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谈谈请大家聊了聊自己的“摆摊经历”。有毕业季在学校里甩卖闲置用品的大学生;有下班后在家门口摆摊的上班族;有七夕节一起在街头卖孔明灯的小情侣……今天我们挑选的24个摆摊故事,是24个不同的人生,也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2020年6月2日,市民在南京丹凤街夜市的摊位上选购商品。CICPHOTO/苏阳 摄
累但是快乐!——那些曾年少摆摊的后浪们
@绮梦: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大冬天早上四五点钟独自一人将妈妈种的好多菜背到集市卖了以后才去上学。现在想想,感谢当初的自己提前知道了生活的不易,然后才认真读书,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律师。
@遏云正蓝:
家乡是新疆的一个小县城。两次大学寒假,利用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县城繁华地段摆摊卖春联。刚开始摆摊拉不下脸,不好意思叫卖~哈哈~慢慢挣到钱了觉得自食其力挺好,也开始大声在市场上叫卖。摆摊的时候天气很冷,一站一天,但也经受住了,最终也挣了些钱。现在我已经工作了,每每回忆起那段时光内心觉得很骄傲!
@风奈我何:
记得八九年还是大二时候,将近春节,我和两个好朋友在街上闲逛,看到集市上有人卖春联,因我的两个朋友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灵感一动,三人在街边摆上小桌,写春联卖,一个下午卖了二十多元,晚上三个人到馆子店大吃一顿。想起来就开心。
@科新农资有限公司:
三十年前初中毕业等着中专的录取通知书,那个暑假,我骑着大二八自行车一边放一个筐,里边放着新摘的黄瓜和茄子。这两筐菜比我都重歪歪斜斜地来到县城一个比较热闹的街道边上,把车子停稳,铺上一个干净的袋子,把黄瓜茄子摆上,还没摆完就来了个大爷买茄子。那个时候都是杆秤,也不会用,大爷说第一次卖东西吧,我说放心绝对不会缺斤短两。就这样开张了,没人的时候就拿报纸挡着脸生怕有人认出来问考的怎么样?没考上学卖菜呢……那段时光即难熬又快乐着,难熬是因为通知书一时不来,快乐是因为每天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赚点零花钱。
@上善若水:
三十三年前,曾经和三哥拉着载满自种的西瓜的架子车去红房子集市售卖,地摊一摆,架势拉开卖西瓜 ,三四十元都非常高兴!毕竟那是父母种植管理的心血,也是家庭重要的收入!也就是87年那一年我考上了时兴的师范学校!难忘那摆摊的幸福时光。
@少艾:
高考结束跟同学买了个刨冰机去小学门口卖刨冰,两个多月的时间,经历了被城管撵,被推自行车没有证件的阿姨收卫生费,学会了骑三轮车。感谢这段经历,给了我不少锻炼。最后抛去乱七八糟的原料,买的刨冰机和两台二手冰柜,我俩还剩300块钱,现在想想真是暴利哦。
@|||||||||||||||||||||||||||||||:
刚毕业还不到16岁的时候来到广州,没找到工作,为了生活,买一辆二手的28寸自行车,每天骑车去30多公里外水果批发市场拉300斤的甘蔗菠萝回来火车站卖,风雨不改的,城管打过,自己也跟城管干过,干了三个月存了1200元,认识了人生第一个好师傅教会我修电器,然后用1200自己开店干。
@忆冬:
寒假过年前,我跟同学摆地摊卖菜,早上四点多起来抢摊位,结果还是抢不过大妈。后来在年货街租了个摊位卖水果,我们进了很多货,因为没有车子,两个女孩子也没有力气搬来搬去。干脆从出租屋把小铁床抬到街上,周围用水果箱围起来打地铺。第一夜因为没有防水布遮蔽,我们一人睡一头在寒冷的夜里看着满天星空睡着了(我们云南是有星空的哦),第二天我们两个眉毛上全是白花花的霜。那个寒假,我们不赚不赔,却有了一生难忘的经历。
@小强悍:
大二刚开学的时候,新生来到校园,于是和兄弟几个商量着一起搞点床上用品来卖,摆摊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是我们还是赚到了一点小钱,结束后兄弟几个一起搓一顿,想想真是美好,累但是快乐。
为生计奔波——成年人摆摊是为了生存
@果果冻:
结婚前摆过摊,手机贴膜。上班两班倒,所以摆摊也是两班倒在小县城里,我还是第一家贴膜摊。因为吃住在父母家,上班收入和摆摊收入几乎没有花到,那是我毕业5年唯一一年有存款的,后来结婚跟着老公南下,就把摊转了。
@乐飞娜:
工作以后一直梦想摆地摊,大概在孩子2岁多的一个夏天,批发了些首饰,摆了好一阵子地摊,首饰好看便宜质量一般,也卖出来一半有点小赚,但最后也有压货。终了一算,本钱是回来了,想赚的钱呢,都在积货里压着了,后来就把积压货都送人瞎玩了~
@敏:
想想还是初来这个城市谋生的时候,当时和男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蜗居在一个只有一个二十平左右的小房间里,一进门就是卧室,然后旁边隔成一个卫生间和厨房。那时候真是穷,大学刚毕业,工作拿的也是实习生的钱,每个月除了房租水电费吃穿住用行就没有了。不得已我们想到了摆地摊,至于卖的东西也是在淘宝上挑了好久的,刚开始还摸不下来面子害怕遇到熟人。每天一下班饭都顾不上吃就用小电驴拖着网上淘来的小玩意去抢占有利地盘,那时候摆摊的地点是需要去抢占的,还会有老手欺负新手的现象,因为他觉得他摆摊比你久,那个位置默认就是他的了,好不容易我也从新手磨到老手了,也学到了好多经验,都是拿钱换来的经验,比如带验钞笔,因为会有人拿假钞来,比如要跟你左右的人搞好关系,他们有可能回给你留个位置,然后城管来赶人的时候他们还会帮忙收拾……
可惜只营业了一个月,那条街就禁止摆摊了,我只能换地方,后来勉强换地方把手里的存货卖掉,前后一个月左右赚了两千多。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我们也在这个城市安家落户了,买了房买了车,但是想想刚来这个城市时候的囧样,还是一路感慨外来人的不容易,支持地摊经济,也许它就是一个人改变生活的契机。
@张为:
去年利用下班时间在夜市出过烧烤摊,收摊最晚的一次是将近凌晨三点,回家时候遇到来出早市的了,真的很辛苦,太难忘了。
@糖:
那时候我是在大冬天摆地摊,卖一些手套口罩围巾袜子之类的小东西,那时候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就穿着大棉袄去门口摆摊。那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和那些同样摆摊的人一起聊天,很开心的经历。现在依然有一个摆摊的想法,可是却行动不起来了,也许是一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心态变了。
有笑有泪,摆摊折射百味人生
@腿短翘不了二郎腿:
那天七夕,和男友在街头摆摊卖孔明灯,5块一个,买二送一。那晚生意不错,挣了96块。九点多收摊了,路人问怎么这么早就收了,回:我们也要去过节了!一起用挣了的钱去撸串,那一次是最有意义的七夕!
@温小帅:
刚上大学时室友在学校门口摆摊卖绿植,没人买,突然有个人过来买很兴奋,我们也没注意看钱,可惜收到的是一百的假币,随后又来一个人用假币,很明显是团伙作案,看我们大学生没经验好骗。
@丽丽丽丽丽红:
和研究生室友一起卖丝袜,在一个工科学校卖不动,直接问:“买丝袜送女朋友吗?”结果只能给全班每个同学发一双,太难忘了。
@张小小:
大学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卖过生活用品,想着大一学生开学挣点小钱,中间碰到了很不礼貌的出租车司机把我们的垫子压脏了,总的来说不是很顺利,中间还被城管没收了架子。
@默言:
我爸爱看书,家里书很多。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不知道受谁启发,放学后卷了个席子就把家里的小人书,连环画,金庸,古龙全搬到街上,临场决定了“五分钱看一本,一角钱随便看”的指导价就开始练摊了。看书的大多是小孩,偶尔几个大人驻足,心里还颇有些“我家书好”的得意。
那时没有零用钱,老妈每天给五角的早点钱,够买一碗米线。摆了两天书摊,居然赚了十多块,这是我人生中赚到的第一笔钱,如今再回首,竟也是“财商”的巅峰了。这笔“巨款”忘了是怎么花光的,留在记忆最深处的是看到老师远远走来的惊慌,还有一个成年人捧着一本《山海经》看了好久好久的画面。
@静陌:
记得大学时为了勤工俭学,中秋节帮老板在超市门口卖饮料,老妈一个嘘寒问暖的电话,弄得我哭得稀里哗啦,印象深刻!
@Shmily:
高中毕业的那年暑假和闺蜜在街上摆摊。摆着摆着就去了隔壁摊撸串去了 ,那几晚赚的钱全长肚子上了。
@二爷:
高三元宵节的时候和两个发小一起去卖孔明灯、羊角灯、荧光棒,刨去成本平均每人50左右。然而在去的路上自行车不小心被钉子扎破了,补胎花了50哈哈哈哈哈哈!简直是帮修车行摆摊。
谈谈想说:
其实,每个摊主都有自己出摊的理由。有的人是为了生计,有的人是想体验生活,有人是为了一个延续了22年的约定。江苏南京的崔传面奶奶,在定淮门6号小区门口摆免费茶水摊,从1997年至今从未失约。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还有的人是出于医者仁心。6月8日,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张军桥来到广场上,自购教具摆摊,每天两到三小时,为市民科普如何正确做心肺复苏。其他医生知道后,也前去帮他宣传。
地摊让城市中的人间烟火气重新聚拢了起来,各式各样的摆摊经历呈现了摊主酸甜苦辣的人生,这也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如今很多人对摆摊跃跃欲试,透过上文中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摆摊绝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生计,也并不轻松。
正如网友@杨铷洋所言:对于十五六岁放假就摆地摊的我来说,那是一份无奈,也是一份生计,没那么轻松。有份稳定收入的工作,谁会想去摆地摊。祝愿天下辛苦赚钱的摊主们,夏天有冻西瓜吃,冬天有热水喝,?雨天都有伞,最重要必须有公共WC可以用,不会收到假钱,遇到的都是善良的买家、不会杀你地板价。
无论是摆地摊的人,还是逛地摊的人,希望这股人间烟火气,能够抚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视剧《山海情》海报
今年1月,年度重点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 (原名《闵宁镇》 )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深圳卫视和“爱优腾”三大视频网站,以“一剧六星三网”的“史上最强”阵容开播。一周后,豆瓣评分就从9 . 1直升9 . 4,被网友誉为“年度神剧”“扶贫剧之光” 。作为一部命题式主旋律扶贫剧,此剧不但探索出“主旋律扶贫大剧”的创作新模式,更在类型整合、喜剧设计、影像质感、时代气质等方面重塑了扶贫剧的类型范式,成为新的“行业标杆” ,做到了“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 。
知名编导演与制作团队强强联合
近年来,由知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强强联合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大放异彩,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模式与此相似,也是由知名导演、编剧和演员强强联合。首先, 《山海情》是国家广电总局直接指定正午阳光团队制作的“命题作文” ,要求高质量地表现宁夏闽宁镇20多年来通过“吊庄移民”“东西对口协作”等方式将戈壁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黄轩、张嘉益、闫妮、姚晨、郭京飞、王凯等“流量与演技”兼具的明星阵容集合,使该剧在开播之前就备受关注,开播之后也保证了剧集讨论的热度。其次,该剧由资深编剧高满堂策划,优秀编剧王三毛、杨筱艳等执笔,从根本上保证了《山海情》的故事既能够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又能够满足观众的观看愉悦甚至实现网络观看的“爽感” 。最后,“熟脸老戏骨”的演员阵容保证了该剧大部分配角的丰满生动。可以说,知名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强强联合,堪称“主旋律扶贫大剧”的创作新模式。
“家国叙事”与多类型整合创新
该剧导演孔笙、孙墨龙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探索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创新。他们不仅擅长以家喻国的家国叙事,更擅长将情感、励志、青春甚至偶像、网络等叙事类型融入诸如历史剧、年代剧甚至军旅剧中。他们也对扶贫剧类型进行整合,突破了既定叙事的窠臼与藩篱。在叙事结构上, 《山海情》延用了正午阳光一直比较擅长的“家国叙事”模式,以家喻国,通过马得福一家以及相关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呈现了闽宁镇20多年的历史变迁。具有史诗气质的故事必然涉及群像式的人物和多线索的故事,该剧运用家国叙事结构,用观众熟悉的宗亲关系勾连剧中人物,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纳入了以马得福为中心的“家族树结构”中。搬迁前的涌泉村主要有以宗亲关系存在的马家、李家两姓人,代理村支书是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脾气又执拗又急的李大有是马得福的二叔,第一个种蘑菇、承包建筑工程发家致富的“先行者”马得宝是马得福的弟弟,通过勤劳奋斗成功“翻身”的李水花是马得福的初恋,到福建打工的年轻人代表白麦苗是马得宝的恋人,执着于教育扶贫的白校长是白麦苗的父亲,扶贫科技工作者凌一农教授更成为了马得宝的“师父” 。最后几集中,市委书记还成了马得福的岳父……在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文化潜意识下,采用家国叙事能够更贴近观众,更容易使观众浸入故事,也更能够获得情感共鸣。尽管相比《闯关东》《温州一家人》 《大江大河》等典型家国题材电视剧, 《山海情》的“家族树结构”相对松散,聚焦扶贫故事多于家族故事,但播出后的效果证明,“家国一体”仍旧更适合中国现实题材剧尤其是乡村题材剧的叙事。
类型整合是该剧叙事艺术上的又一创新,励志、情感与网络“种田文”等年轻观众喜爱的类型模式被整合到了剧中。 《山海情》没有大篇幅空洞的政策宣讲和单薄的扶贫干部歌颂,制作团队将“扶贫故事”修改为热血励志的“青年奋斗” ,聚焦村民“脱贫致富的欲望” ,表现他们“悲情但不悲观”的致富故事。闽宁镇轰轰烈烈20多年的脱贫史通过马得福、马得宝、白麦苗等年轻一代的脱贫奋斗故事得以讲述,两地扶贫干部是他们遭遇困境时的关键助力,有效避免了常规扶贫叙事的陈旧与空洞。更为有趣的是,网络小说的热门“种田文”与《山海情》的扶贫故事产生了奇妙共振。尤其是第10集至第16集的种蘑菇致富段落,被很多观众戏称为“凌教授穿越到宁夏种蘑菇” 。扶贫干部陈金山、学者凌一农在宁夏的扶贫工作被喜爱“种田文”的网民形容为穿越到古代社会的“现代人” ,他们就像携带着各种“金手指”的“穿越人” ,与宁夏仍旧停留在旧式农耕文明的村民形成了“现代”与“古代”的鲜明对比。这段故事的强烈共鸣,一度引发弹幕狂欢。
此外,该剧还整合了情感剧的类型叙事手法。剧中主要角色马得福与李水花、马得宝与白麦苗的爱情故事也设置为常见的“初恋”“纯爱”“误会”“错过”“遗憾”等桥段,但导演对这些桥段的使用却不老套,他们一反情感剧为了矛盾而矛盾、为了悲剧而悲剧的设计,将遗憾与美好、波折与纯粹见缝插针地穿插在了扶贫叙事中,为剧情发展增添了别样趣味。
喜剧手法的突破和适时“角色互文”
利用文化、信息的不对称或方言、民风、民俗的差异制造笑点是扶贫剧叙事的常规手法,并且大部分喜剧角色都由文化水平有限的村支书、村里的懒汉和性格怪异的村民等“愚昧”群体承担。 《山海情》突破了这一类型范式,将大部分“搞笑”任务分配给了扶贫干部、科技工作者、努力致富奔小康的上进村民等“正派”“先进”群体。
首先,利用方言口音制造笑点。孔笙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剧组在前期调研中偶然获知当年两地干部因语言沟通的障碍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就根据这一事实设计了各种笑点。演员郭京飞饰演的福建扶贫干部陈金山是前几集的搞笑担当,因为他是福建莆田人,说话时语速很快还有浓重的口音,宁夏本地人根本不懂他在说什么,“治沙”被听成“自杀” ,一段见义勇为的事迹被翻译成“小偷搞科研” ,各种误读层出不穷,经常令观众捧腹大笑。在故事前半段,两地干部因方言问题导致的小幽默不时出现,传播效果极好。
其次,严肃正派人物在扶贫工作中频频遭遇“囧境”和“小尴尬” 。如脾气火爆的凌一农教授在带领村民种蘑菇和销售蘑菇时和不法商人“打架”的段落就让人捧腹。知识分子凌教授因奸商低价收蘑菇并且点破自己一直在“贴本”收蘑菇而气愤出手,本想打完就跑,结果却和马得福及徒弟马得宝被“反杀” ,三人满脸带伤骑着摩托车去医院的“尬囧”段落,让人感动之余又忍不住哈哈大笑。
再次,适时的“角色互文” 。正午阳光制作团队喜欢使用自己惯用的演员饰演各类配角,有时导演还亲自上阵,这几乎是其每部必有的“彩蛋” 。由于热播剧多,配角演员重复率高,很多演员的多个角色身份被观众熟记,这促成了正午阳光出品的不同剧集之间角色的“互文共振” ,形成了网友戏称的“正午宇宙” 。如在《大江大河》中饰演主角岳父的冯辉这次又饰演主角马得福的岳父,被网友称为“岳父专业户” ,不时发弹幕与《大江大河》的剧情对比,“坑女婿专业户这次不坑女婿”等弹幕频频刷屏。此外, 《山海情》还聚集了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几位主演——闫妮、姚晨和王莎莎,更引发了观众的回忆热情,尤其姚晨、闫妮在该剧领导地位的翻转,让很多观众会心一笑。角色互文共振的“彩蛋”效应,也加强了《山海情》的讨论热度。
最后,是见缝插针的幽默细节和台词设计。依据剧情发展,编导和演员会不时根据具体情境设计一些不影响故事节奏及情感表达的语言和动作,不时引发观众哈哈大笑。如张嘉益饰演的“人精”马喊水和尤勇智饰演的李大有在对戏时总是互怼,笑料百出。又如马得宝去福建看望麦苗时,导演让演员蹲在工厂门口抓着一大把新鲜龙眼一颗一颗地认真吃,引发了弹幕满屏的“这个憨憨”“哈哈哈哈”等评论高潮。
影像质感与精益求精的细节美学
《山海情》能够在多部扶贫剧中脱颖而出,还要归功于正午阳光制作团队一直以来追求的细节美学。该剧开篇讲究的构图、极具油画感的色调、恰如其分的剪辑等,使其影像质感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大部分扶贫剧。即使是最容易被“跳过”的片头片尾设计,也一改大部分扶贫剧陈旧的美学风格,充满后现代美学气息,深受年轻观众好评。
同时, 《山海情》在外景地选择、摄影棚搭建、演员化装、台词训练、肢体动作设计等方面,也延续了正午阳光制作团队一贯追求的细节美学。从壮阔辽远但却黄土弥漫、缺水干涸、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和早期一直刮沙尘暴、环境恶劣的戈壁滩外景地还原,到演员满脸风沙、嘴唇干裂、脸颊布满高原红的化妆;从工作人员用14天时间盖起真实村落、搭棚种出蘑菇到不断根据剧情发展对演员服饰、妆容的调整…… 《山海情》对各种场景细节的还原都经受住了观众审视。剧中,李大有洗得起泡的衣服,白麦苗去大城市后脸颊逐渐褪去高原红的妆容,马得宝从山村野孩子、外出打工人、蘑菇种植户到承包工程的老板多种角色转变中的服饰变化等,都在细节上呈现出到位的时代质感。
最后,本剧在细节美学上的考究还表现在对于演员的使用上。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导演也没有压缩成本让一个演员从小演到老,而是根据角色气质在不同年龄段更换长相相似的不同演员,甚至连一个小配角李水花的女儿安晓燕都前后换了3岁、6岁、 9岁、 11岁和成年一共5位演员。其他角色,如马得宝、马得福、李水花、白麦苗等演员也分别有对应的小演员饰演他们的少年时代。正是这种少见的在小细节上的讲究,才赋予该剧与众不同的时代质感和美学风格。
作者:李金秋
来源: 《中国艺术报》
职囧路N种悲催骗局起底 禅城相关数据显示
文、表/记者周文吉、黄健源、杨博
通讯员廖海飙
求职再度进入热季,骗纸们也开始抓住各种“高薪”、“轻松”、“低门槛”的噱头,来吸引职场菜鸟频频上当。昨日,记者从禅城公安反诈骗专业队获悉,去年至今年2月份,237宗的各类求职诈骗中,女性受害人占据六成以上比例,而超七成成年受害人都中过兼职刷信誉的招儿。而令人惊讶的是,近两成的受害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N种悲催
最奇葩
单位派人接送
路上手机被骗
近日,应届生小梁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有一合适的岗位,约其面试,并约定在南海东二路派出所附近,有司机接送。当天,小梁按时到该路段,见到司机,并上了摩托车,开了一段路,该男子停下来称手机没电,要借用小梁手机。
于是,小梁把手机借给了对方。该年轻男子趁打电话的同时,故意不慎把其放在前面的袋子掉在了地上,他马上示意小梁帮忙拾回,小梁下车后,该年轻男子马上发动摩托车,一溜烟跑了。
最离奇 个人信息泄露 “面试官”骗手机
小王早上在某人才市场见工,下午接到该招聘单位的面试通知,约其到某酒店大堂见面。小王到达后,与自称是人事部门的一男子接洽,交谈了几句后,对方说小王条件基本合适,但要再由经理见面后才能落实,便拿出手机与经理联系。对方随后谎称无电,借用小王手机,走到接近门口方向的远处故意扮作打电话与经理联系,隔了一会儿就跑了。
支招:
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比如自己的个人手机号码等,面试时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
最糊涂 “高薪”诱饵 求职者被骗钱
三水芦苞的求职者小吴在一个求职网站看到一则甜点学徒招聘信息,提供月薪三千多元,工作地在广州,还包住宿。小吴告诉记者,当时看岗位待遇不错,与对方电话联系后,专门坐车到广州面试。不过,对方要求小吴填写了个人信息,并索要两年合共200元的建档费,小吴稀里糊涂就交了钱,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支招:
对于先让交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等费用的“招聘”,应聘者要提高警惕,防止被骗。
数据看防范:
女性受害人占六成
从2014年至今年2月份,兼职刷信誉类的诈骗案件,一直在禅城的求职诈骗中占据着大头。18岁以下的受害人中,52.94%的人受到过此类诈骗侵害。而在18岁以上的受害人中,这一数据升高到了71.82%。
此外,对18岁以上的受害人来说,兼职加工类诈骗也成了禅城第二位“易中招”的求职诈骗类型,在求职诈骗案总数中占比10.45%。而无论是刷信誉,还是加工兼职类的诈骗,骗子都利用“轻松赚外快”的求职者心理,来迷惑事主。
从男女性别比例看,女性受害人更多。从去年至今年2月,147宗的求职诈骗案件受害人都是女性,占到了总体的62.03%。
反诈骗专业队的一线民警支招说,一方面要选择信誉度高的专业人才网站,另一方面则要对自己的期望薪酬水准和自身能力做到有“自知之明”,同时不要随意付款或透露身份、银行卡信息给带有各种招聘头衔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