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银川8月26日电(记者马思嘉、白舸)驱车穿行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上,不时会遇到拉牛的皮卡;在傍晚时分随意进入镇上的一个村庄,则会撞见在篮球场上奔跑的老少——牛的“哞哞”声与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交织成一曲乡村篮球的激昂乐章。
27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西北赛区选拔赛将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开幕,“牛镇”兴隆镇队成为代表宁夏出战的两支队伍之一。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如今漫山披绿、产业兴旺,有实力承办全国性赛事。乡村篮球在此枝繁叶茂,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兴隆镇篮球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目标是全国总决赛”
“牛镇”这支乡村篮球队很“牛”。
宁夏乡村篮球氛围一直很浓厚,从区首府银川市到最后一个脱贫的西吉县,都有拿得出手的乡村篮球队。连续举办六届的宁夏农民篮球争霸赛中,诞生了许多明星球队与球员。能在宁夏本地“村BA”中杀出重围、代表家乡参加全国“村BA”选拔赛,12名“牛镇”选手,个个都有着励志故事。
20岁的单龙个头不高,却因为绝佳控球能力成为球队灵魂人物,常有村民在赛场上呼喊他的名字,赛后向他要球衣;23岁的单佳浩因篮球特长考上大学,毕业后和队友一起创办篮球培训班,寒暑假期间教家乡孩子打球;28岁的中锋海旭在父兄影响下爱上篮球,最近放下马铃薯批发生意,全心投入训练……
单龙(中)在与青海农民篮球队的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他们对篮球的爱,来自脚下这片黄土,“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29岁的古文龙是“牛镇”球队年龄最大的球员,在兴隆镇王河村长大,从小热爱篮球,却因家中经济条件有限而买不起篮球和球鞋。为了打上球,他曾每天早起,去借村部唯一的一个篮球。专科毕业后,他通过公费留学项目进入沙特国王大学学习,并加入校篮球队。对篮球的热爱,让这位从西海固山村走出的青年学会用英语与队友沟通。他渐渐成为学校的明星后卫,常有外国同学专门看他比赛。
“我们几个村的年轻人从对手变成队友,组建过‘励志队’,后来遗憾解散,这次赛事又把我们聚到一起。我们的目标是去贵州参加全国总决赛!”古文龙说。
“人人是球迷”
“牛镇”几乎人人会看篮球,正如几乎人人都会养牛。
虽是偏远乡镇,兴隆镇却有一座能容纳三万人的露天篮球场,和一座大型篮球馆。每天下午六点后,全镇32个村的塑胶篮球场地也都有篮球爱好者聚集,“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五六十岁的人都爱打球”。
今年七月,兴隆镇举办“六盘山肉牛杯”篮球争霸赛,除了本镇球员,当地企业还出资邀请外地球员前来参赛,包括几名外籍球员。露天篮球场人山人海。“我们派出一百多名安保人员维持秩序,有些球迷甚至说愿意花钱进去看比赛。”兴隆镇镇长王文宁说。
42岁的马小军是兴隆镇下堡子村的村主任,他们祖孙四代都热爱篮球,家中院子里摆放着专业篮球架。记者到他家时,他11岁的儿子马家庆正在院中投篮。
11岁的马家庆在自家院落中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马思嘉 摄
马小军的爷爷马成兴已75岁,说起篮球时神采奕奕:“我18岁开始打篮球,那时候都是土场地,用白石灰画上三分线。要是有村级比赛,一大早就得在地上洒水,等到下午才能比赛,不然满身都是土。”球员在洒了水的黄土地上常摔得满身是泥,周围的大树上、屋顶上挤满了观众。
如今,随着全面脱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兴隆镇到处是塑胶球场,道路也四通八达,不仅方便当地百姓从事贸易,也吸引越来越多外地球迷前来观赛。
“生意火爆不如看球重要”
一场乡镇篮球赛,对当地百姓来说不仅是精神盛宴,也意味着商机。
“只要有篮球赛,镇上一百多家餐饮店、所有宾馆全部爆满,周边的小商铺生意也很火爆。”王文宁说。
38岁的冶海军是兴隆镇西冶村村民,在镇上经营一家餐饮公司。每逢乡镇举办篮球赛,他能容纳400多人的餐厅几乎全部满座,日均收入比平时增加5000多元。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他却总是在球场。“生意啥时候都能做,球赛过了就没了。”
冶海军自小热爱篮球,但因为家境贫困早早辍学,和村里人一起外出务工。如今,事业有成的他不仅在家中给儿子安装了篮球架,还支持儿子报名参加暑期篮球培训班,还带儿子去西安的篮球馆与偶像合影。
在“六盘山肉牛杯”举办期间,冶海军牵头,号召兴隆镇的餐饮服务行业共同出资组建“兴隆餐饮队”。由于爱看球赛,他还自费举办村级赛事,丰富乡村赛事的同时,也借助“村BA”人气给餐饮店做宣传。
“牛镇”篮球是宁夏西海固篮球的缩影。
“篮球不仅让老百姓强健体魄、锻炼意志,还让他们远离赌博等不良嗜好。赛事的举办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文宁说。
来源: 新华社
华社银川8月26日电(记者马思嘉、白舸)驱车穿行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上,不时会遇到拉牛的皮卡;在傍晚时分随意进入镇上的一个村庄,则会撞见在篮球场上奔跑的老少——牛的“哞哞”声与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交织成一曲乡村篮球的激昂乐章。
27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西北赛区选拔赛将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开幕,“牛镇”兴隆镇队成为代表宁夏出战的两支队伍之一。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如今漫山披绿、产业兴旺,有实力承办全国性赛事。乡村篮球在此枝繁叶茂,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兴隆镇篮球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目标是全国总决赛”
“牛镇”这支乡村篮球队很“牛”。
宁夏乡村篮球氛围一直很浓厚,从区首府银川市到最后一个脱贫的西吉县,都有拿得出手的乡村篮球队。连续举办六届的宁夏农民篮球争霸赛中,诞生了许多明星球队与球员。能在宁夏本地“村BA”中杀出重围、代表家乡参加全国“村BA”选拔赛,12名“牛镇”选手,个个都有着励志故事。
20岁的单龙个头不高,却因为绝佳控球能力成为球队灵魂人物,常有村民在赛场上呼喊他的名字,赛后向他要球衣;23岁的单佳浩因篮球特长考上大学,毕业后和队友一起创办篮球培训班,寒暑假期间教家乡孩子打球;28岁的中锋海旭在父兄影响下爱上篮球,最近放下马铃薯批发生意,全心投入训练……
单龙(中)在与青海农民篮球队的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他们对篮球的爱,来自脚下这片黄土,“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29岁的古文龙是“牛镇”球队年龄最大的球员,在兴隆镇王河村长大,从小热爱篮球,却因家中经济条件有限而买不起篮球和球鞋。为了打上球,他曾每天早起,去借村部唯一的一个篮球。专科毕业后,他通过公费留学项目进入沙特国王大学学习,并加入校篮球队。对篮球的热爱,让这位从西海固山村走出的青年学会用英语与队友沟通。他渐渐成为学校的明星后卫,常有外国同学专门看他比赛。
“我们几个村的年轻人从对手变成队友,组建过‘励志队’,后来遗憾解散,这次赛事又把我们聚到一起。我们的目标是去贵州参加全国总决赛!”古文龙说。
“人人是球迷”
“牛镇”几乎人人会看篮球,正如几乎人人都会养牛。
虽是偏远乡镇,兴隆镇却有一座能容纳三万人的露天篮球场,和一座大型篮球馆。每天下午六点后,全镇32个村的塑胶篮球场地也都有篮球爱好者聚集,“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五六十岁的人都爱打球”。
今年七月,兴隆镇举办“六盘山肉牛杯”篮球争霸赛,除了本镇球员,当地企业还出资邀请外地球员前来参赛,包括几名外籍球员。露天篮球场人山人海。“我们派出一百多名安保人员维持秩序,有些球迷甚至说愿意花钱进去看比赛。”兴隆镇镇长王文宁说。
42岁的马小军是兴隆镇下堡子村的村主任,他们祖孙四代都热爱篮球,家中院子里摆放着专业篮球架。记者到他家时,他11岁的儿子马家庆正在院中投篮。
11岁的马家庆在自家院落中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马思嘉 摄
马小军的爷爷马成兴已75岁,说起篮球时神采奕奕:“我18岁开始打篮球,那时候都是土场地,用白石灰画上三分线。要是有村级比赛,一大早就得在地上洒水,等到下午才能比赛,不然满身都是土。”球员在洒了水的黄土地上常摔得满身是泥,周围的大树上、屋顶上挤满了观众。
如今,随着全面脱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兴隆镇到处是塑胶球场,道路也四通八达,不仅方便当地百姓从事贸易,也吸引越来越多外地球迷前来观赛。
“生意火爆不如看球重要”
一场乡镇篮球赛,对当地百姓来说不仅是精神盛宴,也意味着商机。
“只要有篮球赛,镇上一百多家餐饮店、所有宾馆全部爆满,周边的小商铺生意也很火爆。”王文宁说。
38岁的冶海军是兴隆镇西冶村村民,在镇上经营一家餐饮公司。每逢乡镇举办篮球赛,他能容纳400多人的餐厅几乎全部满座,日均收入比平时增加5000多元。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他却总是在球场。“生意啥时候都能做,球赛过了就没了。”
冶海军自小热爱篮球,但因为家境贫困早早辍学,和村里人一起外出务工。如今,事业有成的他不仅在家中给儿子安装了篮球架,还支持儿子报名参加暑期篮球培训班,还带儿子去西安的篮球馆与偶像合影。
在“六盘山肉牛杯”举办期间,冶海军牵头,号召兴隆镇的餐饮服务行业共同出资组建“兴隆餐饮队”。由于爱看球赛,他还自费举办村级赛事,丰富乡村赛事的同时,也借助“村BA”人气给餐饮店做宣传。
“牛镇”篮球是宁夏西海固篮球的缩影。
“篮球不仅让老百姓强健体魄、锻炼意志,还让他们远离赌博等不良嗜好。赛事的举办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文宁说。
来源: 新华社
为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喂养的肉牛。 王东岭 摄
图为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喂养的肉牛。 王东岭 摄
中新网承德6月16日电 (张桂芹 王东岭 张颖瑜)夏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棋盘山镇甘沟门村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哞哞”的牛叫声不时响起,饲养员正忙着打扫牛圈,给牛添草加料。
围场县是全国肉牛养殖、繁育与市场交易的基地县。作为围场县养牛大镇,棋盘山镇存栏肉牛约4万头,全镇成规模的10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200户。
“目前存栏肉牛1600头,等我们合作社的二期建设完工能存栏3000头。” 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小东说,合作社带动28户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养殖的肉牛远销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宁夏等地。
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就有装满大牲畜的车辆涌向棋盘山大牲畜交易市场。据介绍,该市场始建于1983年,占地100亩,位于京津冀蒙交通要道,曾承办过四次全国牛马交易大会。
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村民罗艳强是交易市场的常客。“上次交易卖出15头牛,刨除成本平均一头牛能赚500元。”罗艳强说,他从18年前开始养牛,以前一直是小规模搞肉牛养殖,随着市场对肉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后,逐步扩大养牛规模,如今已发展到326头,每年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
在棋盘山大牲畜交易市场的带动下,棋盘山镇注册肉牛经济人488人、运输车辆600辆、餐饮宾馆58家、安排各类就业岗位1000多人。
图为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饲养员在饲喂肉牛(资料图) 王东岭 摄
据介绍,围场县坚持把发展高效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在全县37个乡镇实施“借牛还牛”特色养殖方式,让百姓通过肉牛养殖致富奔小康。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60万头,预计年出栏达到1万头。
“母牛生母牛,三年五个犊。”棋盘山镇棋盘山村村民张颜利,2019年通过银行担保从围场县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借来30头母牛,按照合作协议,五年后他只需还给公司60头牛,剩下的产权完全归张颜利所有。
目前,张颜利家肉牛存栏量已达98头。“已经开始盈利了,每头牛挣6千元左右,‘借牛还牛‘’对于我们这种手头没有钱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式。”张颜利高兴地说。
此外,围场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肉牛品质,打造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分割销售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循环经济体系。2021年,围场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塞罕坝牛”品种选育及“塞罕坝牛肉”品牌培育战略合作协议,培育自有“塞罕坝牛”品种,同时依托丰富的天然牧场与饲草资源,建立从田园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肉牛产业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