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肉正成为一种可怕的风尚
猫咪正成为一些人的盘中美食,一些人甚至认为“猫是小虎,吃了可以对身体好。”而一些食谱上更是声称猫肉补血补气。
越南,平均每一天消耗的猫肉高达85~125吨。一些有过越南旅游体验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在越南猫肉是一种常见的食材。随着越南和东南亚旅游这些年的火热,猫肉的热潮也悄然出现在国内。
< class="pgc-img">在越南,猫肉火锅、烤猫肉、猫肉串是常见的烹饪菜肴
>- 在南部,猫肉又被称为“小虎肉”甚至一些菜谱上的“虎肉”其实就是处理过的猫肉
- 在潮湿的地方,一些人认为猫肉可以祛风除湿,甚至认为可以增加阳气。
- 猫肉的消耗量正在逐年增加,虽然还达不到越南市场的消耗量,却增速较大。
宠物猫被偷捕之后,沦为猫肉火锅原材料
据悉,越南每年消耗的猫肉种,有超过三分之一依靠进口,其中最大的猫肉来源地,便是从周边国家捕猎而来的城市流浪猫以及部分宠物猫。
< class="pgc-img">可爱的猫咪正成为一些人的食物
>化名为Alex的贸易商人,是专做越南外贸的人。他通过邮件接受了文字的寻访。
猫咪说Cattosay:请您简要描述一下自己的职业
Alex:我是一个做食品贸易的商人,主要经手的商品是肉类、一些粮食以及部分水果。我会把越南生产的水果、大米销往国内,并且从国内引进一些肉类产品,销往越南。
猫咪说Cattosay:据说越南有较高的猫肉消耗?请简要介绍一下。
Alex:越南的饮食文化和国内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深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却地缘性、及历史原因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也深受法餐影响。越南对鼠、犬、猫、蛇等国内并不主要的肉类,都有着较为可观的消耗量。猫肉是一大亮点。
猫咪说Cattosay:这些猫肉是怎么得到的呢?
Alex:大约有45%左右是要依靠进口。周边国家捕猎的猫咪,会屠宰后冷冻,送到越南。猫肉不经过冷冻,容易产生变质,被捕猎后需要尽快处理,然后冷冻,然后销往越南。国内有专门的人,做猫肉生意,这是小众生意,做的人并不多,但也算是较为热的一个增长点。除了人类吃的肉,其实猫肉另一个消耗点,是制作饲料,或者混入一些不卫生的肉食品充当别的动物的肉类。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猫肉的低成本。
< class="pgc-img">猫咪还会被杀害后作为饲料
>捕猫箱是恐怖的东西
一些对猫肉市场有了解的人,反复提到了一个道具:捕猫箱。
据他们介绍,这是一种外形和普通纸箱不会有很大区别的东西,但是里面其实是机关。“一般是捕猎机关笼的外面会套一个纸箱,猫咪对纸箱一般都好奇,很容易就会诱引进来。”一位使用过捕猫箱的人介绍说,捕猫箱的机关非常巧妙,当猫咪进入后是无法出去的。
< class="pgc-img">猫咪一旦被抓捕,是很难逃出去的
>对于这种可怕的捕猫箱,一定要有预防的意识:
- 外面遇到看着像普通纸箱的箱子,小心观察,看看里面是否有机关。
- 不要让自己的猫咪去玩来路不明的箱子,尤其在猫咪散养的情况下,对周边的纸箱多加谨慎。
- 捕猫箱比一般纸箱沉重,且有搬动时有金属声响。
- 捕猫箱一般会有人定时来检查,如果发现有人经常来检查纸箱就要小心了
家养的猫咪对人类比较信任,难以有足够警觉
>被抓捕猫咪的惨淡下场
大部分被抓捕的猫咪会有三个下场:
- 被送到猫肉加工中心,处理为猫肉
- 被卖给专门虐待猫咪的人,这是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
- 一些品种不错的会再次流入宠物市场
据悉,80%以上的猫咪会被送到猫肉制作中心。这些猫咪会十几只关在一个并不大的笼子里。然后会有专门屠宰猫咪的人。与屠宰猪狗不同,屠宰猫咪要放血,这是为了避免本就较酸的猫肉增加血腥味道。
有人秘密透露了屠宰猫咪的恐怖过程:猫咪会被一种专门的夹子夹住脚,然后被割开血管放血,猫咪因为痛苦会不断折腾,而这正是屠宰猫咪者所希望的,猫咪的折腾会让血流更快。最终猫咪会血尽而亡。据说也有用专门的电制品电死猫咪的残忍方式。
被屠宰后的猫咪,会进行剥皮去骨的工序,然后被送到冷冻仓,迅速冷冻。冷冻好的猫肉,则会分销到各个猫肉餐饮点或者出口。
- 猫咪被杀害后,骨头和一些猫肉,会被送到饲料加工厂制作饲料
- 猫咪死后的内脏,会被送到饲料生产厂或者一些肥料制作的地方
- 猫皮中一些品相好的,会出口作为皮制品原料
被抓捕的猫咪会在害怕中死去
>被送到屠宰厂的猫咪会因为恐惧而颤抖
一些猫咪甚至会因为害怕而出现拉稀的情况。猫咪灵性很强,当看到别的猫咪被残害的时候,猫咪会更加焦虑恐惧。
但上述的成规模屠宰猫咪的地方并不多见。部分被抓捕的猫咪,会被偷猫者单独杀害。据了解,一些人有不健康的饮食爱好,专门喜爱吃抓来的猫咪。一些从家中走丢的肥胖的猫咪,成为了这些人最喜爱的对象。
他们会把猫咪用捕猎箱抓住,然后带回家打晕弄死,然后吃掉。对这些残忍的人而言,他们认为吃猫与吃鸡吃鸭并无不同。
事实上,猫肉根本不适合作为食用的肉源:
- 宠物猫每年的驱虫药、驱虫针,以及如今宠物猫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猫肉无法食用。
- 大部分宠物猫常年在家中,缺乏晒太阳和锻炼,健康程度较差,吃猫肉容易罹患一些疾病。
- 猫粮中广泛食用防腐剂,导致猫肉本身就含有大量对人类不利的成分,吃猫肉有很大危害。
猫咪是人类的好朋友
>猫咪是我们的朋友,爱护猫咪,保护猫咪才能让人与猫开心共处
猫咪不适合食用。吃猫是非常不好的事情。猫咪天生有非凡灵性,可以洞察深邃的事情,猫咪根本就不应该当作食物。
人类祖先驯养了大量动物,只有猫咪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当作食物而被驯养的。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猫肉成为人类主要肉类消耗品的记录。
我们不能学习一些不好的风俗,应该展现华夏不一样的君子风采,关爱猫咪,让猫咪开心快乐,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互联网大厂员工中,00后女生X的周末有点与众不同。
从7月20号开始,每个周五晚上,她会赶到北京高铁站搭上去往唐山的列车,在一小时的旅途后抵达住下。周六早上,她会再坐一小时的汽车到隔壁榛子镇。如此波折的旅程,只为学习一门传统手艺。
听上去有点骇人——纸扎,一种为亡者悼念祈福的手工艺品。没错,就是那种老式香港恐怖片里给一代人留下心理阴影的纸灯、纸房子、纸扎人……
学费是8000块,不限课时,直到出师为止。
X是在小红书上搜到“老北京纸扎收徒”帖子的,她挺意外,有100+条评论都在咨询收费和学习情况。顺藤摸瓜,她找到了从事殡葬行业十余年、祥成瑞纸扎铺的老手艺人马良。
虽然人在唐山,但马良拜师学的是正宗老北京手艺。这里需要说明,南南北北的纸扎手艺有很多流派,叫得上名字的,福建梧塘纸扎、江西铜鼓纸扎、山东曹县纸扎、湘西凤凰纸扎……而遗憾的是,在北京街头已经找不到传统老北京纸扎了。
在35岁的年纪,马良想着,不能让师爷传下来的手艺在自己这里断了,也没抱什么希望,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纸扎班授课。
神奇的是不少人来询价,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人单纯对花花绿绿的纸扎工艺感兴趣;有人是经历了亲人去世的悲伤,想亲手制作一些纸扎品悼念;还有位宠物殡葬从业者,学纸扎只为日后专门做宠物用品。
当然,这其中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X就是其中一员。这门老手艺,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吸引到年轻一代?
在8月的一个周末,“后浪研究所”也去了一趟榛子镇。新青年试验场,体验派聚集地,这一期的“WOW人类”栏目,我们复刻了一遍X的路线,跟她一起,体验了一次周末纸扎经历。
一份“J人友好”工作
在北方,纸扎的两种原材料主要有两种——粗的叫秫秸,细的叫苇子。秫秸是一种去掉穗的高粱杆,用来搭纸扎的基本结构,苇子则用于细致的结构。
纸扎班的第一课就是从加工处理秫秸开始的。
挑起一根弯弯曲曲的秫秸,烤火,把弯的部位烤直了。再接着,比对模型尺寸,折出4个一模一样的框儿。如此,4个框儿嵌套在一起,就能搭出个“瓶儿灯”的雏形。这盏灯是在“送三儿”时使用的,老北京话里讲,是在出殡前的一晚为亡人照路。
马良用大拇指在一根长秫秸上抠出几个记号,便于之后弯折。秫秸的手感说软不软、说硬不硬,新人上手,总是不小心发小或大了力,要么掰不动,要么折断了其他关节,一根秫秸就这么废了。要常年做这行,他特地留了长指甲。
X有点犯难。看着同行学员Y飞快地折完了一根秫秸(当天只有他们两位学员),她尴尬地笑了笑,“怎么我就掰不动呢?”
“您那美甲,那完了。”马良调侃。
一上午的授课,劈秫秸、烤秫秸、掰秫秸,着实是个体力活。这让我想起长白山老师傅开设的木工班,那也曾是都市白领们扎堆的“精神疗养地”。
“木工,我也想去学过。 ”聊到木匠,X回应了我这句联 想。
很多东西她都想学,各种各样的手艺吧。她的兴趣很广泛,虽然大学本科是理工科,但平时喜欢摄影,投了几幅作品申请海外纯艺术学位竟然就中了,“也不知道他们看上我什么了。”
至于为什么最后在众多选择中相中纸扎,那完全是机缘巧合。这个地道的北京人,在还不知道红白事为何物的年纪就经常去家门口的纸扎铺子躲太阳,看着里面摆设的“工艺品”,喜欢得很。
在伦敦留学时期,她养的小猫去世了,为给宠物办葬礼,她浏览了不少伦敦贩售的宠物棺材,“都很丑”。所以最开始她在小红书上搜的是“棺材”,想学着做好看的骨灰盒。没搜到,又搜“绢人”,地点在怀柔,驾车去也要一个小时。
最后,大数据把她引向了纸扎。
她已经连续来唐山学习了三个周末,一直在重复练习基本功。“老师讲得很细致”,她说。
在我这个外行看来,马良的讲解确实相当详细,因纸扎确是一种精细的工艺。
他讲,秫秸和苇子存放方式不同,如使用苇子,定要先用水洇湿,冬天温水、夏天凉水,用布蒙一整晚。
等到下午学糊纸,他还讲,普通作画的宣纸并不适用于纸扎,应使用一种毛头纸、唾沫葛、电光纸等几种不同的手工宣纸,这种纸韧性很高,不遇水完全扯不断。而当时用来糊纸的香糊也不规范,是粘性不足的化工产品,只能做“平替”演示用。正儿八经的,应该用面糊,可这里没有锅炉,没法起火,只能偷一回懒了。
他又讲,糊纸这活儿看似简单,要贴平却并不容易,以中指拾起、抚平,不能有一丝褶皱。
用时兴的MBTI说法,这是一份“J人友好”工作。每一步都要做到完美。
但另一个现实是,现代工业化早就渗透到了老纸扎行业。如今,在淘宝上随便就能买到打印的纸扎,轻易实现复制。
现在马良主要依靠接订单为生,纸扎的客单价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前两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接一家富人单能赚60-80万,内含各种大体积的建筑物、人物、动物,做完一单一年不愁。
但近几年明显订单量减少了——今年最大的单,30万,也仅一份,包括“一楼二库”(指纸扎的房子和库房)基础规格。至于剩下的小单,也只有几万的零头。
接轨现代化
“这样的盔活儿,以前我师傅看见都是要打回去重做的,绝对不行。”
在开班的前一天我们参观了马良的家,他家存放了不少纸扎成品或半成品,都是他糊的。桌上放着不少冥器,兵器、乐器,连墙上挂的古琴装饰也是纸扎的,均是仿真程度极高的。
其中就包括这盔活儿(成品组成前的小部件),能看出纸面有凹凸不平的褶皱。按传统来说,老手艺人糊纸,每盔一层就要在纸半干不干的状态下熨烫一遍。每一层都要熨平,成品才会真的光滑无痕仿若真人肌肤。省略了中间步骤,纸扎品质也就不那么完美。
马良说,自己虽想坚持师傅教导的所有步骤要领,但在商业贩售上难免有这种“降本增效”的时刻。只要不影响最后呈现的整体风格,有些能省的就省了。
但不论再怎么省,高度仿真也是必须做到的——这是纸扎的灵魂,也是北方纸扎的风格,强调等比例还原物品。
此行我见过的最大纸扎品是马良铺子里绿紫色相间的灵亭,以及一匹“高仿马”。它和真马相比大概1:1.2,停在那里栩栩如生,真像是从徐悲鸿的画里跑出来的。而这还不是最大的,倒回60年前,老北京铺子甚至能扎出一个等比例还原的牌楼。
马良讲了一段逸闻趣事。在慈禧太后去世时,大臣们烧了一艘长度18丈的船,上面的楼、建筑、人物全部按照古建筑等规制作。而那年北京冬天河结了冰,有官员上书说害怕老太后渡不过冥河,等来年开春,又做了这么大一只船重新烧了去。“其实呢,是给大臣们贪污留出空间来了。”
到现代依然如此。纸扎被不少人称为“暴利的行业”,一只纸扎动辄几万,可工匠们究竟在里面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又很难量化。
行业萧条后,马良接过最大的单反而是来自影视道具组,他师傅就接过87版《红楼梦》里秦可卿出殡的祭品,《如懿传》里的丧葬道具则是出自他手。自然,过去几年影视行业还是有钱的。他甚至给一位民国将军设定的影视剧做了一架大坦克,是角色生前最渴望而不可得的现代武器。
近几年影视行业的萧条也波及了道具组。最近某个剧组找上马良,想做一白一青两个大狮子。马良认真发问,“葬礼是个什么身份等级的人?”对方回,古代宫廷人士。马良又回,如果这样,那应该搭一青一黄。
这涉及到“老例儿”,古代纸扎有非常详细的规章礼制,黄色只有皇宫能用,青色必须加官进爵才能用,至于白色,压根不存在。他觉得对方需要修改设计图纸。
等他报出2万的价格后,对方就消失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来问5000能不能做,谈崩,再也没了音讯。
89版《红楼梦》里的狮子
在马良的纸扎库房里,我见到最多的还是大型的车子、房子、票子三件套。转了一圈后我们都围住了门口的银行,上书“用不完的银子”。对我们这代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最美好的祝福。
他继而介绍到,北方纸扎流派都是大物件,南方流派才擅长做小巧的物件。其实,东西越小巧越不好做,这意味着要还原物品本来面貌,也需要更丰富的细节。
2019年6月,法国人用中国纸扎在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极乐天堂”的艺术展就展出了各种小巧物件,展览还被巴黎艺文指南“Sortir à Paris”评为今夏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除了传统龙头狮头外,展览上还能看到西式别墅、中式茶楼、红酒西餐、火锅点心……这些“阴间”物件也开始和现代化接轨了,甚至还有iPhone15,包含充电头、耳机等五件套,相当贴心。
说不定在未来还会更与时俱进,出现Vision Pro这类电子产品?似乎在淘宝已经能找到打印的版本了。
爱的寄托
那么马良有没有接过什么奇葩的纸扎要求呢?
我预设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答案,但其实,马良能回忆起最新潮的物件就是自行车。
他接过一个订单,给过世老人做一辆自行车——老爷子生前最爱收藏自行车。头一次接到这样的需求,他满街观察,花了不少时间研究自行车的结构。糊完以后,自行车放在墙边,老远看和真的一样,推着都能走。
我问,“那干这一行还是需要美术功底的吧?”马良重重点了点头。
他也接到过不少类似的订单,收音机、汽车、摩托车、三轮车,需要重新研发。遇上生前喜欢文玩字画的,就做文玩字画,喜欢养鹦鹉的,就做个鹦鹉,还有个不幸白发送黑发人的家庭,父母因为孩子喜欢打游戏,要求扎个游戏机出来。再来就是宠物去世了,苦主希望扎两只小猫陪伴她,附带一只猫爬架。
“不管是什么东西,其实都是一种寄托的形式。”他说。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要把特定的东西“捎”给特定的人,自然是要把他最喜欢的东西送给他。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安慰生者。只要还有一代又一代的思念需要寄托,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马良是这么觉得的。
临近中元节,我询问清明、中元、寒衣的区别,才知道按古老的讲法,清明和寒衣均是为祭祖,中元节七月十五则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街上到处都有无主的孤魂野鬼。那这时候街头烧纸钱,是不是有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觉?
在来纸扎铺之前,或许因为港台恐怖片的影响,纸扎在我心里一直是一门“阴间又猎奇”的手艺。但实际走来,这里也就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匠铺子,和一个一生悬命的老手艺人。要说玄学的讲法,还真没那么多。
21世纪初,马良想学纸扎时,他也仅仅把它看做一门能在唐山安身立命的手艺,即便家里人到现在都坚决反对,这不是个“好营生”,“我干得再好,他们也反对”。
所幸,年轻人的观念在改变,不少年轻人愿意承袭这门传统手艺,不远万里赶到唐山上课。在他们心里,关于殡葬礼俗的旧有桎梏已经没那么沉重——纸扎也只是新殡葬行业里的一个分支,他们在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帮助生者为亡者寄去思念。
《寻梦环游记》里展示了墨西哥的亡灵节悼念传统,这虽然是个关于生死的节日,却显得格外欢快有趣。在他们心里,亡者一直都没有离开,他们活在生者的记忆里。如果最后一个人都记不得他了,他才算是真正消失了。
而纸扎——承载着生者对亡者的记忆,终究也是一门关于爱的艺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作者:许嘉婧、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月24日
位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的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下称“海野”)
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一早园区就“换上”
熊猫生日主题盛装
为大熊猫兄弟
贡贡、舜舜
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11岁生日庆典
“祝你生日快乐……”
当天
《生日歌》环绕在海野
市民游客和“猫粉”朋友们
纷纷来到园区为贡贡、舜舜庆生
8月24日,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为大熊猫兄弟贡贡、舜舜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11岁生日庆典。记者 郑光平 摄
爸爸、奶妈们还为兄弟俩准备了兼具海南传统文化及饮食文化特色的11周岁“豪华”生日庆典大餐——巨型生日鲜花蔬果冰蛋糕以及热带水果串串竹子火锅,搭配海南特色菠萝叶包饭、熊猫窝头老爸茶、水果清补凉等营养食材。作为生日寿星,贡贡、舜舜还收到了海野自然之友送出的实木飞机、竹子木马、小黄鸭、喜庆抱枕等萌趣玩具作为生日礼物。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还为到场的市民游客准备了一个五层的生日蛋糕。记者 郑光平 摄
“看着贡贡、舜舜从刚来海野腼腆拘谨到现在活泼好动的样子,我们打心底里高兴。”“猫粉”王女士一早便赶到了海野为大熊猫兄弟庆祝11岁生日,“祝福贡贡、舜舜在以后的每一天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
印章打卡处,市民游客排起长龙,纷纷留下这一特殊时刻的珍贵纪念;熊猫祝福墙前,人们纷纷写下对熊猫兄弟的诚挚祝福;“向往的国宝生活快闪打卡体验区”更是充满欢声笑语,大家纷纷排队打卡熊猫同款“网红”玩具,畅快感受向往已久地玩耍体验,“这些都是熊猫玩过的玩具,这是被贡贡抱过的大菠萝!这是被舜舜骑过的小粉象!”
市民游客和“猫粉”朋友们纷纷来到园区为贡贡、舜舜庆生。记者 郑光平 摄
在熊猫生日欢乐游园会上,海野联合自然之友伙伴为市民游客和“猫粉”提供了熊猫生日主题元素的甜点、饮品、生日蛋糕等轻食餐饮,打造海野猫粉专属的社交空间及能量补给站。
“两只熊猫肥嘟嘟的,特别可爱!”第一次来海野的海口市民刘文宇赶上了贡贡、舜舜的11岁生日庆典,他觉得活动氛围特别好,“希望贡贡、舜舜健康茁壮成长!”
大熊猫贡贡正在吃竹子。记者 郑光平 摄
“贡贡、舜舜登岛6年,海野连续6年举办热带大熊猫兄弟生日庆典和海野国际熊猫粉丝节,见证着贡贡、舜舜的成长与快乐。”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深耕热带熊猫文化,有机结合海南风土人情、文化禀赋和旅游资源,探寻泛旅文领域的连接和合作,深入打造海南生态旅游特色鲜明的热带熊猫IP。”
大熊猫舜舜正在吃水果串串。记者 郑光平 摄
海口市旅文局副局长蒋祖华表示,热带熊猫作为海野的一张亮丽名片,正是推进海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一大亮点。海口将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不断丰富热带熊猫文化内涵,拓展热带熊猫文化旅游产业链,将熊猫文化作为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链接,努力将海口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综合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丁文文
来源: 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