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择机进行线下奶茶连锁店业务。”近日,香飘飘董秘勾振海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到的这句话,犹如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在茶饮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作为上市公司,不差钱;此外,多年卖杯装奶茶的成功经历,在供应链、产品研发、营销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较为实战的打法。
“香飘飘开奶茶店!”业内人士惊呼:那是真的狼来了。
< class="pgc-img">>开奶茶店是被市场逼的
自称“一年卖出几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N圈”的香飘飘,在登陆资本市场近一年后,其市场业绩并不叫好。
截止到11月20日收盘,香飘飘股价仅剩17.10元,今年累计跌幅高达一半,市值惨遭腰斩。
据香飘飘此前发布的财报,2018年上半年利润呈断崖式下滑,净利同比下降79%,半年巨亏5458万元。
自从2005年成立以来,香飘飘连续多年登上国内销量冠军,缔造了很多行业神话。
2012年,它单凭一杯奶茶销售额就突破了24亿。
2017年11月,香飘飘冲刺IPO成功,成为“中国奶茶第一股”,市值一度逼近140亿。
为什么这个杯装奶茶行业的龙头老大忽然就不行了? 业内说法很多:
1 新式茶饮店成了那根压垮的稻草
这几年随着国内奶茶店的飞速发展,杯装奶茶的市场被不断压缩。特别是2015年后,喜茶、奈雪、因味茶……大量网红店的出现,人们宁愿排4个小时队也要去网红店打卡发朋友圈。
这些奶茶店从单纯售卖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消费者社交和潮流生活的一环。这才是压垮香飘飘的稻草!
< class="pgc-img">>2 外卖市场的强势冲击
井喷的外卖市场,断了杯装奶茶的后路。以饿了么、美团为首的平台,代表了外卖平台的强势兴起。
根据艾瑞咨询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外卖市场交易额超过1250亿,预计全年在2500亿左右。
3 产品定位过时了
这个时代正在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服务”为中心上。随着社会分工的完善,“标准化产品”必然会遭受“定制化产品+服务”的冲击。
另外,人们喝奶茶不仅要方便,还要健康和新鲜,标准化的香飘飘冲泡型奶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鲜和健康的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香飘飘还一味沉醉于“杯装奶茶开创者”的光环中,而不尝试改变,它的噩梦可能才刚刚开始!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香飘飘董事长蒋建琪才有这样的言论:
“线下网红奶茶店的出现对激活整个奶茶品类是很好的事情,可以共同把市场做大,奶茶行业的天花板,还远未触及。”
香飘飘能做好奶茶店吗?
开奶茶店,香飘飘其实不是头一回。
2007年,在没正式进军杯装奶茶行业前,老板蒋建琪就在老家浙江南浔开过两家奶茶店,据传生意都很不错。只是后来专注于杯装奶茶生意,主动割肉。
按理说,香飘飘再开奶茶店,是蒋建琪重操旧业,但实体奶茶店毕竟不同于杯装奶茶生意,而且消费群体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蒋建琪还能做好奶茶店吗?
快报为此采访了多位业内大佬,说法不一,但主流的观点一致认为:
< class="pgc-img">>万事相通,蒋建琪能把“一杯奶茶”做到上市企业,本身就是成功的,有其内在逻辑支撑。
首先,包括蒋在内的香飘飘高管团队自带成功基因。江浙商人的低调、务实、对市场的敏锐和洞察,以及对趋势的准确把握,这是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稀缺的优质禀赋。
其二,有强大的运营和销售模式。有别于一般的快消品企业,香飘飘取消了大区域总经销和多级经销商制度等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横向划分更多销售区域。
如今香飘飘在全国的经销商已有上千家,其中超过1/3的商家主营业务就是香飘飘的奶茶产品。经销商队伍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全国各地。
扁平化的销售渠道管理,为香飘飘的发展提供了持续而稳健的动力,即使业内竞争对手一度在广告上的投放是香飘飘的3倍,也不能撼动香飘飘的行业龙头地位。
其三,2012年,与高校合作,香飘飘就成立了饮品研发研究院,他们推出的牛乳茶就一度引领市场,有制作爆品的研发能力。
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供应链的打造,以及人才储备上,有了雄厚的实力,还有上市公司资本的加持,所以,香飘飘开奶茶店似乎一切水到渠成。
香飘飘奶茶店会给业界带来怎样的惊喜?公司方没有给出回复。业界给出了几种猜测和建议:
●在品牌名称上会继续沿用“香飘飘”,借力优势品牌的势能和惯性。
●会出现关联品牌,以求与杯装市场做区隔,两个市场互不干扰,又互相引流。
●在展店模式,会借助现有销售通道,更多做街边店和社区店。
●产品价格上,应该会高出现有杯装奶茶产品的平均价格。
●茶饮有了更多的文化、社交和精神的标签,香飘飘要在杯装奶茶经验上适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餐饮快报
>为对实体经营不易有一定感知的人,对近年来街头常见、品牌不一的奶茶连锁店盈亏状况早就颇为好奇。不久前刚好看到了一篇10万+的刷屏公众号文章,直指几乎所有奶茶加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就是“坑”,本质上就是厂家在割加盟者的韭菜,90%都赔钱,剩下的10%也基本是勉强维持赚不到什么钱,甚至“妻离子散一屁股债”。甚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直到我去了一趟长沙。
长沙街头有一个生存了五六年的本土奶茶品牌,名字四个字,装修与logo均主打古风,密集程度已经达到了就差隔壁并排开店。店内装饰、餐具和周边都有古风元素,杯身上印着泼墨山水画,收银小票底部还会配上带韵味的诗句,这些可以理解为噱头,奇怪的是每家店都在排队,哪怕面对面开了两家,也是各自一条长队。这光靠噱头肯定不行,第一反应应该是雇了“黄牛”党充场。
我与同事几天内特意选了不同地点的几处店面,选择了不同品种的奶茶,现场排队“尽调”了一把。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是该品牌奶茶用料考究,保证了味道的确还不错。
二是尽管我们人生经验有限,但足以发现排队的应该不是黄牛。
特别是我在其他场合试探性地随机问了几个本地消费者之后,他们给出的是发自内心的肯定答案,甚至对其他一两个在其他一二线城市大名鼎鼎的现泡奶茶排头兵嗤之以鼻。这自发的拥护与火爆的经营状况,不禁使我开始反思,是否奶茶加盟真的不挣钱?
从均价5~10元,爱开在学校周边,原料以冲泡粉剂为主的“台湾奶茶”“珍珠奶茶”铺子开始,到以售卖由鲜茶叶和品质牛奶现泡,均价15~35元为主,选址则更偏向商圈和写字楼的奶茶品牌。应该说整个奶茶消费市场在走向健康、天然,并且目标群体开始升级,从以往主要面向学生群体开始转向25~35岁的那群更具购买力的年轻人。
与喝咖啡做一个通俗的比较,既然进星巴克点一杯咖啡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国内新式奶茶同样可以承载更多品牌价值和体验,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仅从店员的现场操作流程来看,现在的两者倒是并无太大区别。“1点点”等头部奶茶品牌均采用了标准操作程序(又称SOP,即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来管理旗下的近千家加盟门店,SOP对茶汤的纯度、奶茶的甜度、奶盖的厚度做出了极为细致的规定。
即便是传统奶茶,“香飘飘”在年复一年绕地球N圈的同时,也给A股奉献了一家质地相当不错的上市公司。因而也就不难理解现在的品牌奶茶将目光盯上年轻人、公司人的同时,资本大鳄将眼光盯上这些奶茶品牌。一些奶茶品牌已经获得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A轮融资,得以设立工厂并加速开店。
与坚果零食、夜宵生鲜、运动健身、鲜花电商一样,资本的入场赋予了新品牌们更多的可能性,也有了“掀桌子”推倒重来的能力。在资本看来,与年轻人喜欢拿星巴克作为表明自己生活方式的标签一样,最好的前景就是奶茶有一天也成为这种标签,消费者拿着这么一杯,感觉自己像过上了有情调的生活。资本与奶茶加盟商同样期待着人们拿起一杯咖啡时的心情是什么样,拿起一杯茶饮时的心情就是什么样。“消费升级”“新一代生活方式”这些痕迹要打在那些明星茶饮品牌之上,毕竟它们有着高频消费、高现金流、高吸客能力的特性。并且这些奶茶品牌已经直接促成了产业链上游——茶叶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奶茶品牌开始与茶叶生产商展开在口味与口感等源头方面的合作。
这又使得话题转回到一开始奶茶加盟到底能不能挣钱之上,难道资本也一并看走了眼?
显然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加盟,而是在于选了什么品牌去加盟,是“爱惜羽毛”、加盟门槛苛刻的头部品牌,还是加盟费不贵,但品牌没有历史沉淀,甚至是“捞一票就走”的类山寨品牌;加盟模式是形而上的似是而非与“散养”,还是品牌方身体力行,标准执行一字不差等等。
据悉,目前除了喜茶等极少数奶茶品牌,大多奶茶在做出品牌效应后,还是会考虑利用加盟制扩张来“借力”,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双赢”之举。强势品牌侧重于提供统一产品,只要加盟商管理得当,完全可以将产品非常标准化地呈现给消费者。一味强调“商家明明自己可以挣钱,为什么要带非亲非故的你一起玩”,可能属于对底层商业逻辑不甚明了的键盘党。
以某一二线城市常见的头部奶茶品牌(来自于我国宝岛台湾)为例,尽管属于消费者追捧多年的现象级品牌之一,但其开放加盟的时间要在之前两家知名品牌(加盟店均过千家)之后,迄今也不过数百家,以加盟和管理制度严苛著称。这也就不难理解其国内数百家加盟店能将产品和服务品质始终维持在一定水平。据加盟店主自爆进入经营稳定期仍经常遭受来自总部的压力,后者会不定时派管理层到店内检查卫生和物料保质期,派神秘顾客到店内购买产品,检查店员的仪表妆容、服务态度、奶茶质量。总部还会每月一次对所有门店的综合成绩排名,靠后的门店会上“黑榜”。这样质量的加盟店又有什么理由会被消费者遗忘而挣不到钱呢?
回到文初提及的长沙本土该奶茶品牌,根据舆情检测与相关数据库营销数据,其在微博被提及的条数在所有奶茶品牌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两大成名已久的全国性奶茶品牌。不过据其自称,尚未开展加盟甚至直营店迄今也未在长沙以外落地。假设这一品牌放开加盟,是否也是“坑”,也是要开始“割韭菜”呢?恐怕人人争先,想被“坑”、被“割”也不见得有机会。
简而言之,包括但不限于奶茶这个行业,可能的确存在50%以上乃至更高的倒闭率,但是对凭实力脱颖而出,又有历史沉淀、加盟管理得当的品牌并不适用,其给品牌与加盟商带来利益是大概率事件,不清楚为何要一棍子把全行业一起打死?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
(校对:颜京宁)
|
京商报讯(记者 孔文燮)4月24日,香飘飘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有投资者提问香飘飘是否考虑在线下开设茶饮店,对此香飘飘回答:“公司暂时没有开设线下茶饮店的计划”。
据悉,几年前,线下加盟奶茶店兴起的时候,香飘飘也观察到市场上有饮料品牌在参与做线下加盟的模式。“市场上也有一些加盟运营团队来与公司对接,只要公司给予授权,预计每年能给公司多创造几千万元甚至近亿元的利润。但是公司经过谨慎的评估,最终没有实行。”香飘飘表示。
对于没有实行的原因,香飘飘表示,一是对线下茶饮店的品质管控上存在担忧;二是线下茶饮店以加盟模式为主,由于其底层逻辑是通过不断招商、不断开店的方式来拓展规模,通过收取加盟费用、销售设备及物料来获取利润,存在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等挑战,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发展方向不太符合;三是现有的直营茶饮品牌在管理与盈利问题上普遍存在挑战。