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一位吴小姐和我们爆料
说自己亲身经历了一场“飞来横祸”
就像电视里的“灾难片”那样震撼
分分钟无家可归
究竟是什么情况?
该视频拍摄于8月15日下午傍晚的时候,在南海荷村社区镇南村,这几间房子被一台吊车给砸到面目全非。
8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现场时,吊车还没被处理,从现场看到,吊臂翻侧砸在5间房子上,五间房都有不同程度受损,其中两间平房仓库;另外一间房子受损的是阳台,而受损最严重的是中间两间房子。屋主吴小姐说,当时她父母在家里,都被这一幕吓懵了。
吴小姐:
你说看电视,看灾难片就觉得好震撼,现在自己亲身体验还是自己的家,而且还是从小住到大真的很痛心。
现在最大的损失是现在房子住不了,变成危房,食宿问题没有解决。
这台吊车从哪里来,为何会砸中居民楼呢?
吴小姐就说,一切要从她邻居门口的一棵40年的木棉花树说起。前几天因为木棉树太高有危险,有邻居打算进行处理,于是花了3000元,找人来砍掉这棵树,并用吊车拖走,谁知施工过程中就发生了意外。
吴小姐:
他当时作业的时候,没有清场……又没有清场而且还这样横跨到这里,也很危险。
那个吊机,翻了滑下来。出来如果走慢了,就死了,吓死人了。
据了解,事故现场并无人员受伤,但现在吴小姐的家里房屋,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痕 。
吴小姐:
那个吊机翻侧的时候,那个吊臂一直在上面震下来,震到连车库这里一路开裂。
出于安全考虑,吴小姐一家六口昨晚由社区安排入住宾馆,但只是安排了一晚。吴小姐说,社区让他们自己找地方住,不过费用就可能报销无门。
记者也尝试联系当时的吊车司机了解情况,联系时吊车司机在派出所录口供。
在记者截稿前,得到了相关部门书面回复。
8月15日下午17时左右,荷村社区镇南村村民吴某成对自家屋前大树进行修枝处理,雇请徐某宁锯树,徐某宁锯树之后自行雇请吊机师傅陈某俊进行吊树,陈某俊在操作吊机伸长吊臂过程中,因吊车失衡发生翻转,吊车和吊臂倒压在村民房屋上,导致共5间房屋受损,无人员受伤。
目前,村民吴某成、锯树负责人徐某宁和吊机师傅陈某俊都属责任承担方,需对房屋受损方进行赔偿。接下来,相关部门、社区会继续跟进处理该事件,安抚好受损屋主情绪,并安顿好他们目前的吃住问题,使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来源: 佛山电视台
庸和倪匡
作家写稿,讲求稿费,稿酬越高,收入越丰。有钱作家,金银满屋;缺钱作家,穷愁潦倒,谁愿干?即便名作家,初出道时,稿费也不高。
说说科幻大家倪匡(卫斯理)吧。入行时,千字数元而已,且看他的夫子自道——“我都不理别人怎样说了,自顾自写起来,那时有份报纸叫《工商日报》,征求一万字小说,每周一次刊登于副刊上,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写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寄到报馆,那篇小说叫《活埋》。稿件寄去后不到两个星期,编辑联络我,问能否写长一点,于是我把本来的一万字多写三千字共一万三千字。小说在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刊登,当时我也不知有多少稿费的,后来收到稿费,见竟有九十元之巨,笑得我像疯子一样。”自此投稿频仍。后来转到《真报》当助理编辑,未几开始用岳川笔名撰写武侠小说,大受欢迎,倪匡横空而出。《新报》罗斌,求材若渴,邀他写稿,一月数百,后来写《女黑侠木兰花》,第一本,千字十元,四万五千字,稿费四百五十元,在六七十年代,可说不俗,倪匡满心欢喜。《女黑侠木兰花》销路大升,倪匡要求加稿费,由千字十元加到二十元,罗斌不吭一声。于是小说升,稿费加,一加再加,加到千字一百元、一本四千五百,是第一本的十倍。懂得营商的倪匡狮子大开口,又要再加。罗斌无奈请吃晚饭,美酒佳肴,酒过数巡,道:“倪先生,稿费侬现在是全港最高了,再加,我吃勿消了。阿可以将就一点,暂时以一百块为限?”“不不不,勿来三!”倪匡摇头如拨浪鼓,罗斌心一沉,问:“格么你要加多少?”倪匡想也不想,回道:“一千字十二块。”罗斌一盘算,千字一百十二元,没钱赚了!面对迭只恶死鬼,罗斌把心一横:“倪先生,我无法答应你!”生意拉倒,倪匡蝉曳残声,去了《明报》,只拿千字八十元的稿费。罗斌气得“鸭孵鸭孵”,与金庸结怨,其实始作俑者,便是倪匡,不干查大侠的事。
倪匡的稿费,以火箭升空的速度上跃,飕飕飕,今月千字十元,下月二十、再下月三十,直到一百、五百,最后,每字一元计,千字一千大元。八十年代后,千字高至二三千元,也曾试过以一千字五千元写短文,长稿不在其列。倪匡为《明报》写卫斯理连载,每月约是六七千;转写东方原振侠连载,马老板出手阔绰,一万一个月。倪匡每月共写十多个专栏,收人逾十万,弥足惊人。其后成了大导张彻御用编剧,一个剧本由一万起至两三万,一个月可写四个,收入也过十万。倪匡兴高采烈地告我:“小叶,我现在勿写小说,只弄剧本,四日写一个,一个月可以写五个,十几万放落袋,比写稿轻松得多。”我搭口:“倪匡兄,侬勿写,拨我写,好伐?”你猜他如何回答?“人家要,你去写!”不作曹邱。不仅对我如此,对小妹亦舒亦然。小亦舒央阿哥代筹谋,做阿哥的回答:“侬自家写去,因为我,人家用侬稿子,显勿出侬本事!”换言之,做人要靠自己。亦舒争气,自己闯,终成名家,风头不逊阿哥。我也依样葫芦,有样学样,结果么,半天吊,勿上勿落,行不得也哥哥!
九十年代初,倪匡要移民了,主意打定,断掉所有稿件。勤加缘老板梁凤仪女士请他续写卫斯理,千恳万求,终获首肯。为表诚意,设宴皇朝会,XO、鱼翅、苏眉款待。倪匡要我作陪客,席间,梁凤仪乞问酬劳。倪匡呷了口XO,舐舐唇,不慌不忙地道:“梁凤仪女士,我的书通常有两三万本销路,就算你两万本吧!(看,多客气!)至于版税嘛,百分之二十,定价五十,就是十元一本,两万本,盛惠港币二十万大元,哈哈哈!”缩了缩肩膊,抿嘴笑嘻嘻,活脱脱是韦小宝再世。在场的一听,都傻了眼,一本八万字的小说,港币二十万元,千字二千五百元,那是天价啊!我以为梁凤仪会打退堂鼓,岂料,梁凤仪非常人也,一端脸色,朗声说:“倪大哥,成交!”伸手跟倪匡紧紧一握。倪匡道:“慢,我还有一个条件,请先付版税,一个礼拜后你派人来我家拿稿。”全场哗然,稿费如斯高,还要先收,这是啥门道的生意?梁凤仪一声不响,打开香奈儿皮包,拿出支票簿,用笔在上面写。倪匡贼头狗脑地从旁提点:“梁凤仪,要cash(现金),千万别划线!”
香港名作家稿费,倪匡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有人问金庸又如何?金庸除了五六十年代在《新晚报》《商报》写过连载外,一生只为明系刊物写稿,稿费以单行本销量计。金庸武侠小说九折发行(全港最高),一本几万册,扣除印刷、纸张,全数落在查先生的口袋里,乃是天文数字哪!某夜,倪匡微醉,仰天长叹:“小叶呀,我的稿费虽高,也多不过查大侠!”倪匡第一,谁是第二?拨草寻蛇,追源溯流,算来算去,大抵是依达(古龙也高,去了台湾,不属香港)。武侠小说是金庸,科幻小说乃倪匡,爱情小说推依达,这是六七十年代香港文坛情况。依达十七岁凭《小情人》一书登上文坛,迅即成红作家。《小情人》后来被拍成电影,易名《侬本多情》,自此火上加火,直闯云霄。《小情人》如此出名,稿酬多少?依达讲给你们听,港币三百元。《小情人》属环球小说丛,四万五千字,算起来,一千字大约六七元,当年行情程计,已算不薄。近年跟依达日日微信,成了好朋友,他一向待友如己,说要送我一个大礼,就是拆破传说已久的文坛传言。当年盛传《东方》马老板为了请依达写稿,竟动用黄金作稿酬,是耶,非耶?几十年内传之不绝,真相不白。今趟有请依达老哥说吧——“我拿过最高的稿费,就是《东方日报》创刊时,老马来约我写稿多次,但当时我真的有许多稿约,抽不出时间。他约了多次,诚意难却,就替他写了一个月连载小说(每天约八百字左右)。写完之后,我真没时间再写,也没去收稿费。一日,老马送来一个红包,说是给我的稿酬,打开一看竟是条重得沉手的足金粗金链(起码好几两)!《东方日报》创刊时,许多人传说:‘马老板是用金子请依达写稿的。’听似天方夜谭,其实千真万确,也算得是最贵的一次稿酬了吧!”当年不少人,半信半疑,有说是真的,有说是依达自抬身价,如今真相豁清,谜团亦解。
香港作家,六七十年代,当以咱们上海帮金、倪、依收入最丰,其他较有名气的作家,像刘以鬯、黄思骋、俊人等,进账亦不俗,刘以鬯七十年代初,能以十万元买下太古城的房子,黄思骋家住窝打老道,俊人有车代步,足见名作家的收入,比得上银行经理,吾等文坛小卒,能不羡慕?
作者丨沈西城
微信编辑丨JohnnyQ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文汇报
<>同于数千万涌向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2017年底,小镇姑娘小乔做了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辞去城市里的工作,只身回到苏北农村,成为拍摄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
小乔姓王,她性格内敛,在镜头面前会不自觉地紧张。回乡前,她几乎没有接触过短视频,坐在县城办公室的格子间里,对着电脑,朝九晚五,日复一日,是她能想得到的未来。
但一年过去,很多不可预料的事发生了。小乔成了县里领导邀请的名人,月收入最多的时候抵得上过去一年。新鲜经历接踵而至——坐高铁、去大城市、在211大学演讲、做扶贫活动被央视采访。难得的是,她在母亲身旁陪伴了一整年。
她的生活旋转起来,通过上的那个三农创作者“@乡村小乔”,她连接起了300多万散落全国甚至全球的,打工者、农人、学生、和城里人。
故事最迷人的一点在于,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小乔“很懵”,她说,在镜头前要有胆量,要乐观自信,要有个性,“但我不属于这类人,不知道怎么做成的。”回想这一年,小乔觉得自己做的最对的事情,是坚持每天用短视频记录家乡生活。
她的故事有一种真实的力量。当那些原本安于平淡的城市女孩,跳出条条框框,寻回自我与自由的同时,她们证明,回到农村的土地,也可以像在城市打拼一样,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甚至还能为家乡做出一些贡献。
俊女孩
< class="pgc-img">>小乔是个美丽的姑娘,小时候长得就好看,白净,清秀。有一回,班主任说她,“长得可俊,不像农村小孩”。但俊女孩小乔却一直不自信,觉得自己普普普通通。她性格内敛,连上台说话会脸红。
一开始要做视频时,没有人看好她。领导嘲笑,“你从来没做过,能做成功吗?上班多轻松。”亲戚对录视频有偏见,觉得不是正经女孩做的事情。父母也不支持,“整天对着手机像什么样子”,让她去南方大城市打工。
小乔没有听,她看起来柔弱,但骨子里带着点苏北女孩的小性子。小乔和父母约定,半年时间,如果没有做成就去打工。
2017年11月,小乔从零尝试。开始时,她还会喊上自家小妹一起壮胆。
小妹印象深刻,第一个视频是打栗子,小乔把开场白用很大的字写在A4纸上,照着念。经常讲着讲着就卡壳了,得重复拍上五六遍。小乔又在网上自学视频剪辑软件,花了一个礼拜,才剪出一条几分钟的视频。
最开始涨粉也困难,一个视频发出去,通常没有什么反响,小乔看着别人几十万播放量的大号干着急。
转机一直到三个月后的新年,她拍摄乡村婚礼,去热闹的集市,拍所有农村生活和风俗。效果出乎预期,一场婚礼涨粉3、4万。小乔看到婚礼受欢迎,索性早上4点多起来,跑去附近的村庄拍摄,“中午常常被满桌的佳肴饿的在心里流口水。”
这一年互联网在农村迅猛下沉,小乔赶上了三农短视频的好时代。
一批三农创作者也相继涌现,“巧妇九妹”、“华农兄弟”、“美食家王刚”……小乔觉得人才辈出,一个个都很热闹,口才也好,她想跟着做出改变。春节期间,小乔尝试唱了几句民谣,开口就跑调了,从此她再不敢在视频中唱歌。
她还是逐渐有了自己的粉丝。1500公里之外的广西柳州,80后妈妈王娟关注小乔不到一个月,就喜欢上了这个单纯的女孩。一个视频里,小乔跑去给一个冻得满脸通红的老奶奶买口罩,王娟看得落泪。她觉得视频里的姑娘就像远方的朋友,很单纯、自由自在。
王娟6岁的女儿,也喜欢看小乔,因为,“小乔姐姐经常笑得甜甜的”。
有人帮小乔总结了她的风格,“善良美丽,艰苦朴素”。一个关注她近一年的粉丝说,“她保持着现代人身上少有的纯真,很难得。”
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大学男同学偶然发现她的视频,跑来问她,“这是你吗?”小乔俏皮地承认,男同学吓了一跳。小乔开心极了,她知道自己做成了。
恋家
小乔最喜欢拍冬天的小麦苗。寒冷季节里,萧瑟的苏北平原光秃秃的,在小乔家身后,会有一大片一望无际绿色的小麦苗,就像巨大的草坪,舒心又气派。
家乡让她觉得安心。这里四处都是熟人,村民朴实热情。村子一到晚上黑漆漆静悄悄,没有路灯,小乔喜欢在这个时候出去走走,听听歌,月光有时候照得很亮堂。“感觉大自然是属于我的。”小乔说,她喜欢无拘无束。
< class="pgc-img">>小乔是一直到读大学才离开家乡的,“骨子里恋家”。每次父母送她去上学,她都会感慨,“大城市太大,压力大,节奏快,我性格慢吞吞的。”后来拍视频创业,也是因为想回家乡而误打误撞的。
2017年秋天,小乔的大学同学在和西瓜视频上做美食自媒体。她诧异又好奇,“把自己家做的美食拍出来也能成为职业?”小乔咨询了一圈,有些犹豫,在县城里上班两个月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片土地是我梦想启蒙的地方。为什么不回乡,圆自己一个梦呢?”
小乔的视频,吸引了和她同样有乡土情怀的年轻人。
远在德国读工程博士的张哲,12岁时因读书离开了山东临沂的小村庄。乡村生活的记忆,对他而言已经有些遥远了,但小乔的视频把他带回了童年。
张哲有两年没回家了,看到视频里小乔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他想起自己以前。这种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在出国后被放大了,他常常通过看视频寄托思乡之情。张哲说,自己虽然和小乔并不认识,却总有一种亲切的朋友的感觉,或许是共同的农村经历让两人联结在一起。
之前张哲从不看直播,印象中的直播大多是唱歌跳舞,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但小乔所展现的乡村真实生活本身吸引住他。现在,他关注了小乔近一年,一有机会就会打开小乔的主页。
去年圣诞节假期,小乔做了一次公益活动,组织捐款给家乡连云港东海县的麻风病老人,买些物资送去。张哲知道要直播这个过程后,凌晨三点起床,在德国漆黑的冬夜,支着床头灯看完了4个小时的直播。
那是小乔第一次做直播,“她在镜头面前比较拘谨,就一直笑,反复说感谢大家,感谢大家。”张哲感受到,小乔一直在尽力帮助家乡宣传,帮家乡做一点事,这点很打动他。
离乡的人在小乔身上得到家乡的慰藉,城市里的人,也在小乔身上看到了乡野的广阔和自由。
年底工作忙,柳州的王娟还是会抽空看小乔的视频。“她笑的很纯真,没有城市浮躁的感觉。 一天的工作下来压力很大,看了她的视频整个人很放松”。王娟喜欢小乔,觉得她身上有闪光的地方,所以投缘。
美食、赶集、干农活、喂猪,农村,小地方,平常无奇。尽管如此,借由网络,小乔身上朴实美丽的特质,广泛地吸引了更大的世界里惺惺相惜的人们。
做了不起的事
尽管有了300万粉丝,小乔依然觉得还不算“成功”。她说,成功意味着“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她还远没有那种感觉。
“什么是了不起的事?”
“比如招商引资建工厂,能够解决村子人就业。”
< class="pgc-img">>最近,小乔在考虑帮家乡成立红薯合作社,通过把村里的红薯卖出一个好价钱。她还想在村里办一个辅导班,和退休老教师免费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总之,是要有社会效益的事情。”
小乔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个善良的人。平时拍视频遇到什么难事儿,都顺手相助。一次下雨天拍摄赶集视频,街上老爷爷的小李子半天卖不出去,她一咬牙把20多斤李子全买了。
另一次,小乔在外婆家附近拍摄村医的故事——医生名叫李健康,在当地坚守20多年,风雨无阻到各家看病——这个短片后来获了“金秒奖”第四名,得了1000元奖金,小乔拿着钱,给村医买了两排医疗座椅。
千里之外的王娟,恰好是看了这个视频认识了小乔。看到小乔“从来不求回报,乐于助人”,王娟受到感动,觉得她心灵美。
2018年8月,小乔开通了山货店铺,2天帮家乡的蒜农卖出了2万斤滞销大蒜。接着,她又跟随字节跳动扶贫团队前往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合阳,帮助当地销售农产品红薯,看似柔弱的她,把一筐筐十几斤重的红薯搬上运输车。10月,她还帮助云南国家级贫困县红河县的贫困农户,通过短视频推广当地农产品梯田红米。
王娟现在时常会在小乔的山货店铺买些东西,被子、海苔、辣椒酱。王娟说,“其实我们不缺被子,但我们知道她不赚钱的,都是为了帮助乡亲,我们也想鼓励下小乔。”
影响力越来越大,县上的领导也开始注意到小乔,邀请她参与插花比赛,帮忙介绍当地的鲜切花技术。连云港市农委也邀请小乔,参加江苏省农洽会,拍帮拍视频和直播帮忙宣传。
回首这一年,小乔仍然觉得自己性格上“不太行”:虽然拍摄早已不用提词板,但仍然有些害羞,不够自信。“我心里的声音一直告诉我,要多去尝试。“小乔说,”我有时候想,人生没有太多次机会,趁年轻多努力一下,才有可能看到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