有辆1100mL的大排,CoCo在它们当中可能是最“弱小”的一辆,但在我看来却是我最想要骑着进藏的选择。
初衷其实很简单,“一个人,骑着小排,去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我长久以来的一种执念。对我来说,如果自己能够做到的话,那就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以及最大的鼓励。骑车进藏的人现在蛮多的,但骑着CoCo这样一辆大家固有观念中仅限于短途玩物的小车,去挑战丙察察、去探索109、317、214……这是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也是很多人的观念中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这也正是我想要去挑战的事情。
Q:那能讲讲你是怎么结缘嘉陵CoCo的吗?
A:我最开始知道CoCo这款车是去年底的时候,当时网上对这款车的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些过激的说法说这车是“工业垃圾”,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后来到当我主动去了解这款车的时候,就被它其中一张清新的宣传海报给吸引住了。
年后没多久,我就把买辆CoCo的念头付诸于行动,实际骑下来才真正确信,哪有网上说得那么差,完全OK的。毕竟只有CoCo真正具备过硬的车况,我才敢有骑着进藏的底气。所以想给自己的选择正名,也算是我坚持骑CoCo进藏的一点小心思吧。
Q:独自骑车进藏,在我们这些车友看来,自然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壮举,那你身边的人是怎么看的呢?
A:我的朋友们肯定都是非常支持的,毕竟都知道我喜欢骑车,能有机会追逐一次梦想,羡慕都来不及。唯独父母那关,确实过得比较艰难。
4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筹备进藏的整体规划,当时我父母自然是不同意的,认为我独自一个人,也没什么长途骑行的经验,就这样骑着摩托车去西藏,太过危险了。后来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和他们解释、商量,给他们讲我计划的每一个细节,承诺每天都会联络报平安……或许是我的执着和完备的计划让他们动容了吧,最终还是松了放行的口。
比较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出发上路的头几天,在和父母联系的时候,他们也是在旁敲侧击地劝我返程回家。(怎么可能刚出门就回去,笑)不过,后来很明显地感觉到,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态度有在变化。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起我去了哪些景点,找我要更多的景区照片,甚至还主动要求我去一些景点拍照,感觉自己从最开始他们心里担忧的包袱,变成了备受认可的乐趣源泉,成了他们朋友圈子里的面子。这样的变化尽管有些始料未及,但我肯定是开心的。
Q:能得到身边的人认可,那可太让人高兴了。不过有一个问题,我其实老早就想问,骑着嘉陵CoCo长途摩旅,续航肯定是最大的难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A:是油桶,我使用了备用油桶!玩笑。这个问题我其实一开始就有考虑到,毕竟这是一辆定位短途休闲的小车,我买车时候,Pro版也还没上市,普通版就2L的油箱,按我摩旅的高强度骑法,续航大约就120km的样子,所以我准备了一个3L的备用油桶,相当于额外提供150km~180km的续航,这样骑行路线规划起来就顺利多了。
不过实际在路上的时候,我也不会去抵着5L油的续航去走,备用油桶实际更多的是当做一个应对突发情况或特殊行程路段的备用应急手段,实际我在满油的状态下,行驶到80km就开始找加油站,一般一天加三次油,一天里程是160-400km。所以整体来说续航问题并没有成为钳制我骑着CoCo进藏的难关。
Q:那除了备用油桶以外,为了更好地筹备这次入藏环华骑行,你对CoCo有做哪些改装呢?
A:尽管嘉陵CoCo是辆改装潜力很大的小车,但我还是坚持不改CoCo的性能,轮胎、减震、进气啊等等这些都不去动它,我想要骑着原汁原味的CoCo去完成这次旅程。
不过出于长途骑行安全性和实用性的考量,我还是给CoCo额外加装了一些附件,比如加装射灯,胎压监测、行车记录仪、风挡之类的,这些都是出远门不可避免的关键装备。
此外实用度最高的应该就是三箱了。当时选择三箱主要出于两种考量,一个是装东西的实际需求,而且硬质的箱子上面绑东西也更加方便,还有个就是倒车时可以起到护杠的作用,足够安全。但实际走在路上,我才发现三箱原来起到的作用比我预想的多得多。比如晚上露营做饭的时候,我可以直接把三箱拆下来当凳子、当桌板,非常方便。还有就是三箱一般都是装在拉力车上的,我的CoCo是辆复古小车,装上之后尽管有种气质上的违和感,但不能否认,真的非常吸引眼球,一路上回头率特别高。
Q:能否再给我们讲讲你这次摩旅的行程路线呢?
A:我是6月7日从北海出发的,在广西全程走219国道,从百色出广西之后过云南,成功穿越丙察察,出了丙察察,从然乌镇(然乌湖)走上了318去了拉萨,从拉萨走了一段109(青藏线),一段317,一段214(唐蕃古道)去了青海。接着从呼和浩特过延安到的西安,之后的行程是过汉中、重庆、遵义、南宁回到北海家中。
之前有做过功课,进藏基本上是有8条线路可选,正常一进一去会走完其中两条,但是我的整个行程里,其中5条都有涉猎。可能是我比较贪心吧,想尽可能多的去探索、体验一下不同线路的风土人情、路况、消费水平等等,所以整个线路会显得比较乱。
其中我比较执着的线路大概就是丙察察和唐蕃古道。执着于丙察察,是因为这段是公认的最难,也是很少人选择走的进藏路线(大多数人都是只走此生必驾的318),所以我选择这段路线,就是想要挑战我自己,挑战这台车的性能,看到底能不能胜任,当然结果还是让人满意的。
此外,唐蕃古道也算是我的一个执念吧。毕竟这是一段很有历史沉淀的路线,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它的形成和通畅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八条进藏路线中最不起眼,最让人忽略的一条路线。我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走这段路的那种感觉,想亲眼去看看文成公主庙。
Q:能和我一起分享一些旅途中的趣事吗?
A:这是我第一次长途摩旅,每天看到的都是新鲜事物,路上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有趣。真要说最有趣的话,可能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路途上遇到的那些人吧。
我这次是独自出发的,原本我以为整个旅程会是一个人的孤独之旅,没想到旅途中我并不孤单,结识很多同路骑行的旅者,大家顺道的时候就结伴一起行驶、相互照应,分道时依依惜别,在一段又一段的结识、熟识、道别中,继续各自的旅程,那种感觉真的让人难以忘怀。
其间我有结识位“老大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说他“老”,并不是因为年纪大(其实也就比我大1岁),而是那种成熟洒脱的心态,真的让人自愧不如。他就骑着一辆大约有10年车龄的125mL老嘉陵,就给车加了个USB的手机充电,其他没有任何改装和附加装备,甚至当时随身的行李都很少。
后来听他说才知道,他入藏走的是318,当时行李其实蛮多的,后来翻东达山的时候,海拔5008米吧,上去太吃力了,随身的行李他说不要就不要了,就这样一路攀山一路抛行李,然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原本他是计划是成都骑到拉萨之后,就结束旅程把车卖掉就坐火车返程的,后来在拉萨被其他摩友怂恿着一起上了青藏线,之后我们在青海湖重逢,又被我‘拐’到了呼和浩特(笑)。
和我同行的十多天里,他都很少选择住旅店,都是就近找地方扎帐露营的,他说自己就喜欢那种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感觉。记得有次他把帐篷扎在了离学校大门不远的一棵大树下,当时我很好奇地问他:“早上学校门口这么多人,你不会觉得尴尬吗?”老哥倒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不会啊,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最多就是我看你一眼你看我一眼,如果我觉得尴尬我不看他们,尴尬的是他们。”这种洒脱豁达的心态确实太让人佩服了。
除了这位“老大哥”之外,一路上我还结识了很多很多车友,大家都很好相处,确实是只有当你真正身处旅途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句“天下摩友是一家”所蕴含的温度。
Q:除了趣事之外,还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困难肯定是有的,一路上甚至有好几次面对长得看不到头的烂路、还有高海拔、极差的路况,都让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后来转念想一下,如果我连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不好,就这么放弃的话,那我还能干什么?就凭借这么一个心态,就干过去了。
还记得在云南的时候,当时遇到修路,有段路特别烂,基本上就是水和黄泥混杂在一起,水下面是石头还是坑你根本就看不清,一路走得磕磕绊绊非常艰难。走了大概60公里,看到了加油站,以为走到了头,结果一问才知,后面修路还有百多公里吧,当时整个人都麻了。
后来骑多了,慢慢也就习惯了。再后来到丙察察的时候,虽然路更难走了,但感觉上自己的心态却是更淡定了,没有那么多浮躁,也没有那么多畏惧,就像是冥冥中感觉得到还没到自己的极限,我和我骑着的CoCo能行。或许这也是经历困难然后有所成长的一种表现吧?
Q:听你说起一路上这么多复杂路况、高海拔的挑战,那CoCo的车况表现如何呢?
A:应该是挺满意的吧,你看我骑着进藏,然后又顺利的骑着回来了,说明这车还是很靠得住的。一路上不管怎么颠簸,怎么长时间的骑行,没有抛锚、没有故障、没有松动散架,甚至扎胎都没有,我骑得非常放心。
当然问题也不是完全没有,CoCo这车本来就是城市里骑的,底盘比较低,所以遇到很烂的路的时候,刮蹭底盘算是家常便饭。前面提到的云南那段修路的行程,就是一路刮底盘刮过去的,后面丙察察路更烂自不用说。但即便如此,也没刮出任何问题,这点上CoCo还是相当的厉害。
再就是车的后减震,确实是被压软了。这个其实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后座的位置我挂了三箱,三箱上面还有几大捆行李,全部加起来比我人都重了,就这样压着行驶了上万公里,在不少烂路上颠着,不出问题反而奇怪了。但好在依旧不会影响正常的行驶,也真是难为这车了。
不过在青海去内蒙的路上,经过乌海的乌兰布和沙漠时,我还骑着CoCo体验了一把沙漠越野的快感,跑起来相当的畅快,这不是完全经得起考验嘛。
这样看下来,能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陪着我顺利跑完进藏的旅途,还能把我顺利送回家,如果这种水平的车都要被一些网友嘲讽为“工业垃圾”的话,真不知道那些因为抛锚、故障坏在半路上的车会用什么表情来面对了。(笑)
Q:最后还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A:最后的话,我想说的是,请不要轻易去相信并尝试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别看我这次骑着嘉陵CoCo进藏的旅途整个非常顺利,那是因为我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很大程度的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
我从4月开始做计划,到6月正式出发,其间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筹备。从基础的路线行程整体规划,到骑行途中可能会遇到的所有问题,我都是进行了周密详细的应对方案。我的右边厢里就装满了各种可能会用到的药品,各种紧急修补的工具也都一应俱,力求用最安全稳妥的方式完成这趟旅程。
包括我选择嘉陵CoCo也是在我实际骑了一百多公里后,认为品质和性能可以胜任进藏的挑战,才最终决定骑着它出发的,而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拍脑门。
还有就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信心是好事情,但千万不能“莽”。就好像我前面提到的,遇到看不到尽头的烂路时,我会尽可能咬牙坚持,但在高海拔的时候,如果我感觉自己出现高反的情况,哪怕仅仅只是轻微的头痛,我都不会选择去“莽”,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去克服,比如我专门备有氧气瓶和止痛药,如果吸氧后高反不能缓解,就适当折返到低海拔地区休整,适应后再出发。毕竟安全才是永远的第一位。
最后的最后,回到家后,我应该不会把这辆陪着我走完进藏之旅的CoCo放在角落吃灰,仅仅当作一种自己的纪念或者摆设。我会把这辆CoCo再进行一番改装,让它成为我日常代步的伙伴,这倒不仅仅是出于日久生情了,毕竟城市才是属于它真正的主场。
曾经草莓麻薯的味道只能留在我的记忆里,从此再也没有一家奶茶店像你。”最近的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发帖,怀念自己曾经喜爱但逐渐消失的奶茶。
说的便是新茶饮品牌“伏小桃”。这个巅峰时期全国拥有二三百家门店、曾被称为“排队王”的网红奶茶,如今只剩下不到30家在营业。
初代网红奶茶们,仿佛逐渐变成火热的新茶饮赛道里褪色的故事。前有“1点点奶茶在一点点消失”的讨论,后有诸多曾经火热的奶茶品牌步步关店的现实,新茶饮市场真的走到了洗牌的时候?
“消失”的伏小桃
原木色的桌椅、造型简洁的设计、淡雅唯美的风格搭建起“花月诗酒茶”的品牌立意,伏小桃的招牌产品也多是清新可爱风格的奶茶,棉花糖奶油顶、颜色鲜艳的草莓、粉嫩的饮品和名字,都曾是社交平台上热门的打卡拍照标配。
比起“伏小桃”,消费者或许对“伏见桃山”这个原名更熟悉,但在最初,伏小桃是以“汴京茶寮”这个名字起家的,第一家门店于2017年在南京开业。然而随着一系列日式元素争议和风波的出现,屡次更名后的伏小桃业绩逐渐下滑。
有数据统计,伏小桃巅峰时期曾在国内开出近300家门店,估值一度达到2亿元。但目前在“伏小桃点单”小程序里,全国仅可以看到29家门店,其中还有3家显示“已休息”。
2021年左右,伏小桃也曾来到北京,但目前均已显示歇业关闭。中新财经记者联系到曾经北京三里屯门店的店长,他表示撤店是公司的决策,自己对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记者同时联系到山东曾经一家伏小桃门店的加盟商,她是在“伏见桃山”时期加盟了该品牌,但在2022年就已经关店。在她看来,伏小桃前后换了三个名字,对店里的生意影响很大。
“加盟的时候我是觉得店里的装修和产品都很有特色,刚开业时生意也确实不错。但改名之后流水大不如前了,最后阶段每个月都卖不到1000杯,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都有1000多杯。”该加盟商表示,自己租的门店房租很贵,于是和商场的合约到期后就没有再续了。
“现在奶茶店太多了,走的都是薄利多销的路线,一茬茬开再一茬茬倒闭。可能最后都免不了会这样,开时间久了就容易慢慢垮掉。”她认为。
“他们家的奶茶很浓厚,小料也很特别,麻薯的味道和其他家的都不一样,草莓酱也是用真草莓熬出来再加上手捣新鲜草莓,所以价位比较高但利润其实不算大。”小野(化名)曾经在伏小桃兼职过一段时间,回忆起这个牌子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用料非常足。“但现在的风向是清淡的奶茶,餐饮行业总是这样,流行什么很难说。”
奶茶店为何频频闭店
在新茶饮竞争如火如荼的当下,一批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奶茶品牌已亮起了濒危的信号灯。
以原材料为衡量标准,业内大致将奶茶行业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一代茶饮是以植脂末冲调为主的1.0“粉末时代”,二代茶饮是有鲜奶、果茶出现的2.0“街头时代”,三代茶饮则是以原叶茶底+鲜奶、鲜果为主的3.0“新式茶饮阶段”。
不久前,“感觉1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了”的话题登上热搜,这一曾在2017年前后红极一时老网红品牌,在多地出现闭店情况。虽前有忠实粉丝开启“1点点保卫战”,后有品牌官方辟谣称没有倒闭,但在近几年里,1点点关店近千家、生意受到其他品牌冲击却也是事实。
类似的,CoCo都可、贡茶、快乐柠檬等老一波植脂末冲调品牌纷纷面临冲击,奶油顶、纯牛奶、小料少、讲究原叶茶底的“鲜奶茶”获得追捧,新网红也开始与老品牌分庭抗礼。
但这些新晋奶茶品牌也并非没有烦恼。传媒从业者吴先生2023年夏天刚刚投资了一家近两年新火起来的新茶饮品牌。但从开业到现在,收益一直没有想象中好。
“在北京开店房租首先是个大问题,但想做这些新品牌的加盟,除了房租还得做好先投进去100万元以上的准备。”吴先生透露,门店对面积和装修都有要求,装修费用就需要30-40万元,稳定下来后按照每月营业额50万元计算,实收40万元,因为原料房租和人工成本都很高,纯利润能在6-10万元就很不错了,回本周期需要半年到一年半。
2021年就已开了一家二代茶饮店的曲女士同样也在发愁。“最近公司正要求加盟商翻新最新版本的装修风格,店里现在利润也就10%左右,再重新装修一次要花费十几万元,又需要十几个月才能回本。所以很多生意不好的店不愿翻新,干脆就趁机直接闭店了。”
新式茶饮走向何方
当然,回顾2023年的新茶饮市场,除了“初代网红”奶茶店黯然退场,也有部分品牌门店拓店迎来爆发式增长,多家头部品牌布局海外市场的好消息,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行业上一次迎来广泛瞩目,是在2024年开年之际,蜜雪冰城古茗同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继2021年6月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后,“新茶饮第二股”的角逐日渐白热化。
距离喜茶、奈雪、茶百道等发起轰轰烈烈的降价策略,已过去一年多之久。这些头部品牌通过降低价格、开放加盟向下渗透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品牌联名营销来抓取眼球。
还有一类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品牌正在异军突起,比如广西的阿嬷手作、云南的霸王茶姬、西安的茶话弄、西藏的阿刁等,这些区域新势力通过深耕地域市场实现了精耕细作,成为新晋顶流。
不难看出,伴随着消费趋势的不断变化,奶茶品牌的差异化竞争越来越重要。业内专家认为,2024年的新茶饮赛道竞争依然激烈,千亿规模市场前景广阔,或迎新一轮发展机遇。下一步,需在拓宽创新品类、优化供应链体系,引入数字化技术等方面发力。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更加关注原材料的健康程度与真实性,品牌的新产品开发思路要围绕‘健康’‘养生’等关键词展开。”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田利源说。
品牌来来去去,但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还是频频有人在奶茶店驻足。你手中握着的奶茶,还是记忆中熟悉的那杯吗?(左宇坤)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你喝啥呢?”“来,你尝口,真敞亮,用的是五常大米。”“你别说,这五常米乳嘎嘎好喝。”“来都来了,不整一杯?”
被东北老铁盖章认证的,正是CoCo今年冬天上新的原磨米乳新品,东北顶流五常稻花香大米与武夷山大红袍的双向奔赴,让你梦回日思夜想的快乐老家!
这杯米乳,为何格外清香?
尝到CoCo米乳新品的消费者第一反应是:“这杯米乳真的嘎嘎香”。入口绵密,入鼻醇香,“嘴尖”的食客一口便能分辨出这绵密醇香来自食材本味。更准确地说,是来自米乳。
开盖便能闻到一股浓郁、自然的米香,“这种香味和小时候闻到自家米缸里的新米香味很像”,一位顾客如此描述。为了这口独特的香气,CoCo在尝试了市面上大部分的大米之后,认准了只有五常稻花香大米才能达到此水准。
而大米健康、天然、养生的标签,让年轻人自带亲切感。不管是关注健康的年轻人还是更讲究营养的老幼年龄段人群,都能在一口米香中感受到自然的滋养。这杯米乳,不仅暖胃,更是暖心。
百搭米乳,还能搭茶和咖啡?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米香亲切又低调,由大米原磨而成的米乳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和茶、咖啡搭配时更衬托出两者的香气。沿着这个思路,CoCo推出了「鲜芋系列米乳」、「奶霜大红袍米乳」和「米乳拿铁」。
「鲜芋青稞米乳」每日现蒸现捣的鲜芋块和来自西藏日喀则高海拔的青稞,健康饱腹、谷香四溢。「奶霜大红袍米乳」则是一款咸味奶茶,没有配料的锦上添花,米乳的清香、奶霜的咸香与大红袍的浓郁茶香层层递进。「米乳拿铁」则走“中西结合”的路线,以温柔的米乳冲淡咖啡的清苦,咖啡的油脂又激发出米乳的香浓。
素有“茶中状元”之称的武夷山大红袍茶汤,也是米乳产品的杀手锏。浓郁茶汤高扬持久,混合着米乳的柔和,让老茶客觅到了传统茶道之精髓,也让茶小白直观体验了一把“好茶真香”之感。
东方岩韵,怎么征服年轻人?
CoCo大红袍鲜叶选自武夷山核心产区,仅在谷雨后的晴好天气以“三叶中开面”为标准采摘,以保证茶叶既不过嫩又不过老。武夷山的微域气候和丹霞结构孕育出了独特的岩骨花香。
这份“岩韵”,经历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九道传统制茶工序,发酵12小时以上,反复做青、多次复焙,总耗时7天,只为造就啜之有骨、厚而醇、润滑甘爽之味。
CoCo每年秋冬季都会回归“大红袍”系列。一杯好茶的背后,是品牌为消费者带来的年轻化茶饮体验、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汲取与滋养、更是在品味“香、清、甘、活”的同时,创造出文化认同和心灵愉悦。
米乳系列的上新,加上大红袍系列的回归,也在今年冬天丰富了CoCo的产品矩阵。得益于研发团队的创新精神,CoCo再一次以产品打动消费者,践行了“有都可,才惊喜“的品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