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网记者 秦海峰
“我们的咸鸭蛋采用传统技法腌制而成,咸度适中,晶莹剔透,咬上一口,唇齿留香……”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在江西省瑞金市万田乡板仓村创新创业中心,电商新兵赵海军正在抖音直播间向粉丝分享和推介万田咸鸭蛋。
端午节是咸鸭蛋销售的旺季,赵海军一个多月前就腌制了6000多枚咸鸭蛋,最近十来天,通过网络平台,赵海军已接到了300多盒订单,一盒12枚。“根本不愁卖!”谈起咸鸭蛋的销路,赵海军信心十足。
赵海军今年46岁,16岁就南下广东服装厂打工,在广东打拼了将近20年后,赵海军重回故里。
十多年来,他在村里办过服装加工厂,也种过脐橙。从去年开始,老赵又玩起了短视频,拍一些做农活的场景,做做直播,很受网友欢迎,慢慢积累了7000多粉丝,成了乡里小有名气的“红人”。
有了粉丝,老赵就想折腾点事做,卖点特产,赚点钱。万田因万亩良田而得名,板仓村只有稻田,特产从何而来?思索良久,老赵盯上了村里的鸭子。
青秧水田白鹭飞,稻花香里稻鸭生。板仓村的鸭子都是散养在稻田里,呼吸的是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吃的是稻田里的虫子、草还有稻谷,生活别提多自在,下的蛋也有着天然的稻香。
老赵不养鸭,但是会腌制咸鸭蛋。去年年底,他以一块五一斤从村里收购了2000多枚鸭蛋,洗净晾干,又烧了一锅水,放入盐和八角香料,等水冷却后,倒入腌缸,浸入鸭蛋,再撒些白酒。密封腌制四十五天之后,流油带沙的咸鸭蛋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一定要撒一些白酒,这是腌制咸鸭蛋的诀窍,酒可以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还可以消毒杀菌,2000枚鸭蛋,我用了200ml白酒。”说起腌咸鸭蛋的秘诀,赵海军侃侃而谈。
2023年12月5日,对于赵海军来说很特殊。
“那天开了一场直播,只有160多人在线,开始只是想着试试水,没想到还真的开了单。是广东惠州的一个网友,只买了一盒,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赵海军回忆说。
开了首单的赵海军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批2000枚咸鸭蛋很快卖空,十天后,赵海军又开始腌制第二批……
“今天上午我还在于都谈了一个大单,一个特产店的老板定了200盒,现在我请了3个村民,要抓紧把咸鸭蛋包装好,赶紧出货。”5月24日下午,赵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欣喜。
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老赵入驻了村里的创新创业中心。村里不仅免了老赵半年的租金,协助其办理了各种证件,还邀请村里的老师傅为其免费教授咸鸭蛋土法腌制技巧。
“准备将村里养鸭的农户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再把直播室装修一下,引入专业团队,把我们万田的咸鸭蛋卖到全国各地。”直播带货小试牛刀的赵海军怀揣着更大的梦想。
近年来,瑞金市鼓励村居、社区建立创新创业中心、招工联络站等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万田乡板仓村于2022年就建起了创新创业中心,谋划新项目、培育新农人。
“创新创业中心为乡亲们搭起创业平台,浓厚了全村的创业氛围,随着像赵海军这样的创业者的入驻,让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长找到了新路子。”板仓村党支部书记袁金长说。
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
35个葡萄品种,亩产3000斤,葡萄种植年收入14万元;经营农家乐餐饮收入6.3万元,总收入超20万元——这是山西省清徐县马峪乡葡萄种植户李楞娃去年的账本。
李楞娃指尖带泥、布满老茧的双手令人印象深刻。翻开他的增收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既有敢于创新的胆魄,也有苦干实干的韧性。在优惠政策支持下,靠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闯劲儿,李楞娃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转换思路,品质提高销路宽
葡峰山庄。图源网络
顺着清徐县葡峰山庄的旅游公路登上山顶,就到了李楞娃的家。山坡上,供藤叶攀附的水泥架杆层叠排列,李楞娃一大早就在自家的葡萄园里忙碌。
清徐县地处太原盆地,背靠吕梁山,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葡萄生长。多年前,清徐县规划建设集观光、采摘、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景区葡峰山庄,李楞娃也顺势把自家葡萄地变成了采摘园。可不久后,他发现本地品种葡萄中秋节后才能成熟,暑期游客最多,却没有葡萄可摘。
为了突破季节限制,李楞娃决定扩充品种。2019年,他前往河北昌黎的葡萄生产基地考察,带回60多个新品种、2000多株葡萄苗。同时,李楞娃决定走高端精品路线,在葡萄苗的精细化管理上花了不少心思:每株逐一修剪、施肥,一次次调整水肥配比……最终挑选出品质高的葡萄。李楞娃还一一联系回头客,为他们提供优惠价格将葡萄配送到家。这样一来,产品品质上来了,也拓宽了葡萄的销路,为来年增产打下基础。
技术赋能,错季吃上好葡萄
葡峰山庄的葡萄园。图源网络
这两年,山上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但新品种这边又出了问题:一些高价买回的葡萄苗仍没结出熟果。
面对其他村民的议论,李楞娃心里很坚定:“换品种本来就是实验,努力干总会有收获,3年种不成,就种6年,最后都会改成好品种。”
了解到种植户面临的困难,清徐县农业农村局与各村建立起常态联动机制,请专业技术人员为种植户普及先进栽培技术,引导其科学管理。“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季节,要防止葡萄患上穗轴褐枯病和霜霉病……”清徐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贾英手把手指导李楞娃。从栽种、挂果、特殊天气管护,直至收获,都有专人全流程跟踪服务。
葡萄进入定穗期后,贾英又给李楞娃带来新技术:通过控产降低葡萄生长密度,种植密度过高会推迟葡萄成熟期,遇到雨季也更易染病。
于是,李楞娃砍掉几百株产量不高的葡萄苗,从60多种葡萄苗里选出35种精心培育:7月,“早霞玫瑰”成熟;8月,“晨香”能采摘了;9月,“阳光玫瑰”味道最好……“经过技术改良,葡萄摘果期拉长,游客错季也能吃上好吃的葡萄!”在旅游旺季,李楞娃的葡萄园一天最多能接待300多名游客,采摘的收入大幅提高。
因地制宜,增加产业附加值
葡萄园内种植的葡萄。图源网络
“马峪乡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我们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增加产业附加值。”马峪乡党委书记黄治国说。
近两年,清徐县先后投资2000万元,修建了通往葡萄园的田间小路、为农户统一更换葡萄架、搭建防雨棚……路通了,景美了,前来采摘的游客更多了。
李楞娃瞅准机会,搞起了葡萄园农家乐——建起葡萄走廊,廊下支起饭桌,游客们吃着饭,抬头就能望见成串的葡萄。“县里的同志跟我们说,眼光不要局限于卖葡萄,要卖出附加值。这下我们尝到甜头了。”李楞娃笑道。
清徐县葡萄文化旅游节、葡萄园“村晚”等各种活动出新出彩,老李一家也忙得不亦乐乎:承接研学活动、接待企业团建……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看着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李楞娃又琢磨上新的增收渠道,一家人把庄园内一片陡坡荒地开发出来,新建了四五幢民宿木屋。“目前正在跟文旅企业谈合作,很快就能正式运营。”李楞娃说。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扎实推进,不少地方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发展壮大餐饮民宿、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刊于《人民日报》2024.7.2 第3版
人民日报记者 马睿姗 华璐月
本期统筹:卢涛、娄霄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西一位大叔养水牛,一头牛能获利六万块,而别人的却是三四千的纯利润。他的独到之处竟然是让牛撅起屁股,员工掏牛粪来卖!
员工曾抱怨,好好的酿酒厂不待,却要来这儿当“掏粪工”。不过,看到盈利后,员工也乐意干这事了,还笑称:“当掏粪工不丢人!”
这位养水牛掏粪便卖钱的大叔,就是广西企业家黄炳权,扒开黄炳权的人生,还有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 class="pgc-img">>01
黄炳权出生在广西合浦,他自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
1971年,他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丝织厂当机修工。那个时候丝织厂是国家单位,黄炳权的工作算是吃“皇粮”,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稳定且有保证。
可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广西,看到随便做点小买卖的生意人,一年赚的是自己好几年的工资,黄炳权坐不住了。
于是,他辞了职开始自己创业,第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开饭馆。
八九十年代,就是随便开一个饭馆都赚钱。
而黄柄权的饭馆又比别人的生意更红火,原来是他有一个维持饭馆客流不断的秘诀,那就是他用自家家传秘方做的滋补酒,很受客人喜欢。有些熟客人还专门只买他的酒。
时间久了,黄炳权觉得这可以做一个市场,于是,1995年,他创办了东园家酒厂。滋补酒推向市场后,市场的销售反馈特别好,黄炳权也就随之不断扩大厂房规模,硬生生把一个小酒做成了当地的品牌酒。
十年后,这个当年的小作坊,已经成为了大型有限公司,办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园企业。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酿酒的原料供给就成了问题。
< class="pgc-img">>然而,原料问题还没解决,黄柄权又收购了一家珍珠养殖场,让很多人大惑不解。
黄柄权却乐呵呵地说:“收购养殖场就是为了解决原料问题。”
珍珠养殖场跟酒厂有什么关系呢?这更让大家摸不着头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黄炳权的滋补酒有一个重要的原料就是蚌肉,而自己养殖,就可以满足酿酒原料的需求。
而蚌又可以生产珍珠,可以说是做到了一材两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次收购使得具有“南珠”之称的广西产珍珠重放光芒,黄柄权推出的品牌“乌坭池牌合浦南珠”,更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下不但珍珠有了销路,蚌肉也源源不断地送去酿酒厂,解决了原料来源的大问题。
< class="pgc-img">>此时的东园企业集团资产价值达到了数亿元,解决了当地上千人的就业问题,可谓是明星企业,黄炳权因此获得了“合浦县经济能手”的称号。
年过五十黄炳权,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他完全可以躺平退休,可是闲不住的他又对酿酒厂的废料酒糟动起了心思。
02
2006年,由于酿酒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酒糟量也大大增加,每个月就有将近50吨的酒糟需要处理。
虽然酒糟可以卖给周边的农户做猪料,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还得花钱让专业的工厂做处理。
随着酒糟的不断增多和酒糟处理费的增高,酿酒的成本也逐年递增,成了黄炳权的一块心病。
有一天,黄炳权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牛一天要吃80斤草饲料。他心里突然有了主意:我也可以通过养牛,来解决酒槽的废料问题呀!
但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和其他领导层时,质疑声四起。
“酒厂搞得好好的,现在如果投资养牛,酒厂的收益就得投进去,万一赔了,我们也担心。”
“以前是酒香味,现在是牛骚味。”
大家议论纷纷,对黄柄权的决定疑惑不解。最反对的还是黄炳权的妻子。
“家里好好的工厂不看着,却要跑去农村养牛,又脏又累不说,没干过养殖还可能赔本。”
妻子为这个天天跟他吵,后来看实在拗不过了,只好随他去。
< class="pgc-img">>对于养牛,黄炳权其实一点经验都没有。他先是走访了很多养牛场,详细了解养牛的收益和成本,凭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他觉得压低饲养成本是关键,能有多低就压多低。
养牛场建起来了,他首先从印度进口了500头水牛,为什么是印度水牛呢?因为这种牛吃东西杂,所以改吃酒糟就比较容易,另外,两广地区的人都比较喜欢喝水牛奶,所以销路应该不成问题。
为了让水牛爱上酒糟,黄炳权费尽了心思,他先是让员工正常喂草,待水牛习惯了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后,才让员工开始少量添加酒糟,逐渐增量,直到最后,每头水牛每天可以吃下10斤的酒糟。
由于酒糟有轻微的酒精度,牛食用后可以安心趴卧和反刍,对吃食也不挑挑拣拣了,而牛的皮毛也更加柔顺发亮。更为重要的是,酒糟节约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饲料,一头牛三年出栏的成本,从一万五千块降低到不到五千块。
这样算下来,养牛肯定能赚钱了,黄柄权对此信心满满。
然而,妻子依然没给他好脸色,对他那一身牛粪味,更是嫌弃得不得了,因此,对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就是让黄柄权每天去牛圈穿一双鞋,回家再换另一双鞋,绝对不允许他把牛场的脏土带回来!
对此,黄炳权只能无奈笑笑。
< class="pgc-img">>03
当大家都盘算着养牛可以赚钱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差点让黄炳权“前功尽弃”。
20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广西没有取暖的设备,牛只好聚在一起相互取暖。即使这样,几头刚出生的小牛还是没能熬过去,被冻死了。
这可怎么办呀?如果不及时给牛取暖,那牛场的牛将会全部被冻死。
就在大家一愁莫展的时候,黄柄权的一个举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平日里节衣缩食的他,狠了狠心,花了30万元买来一车车的木柴,每天给牛烧火取暖。
员工们笑言:“老板真是钱多呀,每天给牛烧钱呢。”
30万的木柴,整整烧了40多天。然而,正是这30万的木柴火,才使得牛群顺利度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黄柄权总是能出奇招,让大家对他心服口服。然而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
由于冬天寒冷,广西的植被不长了,导致牛的草料就不太够,实在没有办法,黄炳权突发奇想,拉来了好几车花生壳,让员工碾碎了给牛喂下。
结果悲剧了,牛便秘了!
原来花生壳里含的木质素比较高,在食物中占比超过20%的话,就容易引起便秘,再加上连续吃了十来天,牛自然就拉不出来粪便了。
没办法,黄炳权只好请来技术人员,教员工如何帮助牛排便。
员工都无奈地自嘲:“好好的酒香味不闻,却来闻牛粪味。不过我们当个“掏粪工”也很光荣啊。”
< class="pgc-img">>一直这么掏牛粪也不是办法,黄炳权开始思考如何给牛找到替代的食材。
偶然的一次,他看到果园里养的牛在吃果皮,于是他马上联系果园采购了好几车的果皮回去给牛吃。
这下麻烦了,很多牛吃了果皮后,舌头开始溃烂。
黄柄权赶紧找到来科技人员,帮助对症下药。
原来,果皮中的菠萝酶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所以牛舌头得了溃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炳权找到了华东农大,拿到了一种特殊的菌种。这种菌种和湿的果皮混合后,逐渐发酵,果皮变干后再给牛吃,就不会发生溃疡的情况,而且干的果皮还可以保存好几个月,又解决了果皮发臭的问题。
这种菌种的作用跟酸奶的原理差不多,为了维持菌种的活性,只要不断地把新鲜的果皮混合在快干的旧果皮中,菌种就可以一直发挥作用。
这样下来,由于需求量巨大,远近大小的果园都愿意无偿把果皮赠送给牛场,因为他们也省了一笔处理果皮的费用。
< class="pgc-img">>而从此以后,黄炳权再也没有为牛的吃食操过心,养殖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原本养一头牛,每天的饲料费要20元,但现在只要3元。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黄炳权还发现了可以用菠萝酶溶解珍珠蚌的贝壳,溶解后加到牛饲料里,又成了给牛补钙的好食料。
04
2013年,牛场的数量达到了四千多头,公牛的出栏数量每年将近五百头。由于这些牛食用酒糟和果皮,所以产出的牛肉口感质量优于一般的牛肉。这些牛肉一经推入市场就大受欢迎。
如果按照一头牛的销售价格是两万元计算,黄炳权三年的养殖成本还不到四千元,远远低于其他农户,那么利润就是一万六千元,再按照每年出栏的五百头计算,就是利润八百万元。
这还没完,黄炳权又在牛奶上做文章。相对北方黑白斑点的奶牛来说,黄柄权的奶牛产的牛奶,奶香味更浓,含钙量也更高。
水牛奶卖给当地的奶酪加工厂后,仅仅这一项收入,一年大约就是1000多万。
< class="pgc-img">>这下,养牛终于开始赚钱了!眼看着投资成本即将收回,可是,从2015年起,客商们发现,黄炳权不愿意卖牛了,所有员工的第一反应都是:我们老板难道又“疯”了?
原来,他又从牛粪上找到了新的出路。
黄炳权发现每年清理牛粪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于是,黄柄权又跟科技人员商量了起来:“您看,我这些牛粪有没有更加环保的处理方法?”
没想到,科研人员又给黄炳权出了个妙招,牛粪经过特殊处理发酵后,是上好的有机肥。于是,黄炳权又带着员工发酵牛粪,直到牛粪里长出苗苗来,有机肥就形成了。
为了找到有机肥的销路,黄炳权先联系周围的农户,免费给他们试用。到了年末的时候, 农户纷纷跟他订购下一年的牛粪,甚至连大型种植户也主动找上了门。
原来, 用过牛粪的田地,可以节约化肥,种出来的菜明显比不用的大,产量也就随即上升,销路和菜价也都跟着上升。农户赚了钱,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就主动采购。
< class="pgc-img">>一头牛一年可以产14吨有机肥,而一吨有机肥可以卖到3000元,那么一头牛,仅仅粪便一年就可以获利四万多元,再加上卖牛的收益,那纯利就是六万元!
目前,黄炳权的有机肥一年可以卖出三万吨,仅仅这一项,就获利近亿元!
怪不得,黄柄权成了养牛不卖牛的“牛魔王”。
< class="pgc-img">>05
黄炳权曾经在采访中提到,他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污染转变成财富,一个产业的污染,可能是另外一个产业的需求。
一路走来,黄柄权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
酒糟、果皮、牛粪、蚌壳,这些曾是废弃物,黄柄权却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最终变成了他致富的法宝。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黄炳权变废为宝,不但减少了企业给社会造成的污染,还从中挖掘到商机,进而积累了数以亿计的财富。
其实,如果一味地为了赚钱却不一定能赚到钱。相反地,如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反而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作者:魏科长
编辑:阿淑
参考资料:央视网2018年06月07日 《致富经 他把牛粪当黄金 一头牛净赚六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