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团茶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贡茶,特别是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其巅峰。这种茶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高贵的品质以及象征皇室尊荣的龙凤图饰而闻名。
起源与发展:
龙凤团茶起源于北宋初期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宋太宗赵光义下令在当时的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督造。这里提到的北苑,是一个因面向北方开窗的焙房而得名的地方,所产茶叶专供宫廷使用,故有“北苑龙焙”之称。这种茶的特别之处在于茶饼上压制有精致的龙凤图案,象征帝王权力与吉祥,因此得名“龙凤团茶”。
制作工艺:
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选用优质的武夷山一带茶叶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蒸青、捣碎、压模、烘干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蒸青是为了保持茶叶的绿色并去除部分水分;捣碎后加入膏油等物使其粘合成型;再用雕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最后烘干成型。这样的茶饼不仅外形精美,且香气高雅,滋味醇厚。
品种与价值:
龙凤团茶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品种,如最初的龙凤团、后来的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与等级。在宋代,龙凤团茶被视为最奢侈的茶品之一,其价值高昂,据说一饼茶的价值几乎等同于一两黄金,足见其珍贵程度。
文化意义:
除了作为饮品,龙凤团茶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是皇室礼仪、外交赠礼及文人雅士品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许多文献记载了龙凤团茶的珍贵与皇室对它的珍视,如欧阳修的《归田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都对其有高度评价。
衰落与影响: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饮茶习惯从煮茶转向泡茶,以及散茶的兴起,龙凤团茶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最终被散茶所取代。但龙凤团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其影响力远超其实际饮用价值,至今仍被茶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所研究与追忆。
综上所述,龙凤团茶不仅是一种茶,更是一种融合了精湛工艺、文化艺术与历史传统的文化遗产。
网时刻新闻7月14日讯(记者 戴科 朱俊宇 史凌松)“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道出了浮梁好茶。
7月14日,“从浮梁茶到景德镇”课件调研暨湖南茶叶专家团及茶叶经销商代表推介会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县举行,现场重点推介了浮梁茶品牌,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谋品牌发展,共筑两地茶产业经济桥梁。
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力争,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知名审评专家黄建安,湖南省茶馆行业协会会长朱海燕,浮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谢杰,景德镇市农科所副所长项代法,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浮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泠儿出席推介会。
与会专家共叙好茶之道。
景德镇浮梁县是“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镇之初”,此地盛产的浮梁茶始于汉、盛于唐,拥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以其“形美、色艳、香郁、味甘、汤醇”五绝盛极一时,经久不衰,被历代名人所赞咏。
谢杰介绍,近年来,浮梁县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生态产业、脱贫产业、富民产业、健康产业,大力弘扬茶文化、全力做大茶产业、聚力强化茶科技,推动茶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努力让浮梁县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茶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浮梁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0.02万亩,已论证绿色有机茶园面积2.25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1500吨、农业产值7.8亿元、综合产值18亿元,品牌评估价值31.18亿元。“浮梁茶文化系统”入选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浮梁茶入选2021年江西农产品“二十大区域公用品牌”。
现场推介浮梁茶。
“浮梁茶是景德镇给世界的又一份礼物。”现场,浮茶集团市场部经理李晓辉以《中国工夫 浮梁好茶》为题,围绕地域、文化、品种、工艺、品鉴、品牌六大要素重点推介浮梁茶。
浮梁茶历史悠久,从唐代的“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从丝绸之路到万里茶道,再到拿下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金奖,浮梁茶远渡重洋,一路散播世界高香。当下,浮梁集团秉承复兴使命,积极推动公共品牌建设,推出了浮梁工夫红茶、浮梁古树红茶、 浮梁高山绿茶、浮梁茶酒等主打品牌,并在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省建立销售网点,在淘宝、抖音等众多线上平台搭建销售渠道。
签约仪式。
天下茶人是一家,更何况赣湘两省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两地茶道专家相聚一堂,面对一款好茶,总会碰撞出绚丽的思维火花。推介上,专家团集思广益,为浮梁茶品牌发展建言献策,并就浮茶集团与时蕴茶驿开展经销合作举行签约仪式,助推两地茶产业发展。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力争表示,企业发展,首先要明确品牌发展战略,在加强企业管理生产和营销的同时,善用现代商业品牌的语言,传递浮梁品牌形象。
此次活动为期两天,7月13日-14日期间,湖南茶叶专家团及茶叶经销商代表还走进了浮梁集团、塔里古茶树、九龙山老茶厂、浮梁古县衙等多地考察调研,感受浮梁茶旅融合魅力。
不就是古代版的咖啡拉花吗?
非遗·弘扬传统
·你今日饮咗茶未?·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身为茶铺的老板娘,秀出了一手绝妙的茶百戏。
看这成品颇有些现代咖啡拉花的意思。
火上热搜的茶百戏是什么?
剧中的茶铺和我们的广府饮茶习俗是否有关?
……
不妨沏一杯香茶
跟着小编一起看下来
▼
< class="pgc-img">>{非遗·茶百戏}
< class="pgc-img">>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
在宋朝时期,茶百戏是士大夫之间十分推崇的一种文化活动。宋朝的许多文人包括陆游、李清照等都热衷于此。
壹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贰
李清照《满庭芳》
“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叁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 class="pgc-img">>{非遗·广府饮茶习俗}
< class="pgc-img">>赵盼儿和孙三娘再剧中开设的茶铺“半遮面”,以卖茶和茶点(果子)为主,这是不是与我们的饮茶文化很相似?
?宋朝喝什么茶?龙凤团茶、青凤髓、双井白芽茶,佐以茶点(果子)桃夭、笑春风、春水生、晚更红……
?如今我们在茶楼饮乜茶?普洱、铁观音、菊花、罗汉果,虾饺、烧麦、叉烧包、凤爪……“茶靓水滚”“埋单找数”
据《广东新语》,广东种茶自唐始,唐代曹松把茶种植到南海西樵山,拉开了广东茶文化的序幕。入明以来,广州“茶市”这种岭南茶文化的花蕾破绽而开,广府早茶文化从清朝开始。
现代茶楼的前身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一厘馆”“二厘馆”这些是在肉菜市场开始的简陋茶馆,方便劳苦大众休息交流,因茶价只收1~2厘得此名。
二厘馆
>光绪年间,在当时的商业中心十三行第一间体面的茶楼——“三元楼”开张了,一些茶馆也扩大经营,发展成茶楼“上楼饮茶”成为了新风气。
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关第十甫的莲香楼
>再后来,茶楼为了迎合达官显贵的要求,开始选用靓茶,茶点也精细化多达上百款,还形成了叩茶礼、揭盖续水、点心章印等习俗,成为了广东人代代传承的早茶文化。
< class="pgc-img">>说“喝茶”,其实吃茶点才是核心。
广州茶楼从开始的蜜饯类的点心,进化到煎蒸炒炖等各种风格上百种点心。从制作一些抵食夹大件的品种,即所谓“卖大包”到以总原则要“贵夹唔饱”发展出种类繁多的点心。
{非遗·广州走起!}
< class="pgc-img">“广府饮茶习俗”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
>广府饮茶习俗入选非遗
这些经典茶楼等你去打卡
广州走起!
一起品味粤点心意
{陶陶居}
承载老广几代记忆的百年老店
< class="pgc-img">陶陶居第十甫路店 图/广州日报
>作为广州传统餐饮的老字号,陶陶居承载了广州3代人的记忆,传统老西关的风貌,一直萦绕在老广脑海里。
这里除了日常“一盅两件”的茶点,地道的粤菜也广受大家追捧。脆而不硬,入口爆香的麻皮乳猪、甜香椰子味的奶黄包、饱满多汁的金牌烧鹅以及油香与清爽兼具的碧绿香煎虾饼……
图/陶陶居
>分店众多,建议就近选择
{点都德}
全天候茶市直落
< class="pgc-img">>点都德始创于1933年,名字来源于粤语“点都得”,意为:怎样都没有问题。店面风格呈现十足的广府韵味,人来人往的茶楼和“斟茶倒水”的服务中,更体现出广府人随和务实的性格。
外皮晶莹剔透,内里弹牙鲜香的虾饺皇、酱香浓郁的豉油王凤爪、蜜汁叉烧包,以及创新新派的泰式冰榴莲等,众多传统与新派的粤式点心,皆是广大食客的“心头好”。
分店众多,建议就近选择
{竹溪酒家}
烧鹅喜好者的宝藏食府
< class="pgc-img">图/广州竹溪美食
>广州竹溪酒家分店众多,用餐环境舒适且服务周到,无论是日常寻味、周末相聚还是宴席,都在老广的选店名单内。
这里最出名的菜系是招牌烧鹅、烧肉等各类烧腊。金牌烧鹅是每一桌出现率最高的菜品之一,香脆甘香的外皮之下,包裹着肉味香浓油脂均匀的鹅肉,配以独家香料腌制烤制,一端上桌,就能闻到扑鼻的肉香,令人疯狂分泌唾液。
图/广州竹溪美食
>分店众多,建议就近选择
还有广州酒家、泮溪酒家、
南园酒家、北院酒家、
莲香楼、大同酒家
……
数不胜数
食在广州
足以满足食货你的要求!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山西青年报、澎湃新闻、金羊网、广州文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