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是支持与理解,还是不同见解,请先关注后一起参与评论探讨,感谢支持!
< class="pgc-img">>文|提灯向前行
编辑|提灯向前行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但与此同时,物价也开始增长,殊不知在以前,在食物的价格方面有多划算。
< class="pgc-img">>饭店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享受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各式各样的餐馆遍布街头巷尾,美食的选择琳琅满目。回望几十年前,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的中国,餐馆消费还远远不是一件平常事。
< class="pgc-img">>那时,由于物资匮乏,餐馆的消费受到了诸多限制,而薪酬水平的低下也对人们的餐馆消费产生了重大影响。
< class="pgc-img">>在七十年代,餐馆的经营方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顾客在餐馆消费时必须使用粮票,这是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用于购买粮食和相关食品。
< class="pgc-img">>没有粮票,餐馆是不会提供食物的。此外,薪酬水平普遍较低,使得大多数家庭难以承担频繁外出就餐的费用。
< class="pgc-img">>尽管餐馆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大多数人仍然选择在家中烹饪,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选择在外用餐。
< class="pgc-img">>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来说,偶尔下馆子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享受。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一些节假日或者家庭成员生日等特殊场合外出就餐,以此来增加生活的乐趣。
< class="pgc-img">>大多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经常外出就餐,只能在家庭中自己烹饪。
过去的餐馆文化与现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七十年代,餐馆的装饰和设施相对简陋,菜品的种类和口味也相对单一。
< class="pgc-img">>那时的餐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人们在其中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
相比之下,现代的餐馆更加注重环境和服务的质量,菜品的种类和口味也更加丰富多样。
< class="pgc-img">>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在餐桌上却充满了温馨的故事。他们通过节俭和勤劳,努力维持家庭的生计,同时也享受着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
反观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保持生活中的简单和快乐,让餐桌上的故事继续传承下去。
< class="pgc-img">>原因结果
在七十年代的中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亲民,且明码标价,消费者在购买时一目了然。
那时的物价与现今相比,显得格外低廉。在饭店,一份羊肉串仅需一毛钱,而一个面包的价格则在1角到2角之间,甚至一碗啤酒的价格也不超过一角五分。
< class="pgc-img">>这样的物价使得一元钱在当时能够维持几天的开销,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此外,蔬菜类菜品的价格更是亲民,如炒白菜、炒豆芽等,每份价格仅为几毛钱。肉类方面,猪肉的价格大约在每斤几毛钱左右,而鸡肉、鸭肉等则稍贵一些。
< class="pgc-img">>在七十年代,餐饮体验也与今天大不相同。那时的菜品不仅分量充足,而且品质优良,食材新鲜健康。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诚信度较高,消费者几乎无需担心遇到注水肉或地沟油等问题。可以说,那时的餐饮业给人们带来了物美价廉且安心的就餐体验。
< class="pgc-img">>当然在价格方面也是对于当时人来说一夜是非常昂贵的,倘若手上有几块钱的话,在餐馆能吃到红烧鱼等还有一些素菜食品。
当时一些素菜大概在几角钱左右,而肉食也就是几毛钱,别看这么少,但对于当时人来说是一种奢侈。
< class="pgc-img">>一般来说,如果接待重要的人或者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他们都会“下馆子”可以说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大肆的去饭店吃饭。
回顾七十年代的物价状况,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而诚信经营和保障消费者权益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 class="pgc-img">>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努力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 class="pgc-img">>其他方面
在中国,餐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们的演变过程可谓是丰富多彩。
从最初的简陋小店到如今的高档酒楼,从单一的菜系到各式各样的美食,从计划经济的严格限制到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每一步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 class="pgc-img">>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的餐饮业,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独特风貌。
那个时候,只有像工人和公务员这样的体制内人士才有机会频繁光顾餐馆,享受一顿美味的佳肴。
< class="pgc-img">>而普通民众则大多依靠自家的厨房来满足日常饮食需求。尽管菜品的选择不多,但那时的餐馆在食物质量和餐饮服务上却做得相当出色,力求将每道菜都做到极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人经营的餐厅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丰富的菜品吸引了众多食客。
< class="pgc-img">>此外,各种票据逐渐被淘汰,人们不再需要凭票购买日常用品,这无疑大幅提升了生活质量。然而,与此同时,物价的上涨也让货币的购买力有所降低。
当我们步入现代社会,两元钱在餐馆里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但在其他领域,比如买些便宜的冰淇淋或矿泉水等,还是有一定购买力的。
< class="pgc-img">>如今的餐饮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从快餐到高级餐厅,从传统中餐到异国料理,应有尽有。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公有制向私营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餐饮业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还映射出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
< class="pgc-img">>作者观点
每一个时代都值得我们珍惜,无论是物质丰富、生活便捷的现代,还是充满记忆和故事的过往。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指引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官方账号陇南武都发布,《回味七十年代的馆:五角钱的美味记忆》
官方账号中国经济网,《衣食住行看变化|从“物质匮乏”到“品质生活”的飞跃》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十年代的饭店都是国营的,那时候,大部分都是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和公职人员下馆子,农民下馆子的寥寥无几。在那个年代,说实话:能下馆子的人,非富即贵!绝非普通工,农。农民只能路过,有钱还得要有粮票!
记得有个“工农兵饭店”。 有副对联记得很清:上联:巧理千家事;下联:温暖万人心,横批:工农兵饭店。 店里经营:油条、豆沫、煎包、胡辣汤、小米粥……每天我吃两根油条,大概是,二两两票,五分钱。 三四十年了,回忆起来,还有比较清楚的记忆。
< class="pgc-img">>七十年代,猪肉平时卖0.73元一斤,收毛猪,有0.49.0.51.0.53斤,到五月端午,055元一斤,中秋节,0.55元一斤 鸡蛋汤两毛钱一碗,羊肉汤两毛钱一碗,一斤豆子二斤豆腐,盐0.14元一斤,孬柴油0.07分钱一斤,好柴油0.09分钱一斤,孬烟0.08分钱一盒,最贵的烟才0.27元一盒,酒0.6毛钱一斤,还是那时候酒好喝,那个时候酒都是纯粮食酒酿造,工人工资70年后矿上掘进工人才三十三块钱一个月,小麦0.22斤,除了开食品站的工人工资外,赚上来的钱全部都得再折(she)出去,那时候一斤猪肉比收毛猪价格多卖一毛多钱,国家食品站还赚多少钱,现在一斤猪肉比买毛猪多卖多少钱,
那时的一餐饭可以记忆到现在,现在的一餐饭估计吃完几天就忘了。那时饭店的菜和米饭可香了!70年我要去参加工作,我母亲。带我和哥哥在公社饭店吃了一顿饭,要了五个菜,炒豆腐,芹菜肉片、鸡蛋汤,白菜排骨,炒豆芽,三碗米饭,只付了不到2元钱。味道好极了!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当年菜的味道,特别是芹菜猪肉片,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个的味道了。
七十年代,青椒肉,瓜片肉都是二角多,不到三角。清炒肉七角三。豆腐二分四,凭票。酒八角多,也有七角或者五六角的邪味很重,现在倒找钱也不会有人喝。卷烟最贱的八分(混叶牌)其它牌的一般一角六七到二角七八,也有三角以上的。
七十年代2毛钱下馆子,8分钱4两米饭,1毛2大白菜五花肉炖粉条,吃的太香了,肚子吃的“饱饱”的 !馒头3分、糖包子4分、肉包子5分、饺子和面条2角一碗……我们附近的饭馆五元钱包桌~蚂蚁上树,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大概10个菜左右)和年龄小的谈起这事儿,没人相信。面馆吃一碗三鲜面,好吃极了。二两粮票,一角五分钱。七八十年代下馆子吃馄饨那真是香太好吃,大老远就闻着飘来的香味,吃一次是多么的奢侈。在国营饭店吃的阳春面真好吃,后来吃过全国各地的阳春面,吃不出那个味道了。那个年代最高兴跟大人坐火车了,能吃上三毛钱一盒的盒饭,里面有半个咸鸭蛋,几片红肠还有干豆腐还有点青菜,永远的怀念那个年代。
< class="pgc-img">>国营饭店就是没有服务员。自己去排队买菜,当时服务员不送菜到桌上,而叫号后凭票去柜台上取。收钱都收到分。一进馆子那股香味,现在是没有的。没有粮票出门就没有饭吃。那个年代能上馆子的人真不多
< class="pgc-img">>那时没有个体饭店,国营饭店所有食材的定价由相关部门规定,必须要货真价实,没有黑科技,老百姓吃的放心!没有地沟油,没有添加剂,没有转基因,没有预制菜,过去的饭馆厨师都是传承手艺人,做菜讲色香味一丝不苟,食材也很讲究,所以好吃!现在餐饮厨师几个月就学出来,讲的是利润高出菜快,现在的厨师已经不算是手艺人了,别说70年代90年代的厨师跟现在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远了!
< class="pgc-img">>普通工人(二级工为例)那个时候(1970年前)月收入应该在30元左右,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每月八块钱,可以养活一个城市人口 这是中等水平,当时部队普通食堂普通士兵每日的餐费是四毛三分钱,出差差旅费每天两毛五分钱,那个时候很少有冰箱,也没有冷链运输,所以市面上很少见到水产品,只有冬天的时候,偶尔会有带鱼冰冻带鱼出售,水产公司有自己的冷库出售产品的时候,顺便出售冰块,30×40×60公分,所以说如果要是不算海鲜的话,猪肉羊肉鸡肉,敞开吃两块钱也就足够了,算不算大歺我不知道,那时候茅台八块六一瓶,小卖部的散装酒四分钱一两。
< class="pgc-img">>我是1970年进厂的学徒工,工资每月才17块钱,在厂里吃饭,最好的菜才2毛钱,比如:红烧肉,炖丸子,土豆烧牛肉,辣炒羊肉等等,里面有一点菜就1毛,比如:肉片炒青椒,西红柿炒鸡蛋,烧茄子,另外没有肉的是5分一份,比如: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素炒波菜,冬瓜粉条等等。
那时候收入低,消费也低,全国各种物价都是统一价格,地区差别也只有一二分。那时农村青年找对象(配偶),女方根本不谈男方家底,只看生产队的条件好孬,每个劳动日有无三毛钱。兼达小伙是否忠厚朴实,身体健康这就是找对象的标准。那时结婚也不需要彩礼,扯了结婚证,选个日子,男方请人背个背兜或担个挑挑,里面装点烟酒糖果大米面条和女方的两套衣裳,迎过门就算结婚。那时上学也用不了多少钱,小学至初中每学期书本学杂费用最多5元左右,高中自带口粮,每学期书本学费以及柴禾费加起来也不超过10元。每月每生人平助学金1元5毛钱,菜油每生每月3两,副食粮每生1斤半(都是免费)另加猪肉每生每月1,5市斤,每斤7角二。上中专除书本全免。那时条件是差,人们只有带动,没想那么多,所以心理压力也不大。
小伙辞职后吃遍129个城市路边摊#
“以为是青铜,原来是王者。”
评论区里又出现类似的留言,王鹏飞洋洋得意。这个85后是抖音上有 486 万粉丝的探店达人。探店这两年,他出没夜市和大集,寻访最普通和市井的那一类小摊小店。
因为气质朴实,并且经常 “客串当老板”,不管是网友和路人,都把他误认作辛勤讨生计的摊贩。
< class="pgc-img">>直到他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和职业经历,网友们才信服,原来他真的如抖音网名所示,是个“科班吃货”。王鹏飞本科学历,从业餐饮多年,呆过多个头部大厂,在专职探店前,曾任一家物联网企业的联合创始人。
多年职业积累,塑造了他独特的探店风格:他在介绍美食时脑子转得飞快,语速也飞快,被网友戏称为“碎嘴子”。因为他的寻觅和推介,很多隐没在夜市和大集的非遗小吃,走到了聚光灯下。
5个月129个城市,“碎嘴子”走遍天下
满当当一勺肉丸子,热气腾腾,撒上香菜葱花,传承百年的非遗美味,只卖两元;泊里大集的海鲜烩饼,带着煤灰吃才够香;现烤的脆皮烤鸭,加上葱丝和黄瓜卷进香软饼皮,十块钱六个;干香蒸面,配上鸡丝油茶和小酒,也才五元……
通过“科班吃货”的探店视频,这些散落在夜市摊头的平民小吃,在抖音上“走红”了。
王鹏飞的探店开始于2021年8月。当时,他还在企业上班,经常加班到七八点。家人们都定居上海,独自生活在青岛的他,下了班就去夜市寻觅好吃的,拍了在抖音随手一发。因为从小就好吃,又是相关专业毕业,他给自己取名“科班吃货”。
< class="pgc-img">>王鹏飞喜欢赶集和夜市,一大原因是能感受到“烟火气”。作为一个乡野长大的农村孩子,在济南上了大学,努力当上小高管,过着看似体面的都市生活,他却经常感到距离日常生活很远。
只有在集市上,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日常生活的热闹劲儿,“接地气”。
他寻觅的最有烟火气的小吃,是青岛西海岸泊里大集的海鲜烩饼。这个大集占地160多亩,是青岛尚存的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在2012年3月入选了市级“非遗”。集市上日用百货、生鲜蔬果应有尽有,当然也少不了美食,每个小吃摊前都人潮涌动。王鹏飞凭借经验,敏锐地发现,“海鲜烩饼”是特色,拍成视频肯定吸引人。
大集不允许用燃气,烩饼都用煤炉烧。鲜美的海鲜汤汁里加入烤好的饼子,鲜香撩人。相传这道菜是古时赶集的商人歇脚时所吃,商人们赶时间,吃完立即忙碌生计。三百年来,它一直在为赶路人带来慰藉。
这期视频发布后,海鲜烩饼一跃成为“网红烩饼”。大集里原本只有一家摊子,后来增至十家。不仅本地人,各地来尝鲜的食客带动了整个大集的人流量和销售额,“ 三分之一 的摊主收入翻了不止两倍”。这条视频也成为王鹏飞探店的拐点。这之前,视频能有几万播放量他就满意了,海鲜烩饼则直接为他带来4400万的播放。
< class="pgc-img">>2022年,王鹏飞辞去工作,全心投入探店,走向更多烟火缭绕的小摊贩。现在,他奔走在全国各地,早晨 6 点便开始寻觅美食,一直到晚上10点,每天行程密密匝匝。
最近5个月,他的脚步遍及129个城市。驱动他的,还有烟火气背后蕴藏的百年文化传承。每一个非遗美食背后,都有着老百姓辛勤劳顿、世代经营的故事,也浓缩着一片街区、一座城市最地道的历史文化。
山东临沂蒙阴县的常路大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集上的“陈家丸子汤”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贫乏的古时,劳动人民用萝卜加上绿豆面粉做成油炸丸子,这道平民美食一直流传下来。王鹏飞在镜头里介绍,陈家丸子传到现在的老板,已经是第四代,一家人朴拙经营,长年维持平价。
客串当老板,授鱼也授渔
王鹏飞的视频风格就像他喜欢的食物一样,原汁原味、富含烟火气。没有什么新奇的运镜,也没有复杂的叙事技巧和剪辑,他通常自己拿着手机拍,或者由唯一的拍档摄影师跟着,一镜到底。内容也朴实,只是守在锅边眼巴巴看着,问一些制作工序和经营相关的问题。每一道看似简单的地摊小吃背后的工艺、经营者的故事,都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探店的同行,叫他“夜市探探的鼻祖”。小吃摊主和近五百万粉丝,则亲昵地称他为“碎嘴子”。
被叫碎嘴子,一开始他还有些不好意思,渐渐地,他开始自得于这个专属风格。粉丝们都说喜欢听他唠嗑,“大佬话密”“接地气”。
因为“科班”出身,商家时常邀请他,“你来炒炒吧”。王鹏飞也大大方方,端起了锅。
他甚至开设了一个叫“客串当老板”的系列。在镜头里,他颠勺炒面,为顾客盛起热气腾腾的炒面,自然地寒暄,宛如来搭手帮忙的“自家人”。
“当老板”时,他还动用积累,熟练地介绍小吃的门道。多年事厨,他已经练就了驻足十分钟就能在脑中复刻一道菜制作工序的本事。有时,他甚至会和拍摄的商家探讨怎么改进小吃的制作方式和口味。粉丝们在评论区调侃他,“看你颠勺的手法,专业”“厨艺了得”。
在走访中,他发现,因为经济承压,这两年夜市和大集上的小摊增长迅猛。对于普通人,支一个小摊卖美食,是低门槛的创业。这更让王鹏飞感觉到自己肩头像扛了一份责任。
客串完一个老板,他跟摄影师说,“今天又帮了一份生意”。在他眼中,摊贩们是靠双手撑起一个家的耐劳的一群人。
探店时,他常被他们的质朴和热心打动。陈家的丸子汤成为网红小店,一碗十颗仍然只卖两块,遇到老人来吃附,老板娘还会多加几颗,“年轻人就是尝个鲜,七八十岁的老人来,一定得让他们吃饱。”曹县的干香蒸面,经营了24年,前23年都是一块钱满满一大碗,今年才涨到两块钱。老板对着镜头说,“我就是卖点吃的给邻里,他们也挣不了多少钱。我们有点儿赚的就行了。”
只要店主请教,无论是餐品制作还是经营管理,他都尽心回答。也有一些小摊贩,向王鹏飞请教如何运营自己的抖音账号。很多小贩甚至不懂怎么用智能手机。这时,王鹏飞会手把手帮忙注册,并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真诚,记录真实的日常就好。一个“马路炒菜过油哥”的小贩,在他的帮助下注册了抖音账号,每天更新做菜的视频,经营得有声有色,带动了生意。
近几年,夜市经济火热。王鹏飞的粉丝中,也有不少从评论区和私信里,向他取经。王鹏飞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普通人不经意忽略的马路角落和平价小吃,他也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呈现出独特的风味。
拍探店,王鹏飞是“特种兵”。有时一天要跑十几家餐厅,每家都用心吃。在新疆拍摄时,他一天平均要吃十顿,最高峰时一天吃十五顿。去西安,五天吃了七十多顿饭。王鹏飞不想浪费食物,所以招摄影师要求“能吃”。
即使每天走3万步,拍摄探店视频两年,他还是从140 斤涨到了 170 斤。“老百姓其实就是想找超高性价比的食物。”王鹏飞乐此不疲,他自诩是全网最勤奋的探店博主。一次次“特种兵”的美食寻找之旅后,他的手机里已经积累了上百条待发的素材。
生活的韧劲,藏在烟火气里
王鹏飞对食物的热爱,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提起好吃的,这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人想起的美好回忆还是父亲下厨房烧菜的画面。
童年时家境优渥,父亲经营企业,经常出差,带回全国各地好吃的食物。一家人难得团聚时,父亲下厨,小王鹏飞也跟在一旁学。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做的一道“盘龙茄子”。把茄子用刀割四五个口,塞上肉馅,放进锅里炸了再煲,鲜明异常,是他童年最深刻的美食记忆。
12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独自带着王鹏飞兄弟俩,生活一下子艰难起来。王鹏飞接替了父亲的身份,开始下厨做菜。为了给家人减轻负担,王鹏飞中学去了职业学校。受到父亲的影响,他选择了烹饪专业。
< class="pgc-img">>高考那年,中职学生放开可以参加高考。王鹏飞想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发奋苦读,竟然考了589分。当时,全国只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烹饪方向的本科,王鹏飞选择了济南大学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
相比从普高来的同学,经历过职校技能培训的王鹏飞更加自如——除了理论课,他们还要实践,“颠勺”。班上三十多号人,一半都并不是真的想当厨师。只有王鹏飞,继承了父亲对食物的热爱,也继承了生意人骨子里的闯劲儿,毕了业就借钱开了自己的餐厅。
餐厅坚持了两年,最终没经营下去,还背负了二十万的债。年轻的王鹏飞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决心从零开始,去上海闯荡。
他和女朋友住在上海的地下室,第一个月交完房租,身上只剩四百块。拿到第一笔工资前,两人靠四百块扛了五十天,吃挂面,加一点点包菜,唯一的荤菜是十块钱一包的虾皮。白天,王鹏飞在餐饮企业打工,晚上,去夜宵档炒小龙虾,做烤鱼。
几年下来,债还完了,剩下的钱他都用来学习和投资。在人生最低谷时,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参加餐饮协会组织的培训交流会里,认识了很多餐饮老板,向他们请教这个行业的门道。有段时间,他甚至天天去面试,为了探寻这个行业需要什么人才和技能。那几年,他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
因为好学勤奋,他逐渐获得各种工作机会:高端餐饮品牌的运营管理,盒马的运营负责人,滴滴的餐品研发,海尔食联网的联合创始人……从餐饮零售到互联网,再涉猎物联网,又跨界当探店达人,直到近几年,王鹏飞才终于感觉“生活好了起来”。正是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让他更能理解镜头里的摊贩们讨生计的艰辛。
“吃其实代表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尽管山珍海味也是美食体验,但烟火气的食物带给我更大的快乐。”尽管尝遍了各种地道美味,他最惦念的食物,还是妈妈烙的饼。它未必足够“美味”,却是独一无二的家的味道。现在,只要回上海和家人团聚,他也一定会下厨,为妻子和孩子烧一桌好菜,就像童年时父亲做的那样。他很自豪,孩子爱吃他的红烧肉,“能炫两大碗饭”。
王鹏飞觉得,这两年的经历就像奇遇,一个人的夜市觅食之旅,意外开启了第二人生。此后的旅程,惊喜和发现不断。随着探店的脚步不断伸向远方,越来越多小贩和网友认识了他,不时地,有路人认出他标识性的声音,拦下他问,“你是不是碎嘴子?”他回复,“是的,我就是那个科班吃货”。
文/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